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汉唐帝国——“秦王”扫六合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15:00:01 0


李世民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分析当前的全国统一战争。

战争,分成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总战略一定要清楚明白,否则再纯熟的战术也属于徒劳无功。比如李密带队的瓦岗军,围困东都洛阳达一年之久,在战术上几乎没有明显失误,然而却功败垂成。归根结底,是犯了战略和方向性的错误。李密的瓦岗军的确势大,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多万人之众。但长期围攻洛阳,同王世充拼了个两败俱伤,而且还错过了向全国扩张的大好机会。大唐绕开战事惨烈的黄淮海平原,乘虚直接进军关中,这一步战略算是走对了。然而更加复杂的战略计划,还在后面。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割据形势图。(如图4-6)

汉唐帝国——“秦王”扫六合

图4-6 割据形势图

形势复杂吗?很复杂。

让我们抽丝剥茧,用现代公司的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 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此法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分析一下纷繁芜杂的战争形势。

1.唐军的S(优势):

(1)唐军的主要优势是关中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袭扰,可以作为稳定的根据地,提供接下来统一战争的军饷给养。

(2)李渊是关陇集团出身,世袭唐国公,又是隋炀帝的嫡亲表哥。同农民军和叛将们的出身相比,更能吸引人才精英的加盟,在北方士族门阀和豪强地主中的号召力很强。

2.唐军的W(劣势):

唐军的士兵前期经历的战争磨炼不够,需要更多实战经验的积累。

3.唐军的O(机会):

(1)黄淮海地区十年征战,民不聊生,貌似强大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其实都已经是强弩之末。单论后勤补给的话,多年来的开仓放粮或者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越来越不能持久。

(2)南方的几个拥兵自重的军阀,看起来地盘很大,但是实际上他们远离战争最为激烈的核心地区,军队的战斗力偏弱。

4.唐军的T(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向:

(1)关中的西北方向,薛举和李轨,这两支部队时时刻刻威胁着关中的后方。

(2)占据河东的刘武周,此时势力做大,背后又有突厥支持,最有可能沿着李渊起兵的路线,一路杀进关中。

那时并没有SWOT,但当时李世民制定的进军策略,却遵循了我们上面的结论。他的路线概括起来就是—先西后东,先北后南。也就是说,先稳定自己的西北根据地,之后扫平北方,进而南征统一中国。

公元618年,李世民先在浅水原败于薛举,又在薛举急病去世之后,重整旗鼓击败薛举的儿子薛仁杲(gǎo),平定关中以西的广大西北地区。

公元619年,唐军使用反间计,使李轨内部出现分化,从而俘杀了李轨,平定了西北更西的河西走廊,整个关中以西,成为唐军腹地。

公元619年,刘武周进军太原,留守太原的齐王李元吉连夜逃走。同年十一月,李世民东进山西,打败刘武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争中,刘武周的爱将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朝名将,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唐高宗为其废朝三日,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尉迟恭被后世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与秦叔宝是“门神”的原型之一。) 归降了李世民。

公元619年四月,权臣王世充废掉了大隋最后一个皇帝—皇泰主杨侗,自封为皇帝,改国号为郑。大隋最后一个象征性的傀儡政权,也退出历史舞台。(如图4-7)

汉唐帝国——“秦王”扫六合

图4-7 割据发展变化图

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携平定西北的余威,率八万大军东出潼关,进军洛阳,会战王世充。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43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