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中国简史——专题 八旗制度的兴衰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6-28 23:21:34 0

⊙牛录 ⊙八旗建立 ⊙满蒙八旗 ⊙八旗改制 ⊙设立绿营 ⊙八旗的功绩 ⊙八旗的衰落

八旗制度建立于满洲入关以前,八旗组织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以旗统兵、以旗统人”,把原来相对分散的女真人组织起来,“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在皇太极时期又形成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入关之后,在“首崇满洲”(或称“满洲根本”)的基本国策下,八旗制度得到强化,成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形成了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有清一代,八旗劲旅在维护地方治安,痛击沙俄侵略军、收复雅克萨城等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支柱。

牛录

女真人早在原始社会氏族制度时期,就存在着一种叫“牛录”的组织。出猎或行军时,参加者每人持1套弓箭,10人为1“牛录”,其中1人为首领,称“牛录额真”(牛录是箭的意思,额真是主的意思)。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军事行动中,努尔哈赤把不断合并的女真各部中的自由民“诸申”“伊尔根”编入“牛录”,并把它加以扩大。规定300人为1牛录,每1牛录设置1名牛录额真,下面配置代子两人作为副手。5个牛录组成1“甲喇”,设1名甲喇额真为首领;5个甲喇组成1“固山”,设1名固山额真为首领,2名梅勒额真为辅佐。每1固山以1旗为标志,所以固山为旗,固山贝勒就是旗主。

八旗建立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正式建立黄、白、红、蓝四旗。后来随着战争的不断取胜,队伍不断扩大,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增设镶边的黄、白、红、蓝四旗,这样就形成了满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之间,各树己帜,互不统属;努尔哈赤为八旗最高统帅,亲领正黄、镶黄两旗,其他六旗,由努尔哈赤的子、弟掌领。

中国简史——专题 八旗制度的兴衰

冰嬉图(局部)·清·金昆等

这是一幅表现清代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按照史书记载,清廷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于冬至至“三九”在太液池上(现在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

八旗制度不仅是军事制度,还兼有征赋、服役的职能,官用谷粮、战时急需的战马和舟船,也由各牛录备办。同时,八旗制又是后金进入辽沈之前特殊的政权组织形式。八旗的各级额真既要执行汗的命令,佥派人夫屯田服役,统率士兵作战;又要尊奉汗谕,统辖下属人员。

八旗壮丁平时耕猎放牧,战时披甲出征。努尔哈赤、皇太极从八旗壮丁中抽丁组建了八旗劲旅,从开始的五六万发展至十一二万。在后金政权初期,八旗军队先后大败明兵于萨尔浒、平阳桥、松山,多次入边,千里突袭,直抵北京城下,为进取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简史——专题 八旗制度的兴衰

从上至下为镶红旗旗帜、正红旗旗帜、镶白旗旗帜、正蓝旗旗帜、正白旗旗帜

满蒙八旗

天聪九年(1635),漠南蒙古诸部归顺清朝,皇太极将原来的蒙古牛录和新归附的蒙古各部统一组编,形成了蒙古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完全一致。入关之后,清政府对蒙古八旗亦分成驻京蒙古八旗和驻防蒙古八旗。

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为平衡八旗旗主诸贝勒的军事实力,以汉人精于火器,拨出汉人别置一军,名“乌真超哈”(“乌真”,汉语意思为“重”;“超哈”,汉语意思为“兵”或“军”),以佟养性为昂邦章京(总管)。崇德元年(1636),将汉人分为二旗,石廷柱为左翼一旗固山额真(汉名都统),马光远为右翼一旗固山额真。崇德四年(1639)分为四旗。崇德七年(1642),增编为八旗,共计129个牛录,2.45万人。入关后,因形势剧变,汉军八旗陆续编进了新投降和改编的汉人官兵,发展为270个牛录,兵额两万人。编制扩大一倍多,兵额却少于初建。官多兵少,体现了笼络汉降官的政策。

八旗改制

入主中原之后,清王朝加强了八旗军队的建设。驻京八旗设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其后又设火器营、健锐营、内府三旗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以及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和三旗虎枪营等。为了削平各地反清武装,牢固控制全国1700余府、厅、州、县,清王朝陆续派遣八旗军在一些重要城市驻防,称之为驻防八旗。清代的驻防八旗,大体上可分为畿辅驻防(也称直隶驻防)、东三省驻防、各省驻防和新疆驻防四大系统。这一系列改革强化了八旗制度,使八旗职业军队化了。

设立绿营

除了加强八旗军制外,针对八旗兵力的有限性,清政府设立汉军“绿营”。为了和八旗部队有所区别,汉军使用绿旗,因此称为绿营。绿营兵分为马兵、战兵、守兵、水师四种,分驻于北京和各省。驻守在北京的绿营兵称为巡捕营,由步兵统领统辖。驻守各省的绿营兵有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绿营的建立,补满、蒙、汉八旗力之不足,成为维系清王朝统治的另一支重要的军事支柱。

八旗的功绩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初期,由于八旗兵丁安逸日久,缺乏战斗历练,加之选帅非人,致使战争初期清军连连受挫,士气低落。康熙帝果断擢任能臣图海、赖塔为大将军,任用穆占等勇将,八旗军士气再度振作;康熙帝又重用绿营将领,使之与八旗军配合作战,战局由此迅速改观。绿营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八旗军也再显军威,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攻克昆明,削平了三藩之乱。此后,康熙帝又三征准噶尔汗噶尔丹,先后授其兄裕亲王福全、三等伯费扬古为大将军,调动八旗士卒近10万名,辅以绿营和蒙古军,大败准军,消除了北方威胁,拓疆两万余里。康熙帝又遣皇十四子允

中国简史——专题 八旗制度的兴衰为抚远大将军,统领八旗兵、绿营兵和青海蒙古兵两万余名,进入西藏,驱走准噶尔新汗策妄阿拉布坦之军,安定了西藏,将西藏纳入清朝版图。针对沙俄军队对东北地区的侵扰,康熙帝命原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八旗兵3000人,两次击败侵占黑龙江的沙俄殖民军,与俄国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样以八旗军为主力的清军,在康熙朝安定西北、西南,以及拓土辟域、保卫领土的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八旗的衰落

清雍正朝时,准噶尔部再次发动叛乱,雍正帝任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统领以八旗兵为主的北路军3万余名进攻准噶尔。这时八旗军由于开国日久,人习安逸,将弁懈怠,战斗力已经削弱。

乾隆帝继位以后,整饬戎务,组建健锐营,擢用能臣勇士,贬斥懦将庸帅。他先后擢用阿桂和勇将兆惠、福康安为定西将军、定边将军、大将军,以八旗军为主力,两征金川,两征准部,平定回疆,彻底消除了准噶尔部对西北的威胁,安定了西北和川西地区,统一了新疆。

乾隆后期,八旗军的战斗力已大大削弱,嘉庆帝还是皇太子时,曾经随乾隆帝阅兵,所见到的却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在嘉庆年间历时9年的平定白莲教起义中,北京八旗和西安等处驻防旗兵柔弱怯战,未能起到主力军作用。此后,八旗军更不断衰弱,最后于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后全部解散为民。

中国简史——专题 八旗制度的兴衰

中国简史——专题 八旗制度的兴衰

清八旗将士盔甲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57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