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吴国内政与内讧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5-21 10:26:29 0 孙权 孙皓

孙权晚年的郁闷

孙权最大的不幸就是活得太长了点儿。孙权的父亲孙坚三十七岁死去,长兄孙策二十六岁死去,唯独孙权很长寿。昔日曾经同甘共苦打天下的周瑜、鲁肃、吕蒙,包括对手曹操、刘备都相继辞世,甚至连曹丕、曹丕的儿子曹叡、诸葛亮也都死了,孙权还活着。孙权一直活到七十岁。孙权的晚年,应该是相当孤独和郁闷的。对孙权打击最大的是,在他六十岁那年太子孙登先他而去,年仅三十三岁。孙权当年找出种种借口拒绝把太子孙登送到魏国当人质,就是因为他偏爱孙登,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孙登身上,孙登之死无疑使孙权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从此,阔达宽厚的孙权,变成一个倔强顽固的老人。

吴国内政与内讧

71 孙权墓 位于南京市孝陵(明太祖朱元璋墓)参道旁

孙权宠爱的王夫人生有孙和、孙霸二子,令人费解的是,孙登死后,孙权一面立孙和为太子,一面又对鲁王孙霸格外疼爱,甚至待遇与太子没有两样。这导致家臣分裂成太子派和鲁王派,互相争权夺利,在此过程中有许多臣下无辜被杀,宰相陆逊也痛心而死。这个无谓的争端前后持续了九年,直到赤乌十三年(250),孙权终于决定废太子,赐鲁王死,立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才算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之后又过了两年,孙权才终于死去。

长沙走马楼简牍

1996年,湖南省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附近的走马楼街日资百货大楼建筑工地,发现了多处历代古井。从其中一处三国古井中出土了不下十万片的大量简牍。简牍是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木片和竹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书卷。“册”就是一个表现这种书卷的象形文字。虽然近年中国接连有这样的发现,但是如此大量的简牍出土,还是非常少见的。特别是作为三国时代的文物,这更是史无前例。

现在的长沙市自战国时代以来,其位置几乎未变。走马楼这个地名就来自明朝的王府,估计在三国时代,走马楼这个地方也应该同样是官厅的所在地。这批简牍里有的还能看到上面写着的年号,其中最早的是汉建安二年(220),最晚的是吴嘉禾六年(237)。由此可以推断,这些简牍应该是吴国地方政府的文书。

孙坚在黄巾之乱之后曾任长沙太守。但是这个地方正式成为吴的领土则要到建安二十年(215)吴和蜀第二次分割荆州以后了。简牍中能看到“步侯”、“吕侯”、“吕岱”等文字,这都是当时活跃在这一带的吴将步骘和吕岱。特别是步骘,被封为临湘侯,而其封地就是长沙。简牍有“临湘侯相靖”文字,是步骘部下的名字。另外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简牍中找不到魏的年号黄初,全部用的是建安,这足以说明孙权对魏表示的归顺,不过是一个表面的假象。

吴的租税户籍文书

这批简牍的内容可以分为租税、户籍、给上级官厅写的报告、个人书信、名刺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租税和户籍的简牍。佃田租税券书,写在一种叫做“吏民田家莂”的木简上,这种木简长约50厘米左右,比一般的木简要长,年代大部分为嘉禾四年到五年之间。“莂”是符契的意思,也就是把契约的内容在一个木简上左右各写一遍,然后从中间劈开,一半作为纳税证明交给纳税人,一半作为收据由官府保管。“吏民田家莂”木简有用凿子劈开的痕迹,而且上部都写有“同”字或者相当于“同”字的符号,说明这是官府保管的符契的一半。从木简所记录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纳税的方法大致如下。

吴国内政与内讧

72 户籍木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6年长沙市走马楼街古井发现的大量吴户籍木简,是了解当时民众家庭构成、地方行政情况、户籍管理方法等的一级资料。左边的木简长约26.5厘米、厚约5毫米

首先把吏或民耕作的土地分为租借国家的二年“常限田”和自己开拓的“余力田”,再根据两种田是“旱田”(歉收)或“熟田”(丰收),决定应该缴纳的米、布、钱等税额。其中布和钱可以折算成米,歉收时税金免除。米上缴到仓吏,布和钱上缴到库吏,每次发行收据竹简,年终在此发行合计起来的木简。这个木简就是“吏民田家莂”。木简上记录有税额、纳税日期、纳税人、官府领收人名等。另外,余力田中有写作“余力火种田”的木简,说明这个地方当年的农业是刀耕火种。

其次是有关户籍的内容。这是地方官吏向上级报告当地居民情况的文书档案,也是用符的形式。符的最后常写有“破莂保据”(劈下一半收据保存)文字,上面还写有如内容有误,愿受处罚等文字。户籍的记载当然包括姓名、年龄、吏·民·军等身份、家庭结构等内容,有意思的是还有“长五尺”、“长六尺”等有关身长,“盲两目”、“聋耳眇目”、“肿两足”、“腹心病”等有关身体和健康状况。另外还有“刑右足”、“刑左手”等有关所受刑罚的记载。这些记载当然不是出自对百姓的关怀,而是用来作为征兵或征赋时的参考资料。年轻女性年龄下有的还写着“美”字,这可能是为了以后送往后宫所作的记号(但这也有可能是“算”字之误)。

这些官府公文,为何保管在古井中,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把不要的公文扔进古井销毁处分,有人认为时吴灭亡时为了保密故意埋在井里的。无论如何,迄今为止的三国时代研究基本上只能依赖于《三国志》等文献资料和少数碑文,详细的情况实际上很难知道。但是这个长沙走马楼简牍的发现,给了解吴国的实际统治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但是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简牍,想要了解它的全部内容,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解读。

诸葛恪的野心

孙权死后,年仅十岁的太子孙亮即位。诸葛恪辅政,掌握了吴国大权。诸葛恪是诸葛瑾之子,也就是诸葛亮的侄子。他大概很想与自己叔父一样,成为辅佐年幼皇帝的一代名相。本来孙亮字子明,也许是孙权为了沾一点儿诸葛亮的光,才特意给自己的孩子起了“亮”这个名字。辅佐一个与自己的叔父同名的皇帝,诸葛恪内心的成就感可想而知。

然而他虽然是一个稀世之才,但是行动却欠谨慎。当年诸葛亮就担心他这个性格,还专门给陆逊写信忠告过。作为出身名门世家的公子哥,诸葛恪难免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这一点与魏的曹爽极为相似。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巢湖东边魏领内的东兴筑城。魏当然不能承受这个挑衅,本来魏就认为孙权死去是攻吴的好机会,所以立即派诸葛诞率兵攻打东兴,又派王昶率兵攻荆州南部,派毌丘俭攻武昌,向吴发动大举进攻。诸葛诞与诸葛恪这两个同族宗亲,代表着魏和吴在东兴展开对决。因魏军戒备松懈,诸葛恪获得大胜,王昶和毌丘俭也因东兴兵败只好撤退。

诸葛恪胜利而归,开始产生轻敌思想,他认为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为王者没有不想统一天下的。他还说自己最近重读了叔父(诸葛亮)的《出师表》,深受感动,流露出他对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诸葛恪内心很想效法其叔诸葛亮完成其未尽的统一大业。第二年,建兴二年(253)三月,诸葛恪征发二十万大军欲出兵攻打魏的合肥新城。诸臣都表示反对,一致劝阻,百姓也怨声载道,但他根本听不进去。

合肥旧城因为建在水边,容易被吴从船上攻击。所以太和六年(232),扬州都督满宠建议在旧城西北三十里处修建新城(参见图39)。这样吴军如果攻城,就必须离船上岸,以前孙权的两次进攻都遭到了失败。魏和吴的对战,在水边于吴有利,在陆地于魏有利,因此双方都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次诸葛恪率领二十万大军虽然包围了新城,但是却攻而不下,军中疫病蔓延,死伤众多,到七月只好撤退。这次伐魏,不但不必要地消耗了国力,而且以失败而告终。这次,蜀将姜维也配合诸葛恪从狄道出兵攻魏,但中途粮饷耗尽只得撤兵。可见当时吴蜀即使联合起来,也已经敌不过魏国一国的实力了。诸葛恪败战而归,不久后在一次宴会上被皇族孙峻所杀。

孙峻杀了诸葛恪后开始独揽大权。孙峻是孙坚最小的弟弟孙静的曾孙。三年后孙峻死去,其从弟孙綝继承权力(参见图16)。孙峻、孙綝掌权的这个时期,正好是魏国毌丘俭、文钦以及诸葛诞叛乱的时期,特别是诸葛诞叛乱时,魏与吴之间展开了一场三国时期最后最大的决战。

魏国司马懿杀曹爽,从曹氏一族手中夺走大权,而蜀国从刘禅起刘氏一族就已经失去了所有实权。与魏蜀相比,吴国直到最后孙氏一族都掌握着国家大权。不过孙氏一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也趋于激化。孙亮长大后,对孙綝的专权越来越憎恶,他与近臣密谋准备除掉孙綝,但事情泄露,反被孙綝废黜了帝位。永安元年(258),孙綝立兄长孙权的第六子孙休继位。但是孙休即位后马上就下手杀了孙綝,两年后他又逼废帝孙亮自杀。

孙休在位期间,与魏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是一段比较和平的时期。孙休志善好学,他建学校,置五经博士,重视官吏和军人子弟的教育。但是这只不过是暴风雨前那转瞬而逝的寂静。永安六年(263)蜀国灭亡,吴的救援也告失败,第二年孙休也因病死去,死后被追谥为景帝。

三国时代最大的暴君孙皓

吴的最后一个皇帝孙皓,其父是当年在与鲁王抗争中被废黜太子地位的孙和。景帝虽然有四个儿子,却推孙皓继位,是因为景帝的孩子都还年幼,当时蜀刚刚灭亡,吴国内局势动荡,而幼帝是不可能对付这种非常事态的。这也说明吴还没有一个在实力上能够与皇帝比肩的大臣。孙皓时年二十三岁,有才识且明断,又加之好学,因而被拥立继位。但是即位不久,孙皓骄淫暴虐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这可能与他的不幸的成长经历有关。其父孙和因为妃子是诸葛恪的侄女,诸葛恪被杀时受到牵连而丧命。

孙皓即位后,首先杀了曾经拥立过自己的景帝时的宰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接着又杀了景帝的皇后朱氏和四个孩子中的两个大的。他的暴虐行为史不绝书。孙皓好酒色,每逢宴会群臣,都要逼臣下喝到烂醉,稍有不从,就会受到处罚。最后竟发展到剥脸皮、剜眼珠等。如此残暴的君主,在三国时代是空前绝后的。

不过孙皓虽是暴君,却不像刘禅那么愚暗。孙皓即位前蜀国刚灭,交趾又叛吴降魏,即位后他发兵夺回了交趾,也算是做了一点儿像样的事。但是,这时蜀已经灭亡,单靠吴国的国力与魏对抗已经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孙皓大概比谁都明白。蜀灭亡后,司马师派过去从吴投降而来的徐绍和孙彧去吴说服孙皓,他们对孙皓说:“大必字小,小必事大”,暗示他应该识大局。孙皓当时没能义正词严地驳斥他们,说明他心理上已经屈服了。

而这一点,不仅他自己,连他的臣下们也都心知肚明。吴最后的宰相张悌在吴灭亡时说:“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孙皓大概也看出自己的臣下其实与自己的心理状态一样。也许正是这种焦躁不安,才使他对臣下变得异常猜疑和暴虐。

吴国内政与内讧

73 天发神谶碑拓本(奈良宁乐美术馆藏) 276年吴国因瑞祥改元天玺。此为纪念该功德立的石碑。原石以不存,现仅存拓本

孙皓知道自己在军事上已经不是晋朝对手,于是抓住了谶纬思想这根救命稻草。于是各地传出一些附会民间山石信仰的谣言,比如,有说吴郡临平湖挖出了一块刻有“皇帝”字样的石头,有说鄱阳历阳山发现了一块刻有喜庆文字的石头,又有说吴兴阳羡山石室出现了瑞祥之兆等,每当这种消息传来,孙皓都异常兴奋,逐次把年号改作天册、天玺、天纪,并立石碑,在阳羡山由臣下代理举行了本来应该是皇帝才能做的封禅仪式。当时立的“天发神谶碑”和“禅国山碑”,碑文独特,记载了大量谶文,而且书风非常奇异,可以说是孙皓异常心理的一种反映。

在这之前,谣传魏的寿春流行童谣“吴天子当上”,孙皓听了大喜,遂率领母亲妻妾以及后宫数千宫女出宫,声称要去洛阳,完全陷入了一种集团式歇斯底里的状态。可是当他宠爱的妃子死去的时候,孙皓又几个月闭门不出,大街小巷都传出孙皓死去的谣言。这又是一种忧郁症状态。终于,在吴国上下都失去自信坐而待毙的状态下,天纪三年(279)十一月,晋开始大举伐吴。

吴国内政与内讧

74 进军攻吴路线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1461.html

下一篇:三国时代结束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