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岳飞是这样被杀的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5-28 08:55:02 0

南宋立国之后,岳飞、吴玠、刘锜、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和杨沂中等将领,曾联手击溃金兵的多次进犯,并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南宋军民也似乎看到了“王朝中兴”的希望。可就在这时,南宋最杰出的抗金将领岳飞,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了。

《宋史·岳飞传》中说:“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像岳飞这样的人物,绝不是任何人想诬陷就诬陷得了的。岳飞的案子确实是查无实据,其实不管是什么罪名,没有赵构点头是绝对不会杀头的,也就是说,谋杀岳飞的元凶是宋高宗,而不是秦桧。

所谓“莫须有”,原是宋代的口头语,历史学家对它的解释大约有四种。第一种解释是“可能有、或许有”,第二种解释为“难道没有吗”?再一种解释是“莫,须有”,也就是“不,应该有”;最后一种解释是:“不须有”。

为什么处死岳飞这样的忠臣不需要罪名呢?秦桧这里表示的意思是,杀他是皇上的愿望,不需要什么理由,只要走个过场就可以了。这表现了秦桧以赵构为后台的一种霸道。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借横”,同时又非常含蓄,让硬汉子韩世忠碰了一个软钉子,但却较明确地被告知:你也不要像岳飞那样走太远——当初用你们是为了求得新朝廷的偏安,而你们高唱的“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的口号却让当今圣上非常担心。这同时也暗示出,秦桧之所以敢对岳飞动手,完全是皇上授意的。

要知道,赵构的命令是最高机密,任何泄露者都会遭到横祸,因此秦桧只能暗示韩世忠,并告诫他不要多管闲事。作为当朝两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在特殊的语境下也只能这样说,这就像早先牲口市两个生意人谈价一样,在袄袖子里动动手指头就把事儿说清楚了,但它却暗示出非常隐秘的事实。所以,作为了解朝廷潜规则的韩世忠,虽然非常恼怒但却也无可奈何。

正因为此,韩世忠可以愤怒地质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却没敢说:“莫须有三字何以说服我?”要知晓一种扑朔迷离的说法,一定要把它放到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去理解。

总而言之,两宋杀大臣极少,以上四种理由无论怎样解释,都不足以擅杀大将,更何况杀的还是岳飞这样的抗金名将、国之栋梁?“莫须有”的罪名完全可以把岳飞一案挂起来,留待运动后期处理。何况在上面说过的几支抗金大军中,岳家军军力最强,纪律最严明,战功最显赫,是金人南征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岳飞本人因累累战功加官至太尉、少保,是正一品的官员,在武将中军阶最高,位居三公之列。国家有难了,赵构对他还是很倚重的。

公元1140年,岳飞在郾城打败金兀术的主力,黄河以北的百姓看到了“王师北定中原”的希望,立刻活跃起来,准备配合岳飞北伐。可赵构却想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来跟金人议和,求得苟安。岳飞反对议和,赵构便用十二道金牌将其召回,不久就将他杀害了。

南宋王朝,为什么在这关键时刻,杀害这样一位担负着中兴大任的军事统帅,自毁长城呢?那么,谁又是杀害岳飞的元凶呢?传统的说法是秦桧,说他与金人勾结,为卖国求荣才残害忠良的;也有人说是秦桧和赵构合谋,说是岳飞阻碍了他们实行卖国投降的政策。这样的理由太简单,似乎也不大合情理。说起来,岳飞的被杀其实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政治原因的。这正是我们这里讲的主题:被文官所仇视,被武官所嫉妒,犯皇家之禁忌是岳飞被杀的真正原因。

先说,被文官所仇视,准确地说,岳飞是被宋代以来的重文轻武,以文抑武的制度所害。我们以前说过,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军人出身,是靠兵变夺取政权的,深知军队造反的厉害,所以才制定了以文治武的管理制度。在军事上,他宁愿牺牲军事效能,也要限制武将的权力,并严格限制他们才能的发挥。这样一个对宋朝的富国强兵极为不利的国策,竟然被其后代变成了一种观念和制度。宋代设立枢密院,成为国家的最高军事机构,但是知枢密院事的主官甚至边关统帅,都由文官来担任。

南宋沿袭旧制,仍然由文官指挥军队,并且对每支部队的规模、编制,都有一定的限制。但南宋刚一立国战端即开,南宋政府一直面对着强敌压境,这个时候,国家当然最需要军人们去流血、去拼命,去保江山,于是军人的声音也逐渐由弱变强,或者说,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对于军人,您总不能还没卸磨就杀驴吧。

自北宋以来,北方的广大地区多被少数民族占领,如今天甘肃一带的天然牧场,就被西夏占领;南宋偏安一隅,地域更加狭小,而在内地养马又会与农业争地,所以极度缺马的宋军,也就无法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他们只擅守城,不擅骑兵野战,而这偏偏是金人的强项,连骁勇的契丹人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女真不满万,满万则天下无敌。所以几万甚至十几万金兵,一路打过淮河和黄河,真的是所向无敌,但他们南下时却偏偏遇到了汉人的真正英雄——岳飞。

岳飞并没有使用冷兵器时代对付游牧民族的最好武器——弓弩,而是大胆创新了一个更有效的战法:大斧队、砍马腿。这是一种需要非凡勇气的战法,只有那些具有铁的意志的军队才能够做到这一点,于是岳家军就破了金兀术的三千铁甲重装骑兵。而且在以后的野外征战中,岳家军也是屡次击败金军,成为南宋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于是,更加骁勇的女真人,就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北宋末年他曾从军伐辽,后来又参加了抗金斗争,曾在王彦和宗泽帐前听令。他武艺高强,能力挽三四百斤的硬弓,而且马上功夫也十分了得,是从兵卒中成长起来的军事将领。岳家军刚成立时不过征兵万人,但在镇压杨么、钟相起义后,吸纳了大批起义军入伍,军力大大增强,总兵力增至十万。这样,岳飞很年轻就成了一个战区的主帅。军队兵强马壮,又有一代新人在成长,本是件好事,但却引起了朝廷和文人的深度不安。

宋廷立即诏令岳家军以“三十将领为额”,试图想以军官的数量限制岳家军的扩张。可岳家军不断打胜仗,随之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他们也不报请中央人事部门批准,就随意增加编制,不久就把将领增加到了八十多个,大大突破了朝廷的编制限额。不光如此,军队作战,还需要征粮、筹款、派夫等后勤供应,因此,便需要占有固定的防地,这个防地还要享有管理行政和财政的权力。岳家军因为军队庞大,所管辖的州县比起其他部队自然要多出好几倍。作为军人的岳飞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他可能认为,反正岳家军也是自收自支,于是就随便增加军事干部的指标。那时候要是有个豪爽的天津百姓提醒他一下就好了:这是(似)钱的事吗!你弄那么多的人干吗?这不明摆着让人家说越权谋反吗?我看你是离倒霉不远了。

宋高宗这小子知道,军人大多头脑简单好对付,给驴加一鞭,磨盘子自转。所以一方面对武人多加粮草,勉励他们给自己卖命;另一方面,又默许文官集团实施削弱武将兵权恢复传统体制的措施,因为军人地位的逐渐凸显,是执政的文官集团最不愿意看到的。文人们隐忍着,是等待着时机的到来,盼望重新实施老祖宗提出的“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策略。当然这样的策略,不光是针对岳飞的,而是针对整个军人集团的。

宋金两国的《绍兴和议》签订后,以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立即着手解除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人的兵权,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立的几个宣抚司,将三支部队的指挥权直接归属枢密院。赵构和秦桧,不顾抗战的“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连下十二道金牌,让岳家军班师回朝。在抗战中军力日益扩大,又总是特立独行的岳家军,显然已严重偏离了宋廷的正统制度轨道。没有谁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因为在秦桧的背后,是一个王朝重文轻武既定国策的有利支持,容不得岳飞等军人做大。赵构和秦桧这样做,其实是杀鸡给猴看的,岳飞之所以被杀,正应了老百姓的一句话:出头的椽子头先烂。

岳飞的军功日益显赫、岳家军的日益强大,不光被文官所仇视,同时也被军中战友们所嫉妒。虽然在他死后韩世忠曾找秦桧拔闯,引出了“莫须有”的话头儿,可他活着却没少遭受同行们的嫉妒。主战派重要人物张浚因勤王有功,受到高宗赵构的信任,迁知枢密院事,负责指挥全国的抗金行动。这个张浚不是那个从前线归来的张俊,那个张俊是英俊的俊,这个张浚是疏浚的浚。话说,张浚知枢密院事只是正二品,而受他指挥的岳飞因军功赫赫已被皇帝拜为太尉,官居一品,这样,将帅之间的关系就不好处理了。

绍兴七年,岳飞曾计划合诸将之兵北伐,本来赵构也同意了,并下诏,将王德、郦琼两支部队交由岳飞统一指挥。但张浚不想让岳家军势力扩充太大,两人因此发生了激烈冲突。岳飞当日便上奏章,申请辞职,回家为母服丧。张浚也立即上奏,说岳飞这是要挟皇帝,实际上是想兼并其他部队,拥兵自重。赵构最怕的就是军人专权,这样一来,不但岳飞合诸将北伐的想法没实现,张浚还往岳家军派了个监军,来监视他。这引起了岳家军众将领的强烈不满,主将张宪称病不理军务,其他将领也如法炮制,岳家军一时无人主事,军中谣言四起。军人之间的意气用事窝里斗,无疑为秦桧打击武人集团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要说赵构和秦桧绝对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要想打击岳飞,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突破口也最容易从自家人里找,要诬告岳飞谋反,军人是绝好的合作伙伴。由于岳飞的军功很大,他们陷害岳飞的目的总也达不到,缺的就是给天下一个合适的理由。于是,他们就让那个从前线撤回来的军人张俊,收买张宪的部将王俊,诬告岳飞鼓动部下谋反。说到这儿,您可听明白,这个从前线回来的张俊,可不是上回说的张浚。上回说的张浚是个文人;而这个张俊的“俊”是英俊的“俊”,那个“浚”是疏浚河道的“浚”,完全是两个人。

话说回来,有了这样的罪名,秦桧就把岳飞、岳云、张宪和牛皋一块儿投入了监狱,一时舆论哗然。聪明的秦桧也知道不拿出点真东西朝廷上下肯定不服,于是他就派自己的亲信万俟卨当专案组组长,来审理此案,让他多方罗织罪名,从严从快解决岳飞的问题。这样,到绍兴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141年阴历年底,岳飞、岳云和岳家军的重要将领张宪就一齐被杀害了。您说赵构、秦桧他们够多损,连年都不让人家过。他们也怕留岳飞他们过年,大臣们利用拜年聚众闹事儿——这样从速解决了,你们也就死心了。不过有一点,连算破天的秦桧都没想到,跪在岳坟前的四个人因此也就凑齐了,那就是他与他老婆王氏,还有就是万俟卨和从前线归来出卖战友的军人张俊。

另外岳飞的被杀,与他专门爱管皇上的家务事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加上南宋皇帝赵构生性多疑,岳飞实际上犯了皇家的多种禁忌:

岳飞替宋朝第一家庭代管的第一件家务事,是仗着自己功高,干涉高宗的接班人问题。原来高宗赵构原有一亲生之子叫赵旉,但很小就死了。后来因为战乱的惊吓,赵构这个三军统帅得了不孕不育症,因此他的接班人问题朝野上下都很关心,可就是没有眼下遍布各地的送子医院来帮忙。

话说,宋太祖死后,太宗兄终弟及,此后各代皇帝均为赵匡义一脉。没想到“靖康之变”时,金兵按照朝廷皇室的玉牒,将太宗在开封的子孙来了个一网打尽,赵构因为在外地招兵买马而侥幸漏网,因此捡了个超级大洋落儿。现在赵旉一死,太宗这一支算是没有把根儿留住,万般无奈,赵构只得从太祖的后裔中,选了比自己低一辈的赵伯琮进宫由张婕妤抚养,小赵同志也准备在“资善堂”里等着接班。以后吴皇后得宠,非闹着再选一子由自己抚养,将来让二子来个差额选举、竞争上岗,也好体现公平。就这样,每天回到后宫,赵构都让这件家务事闹得头痛万分。虽然高宗自个儿比较欣赏赵伯琮,可你也不能皇上不急大臣急呀,特别是武将干预这事,就更让人以为是别有用心了。可岳飞不懂这个,见了面就劝宋高宗早下决心,早作定夺。高宗听了非常恼火。这个问题当朝宰相赵鼎在《忠正德文集》里有记载。据说赵鼎当时听说此事后,为岳飞捏了一把汗,因为这是为臣子者最忌讳的,不需要证实其谋反罪名就可以处死。于是他“召飞随军运使薛弼谕之曰:‘大将总兵在外,岂可干预朝廷大事!宁不避嫌?飞武人,不知为此,殆幕中村秀才教之。公归语幕中,毋令作此态,非终始之理。’弼深以为然。”大致的意思是说,他招来岳飞的部下薛弼告诉他,大将在外统兵,一定要懂得避嫌,本来皇上和文臣们就顾忌岳飞军力过大难以制驭,他千万不可干预朝廷大事,岳飞是个粗人,都是他军中那些民间文人教他胡来。你回去以后一定要告诉他,别自找不痛快,否则就离倒霉不远了。薛弼答应回去劝他了,但结果还是没劝过来。

岳飞替大宋第一家庭代管的另一件家务事,就是干涉皇帝家里如何赡养老人的问题。

老岳没事就高喊爱国口号“迎徽钦二圣还朝”,这让赵构心里很不是滋味。说不让“二圣还朝”吧,显然不符合自己常挂在嘴边的孝悌忠义的理念;可真要把他们迎回来,甭说俩,就是一个,也够自己喝一壶的!有这样的危险吗?当然有了!对此,赵构心里明镜似的,于是就采取拖延战术,就是后来签订了《绍兴和议》,金人也只放还了宋徽宗的棺木和赵构的生母,他哥钦宗还是没被迎回来。赵构是如何跟金人谈的,只有天知道。不过,赵构却落了个一举两得:既显示了自己的孝悌之心,又消除了“夺门之变”的隐患。您说,他这机灵劲儿都长这儿了。

话说,有一天明代四大画家之一的文征明到杭州西湖旅游,偶然在湖边发现了一篇碑文,刻的是宋高宗写岳飞的御札,他当即写了一首《满江红》词来评价这件事儿,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拂拭残碑,勅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首词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宋史》为尊者讳,将一切责任全推给秦桧,后人也大多认同了这个说法,实在是颠倒了主次。杀岳飞的,真正的主谋是宋高宗赵构,他怕把徽钦二帝迎回来,自己就没地方搁了。当年秦桧要杀岳飞时,他的一个下属良心发现,说,我不想杀岳飞并不是同情他,而是觉得现在杀岳飞是自毁长城。逼得秦桧只得据实相告:上意如此。

岳飞替别人代管的第三件家务事,就是包揽皇族的还迁问题。人家赵构就愿意偏安东南做儿皇帝,就是愿意向金人称臣纳贡认干爹你管得着吗?可岳飞却仗着自己兵多将广,成天嚷嚷着要打回黄河去,打回老家去。《绍兴和议》签字生效后,赵构下令全国军民打着小旗儿、上街游行,热烈庆祝,可岳飞却偏偏不让领导高兴,反说: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更不应该论功行赏,让敌人耻笑。这无疑是戳了皇上的肺管子,您想,赵构能不恨吗?

在北伐的旗帜下,岳家军越来越强大,岳家军的称号让赵构坐卧不安,吃嘛儿嘛都不香。赵构最担心的是,岳飞在收复汴京后会有反心。对于南宋来说,南北朝的历史并不久远,比如东晋后期的刘裕,就是北伐收复长安和洛阳后,顺便把皇上拾掇了,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北伐不论结果如何,对赵构来说都很为难。败了,手中最后的一点老本就赔光了,连和谈的资本都没有了;胜了,统军的将领很可能会用它来捞取政治资本,取代自己。所以岳飞对北伐越热心,赵构心里越嘀咕。

岳飞的被杀与他个人的性格因素也有关。他与朝廷里的文官特别是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关系非常紧张;由于自己战功高、行政级别也高,跟他的顶头上司、知枢密院事的张浚关系处理得也不好;就是对高宗皇帝,他也是动不动就以辞职回家相威胁,而且是越到战事紧张时,他越爱摔乌纱帽。所有这些都埋下了他被杀的祸根。

说起来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焕的被杀,几乎就是岳飞事件的克隆。袁崇焕作为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其作用绝不低于岳飞。崇焕守宁远,两次击退兵力强盛的清军,努尔哈赤都被他在宁远城下炮击身亡,狠狠打击了清军的气焰。有了这些资本,袁崇焕性格更加狂傲不羁,夸下了五年平辽的大海口;为了保障袁家军征讨关外的物资供应,他逼着群僚在皇帝面前当场举手表态,闹得大部分同僚都很不痛快;在用人调兵方面他不许任何人过问;在战事紧张时擅杀边关大将毛文龙,自折羽翼。再加上他碰到了敏感多疑的崇祯和能量极大的阉党,袁崇焕被冤杀是很自然的事。比岳飞更悲惨的是,他被凌迟处死时百姓一边痛骂卖国贼一边争食其肉,死后多年还背着内奸叛贼的骂名。

至少岳飞死后比袁崇焕幸运多了。他在当朝就被平反昭雪了,而且在当时的大宋王朝“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一首《满江红》的词更是流芳百世,“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写得多么豪放,几百年来不知鼓舞了多少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

但有不少专家说《满江红》实际上是明代人所作;有人更明确,说是明代弘治年间的大将王越或是他的幕府文人代笔。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明代在二百多年中,始终没有平定元代人的后裔——北元政权。诗中的许多描写,更像明人与蒙古鞑靼、瓦剌部,也就是北元的战争场面。《满江红》词中所要“踏破”的“贺兰山阙”在西北,正是明人与北元战斗的必经之路,岳飞要踏平的“黄龙府”却在东北,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没必要绕这么远的道儿,从东往西地瞎折腾。明代人假托抗金英雄岳飞写首诗词,以鼓舞抗战军民的斗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位于杭州西湖西北角的岳王庙和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的跪像,也同样铸造、竖立于明代。这说明,面对强敌北元,明代人非常需要岳飞这个英雄典型,岳飞不够完美他们也要帮助他完美,代写诗词、代写日记都不怕找不到有能力的人。

我们说明岳飞被杀的原因,指明《满江红》词的出处,并不会抹杀岳飞的历史功绩;岳飞的性格弱点,也不能成为赵构们杀害他的理由。如果不是赵、秦两人合谋杀害了他,在绍兴十年前后,岳飞是有可能打过黄河去的。赵构杀死了岳飞,杀死的并不仅仅是一个英雄,敲断的是整个王朝的脊梁。岳飞的悲剧主要在于他生在了一个非常不尚武的国家,只能接受别人的长期攻击和凌辱。

具体到历史上的宋金战争,别的不说,单是金国四太子完颜兀术对建康的残酷杀戮,就反衬出岳飞抗击金军的正义性。据史料记载:金兵被岳飞赶出建康后,岳家军竟然从城里找出了八万多具尸骨,这还不包括被掳掠到关外当奴隶的兵民。所以,岳飞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卫先进文明,“尽忠报国”,无论如何是应该肯定的。岳飞是当得起“爱国英雄和杰出军事家”的称号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272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