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中国简史——从萨尔浒之战到皇太极建清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6-28 23:21:23 0

关键词:萨尔浒之战

1619年~1636年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东北地区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乘势崛起,统一女真族诸部。征战过程中,他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接着进攻抚顺,拉开了反明战争的序幕。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通过一系列改革加速了后金的封建化进程,同时消除朝鲜和蒙古的威胁,控制了整个辽西走廊,为清军入关扫清了道路。

满族的祖先

满族属于通古斯族的支脉,祖先很早就居住在长白山以北,东临海滨,北至黑龙江流域,南到松花江上游的广大地区,过着捕鱼狩猎的生活。明朝初年,满族前身的女真族分为三大部,即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三大部之间及其内部不断发生兼并和掠夺战争,野人女真时常侵袭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数与山寨仇杀,百十战不休”。由于经常受到野人女真的侵袭,不得安宁,生活在牡丹江和松花江汇流处的胡里改部阿哈出和斡朵里部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两个部落在洪武五年(1372)左右,开始向东南迁移。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阿哈出到明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朝贡,明成祖在胡里改部住地设建州卫,命阿哈出为指挥使。永乐十年(1412),明政府又增设建州左卫,由斡朵里部首领猛哥帖木儿执掌。正统七年(1442),明政府从建州左卫中分出建州右卫,以猛哥帖木儿的儿子董山掌左卫,猛哥帖木儿的弟弟凡察掌右卫,建州三卫由此形成。

中国简史——从萨尔浒之战到皇太极建清

努尔哈赤玉玺·后金

中国简史——从萨尔浒之战到皇太极建清

后金士兵使用的钢刀

后金士兵使用的刀被称为“顺刀”,其特点是有双血槽,目的不是放血而是当它刺入人体后刀身有空隙不会被肌肉夹住,能轻易拔出再度攻击,这种刀的外形设计很适合马上作战使用。

成化三年(1467)后,建州三卫都逐渐南迁到浑河、苏子河上游地区定居下来。苏子河畔在今辽宁省抚顺城郊东南二十多里处,周围丘岗起伏、层峦叠嶂。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冈北坡,背靠鸡鸣山,西贴烟囱山(呼兰哈达),东接连绵的丘岗,正北平地数里之外是启运山。历史上有名的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苏子河南岸),便坐落在这群山环抱的谷地之中。就是在这方圆不过二三十里的谷地中,建州女真由此逐渐强盛崛起。

明万历十七年(1589),身兼明指挥使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后金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废旧有族名,改称“满洲”。这一名称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才改称“满族”,从此“满族”沿用至今。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1559—1626),是清王朝的奠基人,建州左卫人,青年时期投到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每战必先登,屡立战功”,成为一员猛将。努尔哈赤勤奋好学,熟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结交汉族士人和英雄豪杰,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万历时期,建州三卫势力逐渐趋向平衡,以建州左卫为中心,各部称雄争长,斗争激烈。当时女真又分裂为四部:建州部、长白部、东海部(又称野人女真)、海西部。

中国简史——从萨尔浒之战到皇太极建清

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清

在后金崛起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奉行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战略,从以13副遗甲起兵开始,用了10年时间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又用了二十余年统一了女真各部,这才有了后金的建国。

万历十年(1582),明朝驻辽东总兵李成梁任用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为向导,攻克了以阿台为首的女真部落的根据地古勒山(今辽宁新宾县上夹乡古楼村西北),大获全胜,觉昌安和塔克世却在战斗中为明军错杀。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努尔哈赤袭父建州左卫指挥使之职,以祖父和父亲留下的13副铠甲武装了自己的少数部众,起兵攻打尼堪外兰。尼堪外兰敌不过努尔哈赤,率残部逃往鄂勒珲(今吉林省吉林市南)。努尔哈赤在这次战斗中俘虏了100余名兵士和30副铠甲,势力逐渐增强,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

此后的几年中,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到万历十七年(1589),基本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努尔哈赤的行动引起了海西女真各部的注意,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叶赫部首领纳林布禄纠集海西的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四部,长白山讷殷、朱舍里两部,以及内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勒察三部组成九部联军共3万人,分三路向努尔哈赤发起进攻。努尔哈赤临危不惧,沉着迎战,首先抢占有利地形古勒山,诱敌深入,伏击叶赫部成功,打乱了联军阵脚。然后努尔哈赤率军乘胜追击,九部士兵尸横遍野,死伤无数。古勒山一战,努尔哈赤杀敌4000人,获马3000匹,盔甲千副,威名大震。粉碎九部联军后,努尔哈赤乘胜东进,征服长白部。此后,努尔哈赤采取分化瓦解和逐步蚕食的策略,将海西女真各部各个击破。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除明朝支持的叶赫部外,海西女真其他各部都归附了努尔哈赤。野人女真在努尔哈赤的招徕和争取下,先后有不少部落归附。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

建立后金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建了八旗制度,主持创建了女真文字,建立了“后金”政权。

随着女真各部的发展,女真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主是统治阶级,称为“贝勒”或“额真”,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和阿哈(奴隶)。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俘或从明朝和朝鲜掠来的边民。自由民称为“诸申”或“伊尔根”,从事劳动,当兵服役,承担奴隶主的各种摊派。在女真各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随着军事战争和生产的发展,社会组织日益完善起来。在此基础上,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的诸申是兵民合一,平时耕猎为民,战则披甲当兵。八旗制度使女真人战斗力加强,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大大提高,为建立政权打下了基础。

长期以来,女真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讲女真语,写蒙古文,这日益成为女真社会发展的一个障碍。努尔哈赤遂倡议并主持创制了满文。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努尔哈赤令额尔德尼和噶盖参照蒙文字母,结合女真语音,拼读成句,创制出了满文。这种草创的满文,没有圈点,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从此,满族有了自己的拼音文字。后金建立后,统治者用满文大量翻译汉文典籍,大力汲取汉文化,加速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拉拢蒙古、朝鲜,表示和睦;对明朝表示恭顺,多次亲赴北京朝贡;重点打击女真内部的异己力量。努尔哈赤将赫图阿拉确立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初步厘定法律;同明朝加强贸易,换取粮食、布匹、铁器等生活和军事物资,加强补给和储备;注意延揽人才,选贤任能。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称“承奉天命养育列国英明汗”,定都赫图阿拉,建立金国政权,年号天命,史称“后金”。建国之初,努尔哈赤仍奉明朝为宗主,自居藩属。

萨尔浒之战

明王朝长期以来对女真推行民族压迫的政策,激起了女真人普遍的愤恨,努尔哈赤乘机起兵反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焚香告天,誓师抗明。努尔哈赤率两万旗兵,兵分两路,攻打明边境,旋即攻破抚顺、东州和马根单等城池,满载战利品返回赫图阿拉,在途中又设伏全歼追击的万余明军。努尔哈赤乘胜前进,又连陷鸦鹘关、清河城、抚安、三岔儿等地,攻城略地,声威震彻辽东,明京师“举朝震骇”。

中国简史——从萨尔浒之战到皇太极建清

努尔哈赤御用宝剑

努尔哈赤御用宝剑为典型的明剑样式,由钢、铜等金属复合制成。剑身为钢制双刃,但剑刃未开,属于象征意义的职官佩剑。内錾有天官、鹿、鹤图案,从装饰图案看有“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玉兔呈祥”等寓意。

明政府连忙从全国征集10万大军,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开赴辽东,兵分东(总兵刘铤为主帅)、西(山海关总兵杜松为主帅)、南(辽东总兵李如柏为主帅)、北(原任总兵马林为主帅)四路进军,以杜松率领的3万西路军为主力,准备一举踏平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很快得到消息,知悉明军的部署和行动计划,提出“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即集中优势兵力,以迎战明军西路主力军为主的作战计划。

根据计划,针对明军行军态势,努尔哈赤以500旗兵牵制明军南路,而集中6万旗兵,迎战3万明军主力。三月初一,西路明军到达萨尔浒山(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后,主帅杜松分兵1万,亲自率领去攻打附近的界藩城(今属辽宁抚顺)。分兵作战,恰恰给了努尔哈赤各个击破的机会,努尔哈赤分两旗兵力去界藩迎战明军,亲领六旗兵马,包抄萨尔浒山。驻守在萨尔浒山的明军心惊胆寒,又燃火取暖而自暴目标。后金将士乘机冲杀,一举攻上山顶,歼灭2万明军。接着努尔哈赤率兵驰援界藩,断掉明军后路,两路合击,歼灭攻打界藩的万余明军。至此西路军全军覆没,主帅杜松战死。第二日,努尔哈赤乘胜率军北上,击溃明军北路。与此同时,明军东路兵分两路,扑向赫图阿拉。三日,努尔哈赤急命儿子皇太极等人率3万大军,兵分两路,回师急救赫图阿拉,四日,击破明军东路。在此形势下,明军南路急忙撤回沈阳。五天之内明军文武官吏丧生310人,士兵死亡四万余人。此战史称“萨尔浒之战”,是明满战争的转折点,此后明朝一蹶不振,转入防御,而后金势力日益壮大,对明战争很快转入了进攻。六月,努尔哈赤连陷开原、铁岭,为攻打辽沈打开了胜利之门。此后近一年时间,努尔哈赤进行休整训练,巩固后方,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同时交好蒙古、朝鲜,以解除后顾之忧。

中国简史——从萨尔浒之战到皇太极建清

袁崇焕像·清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神宗去世,光宗继位仅一月就病死,熹宗继位。其时明廷宦官当政,党争激烈,朝政混乱,努尔哈赤趁机准备发动新的攻势。次年三月,努尔哈赤仅用三天,就攻占了沈阳,歼灭明军7万。接着,仅用两天攻陷了辽阳,歼灭明军6万。随后努尔哈赤迁都辽阳,改称东京。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九日,努尔哈赤又迁都沈阳。天聪八年(1634),沈阳被尊为盛京。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明军主帅袁崇焕以“红夷大炮”击败八旗兵。努尔哈赤遭遇了生平第一次挫败,退回沈阳后,郁郁不乐,七月间背发毒疽,八月十一日去世,终年68岁。

皇太极即位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1592—1643)即汗位,1627年改元天聪。皇太极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速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绥服蒙古,征服朝鲜,扫除了清政权的后顾之忧;西进南下,与明军作战取得重大胜利,为满族入主中原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随着后金统治区域的扩大,其治下的汉民越来越多,皇太极在辽沈地区推行“编户为民”的政策,即废除汉人的奴隶身份,编为民户,建立汉军八旗,强调“满、蒙、汉人视同一体”。为适应统治汉民的需要,皇太极大力礼优汉官、汉将,其中以重用范文程和洪承畴最为突出。前者为后金立制度、招降将、安民心,成为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重臣。洪承畴原为明朝名将,崇德七年(1642)被清军擒获,解送盛京。洪承畴最初决心以死报国尽忠,后为皇太极所劝降。洪承畴降清以后,在清军入关和南下的战争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对于一般来降的明朝汉官、汉将,皇太极皆以厚礼相待,从而笼络了一大批富有统治经验的汉官和汉将。如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皆在皇太极时期先后降清,成为清军的重要将领,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

易国号,改族称

后金原是奴隶制政权,其中不少不合时宜的旧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女真族在辽东农业区域的社会发展。皇太极遂决定吸取汉族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仿照明朝制度,更定官制,设置各级统治机构,并对后金政权中的旧制度进行了改革。

努尔哈赤生前鉴于各旗主贝勒拥有强大权势,激烈争夺汗位,于天命七年(1622)三月宣布,以后实行八位和硕贝勒(八旗旗主)共议国政的制度;新汗由八贝勒商议后“任置”,军国大事由八贝勒议处。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被“推举”为新汗,与三大贝勒共同议处军国大事。这三大贝勒分别是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第五子莽古尔泰和皇太极的堂兄阿敏,他们分掌两红、两蓝四旗。每朝议事,皇太极只能与三大贝勒并坐,行兄弟之礼。这种联合政体的继续存在,必然造成皇权分散。针对八位和硕贝勒联合执政的制度,皇太极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削弱八旗旗主对政权的控制力。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参照明朝的政体,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后,皇太极又陆续设立都察院、理藩院。崇德三年(1638)七月,皇太极下令停止贝勒兼管部事,八旗旗主不得干涉六部、两院事务,把政务同旗务分开,诸贝勒权力进一步被削弱。其次,降低三大贝勒的政治地位,削弱其势力,大贝勒阿敏首当其冲。阿敏以拥立皇太极居功自傲,又因野心得不到满足怀有不满情绪。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率大军伐明,攻下永平、滦州、迁安、遵化等城池,命阿敏率军坚守。旋即明军大举反攻,阿敏下令屠城并将城中财物抢掠一空后弃城逃跑。皇太极抓住阿敏弃城屠民一事,连带追究旧恶,诸贝勒共议论罪当死,皇太极从宽处理,改为幽禁。阿敏被贬之后,皇太极又把打击矛头指向莽古尔泰。天聪五年(1631)八月,围攻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河市),莽古尔泰同皇太极发生争执,甚至手握腰刀,皇太极以“御前拔刀罪”革去莽古尔泰的大贝勒爵位,降为一般贝勒。事后,参政李伯龙提出“莽古尔泰不应与上并坐”。皇太极把李伯龙的提议交诸贝勒、大臣讨论。大贝勒代善领会皇太极的意图,主动请求撤座。皇太极顺水推舟,立即批准代善的请求。次年正月,皇太极正式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受”的旧制,改为“汗南面独坐”。朝仪的座位排列,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皇太极南面独坐,俨然是“唯我独尊”的帝王了。天聪九年(1635)二月,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上传国玉玺,归顺后金。传国玉玺的获得,使皇太极认为这是“天命归金”,于是在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盛京大政殿举行了称帝仪式,建国号 “大清”,改元“崇德”。入关前的清国是满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

中国简史——从萨尔浒之战到皇太极建清

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朝服像·清

皇太极在50岁时,因为心爱的宸妃病死,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清崇德八年(1641)八月病逝于沈阳清宁宫。

皇太极改国名为大清以后,踌躇满志,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入主中原。早在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就发动“丁卯之役”,凭武力压服了朝鲜,迫其订立“兄弟之盟”,从而击破了明廷对后金政权的包围圈。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又发动“丙子之役”,迫使朝鲜承认与清政权是“君臣关系”,朝鲜由此完全脱离了明朝,并参加清军对明军的作战,蒙古各部也相继归附清政权。这样清政权周围三个敌国只剩下明朝,解除了西进、南下的后顾之忧。崇德五年至七年(1640~1642),清军攻下松山、锦州等城,控制了入关的门户,并收降明将祖大寿、洪承畴;崇德七年至八年(1642~1643),清军攻入关内,横扫晋、冀、鲁等地,掠走大量人口、财富;崇德七年十月,五世达赖的代表和蒙古厄鲁特部首领戴青绰尔济亲赴盛京,与清通好。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晚,皇太极突患中风暴卒。其人虽逝,但生前已经铸成了多民族国家的雏形。问鼎中原,统一全国,已呈水到渠成之势。

中国简史——从萨尔浒之战到皇太极建清

沈阳故宫大政殿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下面是一个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的两根大柱上雕刻着两条蟠龙,殿内有精致的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576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