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近代通史——《湘学新报》与《湘报》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02 09:43:00 0

南学会的发生、发展及其与湖南旧势力的冲突,基本上都与《湘学报》及《湘报》有关,正是《湘报》对南学会的鼓吹尤其是其将南学会的演讲词刊登发表,使得湖南旧势力甚为恼怒,促使双方关系的紧张。

江标于1894年出任湖南学政后,特别是当上海《时务报》出版发行后,深感湖南如欲发展,就必须开通民智,传播外界的新思想、新文化,于是责成唐才常、蔡钟浚等门生取其同门诸生粗有所得之卮言汇为一编,冀以海内学界相交流,于1897年4月22日(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创刊,每十天一册,取名《湘学新报》,自第21册起改名《湘学报》。

《湘学新报》创刊的目的在最初阶段并不是为了向外界散布湖南的思想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湖南学界内部的交流,是为了促进湖南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其宗旨为“讲求中西有用之学,争自濯磨,以明教养,以图富强,以存遗种,以维宙合”。报首随时发表朝廷新近发表的谕旨及一切关于新学的奏章和消息,专从讲求实学起见。《湘学新报》不谈朝政,不议官常,坚守为学术而学术的方向,设立史学、掌故之学、舆地之学、算学、商学、交涉等六门,每学首列总说一篇,小为答问,以疏通之。报末附有自然科学常识及各处电传要语等,以为研求物理,周知外国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为目的。对于儒家经学,《湘学新报》原本应该专列一门,但鉴于当时康有为的所谓素王改制说盛行一时,而这一学说又每每与现实政治相关联,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湘学新报》的主持者采取了暂时放弃的解决办法。《湘学新报例言》,见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湘学新报》第1册。

《湘学新报》出版发行之后,最初阶段所发表的文字大都是讲究经济及时务方面的内容,对于康有为、梁启超鼓吹的所谓素王改制说的宣传很有节制,所以《湘学新报》很快就获得了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陈认为此报“指事类情,洵足开拓心胸,为学者明体达用之助”,并建议湖南省各州县都应积极订阅。《湖南抚院陈饬各州县订购湘学新报札》,见光绪二十三年五月一日《湘学新报》第5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得读《湘学新报》之后,对其中有所谓“素王改制”一语甚为反感,以为“语意未甚明晰,似涉新奇”,遂责令湖南学政江标彻查。江标的解释是此为编辑一时失误所致,并非有意宣传康有为的学说。对于江标的解释,张之洞也表示理解,从该报总的方面看,他也认为该报刊登的内容基本上是教人讲究时务等有益的东西,大体上属于“平正无弊”、有益而无害的刊物,故同意湖北各道府州县用公款订阅,并发给各书院诸生参考。

江标的解释和张之洞的评价比较接近于历史真相,在《湘学新报》的早期,确实没有着意去宣传康、梁所信奉的孔子改制说,而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宣传和介绍了西方近代以来的思想学说,对于两湖地区维新运动的开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湘学新报》早期文字多出于报馆主笔唐才常之手,他所发表的《公法定义》《外交论》《论中日通商条约》《史学论略》《史学要言》等数十篇文章,广泛征引各种资料,宣传和介绍了西方近代国家的发展史,介绍和肯定西方近代国家之所以走向富强,是因为他们有着一套与中国的政治体制几乎完全不同的制度,所以,中国要想摆脱贫困、落后而重塑民族的辉煌,就必须在政治上要有办法,要学习、模仿、借鉴西方近代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要改变中国几千年来的家天下的思想传统,转而信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民权观念,开通政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势力,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只有这样,中国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获得解决。这些政治主张虽然也比较激进,但大体上说来还能为当时的政界、思想文化界所接受,对于转移湖南守旧的学风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湘学新报》创刊的最初阶段,该报确实坚守着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既定立场,并没有介入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但是当梁启超于1897年11月到湘出任湖南时务学堂的中文总教习,特别是南学会成立之后,徐仁铸接替江标出任湖南学政,并从第24册起接办《湘学报》之后,《湘学报》的办刊宗旨确实有所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开始有意识地鼓吹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说,俨然站到了维新势力的一边了,这样就难免与守旧势力发生冲突。特别是1898年初,谭嗣同由湖北回到湖南,他的激进思想对湖南的维新势力起到积极重要的刺激作用,《湘学报》上言论也日趋激烈,遂引起张之洞的不满。1898年5月6日,张之洞明示《湘学报》不得再寄往湖北。5月11日,张又致信徐仁铸,批评《湘学报》的办刊方针已经偏移,“其中奇怪议论,较去年更甚,或推尊摩西,或主张民权,或以公法比《春秋》”,凡此,都与张之洞的思想观念存在根本的差异,“学术既不敢苟同,士论亦不敢强拂”,所以他要求徐仁铸此后不要再向湖北邮寄该报,禁止《湘学报》在湖北的传播。

张之洞的指责与霸道言辞,在湖南学界激起了强烈的愤怒和反弹,激进如谭嗣同等人对张的指责甚为反感,直欲反抗和抵制,但作为《湘学报》的主持人,徐仁铸并不敢再一味对抗,“不敢不从”。此后的《湘学报》对于宣传康有为的改制说略有收敛,而且从第37册起,连续刊载张之洞的《劝学篇》,这除了有意与张之洞妥协外,可能也意味着徐仁铸的思想主张也开始偏离康、梁等人过于激进的思想,而寻求与守旧势力妥协,守住中庸稳妥的办刊方针。他曾就与康、梁的关系向王先谦进行辩解称:“康某七、八年前曾见一面,并未深谈。至今对面,若不言明,犹不识也。其所著书,止见其最旧之《伪经考》并《改制考》,初未寓目。至于民权、平等之说,向所深绝。友人中有谈此者,从未附和一词。即去冬与吾丈晤谈,何尝及此等义哉?湘省士子之求新者,方虑其浮动无根,不能平实道地。清夜筹划,正欲得一善法,以遏其奔轶无范之端。”由此可以看出徐仁铸并不是湖南学界最激进的人物。

《湘学报》在江标、徐仁铸两人的先后主持下,传播了一些维新思想,对湖南新政的发展、湖南民众的觉醒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谭嗣同评价道:“诸新政中,又推《湘学报》之权力为最大。盖方今急务在兴民权,欲兴民权在开民智。《湘学报》实巨声宏,既足以智其民矣,而立论处处注重民权,尤觉难能可贵。”谭但由于当时湖南守旧势力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张之洞的控制,《湘学报》大体上还是坚守了最初的办刊原则,更多地传播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西方国家富国强兵方面的所谓实学,《湘学报》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康、梁改制说的兴趣,它通过对西方国家这些实学的介绍,实际上是希望中国政府,特别是湖南当局能够有所借鉴,有所仿效。所有这些,对于湖南学界、政界开阔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898年8月8日,《湘学报》停刊,前后共出版了45册。

同年3月7日,在谭嗣同等湖南维新人士的支持下,由唐才常主编的日报《湘报》在长沙创刊,同年秋天政变后的10月15日停刊,共出版177期。《湘报》的办报宗旨一方面是为了弥补《湘学报》作为旬刊刊期太长,文字过于艰深,不能满足湖南日益高涨的维新运动的需要;另一方面,胶州湾事件之后,瓜分之说甚嚣尘上,“焚如之灾,迫于旦夕”,为了更快地向湘省内外传布救亡图存、维新富强的消息,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决定在同志中集资创办这张“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的报纸。唐才常在《湘报序》中谈到创办报纸的宗旨时指出:只有报纸可以“一举而破二千余年之结习,一人而兼百人千人之智力,不出户庭而得五洲大地之规模,不程时日而收延年惜阴之大效”。他们之所以致力于办报,就是为了使中国尽快恢复昔日的辉煌,重新成为世界上一大文明强国。

《湘报》创刊后,很快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支持,陈宝箴决定从省库每月补助200两。其主要办事人员也为当时在湖南的一些具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董事有蒋德钧、王铭忠、梁启超、李维格、谭嗣同、邹代钧、唐才常、熊希龄,撰述为戴德诚、梁启超、樊锥、何来保、谭嗣同、唐才常,西文翻译为李维格,总理兼总校为刘善浤、王兆元等。

《湘报》的栏目设计主要有:(1)论说。主要刊登唐才常、谭嗣同等人关于变法维新的一些言论,他们在这个栏目下,发表了不少揭露清政府腐败、宣传爱国道理、主张变法维新救亡的言论,虽然其中也掺杂着一些陈旧的观念,但总体上说对于传播西方近代以来的政治社会学说,对于守旧势力的冲击,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2)奏疏。经陈宝箴的批准,《湘报》可以刊登湖南当局的政府文告及公牍,但对于政府当局正在讨论的一些计划应当保密的一些事项,未经政府当局的准许,《湘报》也无权刊登。(3)电旨。(4)公牍。(5)本省新闻。(6)各国时事。(7)杂事。(8)商务。在这一栏目下,适当选登一些政学新书或其他报刊已经发表的内容。《湘报》上所发表文字,一部分由湖南政府当局提供,而另一部分则由报馆派员采访获得。《湘报》还附录各地物价行情,颇具近代报纸的一般特色。

在唐才常的主持下,《湘报》集中了一批具有维新倾向的撰述人,其主张维新变法的政治倾向在一开始就极为明显。先后在《湘报》上发表文章的有梁启超、唐才常、谭嗣同、杨昌济、易鼎等,其中谭嗣同先后发表有20余篇,是《湘报》最主要的撰稿人之一。

《湘报》致力于宣传维新变法,并没有怎样受到守旧势力的责难,像梁启超的《论湖南应办之事》、唐才常的《辩惑》、樊锥的《开诚篇》等,都在湖南的维新运动中起到良好的作用。这些文章的主旨,不外乎指出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国势已弱,危机日重,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而中国内部却是依然腐败如故,专制如故。因此,拯救中国就必须变法维新,必须在政治上要有办法,必须学习西方国家富强的经验,建立新的良性的社会政治制度。对于湖南正在进行的新政,《湘报》有很高的期待,他们希望湖南的新政能够给全国作出好的示范,以便推动全国范围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而湖南新政应该做到的事情,据梁启超的分析主要是三点,即开民智、开绅智、开官智。“此三者乃一切之根本,三者并举,则于全省之事若握裘挈领矣。”三件事情办好了,其他一切事情都可以带动起来。反之,在一个愚昧、懵懂的人文环境中,执政者的想法再好,方案再严密,也难以实现。而要做到这三点,梁启超强调湖南应该对时务学堂进行改革,他认为,目前的时务学堂规模太小,无法满足湖南正在发展着的社会需要。他建议将时务学堂的学生分成两等,除每年培养120名成就远大、各有专长的内课生外,另在各府州县加收一批外课附课生,对这批学生不必要求太高,只需向他们讲明政治之所以然的道理,使他们明白不改变中国之种种旧习就无法立国,就不足以保种,使他们知道中西不同历史发展道路的大概,明白变法维新的意义,这样就能有效地推动全省风气的转变,有利于化解湖南新政推行中的阻力。

梁启超这类建设性意见在《湘报》上发表很受各方面的欢迎,他的这些建议后来也被政府当局所采纳。如果《湘报》始终坚守这样的立场,那么它肯定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无奈《湘报》撰稿人的构成毕竟以具有激进思想的人为主体,所以它在提供一些建设性方案的同时,也不时发表一些具有极端倾向的言论。《湘报》大量刊登南学会的演说文稿,大量报道省内外有关变法运动的新闻,尤其是3月29日出版的《湘报》第20号发表了易鼎的《中国宜以弱为强说》,其极端偏激的言辞受到各方面的尖锐批评,并挑起了新旧势力之间的激烈冲突。易鼎在这篇文章中以为,中国如欲变成西方式的富强国家,就必须做到这样几点:一是“改法以同法”,就是西法与中法相参。二是“通教以绵教”,就是中教与西教并行。三是屈尊以保尊,即实行民权与君权两重。易鼎认为,君权过重,民气势必不伸;而民气不伸,则国势必因之而弱。他建议清政府仿效英、德等西方近代民主国家,“君民共主之法,利之所在,听民自兴之,害之所在,听民自去之”,政府只需坐享其成而已。四是“合种以留种”,即主张黄人与白人互婚以改变中国的人种结构。

易鼎这些激进的主张在当时可谓空前的大胆,这就不仅引起守旧势力的反对,即便先前对《湘报》持支持态度的陈宝箴看了之后也很难接受,“骇愕汗下”,以为“过于偏激,惊世骇俗,非处士所宜言”。他授意其幕僚欧阳中鹄向《湘报》主持人打招呼,要求《湘报》必须杜绝这类偏激的言论;同时急告熊希龄设法将此文收回,复嘱其“著论救正”。

易鼎的这篇文字除了在湖南学界、政界引起激烈的反响外,在湖广总督张之洞那里也引起了相当大的风波。张之洞于1898年5月11日致电陈宝箴及黄遵宪,指责易鼎的这篇文章“直是十分悖谬”,声称“见者人人骇怒”。他指出:“此等文字,远近煽播,必致匪人邪士,倡为乱阶。且海内哗然,有识之士,必将起来指摘弹击。”张之洞指示陈、黄二人及早设法处理,以免由此引起混乱。

由于《湘报》对维新思想的宣传过于激进,创刊不久不仅遭到陈宝箴、张之洞等官方人士的指责,而且引起湖南学界旧势力的普遍反感和攻击。王先谦、叶德辉对《湘报》极为反感,他们在对《湘报》进行批评的同时,甚至指使湖南籍的京官徐树铭、黄均隆向清廷密报《湘报》的激进主张。在多重压力下,《湘报》先是采纳黄遵宪转达的陈宝箴的指示,删除每期报首中的议论文字,但采古今有关世道名言,效陈诗讽谏之名,继则自第66号起,不再发表谭嗣同、唐才常等人文章。湖南政府当局原先每月给湘报馆的200两公款补贴也停止划拨,并开始有计划地追回湖南矿务总局先前借给湘报馆的款项,试图从经济上遏制湘报馆。

《湘报》在失去陈宝箴等人支持后继续支撑了几个月的时间。戊戌政变发生后,湖南政府当局以《湘报》所刊登的言论过于庞杂与激进为由,对《湘报》进行了整顿,委派王笏等“承顶”接办,但也仅仅继续出版了4期,《湘报》终于在1898年10月15日寿终正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1750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