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党同伐异 小报流行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5-28 08:55:12 0

话说随着黄河、淮河两河流域的沦陷及北宋政权的灭亡,女真贵族对北方百姓的经济压榨和民族压迫更加严重,许多北方农民,因不堪忍受这种残暴统治,在南宋政权建立后,纷纷南逃。与此同时,北方的一些文化人,也纷纷随着宋政权的南移来到南方,过起了离乡背井的生活。

南宋初期,金兵仍然不断挥兵南下,掀起战乱,威胁南方人民的生命安全。文人中的有识之士,发出了抗战救亡、自强图存的呼声,但是以赵构和秦桧为首的南宋当权者,只希望通过对金人的媾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短暂苟安。面对严重外患,宋代的文人们大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们痛惜国家江河沦陷,呵斥投降派的卖国勾当,指责南宋朝廷的懦弱无能,同情百姓被铁骑践踏的苦难。套句现代词儿:南宋的文人普遍具有“忧患意识”。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等中兴四大诗人的诗,张元幹、张孝祥、辛弃疾等人的词,陈亮、叶适等人的散文,共同唱出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希望借自己的笔推动全民抗战。甚至连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和刻板的江西派诗人陈与义也改变了诗风,写出了富有爱国激情的诗篇。这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道理,也只有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才会产生如此众多的爱国诗人和词人。

这种气象,有点儿像抗日八年的陪都重庆,只是不知道那时候有没有“国防文学”和“抗日民族战争中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之争。反正文化人凑到一块儿不斗点儿嘴也不大可能,更何况又碰到了国难家仇这样的大主题,不斗嘴哪能显示自己的才能呢?

先说说南下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是山东章丘人士,号易安居士,所以后人又称她李易安。李清照的父亲李格菲曾受教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清照跟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曾携手校勘古书,鉴赏金石字画;还共同写诗填词,是一对典型的文化型夫妻。

李清照不但才气过人,记忆力也是出奇的好。无论什么学问典故,她都能随口报出是在哪本书的第几页第几行;每次跟赵明诚打赌比赛,几乎都是以赵同志的失败告终。这一点很像中国的体育项目,绝对的阴盛阳衰。

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写诗作文跟他老婆根本没法比。小赵因为公务关系,他曾跟老婆两地分居过一阵儿。此间,重阳节到了,李清照就写了首词寄给赵明诚。作品表面上是抒发深秋季节的孤独寂寞,实则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抒情写意那叫一个精彩!赵明诚看了这首词感动是感动,可心里也酸溜溜的,憋着劲要把老婆的作品比下去。您说这文化人活着有多累!

话说,他熬了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打算以量取胜,混淆视听。转天,他拿着自个儿写的五十首词跟老婆的作品混在一起给朋友看。人家看了半天说,别的都不咋样,只有一首《醉花阴》词写得超级的好,其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比喻人之憔悴,暗示相思之深,大大地令人叫绝。赵明诚一听这话,顿时哑巴吃炒面——闷口了,因为那首最好的词正是他老婆写的,自己写的那五十首词完全是娶媳妇打幡儿——凑热闹儿。

的确,李清照诗、词、散文的水平都不低,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少女时代,她写过一本《词论》,从柳永、欧阳修、苏轼到黄庭坚,逐一进行了点评,认为他们写的词有的不谐音律,有的缺少情致和韵味儿。虽然有点儿年少轻狂,但她也确实是一个少有的才女。刚才说的那首词,是她早年写的,描写的都是多愁善感的少女、少妇生活:“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确实写得有情致,有韵味,情感也丰富。当然,赵明诚在看过美过之后,心里也明白,比黄花还瘦的人,庄稼地里和厨房的活儿肯定都干不了。

靖康之变,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多重苦难,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也丢失不少,这对她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前几年曾有过一部叫《李清照》的电影,把她和赵明诚都刻画成了抗金主将,甚至让赵明诚到朝堂上和投降派张汝舟进行大辩论。其实赵明诚不过是个太学生,张汝舟充其量是个京城小混混儿,所以他俩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都不会弄到朝堂上去矫情,因为大宋朝廷不是西方议会,谁都可以随意参观旁听。

不过这个张汝舟,跟李清照确实有些瓜葛。原来,李清照南渡后,宫中王太医想以低价收买老赵家幸存的金石书画,被李清照拒绝,于是这个王太医就买通小军需官张汝舟,要他接近李清照,来个骗婚。当时李清照49岁了,姿色上对张汝舟已没啥吸引力了。可王太医却告诉张汝舟,你只要娶了她,就可以得到赵家留下的无价之宝。此时,张汝舟正为侵吞大量军饷,躲不过审计风暴而犯愁,听说有这样的好买卖,等于就是捞了棵救命的稻草。于是他就冒充赵明诚的同学,向李清照发射定向情感炮弹。极度苦闷又没社会经验的李清照很快就中了坏人的圈套。张汝舟达到目的后,很快便暴露了市侩嘴脸——为了把东西全部骗到手,不但对李清照使用家暴,还想进一步谋害她。李清照后悔自己“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她不怕坐牢,不怕离婚,很快就向政府告发了利用职权、贪污公款的坏人张汝舟。这样,他们只持续了几个月的婚姻宣告结束了。可依照宋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属实,也要坐牢两到三年。结果张汝舟虽因贪污公款被撤职查办了,但李清照也进了大牢,多亏亲友搭救,九天后才被保释出狱。您说这宋代的法律有多混账!难怪以后贪污犯的老婆,都不愿意大义灭亲配合司法部门办案呢,因为她们怕把自己也搭上。不过二奶小三告发情夫倒是不受这条法律的约束,于是她们便成了反腐倡廉的生力军。

宋代记载李清照改嫁事实的有六人,即李心传、胡仔、王灼、洪适、赵彦卫和陈振孙。他们都是李清照同时代的人,有的还是赵、李两家的亲戚世交。他们记载的事实是可靠的。其中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目》是南宋的可靠史料,它仿照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治史方法,不但年、月、日明确,连张汝舟何时定罪、刑遣都有记载。此事恐怕不假。

明清及近代著名学者卢见曾、朱彝尊、谢无量、唐圭璋都曾撰文为李清照改嫁辩诬。老先生们用心良苦,却没必要费这么大劲为李清照遮掩。《宋史·礼乐志》皆记有宗室女、宗室妇改嫁的事。范仲淹、贾似道、宋度宗的老妈,岳飞的老婆都曾改过嫁。前边咱们还说过,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刘娥,不光是二婚头,还是卖唱女出身,最后竟然当上了皇后。因为在唐宋以前,妇女改嫁是挺平常的事,连皇帝女儿皇上的妈都有离婚再嫁的记录,只要看着对眼,皇帝也会将寡妇或二婚头娶进门,连软弱的赵恒都能这样做。可见那时候人们并不把这事看得有多重。只是到了南宋程朱理学产生后,由于朱老夫子到处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才把这事儿给整大了。

赵构他爹先把国家给搅和乱了,然后赵构一伙又把国家给卖了,整个给人家大金国来了个一条龙服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李清照对南宋皇帝朝臣的绝妙讽刺,讽刺他们宁死也“不肯过江东”,缩起脖子当儿皇帝,寻求苟安。国家战乱不止,你让一个四处逃难的弱女子咋办?为生活所迫改嫁他人又算得了什么?如果有错就是看人看走了眼,请听一个品位高雅的女词人的心灵呼喊:“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

大诗人陆游跟李清照不一样,他不属于南下干部,本来就是江南人。他出生在越州山阴,也就是眼下的浙江绍兴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家庭,自身的文化素质也相当高。人们熟悉陆游多是因为那首《钗头凤》词。陆游的同时代人陈鹄及周密的《齐东野语》对《钗头凤》的故事都有记载:说陆游初娶唐琬,因不为母亲所喜被迫离婚。绍兴二十五年,也就是1155年,陆游与唐琬相遇于沈园,此时唐琬已改嫁,陆游也已另娶。回忆往事,陆游无限伤感,就在沈园的墙上题写了《钗头凤》一词,其中最沉痛的是“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据说,唐琬读了这首词,不久就伤感而死。这件事,对陆游的打击也很大,以至于在以后的许多年里都难以忘怀。

可也有人说,《钗头凤》是陆游在陕西做幕僚的任上,出入青楼时对风尘之女的记录,与他的婚姻离异无关。曾糙在《类说》一书中说:陕西凤州歌女“有三出,谓歌、柳、手也”。《钗头凤》一词,也正是以“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开头。可也有人说,这首词是诗人悔恨自己政治上失意之作,无论是“错!错!错!”还是“莫!莫!莫!”都与爱情与婚姻无关。

古代文人出入歌厅青楼是很平常的事,法律上也不禁止,陆游自然也难以免俗。但陆游毕竟是个对国事看得很重的人,他虽有怀念前妻的诗两首,但典籍中却没有《钗头凤》的记载;至于写诗怀念风尘女子,对陆游来说似乎更不大可能。因此,后一种说法,即此词是诗人悔恨自己官场失意之作,似更合理一些。

这当然要从陆游的童年时代说起。陆游出生后两年,正值北宋王朝灭亡,几乎还不懂事就跟着父母逃难,“儿时万死逃胡兵”。这样的经历,让陆游感受太深刻了。所以陆游的忧国忧民思想是从小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他一生都在关心着国家和黎民的存亡安危。

29岁时,陆游到京城应进士考,本来考了个第一,可不幸排在了宰相秦桧孙子的前面,再加上作为一介书生,却总爱呼吁北伐复国,犯了越级议论国事的错误,于是有关部门决定对他的成绩按零分处理,以便为高干子女的破格录取建立绿色通道。所幸三年后,秦宰相死了,他才得以到福建做了个小官。宋孝宗即位后抗战派占了上风,他又进一步被落实政策,恢复了进士名誉。趁皇上召见之机,他提出了许多有关振兴政治、军事的建议,并积极帮助抗金名将张浚北伐。可不久北伐失败,陆游便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遣送回老家了。

陆游被遣送回老家十多年后,直到他46岁,才又回到南宋政坛,到四川担任了夔州通判。两年后,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到军中担任参谋工作,于是他就从夔州到了南郑。这里地处川陕交界,离宋金边界大散关不远。从小就梦想投笔从戎的陆游,终于在小白杨树下穿上了绿军装,爱国豪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他积极为王炎献策,时刻准备杀敌报国,所以这时陆游的诗歌,内容丰富而又充满豪情。可南宋小朝廷却唯恐他们惹怒了金人,马上把王炎调离了川陕前线,陆游也改任成都宣抚使参议官。“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陆大哥甭提有多郁闷了。

朋友范成大怕他闷出病来,就将他招进幕府。老范也是诗人,他们之间是“同志加兄弟”的文字之交,因此陆大哥一喝酒就跟范长官拍肩膀论哥们,喝多了,连长官撒尿和泥的事都往外端;长官写的诗有好他说好,有歹他说歹,根本不懂在公众场合总结范氏诗歌的艺术水平和深刻意义。时间长了,范成大倒是没说啥,可周围的人看不惯,都出来替领导说话了,讽刺他借酒浇愁,颓放不羁。陆游根本不在乎这个,索性给自己取了个“放翁”的号,所以陆游又叫陆放翁。

54岁时,陆游离开四川,到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去做官。在江西任上,诗人重感情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越级拨义仓粮食赈济灾民,被上级以“擅权”之罪撤职下放,以观后效。由于错误严重,八年之后,他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后来又改任军器少监,可由于他总是念念不忘北伐抗金,所以当权者对他越来越讨厌。但人家毕竟比他玩意儿高,知道以爱国的罪名“得弄”(处置)他,很难平息舆论,于是就给他安了个“嘲咏风月”、传唱黄色歌曲的罪名——用生活作风整人最容易,所以陆游没等人家发话,就自己回家抱孩子去了。

到宋光宗元年也就是公元1190年,陆游66岁了,从此他“身杂老农间”,过起了宁静简朴的乡村生活。在乡村,他有时干点儿农活,有时骑着驴带着药囊,给乡亲们去看看病当赤脚医生,他在诗中写道:“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到了七八十岁,还在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他自题的书斋联是:“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他最大的人生遗憾就是“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死前恨不见中原”。

陆游85岁时辞世,像南宋的许多文人一样,他一生不得志,心中总是充满了忧患,充满了愤恨,充满了遗憾,但他“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发扬了不怕离婚、不怕诬陷、不怕罢官的“三不怕”精神,归隐之后更是出离了愤怒,战胜了自我。大多文人命短,可他的人生却比较漫长,他的养生密码非常值得各路专家来破译,破译成功了肯定能赚大钱让李一、张悟本们喝西北风去。

要说人家这85岁活得还真有价值,为后人留下了近万首爱国诗篇,而且艺术成就很高。

历史上那些文化人,比如李白、杜甫、柳永和苏轼一大帮人,都爱找怀才不遇的感觉,有的人还想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可,是英雄是狗熊他们谁都没有试过,人家辛弃疾却是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练过,所以梁启超先生称辛弃疾为历史上最有政治作为的文人。

辛弃疾跟李清照是老乡,也是山东人。不过他出生时,北方已被金国占领,山河破碎、雨打飘零的童年生活,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征,济南农民耿京聚众二十万截击金军,辛弃疾也率领两千多人参加。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以后,辛弃疾建议耿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共商统一大计。于是,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辛弃疾受到了朝廷的奖赏。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将耿京杀害,并劫持部分义军准备降金。辛弃疾当即率五十骑直入张安国的五万人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张安国捆在马上,送往了屠宰场,并且率上万士兵渡过淮河,奔赴南宋,表现了少有的英雄气概。

辛弃疾投奔南宋的第二年,张浚北伐失败,南宋小朝廷又开始弥漫在一种求和苟安的气氛当中。辛弃疾接连写了《美芹十论》和《九议》,以一个军事专家的身份,对投降派和速胜派都进行了批评。他提出充分了解敌情,长期积蓄国力,既不能因一时的失败丧失信心,又不能盲目乐观期盼速胜,然后寻求适当战机北伐的策略。可由于他是北归反正人士,历史不清白,所以南宋朝廷对他只能限制使用。故此,他的北伐复国良策即使实用性再强,也只会让人家客客气气地扔进纸篓。这些辛弃疾自然看不见,他得到的信息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反正无论是扔了,还是换成科普读物,辛大哥认为都是把急用的好东西放错了地方。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当权者任命他为地方官,只是想利用他的军事才能来弹压地方,防止民变和兵变,根本不会起用他去北伐复国。可辛弃疾远离故土,是带着北方百姓的热望南归的,看到南宋当权者醉生梦死的生活,看到地方官吏对老百姓的疯狂盘剥,他总是替乡亲们难过。这样的王师,这样的中央军,太让人失望了。真应了抗日战争后的民谣所说:“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糟殃。”

可人家当权者也难呀,不知道哪天来自北方的狼就蹿到眼前了,不醉生梦死也得愁死;人家地方官吏是厉害点儿,可不厉害,给大金国那几十万两白银、几十万匹绸缎的指标谁扛着?别看人家为大金国效力,人家对你这个南归人士,还不放心呢!你没事就写诗填词,讽刺小朝廷是“斜阳正是烟柳断肠处”的“剩水残山”。您当人家听不出来?所以在南宋统治集团中,辛弃疾实际处于一种不被信任、孤独危险的地位,这也就形成了他的词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

果然,淳熙八年,辛弃疾因言官弹劾,被下放到江西上饶的带湖劳动改造去了。辛弃疾用“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之义,干脆就给自己取了个“稼轩”的号,这等于是跟当权者叫板:说是咱打小就是耕读人家出身,想用下放劳动来吓唬我,没门儿!后来,他还干脆就把他的词集叫《稼轩长短句》,您说这知识分子的拧劲有多大!

辛弃疾表面上好像过起了农家的生活,可是他立志北伐、报效国家的愿望,却始终没有磨灭。公元13世纪初,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对金国构成了很大威胁。宋宁宗时的宰相韩侂胄,因为是靠裙带风上去的,所以就总想借对外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声望。于是他就开始起用抗战派人士准备北伐,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奉调出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

辛弃疾驻防长江南岸边的镇江府时,一面派人到金国侦察军事布防情况,一面在江南招募士兵加紧训练。这时,他离开北方故土已四十三年了,他北望对岸的扬州,写下了一首《永遇乐》词。他想起历史上的诸多英雄,想起了青年时代征战厮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盼望着在北伐的征战中,为国家再立新功。

可没想到,尚未出师,韩侂胄就先把他罢免了。对于辛弃疾提出的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北伐策略,韩侂胄一概置之不理,似乎他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了。结果开僖二年,北伐战争一发动就迅速失败,韩侂胄偷鸡不成反丢了把米,说起来这类总把自己当大人物的小丑也是活该。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把韩侂胄妄启兵端的责任,全加在了辛弃疾的身上,这对他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样在开僖北伐失败的第二年,一个文武兼备、又有实战经验的旷世英才,就在忧愤中悲惨地死去了。

辛弃疾可以说是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正如王国维先生在诗评《人间词话》中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若论诗品人品,当首推南宋词人辛弃疾(稼轩),百无聊赖以诗鸣”,人家辛大哥的本色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他不过是百无聊赖中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爱国忧民之心罢了。后人说,稼轩词“大声尧褡,小声铿縻,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大哥当得起这个评价。

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人的创作,有力地刺激了宋代文化,特别是宋代诗、词的发展,使宋词达到了与唐诗双峰并峙的水平。对异族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南宋当权者卖国的愤慨,形成了宋代文人的“忧患意识”,这不仅表现在诗词题材的拓展上,也反映到诗词的内容中来。不可抑制的“忧患意识”,使得宋代文人总爱在诗、词和散文中直抒胸臆,大发议论,这正是宋代文化的主要特点。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272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