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细说历史——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14 00:50:43 0


因为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均以惨败而告终,并且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瓦解,中国历史上一般都把隋炀帝对高句丽的征伐视为是其个人任性放纵的结果,认为正是因为隋炀帝的穷兵黩武,才导致了刚刚统一的帝国又陷入了内战。但是实际上,早在隋炀帝之前,其父隋文帝就开始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而且战争规模非常大。而在隋炀帝之后,唐太宗也连绵不绝地发动对高句丽的大规模战争,直到其去世为止。唐太宗的儿子高宗,更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对高句丽作战,直到公元668年攻灭这一政权为止。如果说隋炀帝是昏庸之辈,那么唐太宗传统上被认为是英明的君主,他为什么也要固执地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呢?

对高句丽的战争,并非仅仅是君主的个人行为,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面临的重要考验。高句丽政权,早在南北朝后期就已经通过外交和军事行动,干涉中原王朝的统一大业。所以,隋炀帝对高句丽的战争,与其说是个人的穷兵黩武,还不如说是中原王朝既定的对外战略。

北朝后期,北周攻灭北齐。然而北齐宗室高保宁据守营州,拒绝投降。营州是北齐镇抚高句丽、契丹、库莫奚等的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宣政元年(578),原先逃亡突厥的北齐范阳王高绍义引突厥军队南下,并企图依靠北齐遗臣占据范阳,遭到北周的反击未能得逞。大象二年(581),高绍义被北周使臣贺若谊执送回国,但是高保宁仍坚守营州对抗北周。在杨坚夺取北周皇权建立隋朝后,高保宁依然坚守营州直到开皇三年(583)被杀为止。高保宁对抗北周和隋朝的战争,得到了高句丽的大力支持。高句丽王亲自统帅军队,救援高保宁,大规模地卷入中原王朝内战。可以说,早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丽西联突厥,控制契丹等东北诸族,保护高保宁,俨然已是隋朝的心腹大患。隋文帝在檄书里列数高句丽的罪愆,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是未尽臣节,第二就是“驱逼靺鞨,固禁契丹”,也就是说高句丽对契丹、靺鞨有控制能力。在隋朝统一过程中,高句丽与突厥、南朝的陈联合起来,对抗隋朝。突厥文阙特勤碑的内容显示,突厥强盛时常常与高句丽结好及聘使往来。这一切,都让隋唐帝国的统治者感到芒刺在背。

细说历史——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

狩猎图(高句丽墓壁画)

隋唐帝国是继汉帝国之后重新统一的王朝,隋唐两代都强烈认同自己是汉朝的继承者。在讨论对外政策时,大臣们屡屡提到要恢复汉朝时代的疆域和领土。这种民族主义的雄心,使新成立的隋朝在建立之初,就开始了收复汉朝领土的计划。疆域的拓展在南方进行得比较顺利,隋文帝将中原王朝的势力拓展到今天的河内一带。隋朝在西方战胜了吐谷浑,但是在东北亚的拓展方面遭到了巨大的挫折。

细说历史——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

锻铁制轮图(高句丽墓壁画)

七世纪初期,高句丽占据今天东北东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首都就在现在的平壤。朝鲜半岛的南部,则分为百济和新罗,分别位于半岛的西南和东南部。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统帅,以三十万兵力对高句丽发动进攻,但是因为瘟疫流行等原因没有成功。虽然高句丽表面上表示了臣服,但是在此之后,高句丽联合东突厥,操纵靺鞨、契丹,渡过辽河不断骚扰。契丹在公元605年甚至入侵了河北,被击败后退回。这一切,都使中原王朝清晰地认识到高句丽将是刚刚统一的帝国的潜在威胁。尤其是河北地区长期存在的分离情绪远未消失,而隋朝的中心却偏在西北。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继承隋文帝皇位的隋炀帝,也继承了其父亲攻灭高句丽的事业。

细说历史——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边疆民族高句丽创造的文明经典。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

大业三年(607),隋炀帝会见东突厥启民可汗,居然在那里碰到了高句丽派到突厥的使者。高句丽和突厥的这种连谋针对大隋的举动激怒了隋炀帝。他警告高句丽使节,让其传话给高句丽统治者要求其臣服,并且拉拢启民可汗站在自己一方。无论如何,在突厥王庭见到高句丽使节的事件,显然坚定了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的决心。为了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隋炀帝首先将大运河往北延伸,将中国的心脏地区和幽州连接在一起,以方便物资的运输。到了609年,各种军事准备都已经展开。大军集结在今天北京地区的涿郡。但是一场发生在关东地区的水灾打乱了计划,真正的进攻在612年开始了。隋炀帝亲自率领大军从陆地进攻,水军则从海上进攻。隋炀帝发布讨伐的檄文,严厉指责高句丽勾结契丹、靺鞨侵犯隋的领土。著名的建筑家宇文恺顺利地在辽河上架起了桥梁,但是隋军在渡河之后遭到了辽河东岸诸城的顽强抵抗,迅速攻占高句丽首都的计划落空。到了夏末,大雨使得军事行动无法继续,8月份,隋炀帝撤军回到了洛阳。

细说历史——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

吹角仙人图(局部,高句丽壁画)

613年正月,隋炀帝再次发动对高句丽的远征。对外的战争虽然打着维护帝国安全和恢复中华固有领土的旗号,但是因为负担的增加,国内的局势受到了影响,叛乱的次数显著增加了。这一次,内政和外交的连环性体现出来了。当隋炀帝的大军渡过辽河展开进攻的时候,隋朝的礼部尚书杨玄感(杨素之子)发动了叛乱。此时杨玄感在后方负责后勤供应,他的叛乱靠近帝国的东都洛阳,隋炀帝不得不派遣宇文述从东北战场返回镇压叛乱。杨玄感战败被杀,但是隋炀帝的第二次远征也宣告失败。杨玄感阵营中的骨干分子李密后来成为反隋的重要领袖。杨玄感的叛乱,是内部关系高度紧张的反映,此时隋炀帝要做的应该是安抚国内各阶层,尤其是旧的关陇贵族,但是他依然固执地发动了第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最终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细说历史——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后梁,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墓主曾是唐朝任命的义武军节度使。

我们不能简单说隋炀帝的政策是不对的,他开凿大运河,是基于连接分裂了三百年的南北中国的考虑;他营建的东都,在接下来的唐朝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也是唐帝国控制关东地区的重要堡垒;他发动的对高句丽的战争,在隋朝灭亡之后被唐太宗和唐高宗继承,半个世纪之后终于消灭了高句丽这一政权。不过隋炀帝推行这些政策的节奏太急,似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老百姓的负担太重,而且统治阶级中的很多成员不满,尤其是隋炀帝偏向南方文化的做法,导致北周—隋系的旧贵族和大臣离心离德,最终将富强的大隋帝国在短暂的时间内葬送了。

614年,隋炀帝决意第三次征伐高句丽,完全不顾王朝已经露出溃败相的局势,也许他是希望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进而达到安内的目的。从历法上说,隋炀帝是上元甲子年(604)即位,从上台之始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即便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朝著名的术数家,同时也是隋炀帝重要政治顾问的太史令袁充依然极力为隋炀帝辩护,认为隋炀帝上符天命,其统治“永无所虑”(《隋书》卷六九《袁充传》)。在隋炀帝决议第三次讨伐高句丽后,大臣们没有敢提意见的。固执的炀帝为自己持续发动战争辩护,并且建立道场,为战死的兵将追福。这一次进展较为顺利,隋军没有再跟沿途的高句丽军队纠缠,直扑平壤,在这一年的下半年,高句丽王求降。隋军有将领要求直接攻破平壤,但是被隋炀帝拒绝,他希望高句丽王能主动到隋廷表示敬意。结果可想而知,高句丽王并未前来。当隋炀帝要发动第四次对高句丽的战争时,国内的局势彻底溃败了,他不得不放弃了恢复汉帝国光辉事业的愿望,将重心转移到国内,但是国内的政治局势急转直下,隋朝在数年后就灭亡了。

抛开有关战争性质的各说各话,隋炀帝对高句丽的战争,实际上是从公元598年到668年长达七十年的隋唐帝国对高句丽王国战争的一部分。隋炀帝的失败,除了国内并不稳固的统一之外,从战略战术上看,当时的东北亚,不论地形还是气候,都易守难攻,夏季有倾盆大雨,雨季一过严冬就降临,真正能作战的季节只有四月到七月雨季开始之前。而且当时的技术手段也限制了军事进攻的效率,高句丽沿着辽河河口的安市城往北连接坚固的城镇,只要坚持到严冬的降临,就会迫使隋朝大军撤退。实际上,一直到唐高宗时代唐军在朝鲜半岛后方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之前,隋唐帝国的大军都在鸭绿江边望洋兴叹,并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463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