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评论

僖宗、昭宗和哀帝:毁灭季节的恐怖余响

历史大观园 历史评论 2020-06-14 14:05:03 0


1.僖宗李儇的个人简历

话说懿宗临死之前,宫中太监召开会议,与会人员包括了左神策军中尉刘行深、右神策军中尉韩文约。会议的议题主要是:懿宗将死,大唐帝国向何处去?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甭管大唐向何处去,总之不能让自己吃亏。所以既然要在懿宗的诸儿子中挑选出来一个皇帝,那么理所当然的,要挑一个最缺心眼,脑子最不够用,年龄最小的。

十二岁的皇五子李俨,就成了无可争议的人选。

于是李俨这个缺心眼的孩子,就改名李儇,成功登上大宝,成为了帝国的第十九任皇帝。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有多缺心眼呢?

看看这倒霉孩子的个人简历,我们心里就会有数了。

大唐第十九任皇帝僖宗李儇个人档案:

姓名:李儇

曾用名:李俨

出生:咸通三年五月初八,公元862年

籍贯:陕西长安宫中

属相:马

卒年: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享年二十七岁

死因:暴疾

特长:打马球

社会关系:

父亲:懿宗李漼

母亲:王氏

妻子:不详

儿子:二子

女儿:二女

心路历程:

0岁:出生

12岁:父亲懿宗卒,在太监们的一致拥护下,登基为帝。改李俨之名为李儇,是为僖宗

13岁:濮阳王仙芝率领数干人起义

14岁:僖宗年幼,不知自己来历,误以为太监田令孜是自己的爹,呼之曰阿父。由是田令孜掌握神策军兵权

15岁:王仙芝起义军内部发生激烈的路线斗争,黄巢与王仙芝决裂,分兵而行

16岁:王仙芝受朝廷招抚,于是派遣部将尚君长前往招讨副都监杨复光处商量起义事宜。平卢节度使宋威得知,嫉妒杨复光立功,就暗中绑架尚君长,杀之。王芝仙未能经受得住残酷政治斗争的考验,再次反抗朝廷

17岁:沙陀军事将领李克用父子擒杀王仙芝,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17岁:黄巢攻亳州,称冲天大将军

18岁:黄巢攻陷潭州

19岁:黄巢攻陷洛阳潼关,僖宗天子赴陕西汉中视察工作。黄巢攻陷长安,登基为帝,改国号齐

20岁:僖宗天子赴成都视察工作

21岁:唐军与齐军对峙于灵感寺,双方均无粮草。由是唐军捉百姓卖给齐军,齐军也捉百姓卖给唐军,双方阵地上一片欢呼声。须臾,百姓被煮得烂熟,食之弃骨。是年,黄巢军内部发生激烈的路线斗争,部将朱全忠叛归朝廷

22岁:沙陀李克用南下,势如破竹,连战告捷,齐帝黄巢尽焚长安宫室,弃城而走

23岁:朱全忠设鸿门宴,欲杀李克用,被其血战逃脱。

23岁:黄巢军于泰山东南狼虎谷陷入重重包围,命其外甥割其首级,出而投降,宣布了黄巢起义军的彻底覆灭

24岁:僖宗天子结束了对各地工作的视察,返回长安,此时长安已是一片废墟

24岁:蔡州刺史秦宗权分裂朝廷,于蔡州登基称帝。陷洛阳,大掳而去

24岁:大太监田令孜讨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欲杀之。王重荣抗命,于是朝廷命天下诸镇共讨之。河中节度使李克用却来帮助王重荣,大败诸道兵马,进逼长安。僖宗天子于是赴凤翔视察,而李克用不入长安,引兵返回河中

24岁:分宁节度使朱玫欲劫持僖宗未果,大怒,就将因病而没有逃掉的襄王李煴立为皇帝,宣布僖宗正式退位

25岁:诸道节度使联名提出要求,请诛大太监田令孜,于是田令孜携僖宗天子,赴陕西汉中

25岁:分宁节度使朱玫的爱将王行瑜,杀朱玫。新天子襄王李煴逃奔河中,为王重荣所杀,携其首级送与僖宗天子。于是僖宗天子再次恢复皇帝帝位

26岁:兵马使毕师铎攻淮南节度使高骈

27岁:僖宗天子返回长安,说:这次我死也不离开长安了。语毕,死

这孩子的简历一打开,我们就知道,此时的大唐帝国已经正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目前登场的主角,已经不再是李氏皇族,而是杀人狂魔黄巢。

此外,我们还会注意到一件事:僖宗这个孩子,他的智商已经跌破了灵长类动物的底限,与低等的爬行类动物堪可比肩。我们知道,人类与其他物种相比,就在于其他动物只认娘不认爹。对于低等动物来说,爹是毫无意义的,而人类则不然,娘是靠不住的,过日子还得靠爹。所以爹是人类文化的核心所在。然而这个僖宗,他偏偏就在爹这个问题上产生了认知偏差,这就难免悲剧了。

可是僖宗好端端的一个大活人,怎么会认错爹呢?

这个事……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2.回归到土匪时代

话说唐僖宗的亲爹唐懿宗,原本智力就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生物学上来讲,越是智力不高的物种,其寻找异性交配的冲动就越是强烈,因为主宰这个智商不高的灵长类的基因,明显知道这个人靠不住,急于通过两性的交合,快点把自己复制拷贝出去。就是在这种神秘的欲望下,唐懿宗的两只眼睛天天在宫女们的身上转过来又转过去。

突然之间,懿宗发现了目标。

这是一个十七岁的小宫女,姓王,史称王氏。史家最终也没弄清楚她的身世来历,不知道是罪臣家属被掳入宫呢,还是被人贩子拐卖来的?总之她在宫中的地位不高,主要是从事重体力劳动。

皇宫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其竞争之惨烈,已经超越了想象。大凡在宫中被挤压到最底层的重体力劳动者,多有两个特点:一是笨,二是容貌不漂亮。按说像这样的女孩子,在美女成堆的宫中是很难受到皇帝关注的。但事无定论,要知道唐懿宗这人的脑子也是有问题的。再者说,每天美女看得太多,就会对普通容貌的女子产生一种好奇。

这一好奇,懿宗就产生了幸御王氏的强烈冲动。

然后王氏就怀孕了。

然后就生下了僖宗。

可想而知,僖宗在宫里的地位是多么尴尬,投向他的目光并没有多少仇恨,而是蔑视与不屑。因为他只是父亲恶作剧的副产品,甚至于,他比他爷爷宣宗、父亲懿宗的地位更要别扭——爷爷父亲所面对的鄙视是真切的,可以从生理上作出应急反应的,唯独在僖宗这里,连反应都不知如何反应法。其别扭之程度,堪称登峰造极。

考虑到懿宗一生也未能成熟的性格,完全不排除这是他有意为之。不成熟的人必然会做荒谬可笑的事。于懿宗而言,故意幸御地位最低贱的女民工,让她生一个孩子,然后再来品味这个倒霉孩子那茫然无助的痛苦,这种感觉一定是很美妙。

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恨,甚至连冷漠都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只是别人的一个恶作剧游戏。这离奇的境遇,构成了僖宗人格形成的莫大障碍。然而倒霉孩子也是有春天的,即便是全世界都抛弃了这个孩子,却仍然有一个人真心爱着他。

这个人叫田令孜,负责在后宫的马厩里清理马粪。幼年的僖宗应该是在马粪堆里长大,田令孜陪伴了这个孩子一年又一年。我们丝毫也不怀疑,田令孜应该是在僖宗四岁之前,就陪伴着他,这样一来,当僖宗四岁形成第一次自我人格的时候,自然就把田令孜包括在了自己的人格里。

孩子在四岁时所形成的初始人格,是界定孩子与这个世界的分界线的。从此孩子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身体是独立的,是与外部世界有着严格而鲜明的分界的。而僖宗在四岁形成人格的时候,田令孜是他生命中唯一感受到温暖的所在,所以在僖宗的意识里,田令孜和他是一体化的。

或者说,僖宗的潜意识深处没有把他和田令孜区分开,认为自己就是田令孜的一部分,又或田令孜是自己的一部分——僖宗宣称说,田令孜是他的父亲。由是我们知道,僖宗是认为自己乃田令孜的一部分的。

所以僖宗登基之后,头一桩事就是提拔田令孜——他不可能把自己的一部分丢在马粪堆里,任谁也干不出这种怪事来。

于是田令孜升任神策军中尉。而后他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建议:劫掠长安城中的集市客商,把值钱的东西全都抢回宫里来。

看看田令孜这个建议,看看这个建议,老李家花了几辈子的心血,才从土匪转正为皇帝,可是田令孜倒好,他一下子又将老李家打回了土匪的原形。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田令孜的身后,一定是隐藏着一出报仇雪恨的悲烈剧情。田令孜此人与李唐家族一定是有着血海深仇。尽管我们不知道这种仇恨的具体因由,但是替当时的人们想想吧,皇宫里的李氏皇族对世间女子财物有着随意侵占的权利,不知道多少个家庭被害得家破人亡,不知道有多少人日夜泣血寻思报仇。然而这个仇却是不好报,除非,像田令孜这样伸刀成一快,净身入宫,以求一逞。

同样我们也确信,在宫里一定是潜伏着数量巨大的李氏仇家,这些人始终在寻找着机会。

只有田令孜,他终于逮到了机会。

纵然是隔着厚重的历史烟云,我们依然能够听到田令孜那欣慰的声音:

姓李的,你完了。

3.审判宫女

黄巢攻入长安后,遭到了部下朱温的背叛,实力大减,再也无力对付官兵,且战且走,一直退到狼虎口,被沙陀来的军事将领李克用团团围困。黄巢无路可走,不得不自刎了事。

当黄巢被追得满世界乱窜的时候,年幼的僖宗皇帝胜利收复京都长安。

按中国人固有的思维逻辑,胜利了,就要清算此前那些投靠黄巢的人。是谁投靠了黄巢呢?当然是扔在宫中被黄巢幸御过的宫女们。这些女孩子有几十人,僖宗对她们进行了庄严的审判。

审判中,女孩子们回答:黄巢进逼长安,你堂堂天子,撇下我们这些弱女子不战而逃,国家用钱养的士兵,在临战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逃得无影无踪,难道你们还想让我们这些弱女子来抵御贼寇吗?你们还要脸不要脸?还算不算男人?

审判官们听着女孩子的抗辩,连连点头:有道理,说得很有道理。但你们显然忘了,大唐男人在敌人面前逃得比谁都快;在女人面前,比任何动物更凶残。所以呢,你们这些女孩子,就活该倒霉吧。

推出去,全部斩首。

临刑之时,士兵们拿来烧酒让女孩子们喝,目的是为了减轻她们受刑时的痛苦。可是这些女孩子摇头拒绝,就这样一个个坦然受死,临死之时,竟无一人发出痛苦的呻吟声。

这些女孩子的死,揭示了自大唐以来古中华帝国一个接一个消亡的因由——荣誉感的丧失,由于皇家权力的存在,处心积虑地摧毁人的独立意志,让人们成为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尤其是军人,权力经常会让他们干一些丧尽天良的勾当,屠杀平民,凌暴百姓,所以中国古时的军人,从未曾有过尊严与荣誉感。一个没有尊严没有荣誉感的王朝,必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这条规律,在唐僖宗时代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后的僖宗,在一群没有丝毫荣誉感的屠夫追逐之下,仓皇亡命,过着狗都不如的日子。

先是沙陀军事将领李克用与黄巢的降将朱温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不久朱温被打得狼狈而逃,李克用进逼长安。僖宗和他的干爸爸田令孜再次出逃,一口气跑到了凤翔。喘息未定,李克用已经追来了,强烈要求僖宗回长安,并诛田令孜,于是老田带着干儿子皇帝逃奔到了宝鸡,看看这地方也不安全,又逃到了散关。下一站是兴元。正逃得快活,江湖上突然爆出特大消息,不好了,又一个皇上在长安城登基了。

这个在长安城登基的皇上是襄王李煴。可是这却是一位不走运的皇帝,他刚刚登上帝位,拥戴他的藩镇不解何故,自己就打了起来。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李煴狂奔到河中,不幸遇害。于是大唐帝国的皇帝仍然只剩下了僖宗一个。

而僖宗就这样逃来奔去,饶是他铁打的身体,也受不得煎熬,终于一病不起。干爸爸田令孜去看望他,问:娃,记得你爹吗?僖宗鼓着两只行将冒火的眼珠子,死盯着田令孜,这目光吓得田令孜魂飞魄散——莫不是这个缺心眼的傻孩子,临死之前大脑错乱,智商突然提高了?

这时候众太监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准备立僖宗的弟弟寿王为新皇帝。这个建议差点没把田令孜吓死,因为老田和寿王之间有深仇大恨。上一次黄巢打来,大家逃往蜀川的时候,寿王腿痛走不动路,被老田拿鞭子一通狠抽,险些没把寿王给抽死。所以一旦寿王得势,只怕老田的脑壳有点悬。

所以田令孜当机立断,立即逃往蜀川,投奔了自己的亲弟弟西川节度使陈敬碹。但没过多久,阆州刺史王建就打来了,攻破蜀川,将陈敬碹并田令孜双双杀掉。

此时天下正值大乱,藩镇相互攻伐,刀兵起处,血火无涯。这未来的激荡岁月就由得末代皇帝寿王一个人默默品味了。

4.替祖宗还债

说句老实话,末代帝王这次工作,撂谁脑壳上都不乐意。倒霉啊,可这事你又能怪得了谁?早年帝国运数兴旺发达之际,你打死也不投胎,这时候到了皇权崩摧、帝国离析的时候,你迈着庄严的正步走来了——你说你不倒霉谁倒霉?

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奇怪的规律,大凡倒霉的末代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人品超级的棒,品德一流的好。就拿大唐帝国的末代帝王昭宗来说,这孩子爱读书,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书本,文学方面的造诣也不浅,还有就是最喜欢儒术,对有学问有风骨的大臣极为推崇。

然则昭宗何以具有如此之高的品德呢?

已经说过了,他倒霉啊,正处于大唐帝国彻底灭亡的最后时刻,这时候已经没有几个人再拿他这个皇帝当回事了。他又不傻,心里当然清楚,所以才会表现出高尚的人格——所以说,人性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无恶也无善,但如果沾染上权力,就会被权力玷污得面目全非;而一旦权力丧失,必须要靠着自己的人品赢取支持的时候,人性的光辉,这时候就哗啦一下子爆发了。

但这时候人品才爆发,已经是来不及了。此时天下大势已定,昭宗李晔,他命中注定要由自己来偿还李氏皇族所积欠下来的所有债务,甭管他乐意不乐意。早在唐高祖李渊向着皇位一路狂奔的时候,这个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此时天下已经形成了十大藩镇,都在虎视眈眈地琢磨着昭宗,这十大藩镇分别是:

河南的宣武节度使朱温。

山西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陕西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河北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

浙江的镇海节度使钱谬。

江苏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

四川的西川节度使王建。

广东的静海节度使刘隐。

湖南的武安军节度使马殷。

福建的福建观察使王潮。

这十位老兄,端的了得。比如说朱温将开创后梁帝国,而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则建立后唐,四川的王建要弄出来一个前蜀,钱谬将出任吴越王,马殷将出任楚王,最要命的是刘仁恭的宝贝儿子刘守光,这厮将弄出来一个可怕的桀燕帝国。这个国家主要的业务内容就是酷刑杀戮百姓,残忍到吓死人的程度。

由这十位老兄开始,将开创五代十国狂砍滥杀的大好局面。五代十国这已经开始了,可唐昭宗却刚刚即位,由此可知这厮走的是何等的霉运。

那么,这伙急于登基的老兄弟们,又是如何修理昭宗的呢?

只要看看昭宗的个人简历,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5.昭宗李晔的个人简历

大唐第二十任皇帝昭宗李晔个人档案:

姓名:李晔

曾用名:李杰

出生:咸通八年二月二十二,公元867年

籍贯:陕西长安宫中

属相:猪

卒年:天佑元年,公元904年,享年三十八岁

死因:暴力杀害

特长:饮酒

社会关系:

父亲:懿宗李漼

母亲:王氏

妻子:何氏

儿子:十七子

女儿:十一女

心路历程:

0岁:出生

7岁:父亲懿宗死,哥哥李儇登基,是为僖宗,封寿王

22岁:哥哥僖宗死,在大太监杨复恭力保之下,以皇太弟监国,改李杰之名叫李敏,最后改叫李晔,登基为帝,是为昭宗

22岁:叛乱集团发生内乱,其首脑人物秦宗权被部将捉住,折断双足,送往京师长安,斩于独柳之下

24岁:应军方诸道要求,宣称打倒野心家李克用,诸道兵马齐讨沙陀军事将领李克用,大败

24岁: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占据关中十五州,遂有问鼎天下之志

25岁:打掉了以大太监田令孜为首的反朝廷集团,斩田令孜

25岁:宦官杨复恭专横,令其退休,杨复恭逃往兴元,悍然叛乱

26岁:杨复恭流窜各地

27岁: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攻克徐州

28岁:叛徒杨复恭于华州被擒,押送长安,斩于独柳之下

29岁:有三镇节度使率兵进入长安,大肆杀戮,沙陀军事将领李克用平之,天子尽赦其罪,封李克用为晋王

30岁: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悍然进犯长安,昭宗李晔赴华州视察工作

30岁:为了保证皇室安全,昭宗计划将军队指挥权移交诸亲王,这为皇室宗亲带来了灭顶之灾

31岁:华州节度使韩建将唐宗室睦王、济王、韶王、通王、彭王、韩王、仪王和陈王统统囚禁,宣布皇家羽林军立即解散,军士下岗,自谋职业

31岁:镇国节度使韩建与大宦官刘季述合兵,围十六宅,皇室诸亲王或攀墙,或爬屋,放声大哭:皇帝啊,快来救命啊……喊声未止,士兵已经杀到,李氏皇族尽被擒获,俱斩。事后,韩建和刘季述发表了严正声明:坚决打击一切反皇帝的阴谋……昭宗封韩建为太傅,中书令,兴德尹

32岁:陛下结束对华州的视察,返回长安

33岁: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收朱简为义子,改名朱友谦

34岁:宦官首领们隆重召开会议,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右神策军中尉王仲先出席会议,会议决定:让昭宗李晔退位,立太子李裕为帝

35岁: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超起兵,杀野心家刘季述、王仲先。宣布少帝李裕退休,昭宗李晔恢复皇帝职务。其时诸兵道齐结兵马,意欲尽杀太监。太监惊恐,于是宣布昭宗赴凤翔视察工作。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率兵追到,兵围凤翔

36岁:凤翔被困,食物尽绝,十六宅亲王以下,日冻死者数百

36岁: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封镇海节度使钱谬为越王

37岁:凤翔力不能支,守将李茂贞尽捕城中抵抗者,与朱全忠和解,于是朱全忠迎昭宗李晔返回长安。李晔身边的宦官尽被斩杀,皇亲国戚也都杀净,只留下了三十名垃圾清洁工

37岁:应朱全忠强烈要求,封朱全忠为梁王

38岁:梁王朱全忠大搞强行拆迁,将长安拆为平地

38岁:昭宗李晔赴洛阳指导工作,途中,身边的工作人员尽被朱全忠杀光。是夜,朱全忠部将冲入宫中,杀昭宗李晔,立辉王李柷为帝,是为哀宗

昭宗李晔,这哪叫什么个人简历,这简直就是一份血淋淋的个人苦难史。

然而我们要问一句,于遭受到诸多藩镇的疯狂逼迫最终丢了性命的昭宗而言,难道他就真的没有一点机会吗?假若他的智商再高点,能力再强一点,结果又会如何呢?

一如我们所说,这时纵然是昭宗的本事再大,也大不过老天去。天意亡唐,昭宗又有什么法子?

那么什么叫天意呢?

天意就是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简单表述为:君王的帝业,是一种超级不合理的独裁权力,其权力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这权力的形成,并非是集权者多么英明神武,乃是取决于博弈对手的智商有多低。

打个比方说,昭宗如果想肃清天下,重掌皇权,他至少要得到一镇或是几镇的兵马支持,然后用这些势力去压迫下一家,然后再下一家,就这么一家一家压迫下去,最后谁也不敢与众多的藩镇相抗衡,只能乖乖束手归顺。

简单一句话:成功,并非是因为你多么聪明,多么有智慧,只是因为别人的愚蠢成就了你的机会。

但如果大家都拒绝愚蠢呢?

那你可就没咒念了。

而现实中昭宗所遇到麻烦就是,这十家藩镇似乎是约齐了不给他这个机会,只有李克用帮了昭宗一次,但这一次也是为了人家李克用自己——李克用因此升级为晋王,为此后的后唐帝国铺平了道路。

6.最后的一夜情

第一个盯着昭宗宝座的,是陕西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之所以他第一个跳出来,那是因为他距离长安比较近,对大局看得比较明白,所以就按耐不住,抢先一步杀奔长安。

禁军溃散,李茂贞兵临城下,吓傻了的昭宗问他要干啥。李茂贞哪知道自己想干啥?难道他还能说我想当皇帝吗?

李茂贞只好扯谎说:清君侧。

于是宰相杜让能很冤枉地被杀以满足李茂贞清君侧的愿望。此后李茂贞入朝,想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没想到诸藩镇全都心知肚明,随你老李如何忽悠,坚决不理你。老李恼羞成怒,干脆一把火把长安宫室全部烧掉,昭宗逃离长安,前往华州一带流浪。

昭宗逃了,可是李氏宗室惨了,差不多被人家杀了个精光。

这时候昭宗坐下来,痛定思痛,越想越窝火,堂堂的大唐天子啊,竟然落到这个地步,都是太监惹的祸。

那么就干脆彻底消灭太监好了。

主意拿定,昭宗就请一伙太监吃饭,酒中下药,毒死了十几个宦官。其余的太监见此情形大怒,顿时闹起来,昭宗力不能支,被太监暴打一顿之后,关进了牢房中。太监又强迫昭宗交出玉玺,让太子即位,尊昭宗为太上皇。夜晚,昭宗手抓铁窗栏杆,两眼望穿北斗星,心里盼望大救星。

大救星终于来了,神策军杀了进来,将关押昭宗的太监砍碎,从牢房中救出了昭宗。然后大家坐了下来,商议以后的去处。

现在的情形是,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自打上次弄丢了昭宗之后,后悔不已,他诚恳地希望昭宗去他那里,让他继续清君侧。而宣武节度使朱温(即朱全忠)则热烈欢迎陛下亲临视察。比较李茂贞和朱温,昭宗还没有在朱温手下吃过苦头,所以决定把这个机会让给他。

正要出发,杀不尽的太监又冒了出来,强迫昭宗立即去李茂贞那里,昭宗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去了。他前脚到了凤翔,后脚朱温就追来了,双方经过无数场激烈的血战,最后李茂贞认输了,把昭宗还给了朱温。

朱温将昭宗弄到手,先将太监杀光光,然后押着昭宗一家去洛阳。

所谓的昭宗一家,是指昭宗的皇后何氏和他生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比昭宗更倒霉的哀帝李柷。此外还有一个昭仪李渐荣,这么一家若干口,到了洛阳行宫,就被朱温囚禁了起来。路上皇后何氏说了一句话:此后大家委身贼手矣。

何氏可是一点也没说错,等到了晚上,朱温的手下蒋玄晖、史太率了人来到,哐哐哐砸门,曾被昭宗幸御的宫女裴贞开门,被蒋玄晖当胸一刀。这时候昭仪李渐荣冲出来,拿手抓住蒋玄晖的剑,说:不要杀皇帝,要杀就杀我吧。蒋玄晖回答了一句OK,一剑砍死李渐荣。

昭宗听到外边的杀人声,光着脚爬起来就跑,史太在后面紧追,两人绕着柱子周旋了若干个回合,终被史太追上。爱读书、喜儒术的昭宗,就这么不甘心地被捅死了。

还有一个皇后何氏。

蒋玄晖却没有杀何氏,而是勇敢地向何氏求欢,求一夜情,何氏吓坏了,就答应了蒋玄晖。后来这事被朱温发现,朱温很不高兴,说: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则,要严厉打击包二奶一夜情这种糜烂的生活作风,要对那些拉拢腐蚀我们的肉弹,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

何后被杀,死后废为庶人。这个女人以她不靠谱的一夜情,为大唐帝国的皇权换来了一个清晰的启示:

权力就是这样,只是一种污秽的欲望,永无贞节可言。任何寄望于权力的希望,终将落空。

7.哀帝李柷的个人简历

大唐帝国已经在事实上完蛋了,但皇帝的数量,却仍然在推陈出新、稳步增长中。

为什么呢?

因为朱温曾经是食人魔黄巢的手下,最讲文明法理。自古以来,皇帝就有一个法统的讲究。所谓的权力法统性,常规情形下是世袭,比如说李渊是皇帝,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自然也是皇帝。子承父业,这个就叫世袭。

但也有超常规的情形,比如说高宗李治是皇帝,而武则天是李治的老婆,所以武则天也可以做皇帝。这个叫超常规。

除了超常规,还有非常规。比如说皇位的宝座原本是隋炀帝杨广坐的,杨广过后该世袭给杨氏子孙,却让李渊坐了,这个就叫非常规。

非常规的情形打破了常规,所以就需要一个常规的套路予以化解。

这个套路,叫禅让。

再拿唐高祖李渊来说,他来到长安的时候,还不是皇帝,而他又想做皇帝,那么好,就先宣布废除隋炀帝的皇帝职位,另立隋炀帝的儿子杨侑为皇帝。然后他每天敲打修理杨侑,让他哭着喊着将杨氏的天下禅让给李氏。而李渊则按礼法规程,在连续拒绝若干次后,被迫大哭着答应。这个一手拿刀子威胁一手抹眼泪表示委屈的过程,就叫禅让了。

现在朱温要是想当皇帝的话,就必须经过禅让这道手续,没有这道手续,人民群众就会认为你不合法,认为你是乱臣贼子,就会群起而讨之。

可是朱温已经把昭宗杀掉了,这又如何禅让法呢?

很容易,昭宗虽然死了,可是皇后何氏替他生了两个儿子啊,因此为禅让计,昭宗的二儿子李柷,就被迫走上了历史舞台。

大唐第二十一任皇帝哀帝李柷个人档案:

姓名:李柷

曾用名:李祚

出生:景福元年九月初三,公元892年

籍贯:陕西长安大内

属相:鼠

卒年:天佑五年,公元908年,享年十七岁

死因:被鸩杀

特长:无

社会关系:

父亲:昭宗李晔

母亲:何氏

妻子:无

儿子:不详

女儿:不详

心路历程:

0岁:出生。杨复恭叛乱集团逃窜到汉中

5岁:随父亲昭宗皇帝,视察华州工作

6岁:封辉王

6岁:华州节度使与大太监刘季述,尽杀皇亲宗室,仅以身免

7岁:随父亲昭宗结束对华州的视察,返回长安

9岁:父亲昭宗退位,哥哥李裕登基

10岁:哥哥李裕退位,父亲昭宗恢复皇帝职务

11岁:目击凤翔血战,为争夺对父亲昭宗的所有权,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大战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双方杀得血流成河,伏尸千里

12岁:军阀李茂贞与朱全忠和谈,李茂贞将父亲昭宗零售给朱全忠,于是朱全忠拥昭宗返回长安

12岁:拜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

13岁:朱全忠拆毁长安城,强迫昭宗迁往洛阳,而后杀之。于是登基为帝,是为哀帝

14岁:以朱全忠为首的领导班子,坚决果断地打掉了由全体大臣组成的反动集团,杀诸臣于白马驿

14岁:哀帝生母被指控与人私通,朱全忠杀之

15岁:卢龙节度使将境内所有男人,脸上统统刺字:定霸都。知识分子则在手臂上刺青,曰:一心事主

16岁:苦求将天下让给朱全忠,朱全忠断然拒绝。复哀求,复拒绝,如是者多次,朱全忠受之。将哀帝降职为济阴王

17岁:后梁开国皇帝朱全忠恢复旧名朱温,派人送酒给哀帝,饮之,七窍流血,卒

哀帝的个人简历,是非常简单的,诚如前述,他的出场就是为朱温当皇帝提供合统性,完成了这项工作,他也就该退场了。

8.帝王的厚黑历史

现在我们只剩下最后两个问题,十大藩镇虎视眈眈,何以是由朱温亲手结束大唐帝国的性命,与诸多对手相比,他到底有何优势?此外,难道大唐帝国是真的丧失了一切可能了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朱温之所以拔得头筹,彻底终结大唐帝国,其优势就在于——与诸藩镇相比,他丝毫不具优势。事实上,他是条件最差的,但恰恰是这最差的条件,成就了他和他的后梁。

何以这么说呢?

要知道,朱温与诸藩镇不同,诸藩镇大多不过是朝廷自己的兵马,只是日渐坐大,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势力,终于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礼了。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原因,他们反而对李唐宗室怀有几分忌惮之心。比如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他是最早将昭宗控制在手中的,尽可以挟之以令诸侯,可是由于他的官兵出身,他每逼迫昭宗一步,无形中都让自己的形象更显得不堪。到他火焚长安宫室、驱逐昭宗的时候,他的道义资源已经耗尽,近乎破罐子破摔了。此时他在诸藩镇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是欺主的恶奴,再也无法获得支持。

相反,朱温原本是强盗出身,是食人狂魔黄巢手下的大将,只是因为自己的势力愈发坐大,引起了黄巢的不安,为求保身,索性投靠了唐室。

所以在诸藩镇中,朱温是不具丝毫道义资源的,仍然是一介贼寇。而贼寇干出什么坏事来,都是可以理解的。这反倒让朱温在逼迫昭宗的时候,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更不会背上太多的恶名——他已经恶到底了,再加上这么一桩,也不过如此而已。

孔子曰:春秋责备贤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好人是要吃大亏的,而做一个坏蛋,却是占尽了天下的便宜。恶人做了恶事,是理所应当可以理解的,而好人哪怕是品德上稍有污点,都难以获得谅解。

朱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恶棍,在黄巢手下干久了,沾染上了干坏事没有底线的坏毛病。他淫行公然扒灰,刑杀不分骨肉。史书上记载说,在他晚年的时候,几个儿子争宠,于是朱温就下旨命几个儿媳妇入宫,轮番让他幸御——这种事情都干得出来,诸藩镇再坏到家,也是没法与他相比的。

实际上,对好人苛刻无端、对恶人无限宽容,恶化了大唐帝国末年的生存环境,导致了社会出现逆淘汰现象。对好人苛刻无端,导致了我们身边的好人越来越少;对恶人无限宽容,导致了我们身边的恶人越来越多。当恶人的数量达到足够高的比例时,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就以恶为价值取向,表现为越是邪恶之人,越是容易占到上风;越是善良之人,越是受到公众的嘲弄。

这个规则并不是大唐高祖李渊创立的,但是他夺得大宝之后,并没有对此稍加改良,反而以邪恶的皇家权力,进一步恶化了这种态势。当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彻底转向邪恶之时,这最终的恶果,就只能落到李渊的子孙头上了。

所以,当我们在社会上占据主导位置的时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公正无私的社会竞技法则。这个法则表面上看起来让我们吃亏,但却会加倍回报在我们后人身上。所以规则从来不是为我们自己所建,是为我们子孙后代撑开一片天空。

尽管面临着如此恶化的社会环境,但大唐帝国仍然有机会,只不过,无论是僖宗还是昭宗,他们都错过了这个机会。

这个机会,就在沙陀军事将领李克用身上。

如前所述,诸藩镇或是原有的官兵,或是投降的贼寇,只有李克用是从边境调入的少数民族军队。相比于国内诸藩镇,沙陀人对中原文化较为生疏。实际上,李克用是从儒家的书本上了解中原的,而儒家的书本,向以仁义为核心。结果事情搞到最后,诸藩镇之中,只有李克用这个外国人还保留了儒家文化的印痕,而其他人,只把书本当成哄呆子的废纸。

或许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在作祟,尽管李克用将食人狂魔黄巢剿杀殆净,又曾解救过昭宗的危局。可是昭宗却对李克用心怀忌惮,不敢将自己托付给他,结果错失了最后挽救大唐的机会。而事实上,正如我们所知,当李克用百战身死之后,其子李存勖承袭家业,却仍然采用了大唐的国号。这表明,沙陀人真的被儒家书本感化了,他们一直在怀祭大唐。

假若懿宗或昭宗能够稍有眼光,选择沙陀人李克用,让他承担起替皇权护法的工作,不排除历史被重新拉回到肃宗李亨时代的可能,尽管终究无法改变帝国的毁灭,但垂死挣扎几下,这却是很刺激的——然而历史不能假设,因为人性无法改变,所有的假设都是基于违背人性的构设上。说到底,所谓历史的规律,不过是人性的规律,人性规律如此,历史也因此被注定了唯一。

比较一下唐宗室所面对的这些敌人,李克用比诸藩镇可靠,诸藩镇比朱温可靠,朱温比皇帝身边的太监可靠。而昭宗最后的选择,却是带着太监走入了朱温的军营,他选择了最不应该选择的路,正如大唐开国之初,李渊选择了最不应该选择的一样。不是昭宗有多蠢,也不是李渊有多么的聪明,他们只是人性规律中的两个必然步骤,由此而及彼,如此而已。

当大唐帝国的汩汩尘风就此沉寂,我们于历史之中解读出皇权的本质逻辑就是这些。

为什么李世民的名字叫做大野世民?

李渊篡夺了隋朝杨氏江山;李世民杀了弟弟李元吉,抢夺了他的妃子——隋炀帝的妹妹杨氏,使唐朝遭受了第一次巨变;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将女儿送入皇宫,使李唐变为武周;随着杨贵妃隆重登场,终致“安史之乱”爆发,煌煌大唐差点倾覆。

那么李氏和杨氏到底有什么样的千年恩怨?

唐朝的历史又如何在女人和“伪男人”的“蹂躏”下逶迤前行?

雾满拦江以其一贯犀利幽默的文风再次解读了大唐三百多年的历史。洞见深刻,言辞麻辣,以正史为本,说的是正史没有详尽描述的社会现实,奇特、赞叹,却又让人豁然开朗,会心一笑。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xh/6873.html

上一篇:战争赋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