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一统天下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5-28 00:15:29 0

王翦灭楚(上)

这时,秦国已经能够南北同时开战。

在王翦向北打燕国时,他的那个儿子王贲也带着部队强攻楚国。本来秦国对楚还是有点重视的。哪知,这个超级大国看起来很庞大,其实全是病态的。

王贲一口气就拿下了十多城,而且拿得很轻松,远比打摇摇欲坠的赵国更为容易。

嬴政这些年来到处打仗,已经打得没有道理了,但除了赵国的李牧打得有点艰难外,其他地方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境——只要秦国愿意进去,基本没有多少阻力。现在看到楚国也这么软弱,心情就波动起来,打一把楚国,那才是很过瘾的。而且此次向南用兵,也可以顺便把魏国也从地图上抹掉。楚国魏国完了,剩下的齐国、燕国,那就小菜一碟了。

当然,他仍然很重视楚国。进攻楚国,必须一举成功,否则以后就不好收场。因此,他在攻楚的计划里,仍然把秦国的王牌将军当作首发。

现在秦国的王牌当然是王翦。

嬴政先问李信:“你说,用多少部队才可以搞定楚国?”

李信信心满满地说,二十万就足够了。

嬴政再问王翦——老王比李信牛多了,李信才二十万,大概老王只用十多万吧?

哪知,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

嬴政一听,我的天,六十万,这是秦国全部的兵力了。楚国都虚弱成这个样子了,还要六十万?你没有吃错药吧?他当场就对王翦说:“王将军老了,胆子缩水了。”

于是,嬴政就派李信和蒙恬带二十万部队去伐楚国。

王翦听嬴政说他老了,便说自己的身体毛病越来越多,请老大给他准个病假,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

嬴政当然准假。现在有那么多的牛人,也不差你一个老家伙。你以为你是廉颇?即使你是廉颇,秦国也不是赵国。赵国只有一个廉颇,秦国有的是牛人。

他还派王贲带另一支部队去打魏国。要是王翦当统帅,哪还能分兵去打魏国?

始皇二十二年,王贲带的部队先打进魏国,直接抵达魏国首都大梁城下。

魏国的部队全部缩在城里,等着王贲的强攻。

可王贲觉得强攻太麻烦,那会损失很大。他叫士兵们到汴河那里,决开河堤,把大水引进来,淹了大梁城。没多久,大梁城墙就被泡得软垮下来。大梁变成无墙之城,城内的军队全部裸露在秦国大军面前。

魏王一看,这仗还用打吗?举手投降。

现在投降也没有用。

王贲连投降手续也不办理,直接把魏王魏假“杀之”。魏国开国以来,只有魏文侯猛了一次,又有了吴起那样的牛人,着实把秦国打得差点彻底完蛋。后来的魏王基本都在走下坡路,都在挥霍魏文侯的老本。几年来,每一代都被秦国打几次,成为秦国的陪练运动员。后来虽然又有了个信陵君,让大家看到魏国闪光了一回。可因为这个体制,信陵君也只是这个历史的配角,虽然牛得让秦国觉得可怕,但他的命运却牢牢地掌握在除了蠢事做得很出色外,没有别的本事的魏安王手里。结果,魏国那个闪光也成了临死时的回光返照,除了让人看到信陵君还是个人物外,对魏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魏国消失。

伐楚总指挥李信看到王贲干得真干脆,也不由有点慌起来。他知道魏国虽然很哀了,但魏国的首都大梁的城防还是很过硬的。

这是魏惠王当年的重点项目工程。这哥们儿虽然比他老爸差了很多,但眼光还是不错的,知道魏国夹在秦齐两个大国之间,很容易受到侵犯。而当时一口气打到国家腹地、兵临首都城下,也是是经常发生的。所以,他在建造这个大梁城时,非常用心。不但城墙高大,而且周围还修建了纵横交错的水网。这些水网,既可以成为大梁城的补给动脉,也能阻挡敌人的攻势。秦齐两国大军多次打到城下,最后都无功而返。

因此,魏国虽然经过很多代君主的腐朽统治,一代比一代堕落,国力逐年衰败,但魏国硬是挺了过来,比韩赵还要多活了几年。

秦国很快就知道了这个原因,知道直接打大梁,是难以成功的。于是,在有事没事时,派兵不断地干掉大梁周边的魏城。经过几年的经营,曾经牛过一时的魏国最后只剩下首都大梁了。大梁已经变成一个孤城。

嬴政这才决定派王贲出战。

但大梁城坚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你要灭掉魏国,还得攻破大梁。李信以为,凭王贲的力量,最终是能够攻破大梁城的。但肯定要花很长的时间,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许他拿下楚国之后,王贲还在那里进行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到时他再带着灭楚的得胜之师去夹击一下。于是,灭楚之功,他一人独占;灭魏的胜利果实,王贲还得跟他平分,功勋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哪知,他还在快速的行军当中,就接到王贲已经拿下大梁城的消息,心里很不甘。想不到啊,这小子居然会用水来淹。以前汴河早就在那里滚滚东流了,我们为什么不会用?天天只是老老实实地用人海战术向前冲,冲完之后,只得又退回来。

李信觉得自己再拿不下楚国,等王贲的部队再过来帮忙,自己的胜利果实反而让他分了,于是,他跟蒙恬也快速向楚国进攻。他们兵分两路,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

结果大破楚军。

李信的信心更是一路涨停,继续进军,与蒙恬在城父会师。

这哥们儿这时只想着一路取胜,在楚国的大地上杀人如麻,成就他灭楚大功。楚国虽然很脆弱,但其幅员仍然是当时最辽阔的,人口也众多。灭楚之功,岂是灭赵灭韩灭魏之功可比?这个功勋章一旦被他拿下,其他功勋章基本就只算是配角了。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骄兵必败的老话不是白讲的。

当他的信心转换成骄傲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楚兵的这几次失败是对方故意造成的。

此时,楚国的统帅是项燕。

项燕是谁?可能有一部分人觉得是陌生的,但他的儿子项梁,以及孙子项羽大家是绝对知道的。

这哥们儿还是很有心计的。他知道秦兵很猛,楚国政坛刚上演了一出内讧大戏,权力洗牌正在进行中,以致王贲连续拿下十余城,居然没有人过问。如果直接跟秦兵交手,那是必败无疑。因此他就来个诱敌深入,把李信的骄傲情绪培养起来,然后再给他一脚。

李信果然按照项燕的设计一路走来,一路胜利,也一路骄傲。

到了城父,李信那双眼睛只是向前方看着,找楚国的主力决战。可看来看去,就是看不到楚国的主力部队。

哪知,楚国的主力早已躲到他的背后盯着他们,已经紧跟了三天三夜。

项燕看到李信的部队在前头停着,知道机会来了,下令总攻。

李信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心目中脆弱无比、一触即溃的楚军居然也会发动进攻,而且还是从背后猛攻过来。李信不是蠢材,知道碰上了高手,自己这次要吃大亏了,忙组织部队反击。哪知,你总指挥都这个心态了,还指望手下兄弟们冷静?大家突然看到楚军从意想不到的地方杀来,以为已经被人家四面包围了。哪还有信心打下去。

项燕一番猛打,攻进秦军的两个大营,斩杀七名都尉。

李信狂逃而回,向秦王报告了失败的经过。

这一战,举世震惊,强大的秦军居然被打得遍地找牙,二十万大军一战而溃,弱不禁风的楚国原来战力不是一般的雄厚。

秦王嬴政也震惊了。他终于认识到,王翦的话是正确的。王翦并没有老到胆子全面缩水的地步。是自己太过轻敌,根本没有对楚国的力量进行过科学的评估。这个失败,看起来是李信的失败,应当由李信来承担,但真正的责任在自己。

他没有处分李信。

嬴政经过了认真思考。如果按照既定方针,在发现楚还如此强大之后,就应该把伐楚之事暂时搁置,先灭掉其他几个国家,然后再举全国之力南下伐楚。

但既然启动了这个程序,又遭到了灭赵以来最大的惨败,要是就此而罢手,秦国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其他几国的信心就会被提上来,到时秦国的麻烦就会增大。

因此,必须灭楚。

灭楚,必须王翦。

王翦灭楚(下)

嬴政上次把王翦狠狠地嘲笑了一把,然后随意地在王翦请病假的条子潇洒地签了个同意,弃用王翦之意十分明显。哪想到现在仍然得用他。嬴政知道要让王翦出来,只有自己放下身段去请他复出,把面子给足了,他才会出来。否则,他还会继续病下去。

他亲自来到频阳,对王翦进行公开道歉:“我不把老人家的话当话,现在李信果然大败。看来秦国是离不开老人家的。现在您老虽然病了,但还是要出来啊。”

王翦说:“我现在是病夫啊,哪能当大将?”

嬴政说:“呵呵,老将军就不要说这样的话了。”

这话的威胁意图是十分显明:大家都是明白人,老子给你脸了,你要是还玩这一套,老子就不讲文明礼貌了。

王翦说:“大王一定要我上战场,我也没有意见,但必须有六十万人。这个条件不满足,大王你就是杀我我也不去。”

嬴政说:“只要你出来,你提出什么条件我都同意。”

于是,王翦在装病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当上秦国军界的头号人物。此时,他手下有六十万部队,不但成为秦国有史以来指挥最多军队的军方领导,也是中国历史上掌握军队数量最为庞大的将军。

秦国所有武装力量都交给了他。

王翦带着这支庞大的队伍上路,浩浩荡荡地向楚国开去。

嬴政也搞了个送别仪式,亲自把他送到灞上。

就在嬴政跟王翦挥手告别的时候,王翦突然说:“大王,我还有个要求。”

嬴政一听:“还有什么要求?难道六十万还不够?你要是再要求增加兵力,那寡人全家老少都得光荣入伍了。”

王翦说:“请大王再赏给我几块良田和几栋豪宅吧。”

嬴政一听就笑了,说:“你还怕贫困?”

王翦说:“呵呵,我们作为大王的手下,虽然立了一些战功。可是功劳再大,最后也就是封个侯。所以,趁着大王现在信任我重用我的时候,就加厚脸皮多提些条件,多讨点良田豪宅,为子孙留点财产啊。”

嬴政一听,哈哈大笑,“你帮寡人灭了楚国,马上就会有大量的田地,也会有大量的豪宅。怕什么。你想要就尽管要。除了王宫,哪个豪宅都由你选。”

王翦这才带着大军继续前进。

才到武关,他又写了几封信,派了五个使者去找秦王,说:“上次灞上给的良田和豪宅太少了,请大王再多给点吧。好让我安心打仗。”

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顺眼了,对他说:“老大啊,你这样也太过分了吧?”

王翦却说:“你以为我真的这么贪心?大王的性格不但粗暴,而且极端多疑。现在把全国所有的枪杆子都交给我。我要是不要求多要良田豪宅为子孙留下产业,表示坚决为他服务而没有更高的想法,他一定会怀疑我啊。给大王一怀疑,结果如何,还用我说吗?”

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的大军又开到了平舆。这是去年李信取得大胜的地方,也是他开始上当的地方。

楚国高层听说秦国换人之后,又出来了。而且这次王翦带的部队很多,整整六十万。他们知道,这一次秦国下的决心无穷大,如果不认真对待,楚国就完了。于是,也紧急动员,把全国的部队都调过来,与秦军对抗。

哪知,王翦隆重开到之后,却突然叫停秦军前进的步伐,只在那里修筑营垒,然后高挂免战牌,好像现在是秦国在被动作战一样。

楚国的部队就天天向王翦下战书。可王翦对那些充满火药味的文字从来不看,拿到手之后,只是微微一笑,然后丢到一边。楚兵又天天跑到营前谩骂,把秦国的祖宗十八代,骂得一个不漏,然后又把他们的十八代子孙也骂得一网打尽。

可王翦的脾气却好得很,你骂吧。你有力气你尽管骂,我不生气。

如果项燕挤出点时间,把王翦研究一把,然后再对照现在王翦的做法,肯定会明白,王翦是一个谨慎的老人,从不打无把握的仗。只要他一出手,那一定稳操胜券。现在看到他这个做法,肯定是有预谋的,必须认真对待,而不是把他们骂出来一打了事。这是蛮干的行为。跟一个有头脑的人蛮干,你是会吃亏到底的。

可项燕现在只肯拿出时间布置他的手下去向王翦挑战,却不肯拿出一点儿时间来想一想这些。

于是,楚兵继续挑战,秦兵继续不理。

楚兵骂得无聊了起来。

秦兵不理,也有点无聊起来。

王翦为了不让大家无聊下去,便下令炊事班把饭做得好一点儿,让大家吃得好、睡得好,然后还亲自下到各营,跟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同休息。他问大家,大家目前有什么娱乐活动?

大家说,现在为了丰富军营精神文化生活,为前线营造一个严肃活泼的良好氛围,我们正在玩投石和跳跃的游戏。

王翦一听,大喜说:“我们可以出战了。”

项燕看到王翦不出战,再怎么骂下去,唯一的收获就是显得自己太没有素质了,可你叫他也这么天天待在这里,跟王翦默默无闻地对峙着,既不打仗,又不往来,既不像睦邻,也不像敌人,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在求战不得之后,突然做了一个脑子进水的决定,带着他的部队向东而去。

他完全没有想到,去年李信来打楚国的时候,他也曾经这么伺机于侧,等敌人累了突然出击,最后大获全胜。他以为,只有他会这一招,王翦不会。或许,他把自己这个成名绝技完全忘记了。

总之,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没有理由地移动军队,结果对自己没有什么益处,倒是给敌人创造了机会。

王翦绝对是抓住机会的高手。

他等的就是这个时候。

他当即挑选精兵为前部,狂奔突袭项燕军。

项燕没有想到,一直没有脾气的秦军会突然杀出,而且杀得十分生猛,一时手足无措,想要组织部队抵抗,可秦军太多,而且有备而来,喊杀之声,十里相闻,楚国子弟兵尽皆丧胆。于是,只得败走。

老将军王翦这时一点儿没有老态,下令部队一路追击,楚兵逃到哪里,就追到哪里。只要有楚兵的地方,就是我们杀人的战场。

一直追杀到蕲县之南,连项燕也跑不动了,最后被秦兵砍了脑袋。如果这颗脑袋稍微开动一点,也许还不会惨败到这个地步。

这哥们儿也把王翦当李信,哪知最后自己变成了李信,而且比李信更惨,成了李信的升级版。

当然,即使项燕的智商再高一个档次,楚国仍然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项燕是楚国最后的人才。项燕一死,楚国基本没有谁可以与秦军过招了。

这时,王翦一点儿不斯文了,迅速荡平周边的城镇,楚国大部分地盘全在他的管辖之下。

楚国真的太大了。王翦和蒙武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最终把楚国的老大抓住,宣布楚国灭亡。

楚国是周成王时期就封的一个诸侯国。但这个诸侯国跟其他的诸侯国不一样,他们跟姬姓关联太少,又分封在远离中原的边缘地带。这一带的地形较为复杂,面积虽然不小,但那时都是穷山恶水——黄金地盘全让姬姓兄弟们瓜分去了,边远山区就让熊氏这样的人去经营——后来的秦国能成为诸侯,也是因为所处的方位,实在太不理想,既没有什么资源,又得帮中原诸侯挡住西部少数民族的武装。

我们从楚国的国号就知道,楚的意思就是落叶灌木。全国人民基本都在原始森林里抓革命促生产,过着原生态的生活,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使他们在好长一段时期里,基本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楚国的领导人估计对这个安排是很生气的。他们在楚国当家做主之后,就从来不跟周王朝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后来,他们发现,他们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基本都处于未开发状态,让他们的发展空间实在太大了。其他诸侯,都没有这个优势。不久,他们就成了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他们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无视周王朝了。

于是,他们称王。在旗号上与周王朝处于同一个档次。尽管有时他们仍然奉周为上级领导,但那只是当他们处于疲软时期采取的一种策略。

不但是周王朝,就是其他强势诸侯国家也不敢对楚国怎么样。当年,管仲很牛,齐国也很强大,其他国家也跟在齐国后面当小弟。可是管仲兵发楚国边界,就不再打了,只找了一些借口,做好形象工程,在面子上占了一些便宜,就打道回府。

这是一个连管仲都只敢大声谴责、不敢动真格的国家。

如果楚国能连续出现几个楚庄王,那中国历史还真的得改写。

楚国后来虽然还很大,但已经不强,全是一副虚肿的状态,而且多少年来,没有出现一个能拿上桌面的国家元首,倒是内部争斗从不停止,高层互杀,已经成为常态,只是仗着国土面积大,战略纵深长,其他国家才不敢打他们。而他们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却越来越低。

最后是秦国看穿了他们的本质,终于一举把他们搞定。

楚国这个有着悠久强大史的国家就这样完蛋,他们一共存在了八百一十九年。秦国比他们嫩多了。

但这个社会永远比的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比过去进行时。比的是当下的实力,而不是悠久的历史。只有时时刻刻把现在的事做好,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时时刻刻把心态放到悠久的历史里而不思进取,以为我们的历史悠久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这样的国家一般是没有出息的。

楚国的灭亡,对其他诸侯国的震慑作用是十分有显著的。

那么大的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人口啊,就这样完了,其他国家还能守得住吗?

灭齐

当时,国力稍微强大一点儿的,只有齐国和燕国了。

齐国和燕国又是两个传统冤家,即使到了现在仍然没有和解的意思,更加没有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一把的意图。

于是,在灭楚的第二年,也就是始皇二十五年,嬴政对王贲说:“你去把燕国也搞定了吧。”

这时的燕国已经跟原来的燕国差得远了。燕国本土早已经被秦国占领,他们现在是占据着辽东,在那里呼吸着冰冷的空气,瑟瑟发抖。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是希望秦国人怕冷,不要到辽东来就好了。

但秦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冷?

王贲带着一支部队来到辽东。

燕国连个抵抗的动作也没有就被王贲收拾了。

燕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个不算强大的诸侯,但他们的祖先很牛。燕国的开国君主就是那个有名的召公。这哥们儿曾经与周公一起,把持周王朝的朝政,在历史上制造了一段“周召共和”的佳话。而且召公的后代经常在朝主持全面工作。但他们也跟周公一样,自己很牛,子孙却很不过硬。他们封国所处的位置也十分不幸。

燕国在最北部,得为中原诸侯拼命挡住北方的少数民族,几乎难得搞几年和平建设,所以国力从来就没有突出过。所以,当他们一直接面对秦国的时候,他们除了亡国,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虽然后来,很多人都把燕国的失败怪到太子丹的头上,说他太急躁,这才引火烧身的。其实,他再怎么不急躁,秦国仍然要灭掉他。其他国家没有太子丹,也没有谁派刺客去砍秦王,做对秦国有刺激的动作,但秦国仍然毫不客气地搞定了他们。

现在只剩下齐国了。

这些年来,情势很复杂也很热闹,这个国家完蛋,那个国家也接着完蛋,可都没有齐国的事。

没有他们的事并不等于他们太牛,没有人敢惹,而是因为他们地理位置的关系。齐国本来就是个大国,其周边国家哪个敢惹他们?当年乐毅联合五国力量把他们痛打一把,可后来因为燕国的力量太过不济,居然让齐国在仅剩二城的情况下,成功翻盘,又恢复了原来的版图。韩赵魏三国虽然有时很牛,但还得全力应付秦国的进攻,只要齐国不来打他们,他们就高呼万岁了,哪还有力量来玩齐国。

秦国当然有玩齐国的实力和水平,但隔着三晋诸国,所以对齐国,历来只是搞好外交关系——只要他们不出来当韩赵魏的后盾就行了。

这样一来,齐国这些年都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能过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难得了。

现在齐国的老大是田建。

田建的水平很一般,但他有个很不一般的老妈,叫君王后。

君王后刚刚以第一号寡妇的身份掌管齐国朝政时,秦昭襄王就想试她一把,派人送了一套玉连环,说:“听说齐国高智商的人很多,请你们帮我解开这些连在一起的玉环。”

君王后把群臣都叫过来,请大家开动脑筋,找到症结所在,把这个玉连环解开。大家一看,都在那里表示没有办法。

君王后一看,这不是太丢齐国的脸了?她看了看秦国的使者,秦国使者那张脸上挂满了坏笑。她就明白了,原来秦昭襄王欺负她死了老公,玩她来了。她马上笑着对秦使说:“我可以解开。”

使者一听,这哪能解开?便说:“你说说看。”

君王后说:“这个办法说出来,你也是听不懂的。只有现场表演,你才可以看得懂。”

使者一听,马上说:“那就表演吧。”

君王后叫左右去拿来一把铁锤,二话不说,举铁锤向那套玉连环砸过去,一下就把那个东西击得粉身碎骨。开始时,她也以为那套玉连环真的能解,后来,她终于发现,这玩意原来是玉匠制环时,从一块完整的玉石上雕凿出来的,你根本就解不开,知道这是秦王在玩她。她当然也可以玩秦王。

她砸碎玉环之后,对使者说:“这个方法算什么。我们齐国的小孩子都可以办到。现在秦国居然派你走了这么多的路跑来向我们请教。”

使者大怒,说:“哪有这么解的?你这是在看不起我们大王。大王会让你们齐国好看的。”

君王后微笑着说:“玉连环是秦王送来请我解的。我尊重他的要求,这才帮这个忙。他看到我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感谢我都来不及呢,哪会生我们的气?”

使者知道碰上高手了,只得回国复命,说这个君王后真的有水平。

君王后虽然在秦国使者面前争了个大大的面子,但她最知道秦国的实力在那里,是不能得罪他们的。因此,在她主政期间,齐国不但跟秦国搞好关系,也跟其他各国加强联系,谁也不得罪。她也知道,秦国之所以强盛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走下坡路,并不是秦国人是特殊材料做成的,而是他们的人才政策制定得好,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不缺牛人。是牛人们帮秦国打造了秦国现在的大好局面。齐国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

她对大臣们都进行了详细的考核,准备向田建隆重推出。

哪知,这个人才方案还没有做出,她的人生之路就走到头了。

她在临死的时候,对她的儿子田建说:“现在朝中有几个大臣还是可以重用的。”

估计田建这些年来,因有老妈掌管朝政,自己基本都在开展吃喝大业,对朝中的大臣基本都不认识,怕老妈说过之后自己又忘记了,于是赶紧说:“老妈啊,你最好把他们的名字都写出来。”

君王后说:“那好吧。”

田建取了笔墨过来,哪知,君王后的脑子突然在这个时刻发生了故障,居然记不得这些人的名字了。她拿着笔在那里,发呆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声,老妇已忘矣。

她为什么突然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了忘记?

难道她真的全部失忆了?

这是不可能的。其实,当时她的神志是很清醒的。

她之所以没有写出来,是在那一刻她的心里被“自私”两个字堵塞了。

她执政四十一年,她的家族已经成了齐国最大的利益集团,目前基本都垄断了齐国的权力。否则,为什么在她执政的时候,不重用这些人才,而是在准备要死的时候才向儿子推荐?如果她真的推荐了,她的儿子肯定会重用这些人。

这些人肯定是人才,而且肯定也会德才兼备。他们一上台,估计就会拿利益集团开刀。这样,他们的家族就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对象。

为了他们的家族不被开刀,她决定说自己忘记了。

于是,她死了。

于是,她的弟弟后胜成为齐国的相国。他们的家族保住了。

然而,他们彻底忘记了一句老话: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齐国要是保不住了,他们的家族还能保得住吗?

但后胜以为,他们仍然可以保得住。

因为,现在秦国在安排诸侯的灭国顺序中,齐国排名很靠后,因此他们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根本没有把齐国列为打击对象。他们只是坚定地执行李斯的政策:不断地派人拿着钱财跑到齐国,送给后胜。条件只有一个,就是不管秦国打哪个国家,都没有齐国的事。齐国只要宣布中立,谁也不帮就行。

这个条件要得啊。

而且,君王后在执政当中,历来坚定地执行“事秦谨”的政策。现在宣布中立,也是在继续执行她老人家的既定方针啊。她老人家虽然死了,但她的思想还在大放光芒啊。

秦国又派人过来建议,为了不断加强双方的双边关系,要不断地开展互动活动。于是,秦国不断地派人到齐国去,齐国也不断地派人到秦国。秦国到齐国的外交人员,都带着大量的现金过去,送给齐国的官员;齐国到秦国去的官员,回来之后,都得到秦国送给的大量现金。这些现金当然不是白给的,但条件不高,只是要求他们与后胜保持高度一致,对齐秦两国的关系歌功颂德,把好话说完。呵呵,你不给钱,我们都跟后胜保持高度一致呢。后胜是我们的执政大臣,我们哪能不跟他保持高度一致呢。跟自己的最高领导保持高度一致,秦国居然还发工资。这个秦国这些年来,老打胜仗,看来都打傻了。

于是,这些人都卖力地在田建面前讲秦国的好话,说:“我们只要跟他们共同发扬两国的传统友谊,根本不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让人民进行备战备荒。呵呵,这多好啊。”

田建觉得很好,可以节省军费开支并能把全部的钱投入到吃喝玩乐事业中,果然很爽啊。

整个齐国上下,都在一边爽歪歪地开展腐败生活,一边看着秦国不断地把其他五国往死里打。他们觉得五国真的太菜了,怎么老是去跟秦国打仗?为什么不向我们学习,打着热爱和平的旗号,跟秦国搞好外交关系,现在不都好好的?在这样的社会混,不但落后挨打,脑子不会转弯的也要挨打——而且挨得更惨。

五国不断地派人来请齐国去救,把很多话都讲得很透彻,说:“不救我们,等我们完了,你们也会完的。”一遍又一遍地对齐王讲述着那个唇齿相依的故事。

可田建却都不理。你们五国唇齿相依吧。我们齐国跟秦国唇齿相依。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唇齿相依。

就这样,秦国把五国全部灭掉。

这时,齐国的国土面积仍然很大,如果趁着这几十年的和平时期,抓住机遇,仍然可以把国力提高起来。但齐国却像一个偷懒的小学生一样,什么也不做。

田建看到秦国灭楚灭燕之后,重兵全开到齐国的边境,这才觉得真的危险了。他召集大家来,问大家:“现在看来秦国要打我们来了,怎么办?”

那些大臣仍然大声说:“五国都打不过秦国,我们能打得过吗?大王不如带着我们去投降算了。我们主动投降,秦国是会优待我们的。”

田建当了这么多年齐国的国家元首,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主意,什么主张也没有,现在看到大家都举手同意向秦国投降,那就只得投降了。投降虽然有点难听,但总比不投降被打死的好。

这哥们儿虽然缺乏主见,有着典型的优柔寡断的性格,但这时做事效率却很快,立刻登上车,要跑过千山万水到咸阳去,向嬴政同志投降。

那个雍门司马挡住他的去路,问他:“请教大王一个问题,齐国所以设立国君,是为了齐国还是为了大王自己啊?”

田建说:“当然是为了齐国。”这哥们儿平时都这么教导别人,现在他也只得这么回答人家了。其实,他内心死硬地认为,这个齐国就是他们田家的齐国。

司马说:“既然是为了齐国,大王为什么要去向秦国投降?大王这算是为了齐国吗?”

田建一听,差点哭起来。只是平时都用这话去教导别人,要求别人的内心世界都要忠君报国,为他们田家去战斗,打到牺牲为止。现在给这个司马一说,他也无语了。这辈子也太窝囊了,连个投降派也做得不顺利。

他只得又把车子开回去。

回去就意味着抵抗到底。

那个即墨大夫是个主战派,他看到田建突然叫停投降活动,便跑过来见田建,说:“齐国现在的面积有千里,如果把成年人都武装起来,肯定有几百万。现在秦国虽然灭了五国,但以三晋一带那些人的性格,他们在短期内是不会服秦国的统治的。根据我掌握的情报,现在韩赵魏三国的很多高层都散居在阿城和甄之间。我们可以把这些人收笼起来,让他们带着部队,去收复他们原来的国家。这样一来,秦国就很麻烦了。估计他们连晋关也进不了。而楚国的那些高层就更不服秦国了,他们现在都在南城那里观望。我们再把百万军队交给他们,让他们去复楚。秦国被他们一挡,恐怕连武关也进不了。这样一来,我们大齐帝国就成了诸侯中的老大,当年桓公的霸业就可以全面恢复。还怕什么秦国?

田建一听,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操作起来太难了。我当了这么多年的齐王,还从没有进行过这么高难度的动作啊。”

他就这样坚决否定了即墨大夫的建议。

而别的人再也没有什么建议了。

于是,田建什么也不做,不能投降,又没有军事工作的经验,能做什么呢?

嬴政看到田建这个状态,心情当然很爽——齐国又可以打了。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他向王贲下令,攻齐。

这一次,嬴政认真汲取了第一次伐楚的教训,没有直接牛哄哄地令大军向齐国硬打过去,而是玩了个小小的阴谋。

嬴政知道现在齐国的主力部队全部署在齐国的西部边境,做着抵御秦国进攻的准备。因此,他不想用大军在那里跟齐国决战——那样一来,成本就大了。

所以,他一面先跟齐国玩外交活动,一面叫王贲避开齐国的主力部队,一路狂奔,突然出现在齐国首都临淄城下。

齐国人一看,战争还没有宣布开打,人家的大军都到首都了,便都高度紧张起来。

可嬴政却派人过去对田建说:“大王啊,不要紧张过度啊。只要你答应放下武器,开门出来,向我们投降,我们就可以封给你五百里的土地。”

田建一听,五百里?呵呵,也有齐国现在的三分之一了。如果不投降,秦军打进来,那可就完了。听说秦兵很残暴啊。

于是,这哥们儿这时很有主见,不再把大家叫来开什么会了,直接宣布老子投降。

齐国前线的主力部队听说老大投降了,便都解散。齐国就这样结束。其实当时,齐国首都还是有很多部队的。如果真的打起来,秦国能否在短期内打赢还是个未知数。如果这场战争拖的时间太久,对秦国是大大不利的。秦国这些年来,主要业务基本就是打仗,打仗就是消耗。消耗了这么多年,秦国也有点空虚了。而且接连打仗,接连灭六国,虽然版图都划归大秦帝国,五国公民的身份也都变成秦国公民,但民心还没有收服。如果五国的人看到秦国吃不掉齐国,估计公开出来捣乱的会不少。那样一来,秦国就会很头痛。

但齐国终于没有让秦国头痛。

田建送上投降书之后,就在那里等着再就业,他想:我把齐国这么好的地方送给秦国,嬴政同志也该给我一块不错的地皮吧?要是个边远山区,那还真难受。

没多久,嬴政的命令下来了,把田建送到共地那里。当然,并不把所有的共都封给他,只是在那里划了几颗松柏,你这辈子的最后时光就在这里度过吧。

田建一看,在这几棵松柏之间,怎么生活啊?连菜也种不上几根。吃什么啊?这不是要将我饿死是什么?

嬴政就是要将他在这里饿死。对这种人,嬴政连砍他一刀都不愿意了。

到了这个时候,大秦帝国终于统一了六国,中国的版图第一次统一在一个王朝手里——当然,以前周王朝好像也是个中央王朝,但却没有真正意义的统一,诸侯国虽然承认周王朝是宗主,但各国基本自成体制,根本不受中央约束。虽然周之初,还能控制一点儿,但周就那么一点儿地皮,既没资源,也没有人口,哪个诸侯服,还得请某个有“得专征伐”特权的诸侯去摆平。

后世对秦灭六国的评价很多,其实基本都是围绕着“合纵”、“连横”这两个概念开展的。都说,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没有好好贯彻落实合纵精神,各自只为自己打算,最后还很卑鄙地去讨好秦国,做的全是自取灭亡的行为。那些评价都带着明显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充满了对秦国的愤怒。这些情绪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秦国的政策很残暴。

其实,当时哪个国家都残暴。五国没有做出那么大的残暴行为,那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太弱,根本无力做这些事。

秦国能从一个边远小国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靠的不是残暴,而是他们无与伦比的进取心。他们自从献公开始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历史牛人进入秦国,于是便有了商鞅变法,军事内政齐修,终于可以强大起来。为日后军事上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万世之功

嬴政从十三岁登基成为秦国最高领导人,到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还不满四十岁。

他认真总结了一下,觉得自古以来,真的没有哪个国家领导人的功绩跟他一样大,即使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差得老远。

于是,他认为,自己如果只称王,跟周王处于同一个级别,那级别也太低了,还是搞个史无前例的称号吧。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也认为,再称个王,实在跟老大的功绩无法匹配,得改个称号。三人连夜翻书,想找个史上最牛的称号送给老大,让老大高兴一把——老大多一点儿高兴,自己就多一点儿利益。三人翻书之后,发现古代最牛的称号只有三个: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又是三个称号中最牛的。因此就建议老大以后称泰皇。

嬴政一看,觉得这个虽然很好,但不到位。这几个家伙到底只能做大臣,连找个称号也没有气魄。

于是,他决定自己开动脑筋来搞定这个称号。

既然传说中有三皇五帝,那老子的功劳应该是他们的总和。那就把他们的职务也总和起来,叫皇帝算了。

皇帝这个称号真牛。后来一千多年,从没有谁改过这个称号。

既然最高领导人的职号已更改,别的也得跟上。于是,以后皇帝出的文件都得叫“制书”,下达之令叫“诏书”。皇帝的自称也不要再叫“寡人”、“孤”之类了(这几个称谓也太难听,才一登基,就成了孤寡老人),而是称“朕”。

当然,一些传统还是继承的。比如自己称了皇帝,还得追认一下老爸。他老爸以前是庄襄王,现在也得提他几个级别,称为太上皇,至少也得与一个“皇”字沾边。

他下的第一个制书的全文就是: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死后,由儿子来议论老爸,由臣子来评价皇帝,那是一点儿意思也没有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废除为帝王上谥号的政策。老子现在是始皇帝,以后的接班人都按序数来算。下一代为二世,再下一代为三世。依次类推,到万世,无穷无尽地传下去。这多方便啊。

这哥们儿以为这样方便。哪知,后来陈胜吴广却觉得一点儿也不方便——当然,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这个万世,后来没有人继承,但他搞的另一套后来很有市场。

那就是将邹衍搞的五行学说,也应用到朝代更替里来。

根据邹衍开设的这门课程,周朝是火德。按邹老师教材里给出的公式,就是水能克火。现在秦能代周,所以秦是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朝的代表色是黑色,衣服、旗帜等标志性的东西都要用黑色。一人黑一点,大家黑一片,谁也不怕黑谁了。

秦国自商鞅以来,设置郡县,中央的权力很集中,这是对传统体制的一个革命性的改革。这个改革,使得秦国的国力大为雄厚。

现在统一六国了,那个丞相王绾觉得这个郡县制还是不很理想,觉得还是封建制度好,于是就对嬴政说:“现在燕国、楚国、齐国故地离首都太远了,如果不封个王过去,只怕不好控制啊。”

嬴政把这个议题交给大家讨论。

李斯不同意。

“不同意得有个根据啊。你说一说为什么。”

李斯说:“以前周文王、周武王把他们的姬姓封得太多了。后来这些姬姓的人渐渐就疏远起来,最后干脆都撕破面皮,你打我我打你。虽然都是姬姓一家亲,可一动上枪杆子之后,大家就都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而周王朝又管不住。这是个历史教训。现在咱们好容易搞了个郡县制,全国都分为郡和县,对各位皇子和有功之臣,都给他们奖赏,让他们只有钱却没有势力,这才好控制。这样一来,谁也不敢对朝廷有其他想法。这样的策略才是长治久安的策略。所以,千万不能再恢复那个落后的封建制。”

嬴政一听,李斯的话很正确,立刻表示同意,说:“此前天下乱成一锅粥,打了这么多年,就是因为有这个王侯的存在。现在天下刚定,又给这些人立国,等于是又给他们划了势力范围,让他们又有枪杆子。这跟又培养战乱有什么区别?到时,再搞维稳就太困难了。”

于是,坚决废除了封建制,加强了郡县制。

嬴政下令把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郡的管理层包括郡守、郡尉、监御史。一个是行政一把手,一个是军事领导人,还有一个是搞监督工作的,相当于现在的纪委或者是监察局。

秦始皇靠打仗统一天下,最知道暴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缴起来,统统运到咸阳。

如果你以为他要把这些兵器都放到兵器库保管起来,那就错了。他把这些兵器都堆在一起,然后全部让铁匠们再次熔化,铸成钟架之后,又铸成十二个金人。这些金人都有千石重,全部放在宫中。

他看着这些由兵器铸成的钟和金人,心里很爽,现在兵器都没有了,看谁还敢造反?

他又发现,原来六国的度量衡都不一样,各有各的法度,乱得不成样子。于是,也下令统一了法度。他还把天下的富豪都迁到首都来——你们那么有钱,就应该成为首都公民,享受首都的天价商品房。当然,他的这个措施,仍然是怕有钱人会组织不明真相的群众搞群体事件。群体事件多了,秦朝就危险了。还是让他们来京城好控制。那些穷人家连饭都吃不饱,天天得为肚皮去奔波,哪有心情去造反?总共有十二万户有钱人同时搬到咸阳来。

这哥们儿做了这些防范工作之后,觉得这个天下应该太平无事了——你即使还想搞事,也没有搞事的条件了。兵器没有了,钱也没有了。你拿什么搞事?

于是,他觉得自己也该享乐一番了。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大,把最有激情的岁月全放到打仗工作上了。现在仗打完了,也得让身体爽一爽。

他老早就有了这个打算。在灭六国之战中,每灭一国,他都叫人把那个国家的宫殿画下来,然后按照图纸在咸阳城北的山坡上修建同样的一座宫殿,再加上秦王朝祭祀祖先等的宗庙等处所和章台宫、上林苑都设在渭水南岸,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建筑群。如此南临渭水,从雍门向东一直到泾水、渭水相交处,宫殿屋宇、天桥、楼阁相连接。

如果这些豪宅都在那里闲置,成为一座鬼城,那是很无聊的。于是,他把各国的美女、钟鼓等乐器都摆在里面,天天给他表演。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2717.html

上一篇:荆轲刺秦王
下一篇:秦始皇之死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