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讲历史—— 屈原的经历与个人情感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3 20:44:19 0

在现实中,屈原出身楚贵族,17岁就少年得志,为楚怀王所赏识,升为左徒,也因此早早便卷入了楚宫廷的斗争。楚国当时最严重的政争,源自两个不相容的策略路线,一边是亲秦派,另一边是亲齐派。这种状况在战国很普遍,仅存的几个大国都在伺机拉拢、对抗彼此,选择谁做盟友这个问题不可能有完美的答案。

屈原属于亲齐派,国内亲秦派得势时,他就成了人家的眼中钉,因而遭到放逐。亲秦派的至高策略目标,是要说服楚怀王访问秦国,表现对秦国不动摇的亲善合作态度。亲齐派当然就用尽一切办法阻止楚怀王前往秦国,结果,亲齐派彻底溃败,楚怀王真的去了秦国,然后就被秦国扣押,最终竟死在秦国。

楚怀王去世后,楚襄王继位。在屈原这样的亲齐派看来,楚怀王死于秦这件事足以证明亲秦路线的绝对错误,新王一定会扭转过来,明白亲齐路线才是对的。然而事实却不同于他们的预期,因为关键在齐国的态度。就算楚国要改走亲齐路线,齐国却不认为和楚联合起来符合他们本身的利益。秦国已经壮大到令人害怕的程度,齐国不想引起秦国的反感,他们只想利用自己和秦国远远相隔的地理优势自保。

齐国不和楚国联合,楚国别无选择,只好又回到亲秦的态度上,亲齐的屈原再度失势被放逐。这一次,他真的崩溃了。曾经提拔自己的楚怀王死于秦,楚国却还继续卑屈地朝秦国倾斜,于是他投江自杀了。

屈原留下的作品中,将个人感受展现得最清晰且最强烈的,有《离骚》《哀郢》《思美人》。这几篇里也同时具备高度的南方风格,突显了南方式的精神内容。屈原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在象征架构中明确联系了楚文化,成为战国楚文化的精彩代表。而他通过这些象征所要传递的,是遗嘱般的悲愤冲动,用现代语言说,那是抑郁的表现,抑郁症患者式的抑郁。怀才不遇与政治上的失败,在他身上化为obsession(执迷),纠缠着他,永远无法摆脱。

屈原将楚怀王之死和即将降临楚国的终极灾难视为自身的灾难,甚至是自己的失败,在这种状态中,浮现了很不一样的战国心理。个人精神发展到最高峰,因而将集体遭遇、命运予以个人化,成为个人obsession的极端表现。

屈原继承了南方的狂人风格,他的文章带着狂暴、不受节制的好恶,上天入地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反复回到失败、忧愤主题的执迷。他放不下,不管他的感受、思考如何上天入地,天地终究还是在以失败与忧愤为中心旋转。

不过屈原也和孔子一样,遇到了别的南方狂人。《楚辞》中有《渔父》一篇,不论是不是屈原写的,都清晰记录了一个对世界冷眼疏离的人,用既惋惜同情又不屑嘲弄的态度对待屈原近乎疯狂的执迷。

《诗经》《左传》《论语》里不会有这样的情绪。《左传》里有很多戏剧性的故事,春秋时代的人有我们今天看来极端的行为,但他们却没有极端的情绪。即使是生死以之的事件,在记录中都轻描淡写,视之为当然,没有呼天抢地,没有狂乱号叫。屈原的行文却与之构成了强烈对比——不断地召唤极端的情绪,一直无法自拔地沉溺在抑郁与死亡的阴暗中。

《离骚》徘徊在死亡边缘,《招魂》则根本就是与死亡共处的描述。《招魂》也不一定是屈原的作品,但那样的表现方式可以让我们清楚看出楚文化中生与死没有决然界线的思考、感受方式,是如何影响了屈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411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