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历话——郑国独强时代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4 16:37:05 0


春秋最初期的历史(齐桓称霸以前),是郑、宋、鲁、卫、齐、陈诸国的历史;诸国之中,尤以郑国为这时期历史的核心。当周室东迁之初,晋、郑两国与王室最有关系;自从晋分为晋与曲沃两国,内部战争不息,无暇向外发展,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业便让郑国独占了。在刚入春秋时期的当儿,郑国内部也险些闹出一件大乱子来:原来郑庄公的母亲——郑武公的夫人——武姜是个很偏爱的妇人,她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就是庄公,小的叫做叔段。《左传》上说郑庄公是在武姜睡梦中出生的,那时候惊吓了他的母亲,因此他便受不到母爱,家庭的幸福给叔段独占了。其实女人家偏爱小儿子本是情理中的事,《左传》上的话恐怕只是后人在郑庄公的名字(寤生)上替武姜想出来的不爱大儿子的理由。武姜既偏爱她的小儿子,便屡次在她的丈夫武公的面前请求立段为太子;武公不愿废长立幼,不答应她。等到武公去世,庄公即位,武姜又在庄公面前替叔段要求封邑:先要制邑,庄公因为那是一处险塞,不肯给段;跟着又要京邑,庄公答应了,便封叔段在那里,称为京城太叔。这同晋公子成师的封曲沃是差不多的一件事。成师封于曲沃以后便想吞晋,叔段封于京以后也想争夺郑国。他第一步先命郑国的西鄙北鄙的地方兼属于自己,不久又把这两处地方完全画做自己的领土,一直达到廪延的地方。第二步他便修筑城池,招练兵马,与他母亲约好日期,请她做内应,想一举攻入郑都。庄公打听明白他们的阴谋,就命大将公子吕带了二百乘兵车去打京城,京城的人都背叛太叔段,太叔段只得逃到鄢邑;庄公又指挥兵将追打过去,他立足不住,逃到共国去了。在太叔段初封京城的时候,大臣祭仲曾劝谏庄公道:“京城太高大了,把这地方封太叔是很不妥当的。”庄公装着很无用的样子说道:“这是太夫人姜氏的意思啊,有什么办法?”祭仲又说:“她哪里会厌足,不如提早防备,不要使他们的势力发展开来才好。”庄公就说:“他们多做不合理的事情,一定会自走到死路上去的,你姑且候着罢!”等到叔段的势力渐渐发展的时候,又有公子吕一再劝谏庄公,叫他赶快翦除叔段。庄公说:“不必,他们的势力来得愈厚,便崩倒得愈快了!”在这里可见庄公的处心积虑,要想加重叔段的罪状,以便一举将他除掉。我们看他的计画是何等的严密,他的手段是何等的毒辣!然而郑国所以不致造成分裂的局面,也就靠着庄公的能干。叔段奔共的时候,他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为了他起兵伐郑,夺取了廪延的地方。郑国也用了王室的军队同虢国的兵马回打卫国,以为报复。

不久,卫国也起了内乱。原因是卫国在先的君主庄公有个庶出的儿子,叫做公子州吁,很为庄公所宠爱。他生性喜欢武事,庄公并不禁止他弄兵。庄公的嫡夫人庄姜却把另外一位庶夫人戴妫所生的儿子完当作自己的儿子而很嫌恶州吁。那时卫国的大臣有个叫做石碏{音què}的也曾在庄公面前说州吁的不好,劝庄公抑制他;庄公不听。等到庄公去世,公子完即位,是为桓公;石碏也告了老。桓公十六年(鲁隐公四年),州吁作乱,杀了桓公,自立为卫君。他恐怕国人不服,想与诸侯联络,并耀武于外国,以安定自己的君位,于是耸动了宋国,又联合了陈、蔡两国起兵伐郑,把郑国的东门围了五天。那年秋天,宋、卫等国再起兵伐郑,又来联合鲁国;鲁隐公不愿与他们联络,但终因公子翚{音huī}的请求,去凑了一回热闹。诸侯的人马把郑国的步兵打败,割了郑国的禾子回去。这回主战的国家是宋与卫,至于鲁、陈、蔡都只是附从。我们应记住,在春秋初年,郑国的敌人是宋、卫两国。卫州吁出了两次兵,仍旧不能使全国的人民归附自己,于是他便派他的同党石厚(石碏的儿子)去问他父亲,怎样才能安定君位?石碏本来嫌恶州吁,曾告诫石厚,不要去同州吁打伙伴;石厚不肯听从。到此时,他趁着他们来请教,胸中便打定了主意,对他的儿子说道:“要想安定君位,非去朝见周王不可!”那时离西周时代不远,王室还有些威权,周王不是轻易可以朝见的,石厚又问:“怎样才能得到朝王的机会呢?”石碏教他道:“陈国的君主(桓公)正有宠于周王,陈国与卫国现在正和睦,如果你们肯去朝陈,请陈国转向周王请求,就能够达到目的了。”于是州吁便带了石厚去朝陈君。石碏暗地派人到陈国去说道:“这两个人是杀害敝国先君的逆贼,请贵国把他们除去了罢!”石碏是卫国的国老,说话很有效力,所以陈国听了他的话,便把州吁、石厚二人拿下,向卫国邀请监斩官。卫国派右宰丑去监斩了州吁,石碏也派了他的家臣獳{音nòu}羊肩去监斩了石厚。州吁既死,卫国人便向邢国去迎公子晋回国为君,是为宣公。

郑国趁了卫国的乱,起兵侵扰他们的郊野,回报了围东门一役的仇恨。卫国也用了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的兵去回打郑国,却被郑国用埋伏计杀了个大败。在这里看来,卫国到底不是郑国的对手。不但卫国,就是宋国也被郑国用了王室的军队同邾兵打进了外城;宋国虽起兵报复,也是得不到多大的便宜。当时齐国看见宋、卫、郑三国的互相攻伐,想来做个和事老,便于温的地方召会三国,在瓦屋的地方结了一次盟。不料口血未干,郑国就借了宋公“不共王职”的罪名,自说奉了周王的命起兵伐宋。鲁国也因宋国不来告警,与宋绝了交好。郑国便乘机联合了鲁、齐两国再伐宋国,打败宋兵,夺取了宋邑郜、防,做人情送给鲁国,来讨鲁国的好。宋国也联合了卫、蔡两国的兵回打郑国,三国的兵反被郑兵在戴的地方打得全军覆没。此后郑国又连次伐宋,把宋国打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宋国就发生了内乱。

原来宋国那时是殇公与夷在位,殇公是穆公的侄儿,因为穆公的即位是受了他哥哥宣公的让,所以他要把君位让还宣公的儿子与夷,而叫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出居郑国。殇公即位以后,郑国要想把公子冯送回宋国来,因此宋郑两国结了怨,大家相斫了好几年。宋殇公在位十年,倒打了十一次的仗,百姓很吃些苦头,弄得都对殇公不满。恰巧那时宋国的太宰华督与穆公的顾命大臣大司马孔父不知为了什么事情结怨,华督在百姓面前宣言说:“我国连年打仗,都是司马(孔父)的主意”,他便纠集了徒党攻杀孔父。孔父是殇公的保护人,华督害怕殇公要替孔父报仇,就把殇公一并杀了。殇公死后,宋人就向郑国迎立了公子冯为君,是为庄公;这是要表示与郑亲善的意思。从此以后,宋、郑的争斗便暂告一段落。

至于鲁国同郑国的交涉是这样:当鲁隐公做公子的时候,曾带兵与郑国在狐壤的地方开仗,被郑国捉了去,郑国把他囚在尹氏家里。隐公向尹家厚纳贿赂,又在尹家所奉祭的钟巫之神面前祷告了,就与尹家一同逃归鲁国。隐公即位以后的第六年才与郑国通好,曾答应郑国用祭泰山的祊{音bēng}田掉换祭周公的许田(许本是鲁的附庸,所以鲁有祭周公的许田;郑国不知何故也有祭泰山的祊田。祊田近鲁,许田近郑,所以两国愿意掉换),又曾帮助郑国打宋国。后来更邀合了齐国帮郑国打许国(在今河南省许昌县),攻进了许都;许君奔卫。齐僖公拿许国让给鲁国,鲁国不受,转让给郑国,想是报答他夺取宋邑让给鲁国的好意。这可以说是鲁、郑两国的交换条件。

就在伐许的一年(鲁隐公十一年)上,鲁国也发生了内变,原因是鲁国有个大臣叫做公子翚(羽父)的想巴结隐公,在隐公的面前自请去杀隐公的弟弟轨,使得他好永久做鲁国的君。他要求隐公给他做太宰,以为他设策的酬报。不料隐公说:“以前我是因为太子轨年幼,所以即了君位;现在时机到了,我正要把君位交还他呢。不久的将来,我就派人到莬裘地方筑所别馆,豫备到那里去养老了。”公子翚听见这话,害怕太子轨即位以后要怀恨他,便反到轨的面前去说隐公的坏话,请他设法结果了隐公。先是当隐公从郑国逃回的时候,因为感谢尹家和雍巫之神,便在鲁国也立了雍巫的神庙,常常去祭祀。在这年的十一月,隐公去祭钟巫,在社圃斋戒,住在一家姓寪{音wěi}的家里。公子翚得到这个机会,就派了个刺客到寪家去把隐公刺死,拥太子轨即位,是为桓公。他们反把弑君的罪名推在寪姓的头上,杀了寪家的几个人算了事。桓公即位以后,就与郑国修好,他和郑国在越的地方结了一次盟,把掉换祊田和许田的事办妥了。

这时候郑国的气焰正盛,各国没有一个不弄怕郑的,所以陈、宋、鲁、齐等国都亲起郑来。于是郑国人的胆子愈弄愈大,过了若干时,他竟敢同周王打起仗来。原因是郑国的武公、庄公都做周平王的卿士,在王室很有权柄;后来平王大约为了郑国太强盛的缘故,不愿他独把持王朝的内政,想把郑伯掌握的周室政权分一半给虢国。郑庄公知道了,大不高兴。平王安慰他说:“哪里有这件事呢!”他情愿同郑国交换质子。于是王子狐到郑国去,郑公子忽也到周朝来,交换做押品。这已损坏了王室的威严。

平王死后,桓王即位,打算真把政权分给虢公。郑庄公听得这消息,便派大将祭足(祭仲)带了兵马去把周的温地同成周(东周的都城,在今洛阳)的麦和谷子一齐割了去,于是周朝同郑国的感情大破裂了。但是两方面都还暂时敷衍着:郑庄公还去朝周,虽然得不到桓王的敬礼,但是桓王也并没有把郑伯的政权完全剥夺。后来郑国还用过王师去伐宋国。毕竟是桓王不识相,他向郑国取了邬、刘、蔿、邘四邑的田,而把自己拿不动的苏忿生(周朝的臣子)的田换给郑国;郑国自然大不高兴。接着桓王又把郑伯的政权完全夺了,于是郑伯不朝。桓王大怒,招集了蔡、卫、陈等国的兵,御驾亲征去伐郑。郑国也就起兵抵抗王师。两方在葛地方开战,郑国用了鱼丽之阵(每队以二十五乘兵车当前,一伍步卒随后,车卒有阙,便用步卒补数)把王师同诸侯的兵打得大败。桓王甚至被郑将祝聃射中了肩头,于是天子的威严扫地了!从此以后,“王命”两个字便不算什么,周室的真正地位也就连列国都不如起来了。

郑国打胜周兵以后,势力格外强盛。那时齐国被北戎侵扰,也向郑国去讨救兵;郑太子忽带了兵马救齐,把戎兵杀得大败。齐僖公想把女儿嫁给郑太子忽,以为姻援,却被太子忽拒绝了。这次战事,诸侯的兵多有替齐国守御的,齐国答谢诸侯的好意,分送给各国粮饷,请鲁国代为分派;鲁国分后了郑国,郑太子忽很不高兴,后来竟联结了齐、卫两国的兵来伐鲁。这也可见郑国在当时的强横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488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