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细说历史——“始诸饮食”的夏礼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4 00:01:02 0


中华民族把食放在民生的首位,称之为“民以食为天”。因此,饮食之礼也就成为一切礼仪的起始点,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礼运》)。人先得吃饱吃好了,才谈得上去干其他别的事。在社会生活中,饮食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洪水泛滥的大禹时代,更是谁能解决百姓的饮食问题,谁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戴。

饮食之礼,可以分为“大礼”和“小礼”两大类。

饮食之大礼指的是社会的领导人解决民众饮食问题的决心和具体行为及实际效果。荀子有一句名言,叫做“礼者,圣人之所履也。”圣人如果能使社会财富丰足,民众有吃有穿,这才真正是饮食文化中的“礼之大者”。没有圣人带领大家为丰衣足食而奋斗,锅子里根本没有可吃的东西,还去讨论餐桌上的礼仪,有意义吗?

大禹是夏代饮食大礼的创导者和实施者。当时是“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怎么办呢?禹一面致力于治平洪水,一面着手解决民众的饮食问题,“与益予众庶稻鲜食”。禹叫他的助手益马上解决民众的粮食问题和鸟兽类的肉食问题,这是应急性的措施。到得引导九川的水入了海,田间的积水也疏通到河中去以后,“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当时禹一面是分配好手头现有的食品,另一面在“食少”的情况下,“调有余补不足”,相当于配给供应,让大家都有得吃,但都吃得不怎样饱。那样按理办事,总比饿死人好吧,这也是礼啊!更主要的是把精力放在发展生产上,组织所有民众生产自救,多少年后,理所当然地解决了饮食问题。

太康失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家的命运堪忧,主要问题还在于饮食之“大礼”没解决好。这一乱就是数十年。后来出了个中兴之主少康。他是在有仍氏那里出生的,长大后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在那里当上了食官“庖正”。“庖正”管的是民众的饮食问题,他在有仍氏所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收夏众”,把流落在外头的夏国民众收编起来。他后来打回夏国,靠的就是这支力量。如何“以收夏众”?第一条就是让他们有得吃有得穿,然后才能组织他们,利用他们的力量打回夏国去。

夏王国历史上三个最有为的君主——禹、启、少康——都是懂得“食之大礼”的圣人一级的人物。

夏代的食文化中,包含着某种忧患意识。《鬻子》称夏禹“一馈而七起,日中不暇饱食”,禹一想到天下还有那么多老百姓还吃不饱肚子,在那里经受着苦难,他自己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是以自己的善行来为百姓做出榜样。禹曾经十分严肃地对他的臣属说,有人如果胆敢“作福作威玉食”,不顾及民众的死活,吃得好吃得舒畅,铺张浪费,鱼肉民众,那到头来,一会害了国家,二会害了自己的家庭。

食文化中的具体礼节,那只是“食之小礼”而已。夏代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换交替的大时代,因此,在食礼上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色彩。

细说历史——“始诸饮食”的夏礼

形态各异的陶器(二里头遗址出土)

夏人相信他们的食品是上天赐予的,至于大禹等圣人,只是“替天行道”而已。因此,他们在有吃有喝的同时,想到的是过节时的祭祀上苍。据相关文献记载,祭天的食礼尽管很朴素,但必须是按时的。《礼记·礼运》有这方面较为具体的记载:在祭天之食礼开始时,人们在石头上烧烤黍米和猪肉,作为奉献给上苍的祭品,并在就近的地上凿一个小坑当酒樽,再在这个“酒樽”中倒上清水,然后人们围着就地筑起来的祭台唱歌、跳舞,用硬泥块当鼓槌,以大地为大鼓,即所谓的“抟土为桴,筑土为鼓”,以此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意。祭完鬼神,祭祀者就将祭品一食而尽,夏人以为这样做是人神共享,是最为符合夏礼的。

细说历史——“始诸饮食”的夏礼

形态各异的陶器(二里头遗址出土)

在夏代,有一年一度或数度的“合族聚食”的礼节。这是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礼俗,不过此时也打上了阶级社会的某些烙印。整个家族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共饮共食,对于强化亲情的确是很有好处的。如果是一年一次,那必定是放在正月的某一日的。在原始社会时,所谓聚食主要是团聚,聚食时可以为所欲为。而当夏代时,它的主题变为“合族以食,序之昭穆,别之以礼义”(《礼记·大传》)了。这种“别之以礼义”比较充分地表现在宴席的座次上。席有主次,一席间也有长幼尊卑之分,坐错了位次轻则被斥责,重者被处罚。这种“合族聚食”,一般在聚食开始时,会由族长训词,“教之尊长、养老、见孝悌之道”。这时的合族聚食已是严肃有余而宽松不足了。

细说历史——“始诸饮食”的夏礼

形态各异的陶器(二里头遗址出土)

二里头遗址出土大量形态各异、花样百出的陶器,从个体观察来说,有深腹罐、圆腹罐、花边罐、有舌罐、捏口罐、有耳罐、高领罐、瓮、高领尊、大口尊、小型高领尊、矮领尊、盆、平底盆、刻槽盆、三足盘、圈足盘、鼎、鬲、甑、甗、豆、簋、壶、碗、碟、杯、爵、角、鬶、盉、斝、觚等等,从这些千姿百态的陶器中可以想见夏代民众的饮食等生活状况。夏代已进入了家天下时期,小家庭的每日餐饮称为“常食”。“殷因于夏礼”,从殷商的常食可以想见夏的常食。殷人一日两餐,上午九、十点钟一餐称“大食”,下午睡前一餐称“小食”。想来夏人常食的情况也差不多。地下发掘表明,夏代已有刀、叉、箸(筷子)等食具,可以肯定的是,夏代人不再像原始人那样抓食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431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