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评论

乌头宰相险遇白头阁老

历史大观园 历史评论 2020-05-28 15:13:17 0


1

有清一代的大学士中,魏裔介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

他入阁辅政时,年近五十,须发皆黑,人称“乌头宰相”。他是清朝唯一的先为谏臣、后升宰辅、历职长久之人。他条陈时事,涉及国计、民生、吏治、军事、文化,二百多条,“敢言第一”。清初“诸大典”多依其“奏议所定”。

史家说“清初相业,无出其右者”,他却懂得激流勇退,退居乡野,家居十六年,扑下身子干农活,人们不知其为老宰相。

他去世几十年后,雍正帝将其入祀贤良祠,乾隆帝追谥他为文毅公。

他在一首和朋友的诗中写道:“三代尚存惟我辈,百年独步见斯人。”能长达数十年地做一棵政坛常青树,若非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且知道舍得,是做不到的。他说:“高隐从来思济世,殷勤属我作良臣。”(《和纪伯紫》)

2

魏裔介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直隶柏乡人。他在顺治三年(1646年)考中进士,由庶吉士授工部给事中。此后,除了被派出山西做过一次乡试正考官外,他一直在中央政府工作,积极发挥着科道言官的监督作用。

他人微言轻时,敢于请求朝廷发文赈济灾民,严防地方官员中饱私囊、隐瞒诓骗。

同时,他又是一个不畏权贵、直言不讳的直臣。

顺治三年,摄政睿亲王鉴于多铎率师攻占南京,强推剃头令激起了江南人民的反抗,急授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洪承畴,为“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敕赐便宜行事。洪承畴派总兵黄鼎领进入六安州商麻山找到逃亡的张缙彦,并向多尔衮极力推荐这位老熟人、崇祯皇帝最后一任兵部尚书。

按多尔衮拉拢前明官员的政策,张缙彦可以明朝原衔出任朝廷要员。洪承畴力保他,河南巡抚吴景道也援引相关政策举荐他,但吏科给事中魏裔介说不可以。

魏裔介给多尔衮写报告,说:“缙彦在明朝,身任中枢,自流贼李自成逼北京,匿而不报,有卢杞、贾似道之奸,而庸劣过之。若复列朝班,恐贻羞士类。”(《清史列传·魏裔介传》)张缙彦执掌明朝兵部,李自成大军压境,他不但不部署防御兵力,而且私通李闯里应外合。李自成兵败退出北京,张缙彦逃回老家,向南明政权骗说自聚义军,虚功冒赏,受封兵部尚书兼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清军过境时,他主动跑去投降,却隐瞒身份,纸包不住火,他闻讯后又逃。

魏裔介对这种政治上无作为、气节上无原则、道德上无底线的文人,耻与同伍。清军入主中原,多尔衮争取怀有儒家政治理想的士大夫合作,怕引发朝野汹汹,故将张缙彦闲置。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才任命张缙彦先后做山东右布政使、工部右侍郎、浙江左布政使,并没按既定的前明官员原职任命的特殊政策来。

魏裔介很厌恶张缙彦。顺治十七年六月,已执掌都察院的左都御史的魏裔介弹劾顺治帝的大宠臣、文华殿大学士刘正宗,再一次牵出张缙彦,说他与刘是莫逆之交,为刘的诗集写序,“称以将明之才,词诡谲而叵测”(《清史列传·张缙彦传》)。

“将明之才”,本是张缙彦借《诗经》“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语,奉承刘正宗奉行君王命令,明察辅政,却被魏裔介反其意而用之,说他有反清复明之嫌。

张缙彦溢美的阿谀,成了刘正宗异心的罪证。

刘正宗本可以解释清楚,但心里似乎有鬼,在清廷大兴文字狱,严防世人对其正统性质疑和反抗的情势下,即便顺治帝再三给机会,也不辩白,反而咆哮朝堂。

诸王大臣会审后报告:魏裔介等所弹劾的刘正宗的罪行,经调查考讯坐实十一条……关于张缙彦称刘正宗有“将明之才”等语,夸刘之才将可助前明,而刘则欣然接受不加驳斥,以此推想刘、张预谋反清复明理所当然,按律应判处绞刑。

正为董鄂妃病重极度哀戚的顺治帝,对刘正宗网开一面,从宽免死,家产之半入旗,不许回籍。但对于张缙彦,顺治帝下旨没收家产,流放宁古塔,永不叙用。

3

魏裔介还未任职都察院时,曾做兵科都给事中,先后参倒剿抚孙可望不力的湖南将军、第二任续顺公沈永忠,以及督战对抗郑成功却失漳州的福建提督杨名高。

论品秩,福建提督杨名高为从一品,沈永忠的湖南将军也是从一品,同时是袭封的公爵,位列极品。魏裔介虽只是正五品的给事中,不再像明朝那样司封驳之事,属清望之官,但因他的秉公直言,监察成绩卓著,很快被升为左副都御史。

不久,他弹劾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心术不正,营私植党,“当皇上诘问时,不自言其结党之私,力图洗涤,以成善类,而但云‘才疏学浅,不能报称’,其良心已昧”(《清史列传·陈之遴传》)。顺治帝有意善待陈之遴,没有接受部议“革职,永不叙用”,将其以原官发配到辽阳居住。两年后,陈之遴因贿赂顺治帝信任的太监吴良辅,被顺治帝以“不知痛改前非,以图报效,又行贿赂,结交内奸,大干法纪”,下诏革职,抄没家产,并将其全家流放辽东。他后来死于辽东尚阳堡。

魏裔介升任左都御史,成为了顺治帝的新宠,即便他对部下徇私监管不力,也对他从宽留任,加太子太保。他很清醒,主动做自我批评,虽被削去荣誉虚衔,但得以继续主持都察院工作,给了他后来成功弹劾大学士刘正宗、成克巩的机会。

康熙即位之初,四大臣辅政,魏裔介任吏部尚书。康熙三年,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称“以父母年老,解职归养,闭户却扫,不与外事”(《清史稿·孙廷铨传》),魏裔介接任,入参机务,总裁纂修《世祖实录》。孙廷铨是不想陷身四辅臣与康熙帝权斗旋涡,主动请辞,但魏裔介身居要职,却作为不大,看来他在左右逢源,进退有据。他没有依附四辅臣中的哪一位,在鳌拜权势炙热时不登门拜访,从而博得了坐在龙椅上少年老成的康熙帝的好感。

4

康熙帝真正亲政,将班布尔善处死后,内三院之首的内秘书院大学士为巴泰和魏裔介二人。康熙九年三月,改内三院为殿阁,魏裔介为保和殿大学士。有人说保和殿为诸殿阁之首。然,那是乾隆十三年(1748)为了尊崇傅恒为领班大学士而正式确定的事情,乾隆三十五年傅恒死后,没有再设。魏裔介职事保和殿时,中和殿系衔,大学士为图海和巴泰,康熙二十年,图海病逝,不再设此职。

让魏裔介没有想到的是,康熙九年以其任会试正考官,会同吏、礼二部遴选新进士六十人,给他们分等级。御史李之芳举报魏裔介所定的上等二十四人中,有他暗中派家奴通风报信、招摇受贿产生的。

李之芳还说,魏裔介擅改任命其兄为运使的敕书,让他统辖知府,并使其子蒙混得到荫护的指标。此外,魏裔介与班布尔善关系亲近,互惠互利。

魏裔介反驳,他都是按规章制度来的,不存在假公济私,完全是李之芳的诬陷。魏裔介说,李之芳是刘正宗的同乡,是想为十年前的刘正宗一案进行报复。

双方争执不止,康熙帝派人详查,发现各有隐情,魏裔介存在没按制度得荫的问题,李之芳揭发也是事出有因。

魏裔介引咎辞职,康熙帝做了从宽处理,不对他削级罚俸。第二年,魏氏以老病请辞,得到了批准,康熙帝对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说他“才品优长,简任机务,正资赞理”(《清史列传·魏裔介传》),希望他病好后回来复职。魏氏死后,康熙帝按惯例赐祭葬,但没给谥号,直至乾隆元年才对他追谥。这是很有蹊跷的!

帝王心术不好说,政坛就是一盘棋。此时操控棋局者,正是擅权自专的康熙帝。

有人说,魏裔介是功成身退。其实不然。若非李之芳的强势弹劾,魏裔介在仕途上可能更进一步,应该说康熙帝对他有了深度的不满,故而待其死后不盖棺论定。

年过五十的李之芳获得了康熙帝的重用。三藩之乱爆发后,他任兵部侍郎赴杭州总督浙江军务,参与平叛耿精忠。九年后,李之芳应诏回京,须发皆白,公卿士大夫莫不相顾叹息,康熙帝亦为之动容,升为兵部尚书。不久,李之芳托病回家。康熙二十二年,圣祖南巡,李之芳前往迎驾,随即被召回北京,出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入阁办事,成为了一个权倾朝野的非常著名的白头阁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xh/27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