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邯郸之败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5-28 00:15:18 0

白起就是不去

长平之战之后,由于范雎私心作怪,叫秦王罢免了白起,让已经陷入最危险关头的赵国又活了过来。

事情过后,秦王觉得这事好像做得不大对头——赵国已给打得一点儿气力都没有了,只要再加一把劲,就可以全部拿下,现在把赵国放过去,难道还要等他们恢复了再打?赵国士兵作战起来,那是很英勇无敌的。要是让他们恢复了元气,再收拾起他们来,就很困难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赵王不但不割让六城,反而还与齐楚结成联盟,联盟的核心内容就是抗击秦国。这对秦国十分不利。

于是,秦昭襄王便于召回白起不久,也就是当年的九月,又派五大夫王陵带兵伐赵。

这次王陵带的部队有二十万,赵国能够打仗的士兵已经不多。秦昭襄王以为,这个力量完全可以拿下赵国。

本来,秦昭襄王仍然想打出秦国的王牌将军白起。哪知,白起这时刚刚得病了,不能领军。

如果灭了赵国,那将是一个划时代的功劳。

王陵以为,自己即将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呵呵,白起你病得真是时候。

当他带着大秦国二十万子弟兵牛哄哄地杀到赵国的首都邯郸时,他觉得辉煌的时刻正向他猛赴过来。

赵王这时经过深刻反思之后,觉得还是廉颇有水平——如果让廉颇守长平,也许现在两国还在那里对垒,虽然赵国此刻很难受,但再怎么难受也没有被人坑杀四十五万部队那样难受。于是,赵王又一脸笑容地把廉颇请来,把最后的十万大军交给他,请他带领这赵国最后的十万子弟兵保家卫国,与秦国侵略者死磕到底。

廉颇真的很猛,带着十万人拼命抵挡王陵的进攻,居然硬是把王陵挡在城外,损失不少。

此刻,平原君也知道国灭之时将至,要是还像以前那样没有一点儿进取心,亡国奴的称号立马就要套在自己的头上了。

他亲自出来动员大家拿起武器,加入战斗序列,还让自己的妻妾都换上军装,变成军人,开赴前线。

士气真的很重要。

平原君这么一来,赵国的士气大振,王陵越打越觉得困难。一直打到第二年,仍然没有一点儿进展。

秦昭襄王原本以为,王陵大军开过去,没几天就捷报频传,已在那里做好了庆祝的思想准备——比起长平之战来,现在王陵的力量比赵国远为雄厚,而赵国的实力又远不如长平之战时期。长平之战都取得那么辉煌的胜利,这次围攻邯郸想不胜利都难。

哪知,等来等去,只是不断地等到进攻失利的消息。最后秦昭襄王只得决定增加投入,再派十万生力军过去助阵。

这一次该胜利了吧?三个打一个啊。

但仍然不胜,而且败得更惨。才一接战,就损失了五校。

一校是多少?

一校等于八千人。

也算是不少损失了。

秦昭襄王这才知道,打胜仗,兵力多固然很重要,但带兵大将的水平同样重要。如果是一个菜鸟,一点儿军事知识都没有,带的部队再多,最后也只是让人家屠杀时浪费的时间多一点儿而已。

秦昭襄王也急起来,如果这仗不胜,以后就难以再玩赵国了,历史进程就会放慢很多。他决定换掉王陵。

让谁来?

还是白起。

秦昭襄王已经问过太医,知道白起的病已经好了,完全可以带兵打仗了。白起又是个热爱打仗的猛人,这张委任状一下,他肯定会连夜出发,到前线去把赵国打个落花流水。

哪知,秦昭襄王得到的答复是,现在不能打邯郸。

为什么啊?以前我们都认为不能打的仗,你都可以打下,现在大家都以为可以打胜的战争,你居然认为不能打?你的病不是好了吗?怎么老说出有病的话来?

白起说:“现在赵国看起来很脆弱,其实现在他们全体军民同仇敌忾,个个拼死,而且其他赵国盟国的援军不久也会开到。这些国家对咱们的愤怒积压得太多了,如果打起来也会个个拼死进攻。再来看看咱们,长平之战,咱们的部队伤亡过半,国内也已经空虚。现在跑过万水千山去打人家的首都,成本已经很高了,要打赢就非常困难。如果一时攻不下,就会形成赵抗于内,诸侯围于外的挨打局面。咱们就只剩下大败一条路可走了。”

秦昭襄王一听:“没有那么严重吧?”

白起说:“只有更严重。反正这仗我是打不赢的。”

秦昭襄王看自己劝不了白起,就派范雎出马。

白起这时对范雎已经感到彻底恶心。你怕我立功,劝秦王罢了我的职务,丢掉了灭赵的大好时机,把无耻之事做得面不改色心不跳,现在居然还有脸来做我的思想工作。有本事你过去打啊。白起就更不愿去了,直接让太医又开了张证明,说旧病复发,需要休养。

秦昭襄王看到白起坚决不去,只得让王出马,代替王陵。王虽然也姓王,但他参加过长平大战,当过白起的副手,应该学到白起的一点儿本事了吧?而且还加了十万部队。都差不多四十万人了,比长平时期也少不了多少。

王带着部队向邯郸疯狂进攻,结果是比王陵败得更惨——直接损失过半,仍然攻不下邯郸。

秦昭襄王一看,这个世界真的不好理解了。他仍然不信邪,这么多部队反复强攻,居然打不败赵国的十万人啊。

他仍然以为,肯定是指挥官不过硬,得中场换人。

换谁?

白起仍然是最佳人选。可他近来一直唱衰秦军,典型的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且还一再推托不去。因此还是另选他人。

范雎这时隆重推出了一个人。

范雎自当秦昭襄王的助手以来,出台的很多政策还是很正确的,除掉太后党,使得秦昭襄王全面亲政;筹划长平之战,连施诡计,是长平大捷的幕后推手。虽然很多人都把长平之功记在白起的头上,但范雎也是功不可没的。但这哥们儿有一个弱点,就是有仇必报,有恩也必酬。

杀了魏齐他的仇算是得报了,但那几个有恩于他的人,到现在他仍然没有报答,他觉得很不好意思。这时,他看到实在没有人可以打邯郸了,觉得该可以把自己的恩人推荐给秦昭襄王了。

这个恩人就是那个郑安平。

人的私心一作怪,再怎么有水平,也会弄出臭招来。去年,为了使白起的功劳不高于自己,让秦昭襄王罢了白起之职,使秦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现在这个私心再出来作怪,推举郑安平来当将军。你听说过这个郑安平有过打仗的经历吗?肯定没有。

但范雎硬是要让他当将军。

不是为了打胜仗,而是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可笑吧?

但秦昭襄王也不管这事可不可笑了,他现在只需要有人出来,帮他去攻打邯郸。

郑安平也不想想,连王陵、王这两个打了无数胜仗的人都打不赢的仗,他能打得下吗?他看到秦昭襄王的任命书一下,笑得脸都歪了,呵呵,老子早就说过,救范雎真的救对了。人家打了大半辈子的仗,经历了无数次的死里逃生,这才当上将军,自己只靠救对了一个人,就成为了最强大帝国的军事领导人之一。

郑安平领了任命书,又带着五万部队以及大量的粮草过去支援王。

此时,邯郸城内也是十分危急,不管是粮草还是兵源,都已经非常急缺,而城外的秦兵却越来越多。

赵国的高层开了个会,最后一致决定,向魏国和楚国求救。

赵孝成王以前没有听虞卿的话,不把合纵当一回事,最后以自己之力独抗强秦,最后败得路都找不见。这时他深刻地认识到,如果魏楚这两个外援不来,赵国只好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所以,这次求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必须派重量级选手出场。

毛遂自荐

现在在赵国算得上最重量级的人只有平原君赵胜了。

赵胜在出发前,也觉得自己以一人之智未必能说动楚国,得发挥一下门客的智慧。他现在仍然养着很多食客。这些食客天天在这里无条件地吃吃喝喝,什么事也不干,现在该出来贡献点力量了吧?

他宣布从这些食客当中选出二十条好汉当随行人员。

他按条件选了大半天,最后符合条件的只有十九人。他很想凑足二十人,可又不能下调标准。

在他为难的时候,那个毛遂先生出来了,说:“我跟老大过去。”

赵胜一看,不由苦笑了起来。对于毛遂先生,赵胜是认识的。这哥们儿来这里蹭饭吃,已经白吃了三年多,可到现在除了消耗饭菜的能力很猛之外,没听说过他有别的过人之处。这样的人能当这次随行的人员吗?现在是去执行任务,这个任务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而不是出去游山玩水,所以就对毛遂说,你还是不要去的好。

他对毛遂说,真正的牛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锥子放在口袋中一样,锥尖立马会露出来。现在你在我这里吃了三年,我从没有看你表现过一回,看来你是没有什么水平的。你还是不用去了吧。

要是别人听到这话,估计就灰头土脸地坐下了。但毛遂仍然要求去,他大声说:“老大说得有道理。但老大应该明白。我这把锥子是今天才放在口袋里的。如果你早把我放进袋子,我已经刺破了N多口袋了,而且整个锥都会露出来,岂止露出个锥尖呢?”

他的原话是:“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赵胜一听,这哥们儿还真有一套。于是,就把最后这个名额留给了他。

就这样,毛遂在这里为我们贡献了两个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毛遂跟着大家一路向楚国而去,那十九个人都看不起毛遂,一路都拿他开涮,但他一点儿不在乎,你们就吹吧。到时看看老子的手段。

终于来到了楚国。

楚王隆重接待了平原君一行。

平原君把合纵策略的利害原原本本地向楚王解释了一通,说要是大家不联合起来,今天是赵国牺牲,明天就会轮到韩国消失,后天就会是魏国完蛋,最后楚国仍然免不了灭亡的结局。他说了一遍又一遍,但楚国高层一点儿也不动心。从太阳刚升起一直谈到吃了午饭,仍然谈不出什么结果来。

平原君很郁闷。

这时毛遂忍不住了,手按着宝剑冲上前去,直接对着平原君说,老大,联合抗秦的事,其实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两句话就可以讲清楚了。为什么谈到现在还谈不出什么结果来?

楚王一看,就知道这家伙的级别实在太不上档次了,这是什么地方?是商议军国大事的地方啊,能让你这种最底层的人乱说话吗?当时就愤怒地骂他:“快快滚开。寡人现在是跟你的老板谈国家大事。你算什么东西,居然也来插嘴?”

如果是别的人,估计早已吓得抱头而出,但毛遂不是别人,他就是要跟楚王直接对话,哪怕是在对方怒火冲天之时,他转头对楚王说:“大王敢于这么大声地骂我,无非是仗着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已。可是现在我和你之间的距离只有十步。在这个距离之内,你还能靠人多势众吗?现在你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当初商汤只有七十里之地,但却可以称王天下,周文王仅凭一百里地,最后让诸侯臣服。难道他们靠的是人多势众吗?他们是顺应天下大势再奋起神威啊。现在楚国方圆五千里,士兵有百万之众,这是什么力量?完全可以称霸天下的力量啊。如果用得好了,这个世界上谁也打不过楚国。白起算什么东西?居然多次打得楚国睁不开眼,使楚国丧失了很多土地。连赵国都为楚国感到丢脸。可大王却一点儿也不感到难受。现在合纵为的就是保全楚国,不止是为了赵国。你却只会骂我,一点儿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

楚王给他一说,那张脸红了起来,认真算起来,虽然现在赵国给秦国打得很惨,其实早前楚国的损失也很巨大——连首都都成为了秦国的占领区。只是楚国土地面积巨大,输起来没有赵国那么显眼而已,当下只得对毛遂说:“呵呵。算你说得正确。我答应按照你说的去做。”

毛遂说:“确定联合抗秦的事了?”

楚王这时底气全无,在毛遂的逼问下,点点头,“确定了。”

毛遂大声对楚王身边工作人员说,快去拿鸡血、狗血、马血来。

那些工作人员看到大王都说一切由毛遂决定,现在毛遂说去要这几样血来,当然很快就去拿了。

待到几盆血送到大家面前时,毛遂接过,然后跪在楚王面前,说:“请大王先歃血宣誓订立同盟,然后是我们的老板,再然后是我小毛。”

楚王和赵胜先后按照歃血为盟的传统步骤逐一完成。毛遂也把步骤完成了。最后,毛遂把在一边目瞪口呆的那十九人也叫上来,让他们在堂下完成,顺便教训了他们一顿:“你们天天跟着老板吃吃喝喝,什么事也办不成,还以为自己牛得很。现在还不是靠我把事情办成了。”

那十九个人恨不得当场死掉才好。

平原君就这样跟楚国订立了联合条约,回到赵国,然后狠狠地奖了一把毛遂。没有这个哥们儿,还真的完不成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完不成,赵国可就完了。

楚王虽然是个短视的家伙,开始时一点儿也不愿出兵救赵,但被毛遂一逼,在嘴角抹了那几条血印之后,还真不敢违约,立刻派春申君带着大军去救赵国。

信陵君救赵

此刻,魏国也派晋鄙带着十万部队去救赵国。

两国同时出兵,与当初白起的预料没有毫无二致——连白起都怕楚魏救赵,那个郑安平估计也对付不了这几国联军了。秦昭襄王也急了起来,他也怕秦兵吃不消。但局势都成这个样子了,秦国又不能再抽调出兵力去挡这魏楚两国之兵。他便派人去吓唬魏王,“我们打赵国,不用多久就可以打下了。你们现在救赵国,只怕你们的部队还在半路,我们的大军就已经进入邯郸城里了。到时,我们一定先拿你们开刀。”

几任魏王以来,都全面继承了胆小怕事的“优良传统”,这个魏安王的胆子也跟他的老爸同一个规格、共一个型号,本来好不容易受到开导,同意去救赵国,这时给秦昭襄王一吓,立马又晕菜起来,连夜派人拿着他的信去找晋鄙,命令他部队到了邺地就停止前进,在那里坚守。这样一来,好像是去救了赵国,又不得罪秦国。

他觉得光这样做只怕秦国还不会高兴,干脆派新垣衍去邯郸,劝赵王跟他一起共遵秦昭襄王为帝——这哥们儿记得,以前秦昭襄王不是派人去请齐王一起称帝吗?后来,齐王不干,这事才不了了之。看来秦昭襄王是很喜欢称帝的。咱们让他为帝了,他该高兴了吧?他一高兴,就不会打咱们了。

这哥们儿自己骨头全部软化,还想顺便把赵王也软化一把。如果他的这个计划成功,对秦国而言,那真是妙不可言了。因为如果魏王的这个蠢得像猪头一样的创意成功,赵国直接去跟秦国进行接触,那么楚国肯定会气爆,合纵之策不攻自破,秦国一举拿下赵国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接下来,灭魏灭楚,估计也不费什么力气了。

往时秦国要破这个合纵,高层人士都想破脑袋,张仪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跑到楚国让楚王抓起来,这才解决问题。现在魏王和赵王自己就把它破坏掉了。秦王和范雎只笑得肚子疼。

秦国的前途好像一片光明。

可还是出了意外。

意外不是魏王突然觉悟了——这个哥们儿一般是很少觉悟的,而是另外一个觉悟了。

这个人叫鲁仲连。

鲁仲连探听到了这个消息,还没有等新垣衍见到赵王,就跑到客栈里找到他,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通。

新垣衍听了大半天,觉得老鲁的话实在太有道理了,就决定不去见赵王,直接回到魏国。

鲁仲连虽然说服了新垣衍,但没有办法让晋鄙进军救赵。

秦国看到魏国的部队天天停在邺城那里,看着秦赵两国交兵,似乎是来现场观摩打仗一样,觉得魏王真是个好同志。你就把这个好同志再当一阵吧,我们收拾完赵国再来收拾你。你们连个廉颇都没有,收拾起你们来,那就方便得多了。

秦国上下觉得魏王很够朋友,天天写感谢信感谢他,恨不得把世界和平奖送给他。可赵国却恨得要死。你这个魏王不是跟我们一起发过誓吗?现在怎么玩这个两面派来了?你以为我们完了,你就安然了?

可他硬是厚着脸皮在那里不进兵,你骂了也就骂了,他无动于衷,最后先吃亏的还是你赵国啊。

最后,赵国也没有办法了。赵胜想了想,觉得再去求这样的猪头是没有用的,还是去求信陵君吧。

于是,信陵君出场。

信陵君后来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也和赵胜、田文、黄歇一样,开始出名并不靠政绩或战绩,而是因为他们都是老大的弟弟,手里有花不完的钱,然后就拿着这些钱去养很多食客。而信陵君门下食客的数量最巨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最多的时候有三千人。你想想,天天有三千人在一起大吃大喝,场面有多壮观?这个费用又有多大?

但他们有钱,他们要的就是这个壮观的场面。这个场面越大,他们的脸面也越大,他们的名声也越大。

当然,他们养食客还是有另一个目的的,就是希望能把有水平的人招到门下,为他们贡献智力。

而有时候,这群食客当中还真的会出现一些牛人,在关键时刻出来帮他们渡过难关,比如不久前的毛遂先生。

信陵君接到平原君的信后,也觉得很为难。他是魏王的弟弟,同时平原君又是他的姐夫。赵国在被秦兵围困之时,因为魏国离赵国最近,所以对魏国的期望最大。可是赵国人天天在城头上伸着脖子远望,城外只有滚滚而来的秦国大兵,就是看不到魏国一个抗秦援赵志愿军。

赵国就不断地派出使者到魏国求救,以致每天大家都能看到赵国使者的专车在狂奔。赵胜看到魏国一点儿不照顾他们的感受,也生起气来,给魏无忌写了一封信,把这个信陵君大骂了一顿。说:“我之所以娶了你的姐姐做妻子,并不因为你的姐姐太漂亮或者是我讨不到老婆,而是因为你是一个很够朋友的人,能够救人于危难。可现在邯郸被围成这个样子,只差一点儿就落入秦国的手里。现在你们魏国的援兵却在那里观望不前,一点儿没有过来救援的意思。你不可怜我,难道也不可怜一下你的姐姐?”

魏无忌看了这个信,内心世界也装满了痛苦,多次去见他的哥哥魏王,请他发兵救救他的姐姐。可是魏王却不把他的话当话。

魏无忌是个十分要面子的人,觉得连姐姐和姐夫也救不了,自己真的太丢脸了,可现在在魏国是他哥说了算,而不是他说了算。

魏无忌很郁闷。他又发动他的那帮食客去做哥哥的思想工作。可最后证明,要么是他哥哥是个顽固的软弱派,要么就是他的那些食客全是饭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仍然一点儿效果也没有。

魏无忌最后气愤起来,哥哥你不去救,我就自己去。

那你去吧。

魏无忌当然不会自己一个人过去,他把他的食客召集起来,开了个动员会,叫他们跟着自己去救赵国。

愿意跟他的有车一百乘。按当时正规军的算法,一乘车应该是一百名士兵左右。但显然魏无忌手下是没有这么多食客的。而且他的这些食客,平时只是吃吃饭、动动嘴,并没有受过战斗训练,这么稀稀拉拉开过去,其实跟送死没有什么差别。

但他们仍然去。

魏无忌带着他的这些临时武装起来的队伍,来到城门时,突然想起一个人来。

这个人叫候嬴,是个有名的隐士(这个隐士很滑稽,既然是隐士,又搞得很有名)。他的名头很快就传进魏无忌的耳朵里。魏无忌就去找他。

当时,他家里很穷,但还是有个职业的,就是大梁城夷门的门卫队队长,算起来也只是个基层干部,而且已经七十岁了——如果放到现在,早就退休了,可当时没有这个制度,他就只有继续干下去了。

魏无忌决定把他请来喝酒。

他把很多客人都请来,把酒席的排场搞得空前浩大。大家一看,呵呵,这么多的名烟名酒外加山珍海味,今天有口福了。可是他让大家坐下之后,却叫身边工作人员准备好车马,而且空着左边的位置,亲自去接候嬴。

候嬴看到魏无忌的豪华座驾来了,就整了整那套破烂的制服,一点儿不谦虚地上了车。

魏无忌亲自拿着缰绳当司机。

车开到半路,候嬴说:“我有个朋友在集市上当屠户,我想到那里去看他一下。”

魏无忌什么话也不说,把车就驾到了集市。

候嬴那个朋友叫朱亥,正在那里卖肉。候嬴下了车就去找朱亥聊天。两个人好像很久没有见面了一样,在那里滔滔不绝,好久都没有把说完。候嬴一边唾沫横飞地吹着,一边还用眼睛的余光看着魏无忌。

这时,魏无忌就站在一边等着。虽然集市里臭气熏天,但魏无忌仍然一点儿不生气,面带笑容地看着这两个哥们儿聊着。

候嬴觉得这哥们儿是真的待他好,就宣告今天的活动暂告一段落,跟着魏无忌上车而去。

当候嬴过来时,所有的人都傻了,这个老家伙我们都认识啊。不是天天在那里负责开门关门吗?穿得破破烂烂的,这么值得公子去请?现在居然坐在我们的上位。有点丢脸了。看来今天公子的脑筋出了故障,请这样的人来上座。

魏无忌却一脸兴奋地向大家隆重介绍这个老人家,说他才是真正的贤士啊。

现在魏无忌要去送死了,觉得该去向这个老守门员告个别。于是,来到夷门时,他下了车,去看候嬴。

候嬴一见到魏无忌,只是说:“公子啊,你好自为之吧。我年纪太大了,不能跟你一起过去。”

这时魏无忌脑子里全是慷慨激昂的愤青思想,听了这话,觉得到了这个时候,老人家也只能说这样的话。于是就离开夷门,向城外而去。

可是走了几里路之后,魏无忌越想越不对劲,觉得自己就要去死了,这个老头儿怎么就只这么淡定地说一句场面话,自己向来对他不差啊。心里就不高兴起来,便又驱车而回。

候嬴居然还在那里,看到魏无忌回来,便笑着说:“呵呵,我就知道公子会再回来的。公子就带着这几个人过去攻打秦军,跟拿肉丢到饿虎那里有什么两样?”

魏无忌一听这话,就知道老人家心里还是有主意的,于是问:“你有什么办法教我?”

候嬴叫身边所有的人都退下去,然后说:“我听说晋鄙的另一半兵符就在魏王的卧室里。现在如姬正是魏王的红人。每天魏王都把如姬叫过去睡觉。她完全可以把这个兵符偷到手。我也曾听说过,公子曾经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愿意为公子去牺牲自己。只要公子向她开这个口,她肯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公子要是拿了兵符,夺得晋鄙的部队,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了。”

魏无忌一听,呵呵,到底是老人家老奸巨猾啊。这个主意不错。反正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偷兵符?

于是,立刻回城,去找如姬。果然偷到了兵符。

魏无忌大为兴奋,拿着兵符马上就要狂奔过去。可是候嬴却又叫住了他,对他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话军中是常用的。估计晋鄙也会用来对付公子。

魏无忌说,我有兵符啊。

候嬴说,如果晋鄙合了兵符,仍然不同意,再来请示大王,事情就危险了。现在我叫朱亥跟你过去。他是个大力士,如果晋鄙顺从了,那就什么也不用管;要是他不听话,就叫朱亥动手,把他干掉。

魏无忌一听,这个老人家的老脑袋想的办法真够绝。于是就带了朱亥前去。候嬴看到魏无忌跟朱亥出城,就拔出宝剑当场割了颈脖的动脉,死在城门下。他觉得自己就是为信陵君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现在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该死了。

这哥们儿后来很得李白的赞赏。李白的那首《侠客行》写的就是他和朱亥: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魏无忌和朱亥到了邺城,见过晋鄙,拿出兵符让晋鄙合上。晋鄙一合,果然是原装产品,不是山寨。可是晋鄙仍然不愿意,说:“魏王反复交代过,就让部队停在这里,不能前进一步了。现在公子就一个人前来要换掉我,好像不正常吧?”

他很想再跟魏无忌对话下去。哪知,他的这句话就成了他最后的声音。因为朱亥早已举起袖中那把四十斤的大锤朝他那颗已满是白发的脑袋猛击过去。结果是他的脑袋碰不过铁锤,直接开花,脑浆洒了一地。

魏无忌就这样暴力夺权,把兵权拿到手上,然后向军中下令: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弟者,归养。

最后还剩下八万部队,向邯郸冲杀过去。

这时,秦国大军仍然在邯郸城外,努力大战,但仍然没有什么进展。

秦国高层集体郁闷,个个急躁得连自杀的想法都有了。

只有白起很淡定,他对大家说:“大王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我说的向来没有错啊。”

这话其实是很对的,可秦昭襄王听到了,就觉得很不顺耳,这不是风凉话是什么?秦昭襄王本来就已很生气,这时更是愤怒得要命,下令,一定要白起挂帅去攻打邯郸。

白起说:“现在我‘病笃’,不能去。”病笃是什么意思?就是病到了医院下病危通知书的地步了。

白起之死

白起作为战国时代最牛的军事家之一,在与六国的争战当中,运筹帷幄,每料必中,打东打西,从不失手,但这次他失算了。

他的失算就在于他对邯郸之战算得太精确,而对秦昭襄王和范雎的认识偏差太大。他在秦昭襄王下令伐赵时,就预料到会遭到赵国的拼死抵抗,同时各国的部队也会拼命前来夹击,秦国在此战中必遭惨败。但他却没有想到秦昭襄王和范雎的心胸会有这么狭窄。

他比谁都知道,他在长平坑掉四十五万赵卒的后果,就是使赵国人对他以及对秦国人的仇恨将是刻骨铭心的,这个仇恨如果转化为力量,那将是不可战胜的。如果由他来当那个统帅,这个仇恨就会被乘以N倍。所以他是万万不能挂上伐赵之帅的。

而秦昭襄王和范雎却天真地认为,现在秦国士兵、军用物资都比赵国充足,这一仗没有不赢的道理。但作为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白起知道,战场有时不是这么简单的加减法——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不是人多势众就能打胜仗的。

他认为此时伐赵时机不成熟,所以他坚决拒绝。他不想让秦国的力量这样削弱下去,更不想让自己当一个败将。人还是要面子的,尤其像他这样的牛人。所以他百般推托。他天真地以为,他为秦国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掠夺了韩、赵、魏、楚大片土地,不但打出了秦国的威风,更打出了秦国的综合实力。别的国家每打一场战斗,都需要疗伤很久,而他却越打秦国越强大。因此,他以为秦王虽然恨他不出征,但不会把他怎么样。

哪知,现在秦昭襄王已经把一切的不满全发泄在他的身上,再加上范雎在一边添油加醋,为秦昭襄王的愤怒火上浇油,使得秦昭襄王更加坚定地认为,如果你白起去打,我们哪能有不赢的道理。可你就是不愿去帮我打胜仗。你现在还在看我的笑话。我已经败得这么惨了,你居然还在等下一个笑话。请问,我还有多少个笑话可以让你继续看下去?

于是,他不再管白起的病了。你病了也不放过你。你既然不能当将军,那你就去当士兵吧。他下了一道命令: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从此白起不能再称武安君了,他唯一的身份就是秦国的一个下等兵,和平时期,拿着长戟站在军营那里站岗放哨,打仗时得服从一个伍长的指挥去冲锋陷阵。

一代战神,就此没落。

但这仍然不是白起最后的下场。

公元前257年的十二月,秦昭襄王再发士兵准备投入邯郸前线。这些后备力量都驻扎在汾城边上。本来白起也在被征之列。但他因为身上有病(到了这个时候,他没有病也得有病了),所以没有跟着去。这时,多国联军已经陆续开到,直接向王发动进攻。王被打了个灰头土脸,而且是几连败,秦军陷入极大的困境。

王没有办法,天天派使者向高层报告,请求派兵支援。可现在还有兵吗?

秦昭襄王现在每天都能看到王派来的使者,看得都烦透了,但没有办法,只有愤怒。

他的怒火一上来,只得又找白起来发泄。他根本不理王——也没有办法理了——只是派人过去要求白起离开首都——连到哪里去也没有说清楚,只要他不要在咸阳就行。

白起终于卷起包袱,离开了咸阳。

白起这时的心情根本不用描述,大家也能想象出来。他从咸阳城徒步而出,来到城门下,抚摸着冰冷的砖墙,迎面吹来的也是冰冷的西风。

他的嘴里吐出一口浓浓的白气,两眼泪水如潮,然后低头而去。

他是从咸阳西门出去的,走了十里,到了杜邮就停了下来。他现在病得不轻,而且他真的不想离开咸阳。也许他仍然在抱着幻想,幻想秦昭襄王会再叫他回去日后重用。

而此刻,在秦宫大殿里,秦昭襄王和应侯范雎正在召集大臣们开会。会议的主题就是,向大家宣布: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余言。

大家看到秦昭襄王和范雎的脸上,高度一致地布满了杀气,知道如果不拥护中央的决定,他们的下场比白起更惨,于是都同意终止白起的生命。

秦昭襄王立刻派人拿着一把宝剑到杜邮,送给白起。

白起一看,就知道秦王要他死了。他默默地拿起宝剑。他这辈子杀人无数,多少次战役中,都是以万为单位地歼灭敌人,但现在他却要杀掉自己。杀敌数十万时,面对血流漂杵的场面何等畅快,可当要结束自己的一条性命时,那是何等惆怅。

白起惨笑连连,终于挥剑。

一代战神,星陨杜邮。

此时咸阳西边的旷野上,西风如吼,落木遍地。

关于白起,后世及同代对他的军事能力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果孙武没有那套兵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代,根本没有谁可以跟他相提并论。他的战功太 显赫。他遭遇了一个让他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代,同时也遭遇了范雎。

于是,命运注定让他功盖战国,也注定让他凄惨地倒在咸阳西面的寒风里。

白起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也让人欷歔不已。

白起虽然残暴,坑杀赵卒时,毫无人性可言。但作为一代名将,其威如神,现在落得这个下场,仍然得到很多同情。这些同情都来自最底层。秦国的老百姓对他还是十分同情的,都自发起来,在各地供奉着他的灵位。

死后还获得这样的待遇,白起也应该无憾了。因为,虽然很多帝王以国家的名义来为自己建立太庙,祭祀死后的自己以及祖先,但最后这些庙宇也都化成废墟,荡然无存。唯有最低层老百姓建立的庙,才能永存于世。这就是草根的力量。草根的力量,虽然不显赫,一点儿不强势,但绵绵不绝,历久不衰。

杀了白起,仍然救不了秦昭襄王的心情。

被各国联军打得只有招架之力的王,又被魏无忌的部队狂杀过来,被大破于邯郸城下。

王知道如果还死硬待在这里,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下令撤退。

那个郑安平虽然早就想跑路了,但被廉颇死死地围住,根本没有办法突围出去。他一看,王都没有办法了,自己还能有什么办法?于是,很干脆地向赵国举起白旗,带着两万部队投降了赵国。

郑安平向赵国投降,不但保住了性命,还得到赵国的优待,继续当他的公务员——当然是赵国的公务员而不是秦国的公务员。

可推荐他的范雎就不好受了。

按照秦国的法律,哪位将军临阵投敌,推荐的人就得处死。

秦昭襄王闻报后,虽然很生气,但他还是舍不得杀死范雎。刚杀了一个白起,再杀一个范雎,他是真的下不了手。

但对于范雎而言,白起和郑安平事件的接连发生,也使得他从事业的巅峰开始下滑。

邯郸之战,是秦国成为无敌强国之后的一次惨痛的大败。

这一次战争失败的最大原因,白起已经说得很透彻——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秦国根本不该在这个时候拉开这场战争。当然,细节上的操作也为这场战争的失败做了很好的辅垫。

把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来个比较。

长平之战时,赵国高层全面紧张,人人惊惧,手忙脚乱,临阵换将,急于求成,造成了极端的短视行为,最后差不多灭国于一战。而秦国这边,从秦昭襄王到范雎再到白起,各负其责,井井有条,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几乎没出现过任何漏洞。

到邯郸之战时,双方的高层发生了颠倒式的变化。赵国把军权全面放给廉颇,把外交权都交给平原君,在全力抵抗秦军进攻的同时,也全力争取魏楚两国的支援,全国上下,同心抗战。而秦国呢,一开始就自陷于急躁当中,急于成功,听不得反对意见,范雎还在用人之时将国家利益放在一边,夹带私人感情,把一个完全不会打仗的郑安平推上前线与老将廉颇对打,这跟赵国派赵括来跟白起对抗,简直是同一个版本。秦国更没有估计到魏楚会拼尽全力来救赵国。最后,在邯郸城下,秦国丢掉了三十多万大秦子弟兵,吃够了大败的苦头。跟长平之战时的赵国何等相似。

这一战的后果是,秦国受此大创,又杀了白起,处分了范雎,使得统一的进程向后推迟了很多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2712.html

上一篇:长平之战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