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汉唐帝国——表哥的征途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14:59:52 0


早在隋文帝杨坚时代,有位叫安伽陀的道士就曾经进言,说“当有李氏应为天子”,意思是有姓李的要夺姓杨的天下。安道士给杨坚的解决方案是—杀光国内的姓李的人 (“劝尽诛海内凡姓李者”。《隋书·列传第二》) 现在看来,这样的谶言 (谶(chèn)言:是巫师或方士等以谶术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又称“谶语、符谶、符命”,是迷信的说法,谓之将来会应验的话;因通常配有图,故又叫“图谶”。) 似乎非常荒诞不经。然而古人却对此深信不疑。前车之鉴就是曹操那个怪异的梦境—三马同槽。曹操生前,曾以为三马就是西北的马腾、马超、马岱父子三人,于是找机会杀掉了马腾,也自以为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除掉了后患。然而曹操没有料到的是,他去世几十年后,代魏而自立的是司马氏家族,恰好印证了那个怪异的梦。

跟曹操一样,杨坚也做了一个梦,梦见洪水包围了长安城。

到底是谁,既姓李,又有水?这个人一定是大隋最大的威胁。

不过,终杨坚一朝,他都没有对这个谶言有太过激的反应。

乱世的隋炀帝非常害怕,他不由得想起了这个谶言,也想起了父亲的那个梦境。

躺枪的人,是李穆的儿子郕(chéng)国公李浑(自称李陵之后)。

已经被天下各路英雄好汉搞得风声鹤唳的隋炀帝杨广,找了个借口将李浑灭门,李浑的妻儿老小三十二口全部被处死。然而,隋炀帝不知道,姓李且名字里面带“水”的,还有一个人—他的表哥李渊。

李渊,比杨广大三岁,二人同为独孤信家的外孙,亲姨表兄弟。

作为八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的嫡孙,李渊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因为父亲李昞(bǐng)早亡,年仅六岁的李渊,就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公元581年,年仅15岁的李渊,目睹了姨父杨坚废黜北周静帝,建立大隋。因为亲戚关系的缘故,以及唐国公位置的尊贵,李渊为杨坚所器重,在隋文帝宫中担任了千牛备身 (千牛备身:是一种高级禁卫武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团武官。“千牛”典出《庄子》,寓意“锐利可斩千牛”。北朝北魏时,帝王随身携带的防身御刀,叫做“千牛刀”,千牛备身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执掌御刀“千牛刀”。) 。之后的很多年,李渊又在很多地方历任太守(市长)、刺史(省长)等职务,当然也曾经在中央担任殿内少监(负责皇宫仪仗)以及卫尉少卿(负责皇家兵器库)。从基层到高层,从地方到中央,不断的“之”字形发展路径是一种科学的晋升模式。这样的职场发展途径,让李渊得到了业务上的锻炼。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李渊结交了朝野上下广泛的人脉。

公元617年,也就是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调任太原留守兼晋阳宫监,成为太原地区的军政一把手。

实际上,这一年极其不平静。

自从六年前王薄起义之后,遭受隋炀帝暴政和徭役最为繁重的山东、河北、河南、江淮的各地农民军,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饥民造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押宝式的赌注。在这片沃野千里的黄淮海平原上,最多的时候,活跃着多达100多支农民军队伍。在同隋军的交战过程中,农民军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招降、合流,最终剩下了比较大的三股势力: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的瓦岗军以及江淮的杜伏威。如同一众创业型小公司,经过几年的自然竞争,最终合并为几个大公司,而原来的小公司则入股大公司成为股东。这样的经营模式,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对付隋军。

此时的隋政权,事实上已经被义军分割成了三个首尾不能相顾的政治中心,都城长安留守的是杨侑 (杨侑(yòu):杨广嫡孙,元德太子的第三子) ,东都洛阳留守的是杨侗 (杨侗:杨广嫡孙,元德太子的次子) 和权臣王世充,而隋炀帝杨广本人则被困在江都。

这一年的正月,窦建德农民军在河北建立政权,后自称夏王。

同年二月,地方实力派,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起兵反隋。

同年三月,瓦岗军开始围攻东都洛阳。

同年四月,地方实力派,兰州薛举,武威李轨,南梁萧氏王族萧铣(兰陵萧氏),相继起兵反隋。

我们用一张图来简单示意一下当时的复杂局面。(如图4-1)

汉唐帝国——表哥的征途

图4-1 公元617 年的复杂局面

虽然城头变幻大王旗,全国形势乱哄哄,但却没有乱了李渊的心智,他始终在观望。他在等待一个机会,或者说一个借口。很多人都认为,李渊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然而,站在李渊的角度上,却不能这么认为。

李渊不是年轻的李世民,当然也不是一个冲动好斗的愣头青。公元617年这一年,李渊已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政客,在政坛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自己表弟杨广治理下的九州大地,早就狼烟四起,什么胡人汉人都可以面南称帝,什么布衣白丁都可以揭竿而起 (揭竿而起: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难道李渊不想吗?况且李渊也知道,民间早就流传着一个“当有李氏应为天子”的传闻,之前不管李密或者李轨,早就自己对号入座了。

然而,李渊考虑的,是一个造反成本的问题。

造反成本之一,个人名誉和政治前途问题。

要知道这一年李渊已经五十一岁,对于古人来讲,这个岁数已经算是知天命了。自己当了大半辈子的忠臣良将,这个时候起兵的话,需要承担的风险太大,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一旦失败,自己的一世名誉将毁于一旦,历史书上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

造反成本之二,造反的难度问题。

这一年,群雄并起,而李渊并不是军事实力最强的那一个,虽然自己是驻太原的最高军政长官不假,但手中能够直接调动的兵马不过几百。即便是通过自己雄厚的财力来招募士兵,也难保不会泄露机密被隋朝政府地方官员察觉。即便杀出太原,但相比动辄几十万人的农民军,李渊没有胜算。

造反成本之三,造反的合法性问题。

拉一杆子人马造反,不是难事。只要有人有枪有钱有粮,不愁这支队伍的发展问题。但是,出兵的合法性是什么?饥民造反并不需要理由,饿死也是死,战死也是死。但是李渊出身显贵,衣食不愁,至少还没有被生活逼到必须起兵反隋的地步。古代历史上,师出无名的仗,是万万不能打的。

还好,导火索适时出现了—刘武周。

刘武周是当年参加东征高句丽的老兵,战场上立功之后,衣锦还乡,在自己的老家马邑(山西朔州)谋得了任鹰扬府校尉(马邑武装部部长)的职务。

马邑也就是山西朔州,这个地方的位置非常特殊,这个地方虽然在地理上也属于今天的山西治下,但它距离中原核心区较远。马邑同南边最近的大城市太原,也有雁门关、忻定盆地等关山阻隔。这个地方反而与北部的草原游牧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马邑长期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异族军事对峙的最前线。当年李广随同部队第一次出征,却无功而返的地方,就在马邑。

正因为如此,马邑这个地方民风剽悍,老百姓的人员组成也比较复杂。

这一年的二月,马邑地头蛇刘武周杀掉了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起兵反隋。与此同时,刘武周联络北方的突厥,同突厥的始毕可汗谋划,希望能够联手入主中原,争夺帝位。始毕可汗也不含糊,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

刘武周这次拥兵自立,在隋末实际上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刘武周起兵的马邑,恰好是太原李渊的辖区。不仅是刘武周作乱,雪上加霜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李渊还在同突厥人的作战中吃了败仗。

大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但李渊两罪相加,隋炀帝杨广居然还不忘给自己的表哥发“黄色通缉令”。一纸传票送到了太原,杨广要求李渊到江都的皇家军事法庭接受问罪。

这件事情让李渊豁然开朗。很多重大的历史选择,往往都是当事人被逼到没有选择余地之后的唯一选择。

如果大隋亡了,李渊无法独善其身,排山倒海的各路反王将会吞噬整个前朝官场;如果大隋不亡,李渊则就要去军事法庭,只要去了江都,那必然是十死无生;退一步讲,李渊今天不去江都,等隋炀帝杨广荡平叛乱,腾出手来收拾残局的时候,李渊一样罪责难逃。

李渊的身家性命,必须掌握在李渊自己手中,尤其在这样的乱世。李渊的儿子们: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个个能够独当一面。这些孩子们连续几个月都在规劝李渊,只等父亲点头。

起兵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公元617年七月,李渊率领新招来的精兵三万,在太原誓师讨隋,并且发布了证明自己出兵合法性的战斗檄文。李渊的口号是“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所谓代王,也就是杨侑,隋炀帝杨广的亲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的第二个儿子。既然杨广不行,那么作为杨广的亲表哥,“匡扶隋室”拥立自己的表侄孙杨侑这样的话,在李渊嘴里说出来,居然是那样地令人信服。

李渊父子,剑指长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42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