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清文化简史——园林建筑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6 15:48:22 0


清代前期,随着国力的强盛和民族的交融,清朝统治者兴建了许多皇家园林和离宫别苑,以供他们游玩享乐。在艺术上,它们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集大成者,充分吸收了历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又从南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中汲取了精华。清代园林大多兴建于康熙到乾隆年间,主要有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圆明园

圆明园遗址在现在北京的西北郊,包括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雍正、乾隆时期不断扩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以后,又在园的东侧辟建长春园,在园的东南辟建绮春园,作为附园。乾隆三十七年(1772)全部完成,构成三位一体的园群。

圆明园全部由人工起造,造园匠师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掇山和理水的各种手法,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山水地貌作为造景的骨架。圆明园在继承北方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地汲取江南园林的精华,成为一座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大型人工山水园。共有景区一百五十多处,主要的如“圆明园四十景”“绮春园三十六景”,都各具特色,园中有园。有仿效江南山水名胜的,有取古人诗画意境的,有表现神仙境界的,有象征疆域统治的,有利用异树、名花、奇石作为造景主题的。长春园北部有一个特殊的景区俗称“西洋楼”,由宫廷内的西洋画家设计建造,主要有郎世宁、王致诚等人,这是在中国园林里第一次出现成片的欧洲风格的建筑园林。圆明园在当时就是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而且还通过他人的介绍而蜚声欧洲,对欧洲的园林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清文化简史——园林建筑

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劫掠焚毁了这座“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只留下残壁断垣,衰草荒烟。

颐和园

颐和园原为清乾隆年间的皇家园林之一,原名清漪园,1860年和圆明园同时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建,近十年始成,改名颐和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建成不久又遭八国联军破坏,很快修复。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建筑精华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林,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园内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三大景区,共有殿堂楼阁、亭台水榭三千余间,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清文化简史——园林建筑

颐和园玉带桥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四十七年(1708)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扩建和改造,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建成。避暑山庄又叫热河行宫、承德离宫,清朝历代皇帝每逢夏季到此避暑和处理政务,这里便成为第二政治中心,是我国现存的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离宫别苑。避暑山庄占地五百六十公顷,山庄内有康熙用四字题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用三字题名的三十六景,这些风景博采全国各地风景园林艺术风格,使山庄成为中国各地胜迹的缩影。山庄可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其中山岳约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四平原占五分之一。平原中湖泊占整个面积的一半,主要由热河泉汇聚而成。山庄创造了山、水、建筑浑然一体而又富于变化的园林,它的布局立意、造园手法在中国古代宫苑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文化简史——园林建筑

避暑山庄

清文化简史——园林建筑

避暑山庄烟雨楼

外八庙

在避暑山庄的东面和北面,武烈河两岸和狮子沟北沿的山丘地带,共有十一座寺院。因分属八座寺庙管辖,所以通称“外八庙”。这些建筑群陆续建于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是清代藏传佛教的中心之一。承德外八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反映出清代前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成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799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