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历史解析——瓷器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4 13:00:55 0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最能代表明代工艺风格的莫过于当时欧洲人以其产地命名的“china”——瓷器。诞生于元代的瓷器式样已经成为经典的代名词——将白色的薄胎瓷胚上釉后,绘以钴蓝色的纹样,再次上釉后进行高温烧制,最终形成一层如玻璃般透明而坚硬的表面。

瓷器是中国人的发明,但是青花却不是。这种跨文化的审美趣味是由一个国际性的陶瓷市场催生出来的。对白底蓝纹的偏好最早起源于波斯。波斯工匠没有烧制真瓷的技术,但拥有能够在器物表面绘制生动花纹的钴类染料。了解了波斯人喜好的中国工匠利用自己超凡绝伦的上釉工艺,生产出了深受14世纪波斯市场欢迎的精细瓷器。对于青花瓷的大量需求部分得益于地方宗教的约束。《古兰经》禁止使用金银餐盘的炫富行为(朱元璋也曾对宗室下过同样的禁令),因此青花瓷便成了波斯富人宴客时首选的昂贵餐具。

元代瓷器的制造中心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今天,它仍然享有瓷都的地位。景德镇的发展得益于周边富藏的瓷石矿。碾碎的瓷石与其他配料混合后制成瓷泥,经过拉胚、上釉、烧制后成为瓷器。景德镇虽然远离长江下游的主要商业都市,周边水路却十分发达,利用舟楫之便,可将产品行销至江南各地。

元朝于至元十五年(1278)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将大批工匠集中于官窑。至元二十九年(1292)和泰定元年(1324),瓷局完成了两次扩充。泰定元年,景德镇被置于江浙行中书省的直接管辖之下,但没过多久,即于泰定二年(1325)落入叛军之手,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才重开官窑。有意思的是,元泰定二年也是标志着青花瓷生产彻底转变的年份。我们的根据来自在朝鲜半岛海域打捞起的一艘中国沉船上所发现的货物,货箱木签上标明的装运日期是元泰定二年四月十二日(1325年6月1日)。这一船货物中有5000件景德镇瓷器,但没有一件是青花的。然而,10年后,每一批从景德镇起运的瓷器中无一不有青花瓷的身影。脱离了国家控制的景德镇工匠也许在这一工艺风格的突变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种跨文化杂交的工艺品横扫中国国内和国际市场。世界各大陶瓷制造中心的工匠们——从15世纪的帖木儿(Tamerlane)宫廷,16世纪的墨西哥,再到17世纪的代夫特(Delft)——都在竭力仿制中国青花瓷的外观和神韵,但他们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李日华买过多地出产的各式瓷器——其中就有景德镇的瓷器。他关于瓷器最长的一篇日记讲的是一个名叫昊十九的景德镇瓷匠。他在万历三十八年三月十八日(1610年4月)的日记中记道:“十九精于陶事,所作永窑、宣窑、成窑,皆逼真。人亦文雅好吟,喜绘画。”——李日华试图将最好的匠人吸收到自己的文化精英的世界中。他回忆道,自己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春,受委选拣御用各色窑器而与昊十九结识。当时的昊十九“发已皓白矣。余令造流霞盏,以新意杂丹铅类烧成秘色。余付之直叁金。俄而余以谗归,流霞盏不复措念矣”。李日华之所以记下这则日记,是因为他收到了昊十九的来信。“今书来,知昊十九烧成五十件,附沈别驾归余,竟为干没。”沈是杭州人,因官声狼藉,投作藩王府属官,又依靠矿监、税使之流,才得以保举留任。李日华鄙夷地写道,这样的人,“士大夫不齿之,宜余盏之羽化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808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