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南朝社会生活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0:11:41 0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社会生活内容。刘宋地处南域,又在初步融合南北生活风习的东晋之后,生活方式自然与同时期的北地大不相同。

中国向来的传统是聚族而居,数代同堂,尤其是北方。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就为我们描绘了大家族共同生活的情景。永嘉之乱,北方大族纷纷南迁,固有的传统加上特殊的生活背景,大家族制度在南方也盛行了一段时间。而到了刘宋时期,无论是北方大族的后裔,还是本地的大族,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逐渐地被破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家庭,即所谓的父子异居和一门数灶。当时也有不少人对此非常不习惯,并大加感叹。如《宋书·周朗传》就曾记录了周朗的一些牢骚话,说:“当今的士大夫的家庭,父母健在而子女析财别居者,占十分之七八。庶民家庭父子殊产,八家有五。情况更糟的是,这些析出的家庭,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相互之间的嫉谤谗害,不可称数。”大家族制度的消亡固然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动,但随着社会的演进,家庭向规模小、结构合理方向演化是非常正常的,也是进步的。

南方“好鬼”,这在先秦时代就非常出名了,所以,在《史记》中,司马迁就对此重重地记了一笔,说南方人(楚人、越人)“信巫鬼,重淫祀”。这种对鬼神的迷信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前进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消失,相反,人们仍执着地以鬼神来解释一切神秘恐惧和难以捉摸的社会现象。在《宋书·周朗传》中,我们仍可以读到刘宋时期整个社会普遍迷信鬼神的情况。随着鬼神信仰的普遍化,鬼神世界逐渐庞大,并日益宗教化。在刘宋的鬼神信仰系统中,儒、释、道崇奉的神灵是主要组成部分,同时,民间神祀也日渐壮大,其中,带有南方浓郁特色的是江神、潮神以及各种精怪信仰。这一时期鬼神信仰的昌炽,原因甚多,有社会的,有宗教的,但南方奇异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幻想和感受应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南方水软人亦弱,用这种观念来解释南方人的民风是不准确的,这只能说明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是这样。至少在刘宋以前,南方人给北地的感觉是尚武好勇,刚毅强悍,记录东汉末期的历史典籍仍明明白白地写着:“江南精兵,北土所难,欲以十卒当东一人。”然而,这种刚毅的性格在东晋以后逐渐退化了,其缘由一是南土向侨姓世族屈服,进而认同世族轻武的观念,再就是刘宋政权大力倡导佛、道二教,有意地转化了这一民风。

刘宋在衣食住行方面,同于东晋而略有变异。

在饮食上,一是刘宋较多地承继了南方的饮食传统,同时也吸收了中原饮食的某些特色。由于酿蜜和制糖业的发展,在食味的选择上,人们逐渐喜好甜味。宋明帝就喜好甜食,并屡屡下诏奖励酿蜜。二是因北方旱地作物的南移,麦菽的广泛种植,人们的主食在稻米的基础上加进了麦类,麦类加工及煮食方法日益多样化。三是水产品是餐桌上的主要菜肴。鱼、虾、蟹等的需求量增大,使南方水产品养殖业大为发展。谢灵运的《山居赋》就记录了不少鱼类养殖。

在衣饰方面,宽衣博带,高冠长袖,仍为当时风尚。与东晋相比,服饰更新速度更快,质地更为讲究,装饰式样也更加追求多样化。同时,衣着的等级性仍很严格,有身份的人脚着木屐,而普通百姓只能穿芒简明正史——南朝社会生活。《魏书·李孝伯传》记载,宋魏元嘉大战期间,李孝伯受命与刘骏长史张畅对话。李孝伯对张畅穿简明正史——南朝社会生活感到奇怪,说:“君为南土士人,为何著简明正史——南朝社会生活?你这种穿着,将士们对你怎么看?”可见南土士人不穿简明正史——南朝社会生活,连北方士人都知道。上流社会不穿芒简明正史——南朝社会生活,是因为不论从材质上还是舒适感上,芒简明正史——南朝社会生活都不如木屐,更重要的是,着木屐是一种身份的体现。在头衣(即元服)上,刘宋时期的等级性也较严格。贵族的头衣有冠、冕、弁,平民的头衣是巾和帽。古人对戴冠十分讲究,凡官僚入朝、祭祀天地、参加婚礼、朝贺等正规活动时,都必须戴冠。那时所戴的冠与后世的帽子形制大不相同。冠并不像现在的那样把头顶完全罩住,而是用冠圈套在发髻上,把头发束住,冠圈两旁有两根丝绳称“缨”,缨在下巴打结,把冠固定在头顶上。帝王、朝官的礼冠外黑内红,盖在顶上的一块长形的冕板叫“简明正史——南朝社会生活”,形制是前圆后方,以象征天圆地方。在简明正史——南朝社会生活的顶端,有若干珠玉垂下,以红绿彩线贯穿,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别等级的标志。皇帝冕旒用十二旒,以白玉珠制成,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皇帝以下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随官职而异。刘宋时,因美玉难得,旒改用珊瑚珠、翡翠、白璇珠、杂珠等。两汉时,礼冠有十六种,刘宋时减少了很多,大致有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武冠、法冠、高山冠和樊哙冠。皇帝戴通天冠,皇子戴远游冠,文官戴进贤冠,执法官戴法冠,谒者、使者戴高山冠,殿门卫士戴樊哙冠。在职别相同的官吏中,因官品不同,所戴冠饰不一样,如同为进贤冠,冠上的装饰却有一梁、二梁、三梁和五梁的区别。这一时期,礼冠减少了,便帽却增加了。帻本是卑贱执事者不戴冠时束发之布,用它把四周的头发束起,不使散乱。而此时,戴帻成了时尚,达官贵人也往往是帻上加巾又加冠,相沿成习。如此,使帻的种类大增加,有平上帻、介帻、纳言帻、赤帻、童子帻等。在皇帝的便帽中,白纱帽较为典型,花样也特别多,或卷荷,或有下裙,或高,或长。它本是丧吊之服,刘宋皇室却因戴上它显得素净而儒雅,便常在私宴上戴,有时竟也出现在正规场合。

刘宋的坐卧用具较前朝丰富,主要有床、榻、胡床、小床、凭几等等。床的规格不一,根据人的高矮有八尺和六尺之分。床高,底下可以伏人,这大抵是由于气候潮湿,与防潮有关。榻是一种比床短的坐卧之具,也有长短之别。长榻作为卧具,是在非正式入寝时作短暂休息之用,其性质类似今天的躺椅。但榻在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坐具使用的。胡床从东汉后期由西域传入中原,后又南传。至刘宋时,这种简便的坐具大受欢迎。根据有关记载,胡床之足须交叉斜置才能平稳,说明胡床是可以折叠的坐具。正因为如此,它的使用范围极广。此期还出现了一种小床,只容一人独坐,或临时休息,或置放斋食果菜,体积不大,可随意安放。元嘉十七年(440)十月,文帝收杀丹阳尹刘湛时,护军将军殷景仁有脚疾,坐小床以指挥。这些坐具的出现,表明中国古老的跪坐姿式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在北方,人们出行乐于骑马和乘马车,而刘宋时期的人物多喜欢乘牛车。朱修之坐牛车因牛狂奔而折断脚骨,不得不辞去尚书之职;颜延之子颜竣虽权倾一时,却常乘羸牛笨车;宗悫家有佳牛,达到了进御的标准,可他不肯卖,竟为此丢了官职。坐牛车之风一方面是南方少马,却也是标新立异、追求时髦的心态使然。此外,坐肩舆之习,在这一时期亦颇为风行。

在婚姻形态上,刘宋时期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婚姻。一是等级性婚姻,即世族之间的婚姻关系主要表现为强烈的门阀等级性,继续维护着“士庶不婚”的婚媾界限;二是非等级婚姻,即非世族和平民之间的婚姻关系,主要表现为“任情废礼”、“缘情适性”的较自由的婚姻形态。武帝本不是世族出身,但既然是一国之主,其子孙也因是皇室,自然有大族来攀缘,这是特殊情况。至于其他的社会等级基本上是恪守门第婚这个传统的。此期,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平头百姓,婚龄比以前要低得多,女子十二三岁出嫁是寻常的。早婚自然带来早育,造成了兄弟姊妹年龄悬殊而叔侄姑侄之间反而年龄相近的现象,遂使高频率的血缘异辈婚姻成了此期的一个特色。如文帝为其子娶琅琊王景文妹,而又以自己的妹妹新安公主嫁与王景文。类似这种血缘异辈婚在以后的齐、梁、陈中大量出现。其中的原因一个是婚姻圈的狭小,另一个便是早婚。

在丧葬方面,自曹魏提倡薄葬以来,整个魏晋南北朝大体上都流行薄葬。当然这中间厚葬之风有所回潮,如东晋后期。刘宋开国以后,武帝倡导节俭,又使得丧葬复归于俭朴,一些大族如张邵、王微等也屡屡训诫子孙重生前而轻身后,在薄葬上身体力行。与薄葬相对应的是,此期普遍重丧,相墓术大为流行。如会稽郭原平本不懂相墓术,向造墓者请教,掌握了一些的相墓方法,竟引来“求者盈门”。同时,刘宋时的重丧不在于丧礼的繁缛,而注重于情感的宣泄。这两种方式能够说明刘宋时期的人们在生死问题上的鲜明态度,即重生轻死。死者逝矣,活着的人不能因为死者而有所妨碍。这种生死观大体上是积极的,也是理智的。

<meta charset="UTF-8"> 二十五史 简明读本(全15册)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36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