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中国简史——明末农民起义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6-28 23:21:13 0

关键词:大顺政权/大西政权

明朝末年

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内部统治阶层党争激烈,日益腐败,统治者对下层百姓的盘剥压榨愈发苛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外部则是后金政权不断进攻,明王朝滥加“辽饷”,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小冰河时期独特的气候灾害,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全国性的大旱灾接连不断。最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陕西发起,最终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新的皇朝诞生铺平了道路。

李自成与大顺政权

明朝末年,赋税沉重,许多地区灾荒连绵,各地农民不断揭竿而起,举行了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武装暴动和起义。天启七年(1627),白水王二率领澄县饥民冲进县城,杀了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次年,王嘉胤聚众数千人起事,王二率部赶来会合。紧接着,安塞(今属陕西)的高迎祥发动起义。高迎祥因战功卓著,被起义军称为“闯王”。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在黑水峪(今陕西周至县境内)遭到明陕西巡抚孙传庭的伏击,战败被俘牺牲,西北农民起义军一度陷入了低潮之中。但不久后,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两大农民起义军在西北地区再次崛起。

中国简史——明末农民起义

流民图(局部)·明·吴臣

此图原共绘流离失所的难民24人,无论老幼病残,艳丑贤愚,均栩栩如生,如徐沁在《明画家》中所评:“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这种描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绘画在古代是极其罕见的。

李自成(1606—1645),陕西米脂人,祖辈世代务农。天启年间,陕北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却分文不减。为了谋生,21岁的李自成到银川驿站当了一名驿卒。不久,因为无力还债打死了豪绅债主,李自成便和侄儿李过在米脂起义,参加了王左挂和不沾泥(张存孟)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后来,王左挂和不沾泥投降明廷,李自成又带着李过和弟兄们加入了闯王高迎祥的队伍。因作战勇敢、处事果断、筹谋缜密,李自成很快得到高迎祥的信任,被称为“闯将”。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被捕牺牲后,李自成在部众的拥戴下做了“闯王”,带领起义军继续战斗。由于各路起义军之间终究还是关系松散,各家不能协同作战,多被政府军各个击破。从崇祯九年到崇祯十一年期间(1636~1638),起义军领袖中有的投降,有的迫于形势被招抚。崇祯十一年(1638),李自成从甘肃转移到陕西,准备打出潼关。明朝大臣洪承畴、孙传庭事先探知后,在潼关附近的崇山峻岭中布下埋伏,故意让开通向潼关的大路,引诱李自成进入包围圈。当李自成带领起义军开到潼关附近的山谷地带时,两侧山中杀出了大批明军。起义军经过几天几夜的搏斗,队伍被打散,几万名义军在战斗中牺牲。李自成和部将刘宗敏等17个人冲出包围,逃到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区。李自成利用这段时间,白天骑射,晚间读书,总结失败的教训,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崇祯十二年到崇祯十三年(1639~1640),河南灾荒严重,明朝统治者仍旧催索钱粮,民怨沸腾。李自成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东出河南,再举义旗,饥民蜂起响应,很快由几十人发展成拥有几万人的队伍。义军攻城略地,开仓济贫,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农民中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人们像潮水般地涌进了起义军队伍。各地都在传唱:“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河南到处都盼望闯王的队伍早些到来。几十天内,李自成的队伍就扩大到几十万人马。李自成带领着重新组织起来的起义军转战河南各地,他严肃部队纪律,部队所经之地秋毫无犯,因而得到了底层人民的信任。李自成还重视对敌军的宣传瓦解工作。当时明朝官军腐败不堪,将领克扣粮饷,士卒缺衣少粮,困苦不堪。每当对阵时,李自成便叫部下在阵前喊话,劝降明军。因此明军士卒往往在阵前倒戈,大批地参加起义军。再加上李自成指挥有方,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很快在河南取得了“五覆官军”的辉煌胜利。不久,起义军攻破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自愿参加义军的百姓如流水一般日夜不绝,起义军很快发展成为一支百万人的队伍。

中国简史——明末农民起义

楷书“九思”·明·朱由检

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熹宗异母弟,年号崇祯,谥庄烈帝。传思宗书初学董其昌,草书秀润娟好,受到清世祖推崇。本幅大楷书“九思”二字,用墨浓丽,下笔遒劲有法度,似学唐颜真卿书。另幅中御押“由检”,亦为少见的思宗花押。

中国简史——明末农民起义

李自成行宫

李自成行宫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行宫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后,其侄李过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宫依山据险,庄重威严,远处眺望,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行宫前后2层90级台阶,将秀丽别致的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阁联结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巅。

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挥师南下,不到一个月,几乎全部占领了湖北北部各县。为了彻底推翻明朝的统治,李自成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进军关中,消灭当时唯一有实力的明朝大臣孙传庭的部队,然后东渡黄河,经山西直捣北京。八月,李自成和孙传庭两军在豫西的郏县和汝州(今河南汝州)进行了两次激烈的大战,孙传庭的数十万大军先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李自成乘胜前进,十月攻破潼关,进占西安。

中国简史——明末农民起义

李自成塑像

李自成(1606—1645),陕西米脂双泉里李继迁寨(今属横山)人,初名鸿基,祖辈世代务农。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二月,大军直指太原,明军望风投诚。之后,李自成兵分两路,一路由骁将刘方亮率领出故关(今山西娘子关南),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切断明廷南逃的退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克忻州(今山西忻州)、代州(今山西代县),破宁武,陷大同、宣府,直取北京。农民军一路过关斩将,锐不可当,三月上旬便进入居庸关,占领了昌平。十六日,包围了北京城。李自成派人劝崇祯皇帝投降遭拒后,于第二天对北京发起攻击。十八日,起义军从三面环攻,在彰义门(今广安门)、西直门、平则门(今阜成门)、德胜门等处,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傍晚,起义军攻克彰义门,接着进攻内城各门。城内达官贵人惊恐万状,崇祯皇帝绝望之际,手刃妃子、女儿之后,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

第二天黎明,宣武、正阳各门被李自成部下骁将刘宗敏、侄儿李过等攻破。起义军涌入北京城。进入北京城外,李自成采取了一些措施巩固胜利成果,比如严明军纪,禁止扰民,健全政权机构,拟定官职,开科取士,等等。为了争取守卫山海关的吴三桂集团,李自成也派人前往劝降。但野心勃勃的吴三桂以父亲吴襄遭到拷索追赃、爱妾陈圆圆被掠走为借口,引清兵入关,与大顺军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今辽宁抚宁县东北九门口)展开激战。四月十一日,毫无防备的大顺军在激战中遭到清军突袭,惨败而回。十九日,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称帝。一天后,农民军撤出北京。当年七月,农民军撤入西安。次年,李自成在清军的追击下转入湖广作战。当年四月,年仅39岁的李自成战死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

张献忠与“大西政权”

张献忠(1606—1647),字秉吾,号敬轩,延安肤施(今陕西定边)。他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红枣。他当过捕快,后来又到延绥镇当了一名边兵。张献忠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他因被人陷害,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奇其状貌,为请于总兵官王威释之”,最后以“鞭一百免”。革役后他逃回到老家,流落乡间。崇祯三年(1630),张献忠积极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在米脂聚集十八寨农民,组织了一支队伍起义。他自号“八大王”,由于他“身长瘦而面微黄”,军中称为“黄虎”。因张献忠幼时读过一点书,又受过军事训练,为人多智谋,果敢勇猛,很快就显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后来逐渐成为起义军领袖。

陕北的一系列起义震惊了明朝统治者,崇祯皇帝准备用剿抚兼施的策略尽快平息农民起义,因此三边总督杨鹤执行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政策,企图瓦解农民起义军。为避开明军主力,王嘉胤率军入晋,起义中心转移到山西。王嘉胤死后,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归附高迎祥,高迎祥称闯王。崇祯八年(1635),为了迎击明军,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领导人聚会河南荥阳,议决进取。会上,回民义军领袖马守应主张北渡黄河,转移山西,遭到张献忠等人反对。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战略,主张联合作战,分兵迎击明军。这一战略思想得到大会赞同,于是义军首领们决定分兵五路:一路向南,阻击湖广、四川方面的明军;二路向西阻挡陕西明军;三路屯兵荥阳、汜水一带,扼守黄河;高迎祥和张献忠等东征安徽等地;马守应往来策应。后来高迎祥牺牲,起义军逐渐分成为两支劲旅:一支由张献忠领导,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带活动;另一支由继承“闯王”称号的李自成领导,在甘肃、宁夏、陕西一带活动。崇祯十年(1637),张献忠遭明军总兵官左良玉部的进攻,败于南阳、麻城,最后投降了明军,起义转入低潮。次年正月,张献忠率本部义军进驻谷城(今属湖北襄阳)受朝廷招安,被授予副将之职,驻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镇,以示休兵。

张献忠经过一年休整,于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在谷城再次起兵,采用“避实捣虚”“以走制敌”的有效战术,重举反明的大旗。在罗山(今湖北竹山县东南)歼灭明军主力左良玉部,后转入四川,在达州战役中大获全胜,随即兵进湖广,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攻陷襄阳。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总兵左良玉被张献忠打得一败涂地,气得崇祯帝派兵部尚书杨嗣昌到湖广围攻张献忠。杨嗣昌率领了10万人马,耀武扬威到了襄阳。他统率左良玉等将领把起义军四面包围起来。张献忠转移到太平(今四川万源)的玛瑙山的时候,由于队伍里混进了奸细,起义军陷入敌人包围圈里,被明军打败,损失了大量金银、战马。张献忠的妻子、儿子也被俘虏。张献忠带了千余名骑兵,从湖广转移到四川。杨嗣昌跟踪追击,把行辕迁到重庆,准备在四川消灭起义军。

杨嗣昌在四川到处张榜,说有谁能抓住张献忠,赏给黄金万两,还封他侯爵。第二天,在杨嗣昌的行辕里,发现了张献忠派人贴出的标语,上面写着:“有能斩杨嗣昌头的,赏银三钱。”杨嗣昌派出大批官军到处追剿起义军,张献忠起义军却是忽东忽西,叫官军捉摸不定。当明军将领猛如虎、刘士杰带着疲劳不堪的兵士赶到,张献忠的起义军却绕到背后,杀退敌人。

中国简史——明末农民起义

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所铸“西王赏功”铜钱

崇祯十四年(1641),张献忠发现杨嗣昌把重兵都放到四川,襄阳兵力空虚,就摆脱明军,突然带兵离开四川,往东转移,一天一夜急行三四百里,把杨嗣昌大军远远甩在后边。到了湖广当阳,遇到另一支明军堵截,张献忠派义军将领罗汝才留在当阳,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直奔襄阳。杨嗣昌在重庆得到消息,连忙派使者赶到襄阳,命令襄阳明军严密防守。谁知使者半路被张献忠截获,由张献忠的义子李定国调包混进襄阳城去。当天晚上,混进襄阳的起义军兵士在城里好几处放火,全城的百姓从睡梦里惊醒,发现到处火光冲天,全城大乱。在混乱中,起义军打开城门,大队人马赶到,明军想要抵抗也来不及了。起义军进城以后,一面派人打开监狱,救出被俘的起义兵士和家属;一面直奔襄王府,杀了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得到襄阳失陷、亲王被杀的消息,害怕崇祯帝怪罪,只好畏罪自杀。

中国简史——明末农民起义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明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印面文字为九叠篆阳文“永昌大元帅印”,印台上阴刻“永昌大元帅印,癸未年仲冬吉日造”。该金印铸造于1643年农历十一月,应是张献忠自封“永昌大元帅”时铸造。

崇祯十六年(1643)五月,张献忠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同年,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权。不久,义军攻克长沙,宣布免征三年钱粮,从者愈众。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明朝巡抚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其他官员当了俘虏。义军进入成都,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并建章设制,使大西政权初具规模。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政治上设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等文武官员,颁行《通天历》,并开科取士,选拔30人为进士,任为郡县地方官;经济上,设钱局铸“大顺通宝”使用,同时对西南各族百姓“蠲免边境三年租赋”;军事上,设五军都督府,分兵120营,并四面出击,逐渐占据了四川省全境。不久,四川各地的明朝将领曾英、李占春、于大海、王祥、杨展、曹勋等,纷纷聚集兵马,袭击大西农民军,屠杀大西政权地方官员,给大西政权带来很大威胁。对此,张献忠进行了严厉的镇压。

为了保证四川的安全,张献忠曾派人向北平定汉南地区,并攻打汉中,但却被李自成部将贺珍击败。清顺治二年(1645)十一月,清朝用剿抚兼施的策略,一面以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进剿四川;一面派人下诏诱降张献忠,劝说他归顺清朝。然而张献忠置之不理,反而更坚定了抗清的决心,一方面与明朝在四川的残余军队、地主武装对抗;另一方面和清军做激烈的斗争。

顺治三年(1646)年初,清朝改派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和吴三桂等统率满汉大军,全力向大西农民军扑来。张献忠大败,退回成都。七月,为了到陕西抗击清军,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北上迎击清军。临行前,张献忠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以开科取士为名,杀士子于青羊宫,又坑杀成都百姓于中园,杀明朝卫军数十万,遣四将军分屠各县,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决水放流,自谓“无为后人有也”。

中国简史——明末农民起义

天启元年足金五十两金锭·明

此金锭出土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沉船遗址,为张献忠的遗物。据金锭上的文字可知原为吉王府之物,应是张献忠崇祯十三年攻克长沙后所得。

十一月,张献忠大军扎营于西充(今属四川南充)凤凰山,二十六日,豪格派护军统领鳌拜等将领,分率八旗护军轻装疾进,出其不意,对农民军发起突然袭击。二十七日晨,清军隔太阳溪与张献忠的农民军相遇。面对这意外的突然来袭,张献忠临急应战,指挥农民军分两面抗击清军,但本人却不幸中箭身亡,时年仅42岁。

张献忠牺牲后,他的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率领农民军向南转移,后与南明永历政权联合,共同抗击清军,转战在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直到清康熙初年,坚持了近20年。

历史断面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从22岁时开始对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川河流进行了细致的徒步考察,留下大量珍贵的记录,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形进行大规模考察,并作详细记录的第一人。他一生足迹遍及今华东、华北、东南沿海和云贵地区计16个省的无数山川。在旅途中,他总要把当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些游记涉及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各个方面,文笔优美,经后人校勘、整理成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576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