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南北悲歌——崔浩之死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8 17:09:54 0

拓跋焘平灭了北凉,将李顺赐死、抄家,而对崔浩更加倚重。

拓跋焘对崔浩不仅是倚重,而且很亲近。

他经常时不时到崔浩家串门,请教各种各样的大小事务。

崔浩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次都让拓跋焘满意而归。

只是有时候拓跋焘来得太突然,崔浩在仓促之间来不及准备精美的食品,就大着胆子用家常菜肴接待,拓跋焘并不介意,一边和崔浩谈论事情,一边大口大口吞食。

反过来,崔浩要找拓跋焘,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直接进入后宫,径奔拓跋焘的卧室。

崔浩曾评论说,王猛乃是苻坚之管仲;慕容恪一如慕容暐之霍光;刘裕则是司马德宗之曹操!

其实,他本人又何尝不是拓跋焘之管夷吾?

拓跋焘既已完成了统一北方大业,又在崔浩的指导和支持下,于刘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率兵平灭卢水胡人盖吴;于刘宋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攻略南朝兖、青、冀三州;于刘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派大军攻伐西域,灭焉耆等部;于刘宋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出三路大军讨伐柔然;于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二月再攻宋国,摧城拔寨,杀戮无数。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扑灭盖吴暴乱的过程中,拓跋焘更听从了崔浩的劝告,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行动。

因为这场行动,拓跋焘暴得大名,位列“三武一宗”之首。

“三武一宗”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他们四人,都曾对佛教进行大规模的攻击,因此受到佛家的万世唾骂。

拓跋焘对崔浩,就是这样信任着,基本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可是,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七月五日,拓跋焘突然狂性大作,下令诛杀崔浩。

七十岁的崔浩在被押送往城南就死途中,数十个卫士站上囚车,往他的头上撒尿,嬉戏笑骂,呼声嗷嗷。史称,自古宰相被戮,未有如崔浩之惨。

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

拓跋焘对崔浩的做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

拓跋焘怒斩崔浩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但崔浩的死,原因却很复杂。

早在刘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拓跋焘就授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负责主持撰修国史。

在拓跋焘看来,撰修国史,主要是留给皇室后代读,让他们得知本朝开创之不易,借鉴得失,以使本朝延续万年。

所以,他特别叮嘱了,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编撰。

崔浩于是以史家自许,该直笔就直笔,该删削就删削,既不虚美,也不讳恶,按照拓跋焘的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凡涉及魏王朝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一概照写。于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历时十余年,完成了记录魏国历史的《国记》。

崔浩将《国记》上呈给拓跋焘的同时,没经拓跋焘允可,于天坛东三里处,构建了一个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将《国记》刊刻在石碑上,以彰直笔。

石碑既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前来观看的自然是人山人海,当人们读到拓跋氏那些原本见不得光的事迹,全都傻了眼,议论纷纷。

好你个崔浩,这岂不是有意暴扬国恶?!

鲜卑贵族看了,一个个怒不可遏,高呼着要打倒崔浩,成群结队去向拓跋焘告状。

拓跋焘忍无可忍,忘记了自己曾对崔浩说过的“卿才智渊博,又是三朝元老,故朕引以为腹心,卿宜竭尽忠心,直言规劝,勿要有什么隐瞒。朕虽时有盛怒,不从卿言,但是最终还是深思卿所说的每一言每一语”,一声令下,诛灭崔浩九族,史称“国史之狱”。

其实,“国史之狱”的深层面原因实是鲜卑贵族与赵、魏等北方大族矛盾的爆发。

崔浩此前的名气、地位,已让鲜卑贵族忌恨不已,因为灭佛,又触及到了许多鲜卑贵族的利益,而崔浩要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准备在北魏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高下的主张,更让鲜卑贵族喊打喊杀之声甚嚣尘上。

“国史之狱”,终于将崔浩送上了断头台。

齐桓公没有了管仲,苻坚没有了王猛,下场都很惨。

那么拓跋焘呢?

没有了崔浩的拓跋焘很快迎来了宋文帝刘义隆那气吞万里的第二次北伐。

宋文帝刘义隆经过刘宋元嘉七年(公元431年)的第一次北伐失败,精锐尽丧,国库空虚,便埋头整顿政治、恢复国力,以图再举。

刘义隆是一位很有追求的帝王,不能接受偏安一隅的格局,一心平灭北魏,统一南北。

他在发展经济、处理内政上,很有两把刷子。短短十余年功夫,国力大增,史称“元嘉之治”,国家财政充实了,便将北伐计划提上了工作议程。

打仗,其实就是烧钱。

谁的钱多,谁的底气就足。

反观北魏这些年来,南征北战,东讨西伐,穷兵黩武,闹腾个不停,经济发展上已经被耽搁了。

刘义隆对这次北伐有足够的信心。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097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