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细说历史——殷都屡迁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4 00:07:37 0


商朝与后来历史时期相比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就是它的都城屡次迁徙。

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即商朝从契至汤期间迁徙了八次,自汤至盘庚期间迁徙了五次。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前八次迁徙分别为:第一次,契自亳迁蕃。第二次,昭明迁砥石。第三次,昭明迁商。第四次,相土迁商邱。第五次,相土迁泰山下,又复归商邱。第六次,商侯迁殷。第七次,殷侯迁商邱。第八次,汤始居亳。这是先商朝,或者说是商的“先公”时期,此时商人的迁徙只能说是部落的流移。

通常所谓的商都屡次迁徙,应指后五次迁徙。根据文献,这五次迁徙为:第一次,仲丁迁于嚣。第二次,河亶甲居相。第三次,祖乙都邢。第四次,南庚都奄。第五次,盘庚迁殷。盘庚迁殷之后,商人的都城就再没有迁移过。

那么,商人的都城为什么屡次迁徙?关于其中的原因,历来有以下一些说法:

(一)水患说。这是过去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殷人为了躲避水灾的威胁,才不得不多次迁都。如蔡沈《书集传》中说:“自祖乙都耿,圯于河水,盘庚欲迁于殷。”《书序》中也说“迁乙圯于耿”,《尚书正义》中解释道:“圯,殷也;河水所毁曰圯。”这里明确地指出,水灾迫使殷人迁都。王国维也持这种说法。他在《观堂集林·说耿》中,进一步把“耿”解释为邢丘。他说:“共地正滨大河,故祖乙圯于此。”

(二)去奢行俭说。早在东汉时,郑玄就指出:“祖乙居耿,后奢侈逾礼,土地迫近,山川尝圯焉,至阳甲立,盘庚为之臣,乃谋徙居汤旧都。”(孔颖达《尚书正义》引)在这里,郑玄把避免奢侈腐化作为迁都的原因。杜笃在他的《论都赋》中也说:“昔盘庚去奢行俭于亳。”(《后汉书·文苑传》)荀悦《申鉴》亦云:“盘庚迁殷,革奢即约。”

(三)游牧说。认为殷族在盘庚以前还是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没有固定的都邑,不断地进行迁徙。到盘庚时才有初步的农业,由游牧时代转入农业时代,因而有了定居的倾向(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吕振羽认为:“殷人在相土以前,照《史记》所载世系,三世凡五迁,盖在动移无定之频繁移徙中,此殆为尚未定居的游猎畜牧民之特征。”(《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

(四)游农说。傅筑夫认为商代的农业是一种极其粗放的原始农业,其原始性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的笨拙和耕作方式的原始。所以,当一个地方地力耗尽之后,就需要改换耕地,所以不得不迁徙。

(五)战争说。邹衡认为殷都屡迁是为了战争,因为“当时选择五都的地点,不能不考虑到作战的方便,就是说,不能不从军事的角度上考虑迁都的问题。成汤居毫显然是为了对付北方和西方强大的敌人”(《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六)王位纷争说。黎虎认为殷都屡迁的原因是从仲丁以后,商朝统治阶级的内部发生了“比世九乱”,诸弟子争相代立,长期王位纷争。这种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地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于是“诸侯莫朝”,商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中。商王朝为了摆脱困境,便以不断迁都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七)阶级斗争说。李民主张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是导致殷都屡迁的原因(《尚书与古史研究》)。

(八)方国联盟发展的需要。晁福林认为殷都屡迁适应了方国联盟发展的需要,是原始民主、平等精神的体现。它从政治、军事、经济几个方面加强了殷与诸方国的关系。

当时的都城屡次迁徙,其真正原因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值得指出的是,自盘庚迁殷以后,商人定居了下来。史家指出,自迁殷至纣之灭,凡二百七十三年,殷人未再迁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436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