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长平之战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5-28 00:15:15 0

赵王的决策

秦国看到赵国派廉颇带着大军来到长平,也派王带兵进攻长平。

廉颇与王大战。结果,王把赵军打得大败,斩杀赵军的一员裨将和四个都尉。

赵军连败几阵,便不再出战。

王每天出去挑战,但廉颇统统高挂免战牌,有本事你来实施一下攻坚战。

王知道,自己的兵力虽然比赵军多,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也比赵兵强,武器装备也比他们厉害,但粮草运输是个问题,如果不能速战速决,老是在这里天天叫阵,不用多久,就会打起包袱打道回府了。

王虽然很急,但廉颇这个老家伙很有耐心,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我就是不出来打。

王很郁闷,但赵王更郁闷。他看到廉颇几仗都打不赢对方,无法把秦国军队赶出赵国,心里特别害怕,就请楼昌和虞卿来开了个碰头会,问他们有什么办法?

楼昌说,现在我们无论如何是打不过秦兵的。所以,打仗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我看还是派人到秦国那里,跟他们谈判,争取和平解决。

虞卿却不同意——这哥们儿的口才很好,也是个合纵专家,刚出道时,就看好赵王,决定去赵国实现他的远大理想。

当时他还很穷,脚上穿着一双旧草鞋,肩头还背着一把破雨伞,直接找到赵王。

赵王觉得这哥们儿的话很有道理,太对胃口了,就给他“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一下就让他脱掉贫穷的帽子。

他第二次跟赵王见面,赵王又给他说得心里大爽,就封他为上卿。他本来姓虞,这时干脆不要原来的名字了,直接就叫虞卿。

赵王对他是很信任的。此时赵王手下还有赵胜、蔺相如,都是牛哄哄的历史名人,但赵王硬是不请这几个人来开这个碰头会,却只是叫他和楼昌过来讨论这个重大的问题。由此可知,他在赵王心目中的分量了。

他看到楼昌是个彻头彻尾的媚秦派,心里很生气,大声说:“楼昌的话绝对是不对。他以为只要不跟秦国谈判,咱们就会打败仗。这话好像很有道理。可是真的有道理吗?现在和与战的主动权在哪里?地球人都知道,是在秦人的手里。现在请大王估计一下秦国,是不是想要打败我们呢?”

赵王说:“秦国肯定会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把我们打败。”

虞卿说:“依我看,我们可以马上派出重量级的外交人员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去送给楚韩魏三国,让他们跟咱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这三国现在虽然都作为专业观众,抱着热爱和平的中立态度,说谁也不帮。可是他们看到咱送了很多财宝,肯定会愉快地接见咱们的使者。秦国要是看到咱们的使者都顺利地见到那三国的最高领导人,就一定会以为那三国跟咱进行合纵来对付他们。他们一定会有所担心。到了这个时候,咱们再跟他们和平解决,就容易得多了。”

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人一听到虞卿的话,就知道比楼昌的建议强得多了。

可现在赵王的脑子已不正常了,心头塞满了害怕,觉得反正也是和平解决问题,为什么不直接去谈判,硬是玩得那么生动曲折?迟和谈不如早和谈啊。

赵王就派了郑朱带着国书和大笔现金跑到咸阳展开和平外交活动。

范雎和秦昭襄王本来看到赵国的部队死硬不出战,也急得没有办法,这时看到郑朱来了,不由大喜,看来赵王的骨头也很缺钙,得好好把这个外交活动搞好。

本来,这些年来,秦国对外国的使者尤其是魏国派来的代表团都很冷淡,爱理不理,但这时对郑朱同志却十分热情,把秦国人民热情好客的那一面加倍表现出来,高规格接待了他,让他住在国宾馆里,名烟名酒招待。郑朱本来就是个贵族,过惯了奢侈豪华的幸福生活,这时来到秦国,秦国让他过得比在赵国还幸福,那张脸全天候都挂着可爱的笑容。外交事务还没有开谈,就派人回去向赵王报告,秦国人太热情了,看来和平有望。请赵王和广大赵国人民群众放心。

赵王一听,也是大喜过望,把虞卿叫来,说:“你看看,现在郑朱不是谈得好好的吗?秦国也是很热爱和平的。现在你没有话要说了吧?”

虞卿一听,就知道赵王的智商已经全面下降了。你也不想想,如果秦国要跟你和平,为什么不把军队辙回去?几十万军队还在长平前线那里跟廉颇对垒,天天寻求跟赵国主力决战,这是和平的做法吗?这是秦国的诡计,把人家的诡计当着好心,赵国不大败简直是没有道理了。他当场说:“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和平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得到的结果必将是大败惨败的结果。”

赵王有点儿生气了,说:“你能说出个为什么来吗?”

虞卿说:“这个为什么很容易。现在各国看到秦国夺取了上党,使得国土面积又增加不少,也会派代表团去向秦国祝贺。秦王和范雎一定会借这个机会宣传,大肆渲染,说赵王派了高级别的使者前来向秦国求和。各国看到连赵王都已经求和了,就不会再出兵援救赵国。秦国就这么轻松地把赵国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当这个目的顺利达到后,秦国就不会再热爱和平了。”

赵王说:“我不信。别老把秦国想得那么缺德。”

范雎就是这么缺德。

他果然照着虞卿的那个思路施行下去了,天天公开请郑朱吃喝赌嫖,然后在媒体上说,秦国两国代表团都在热情友好地举行会谈。会谈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

楚、魏、韩这些长期上秦国大当的国家本来看到赵国被围攻,也怕赵国被秦国打垮,秦国的力量会更加强大,那么赵国的今天就会成为他们的明天,所以也都做好准备,到时帮一帮赵国。现在看到赵国都这么软下去了,跟秦国合作得很愉快,便也放弃了这个想法。

范雎看到这个效果后,知道自己的阴谋诡计大获成功,立刻对郑朱翻脸,说现在我们只想打仗。当然我们也爱和平,但条件是赵国把邯郸送给我们。

郑朱一听,这才知道自己被忽悠得好苦。这些天吃下去的名酒佳肴,差点全吐出来。

而赵王也很愤怒。

可这个结果是他做出来的,他能生谁的气?他不能骂楼昌,更不能骂虞卿。

于是,他就只有恨廉颇了。

不是说你廉将军很有水平很会打仗吗?怎么带着那几十万部队在那里,除了打几个败仗之外,就会缩在那里了?老子让你带兵过去是要打仗的,而不是让你去那里休养的。

三年了啊,一场仗都不打。

范雎本来还想按既定方针,先打弱国,再搞强国。但现在不得不跟赵国决战。

当然,你可以说赵国都派出求和使者了,他可以顺台阶下了。但他知道,如果在军队没有派出的情况下,这个和平还是可以开展下去的——说是开展下去,其实是忽悠下去。

自范雎当权这几年来,他打了赵国,也打了韩国,让秦国拿到了很多实惠,但这些实惠算起来也不怎么有分量。他不敢放手大干,主要还是怕六国被打急了,又来了个合纵。六国群殴过来,秦国还是很难受的。

所以,他想了想,楚国现在无论如何是不能动的,要动就只有动韩、赵、魏。而这三国之中,赵最为强大。要是能把赵国狠狠地打一下,不光把赵国打得痛哭连天,还能让韩魏两国感到疼痛。这样一来,这三个国家就只好在自己的面前日夜发抖,说话都不敢大声了。

这个想法让他的大脑皮层很兴奋,可是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首先,现在赵国的综合国力也不弱。他们一下子就能组织几十万大军开到前线,而且还有几个牛人在那里掌握着军政大权。廉颇是个打仗的好手,赵胜和蔺相如都是高明的政治家。要忽悠他们还真不容易。

但范雎仍然找到了他们的软肋。

这个软肋不在廉颇身上,也不在蔺相如、赵胜的身上,而在另一个更为关键的人物身上。

赵王!

赵王还很年轻,他也跟很多刚上位的领导人一样,经验不丰富,最不情愿的就是老爸留下的那些高级员工权力太大,自己施展不开手脚,所以就不怎么理他们。

于是,在重大的事务上,他居然没有在第一时间里找赵胜和蔺相如他们讨论,却找什么楼昌这类人来进行决策。

那个蔺相如虽然以前表现很突出,但想想,只是胆子大一点儿,敢于把自己的脑袋不当脑袋地玩一下秦王。可是一回到国内,也没有什么很大的作为。这时,他原来的老板死掉了,作为一个老牌政客,看到新的赵王不怎么把他当重量级员工看,也就不敢多嘴了。

所以,这时的赵国政坛还是很不稳定的,只是赵王一个新嫩君主在独舞。这个赵王热衷于独舞,但智商和手段又不上档次。自己没水平,又相信那些没水平的人。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范雎就是在这样的考量之下,决定放手与赵国一搏。

于是,长平之战就这样拉开。

连环计

长平之战,发生得很偶然,连范雎都没有想到过要打这么一场大战。可随着王向赵国发动进攻,廉颇带着大军过来跟秦国对抗,范雎那颗脑袋就灵光一闪,决定大打一场。

范雎在做这个决定时,已经开展大量的脑力劳动,进行了一次精密的计算。

他比谁都知道,如果让廉颇这么死守着,秦国也许会无功而返,那时他的声誉将大大地下跌。他无法在战场上搞定廉颇,但可以通过赵王来搞定廉将军。

两军全力对垒,表面看来是将士之间的搏杀,两军相遇勇者胜,两强相争智者赢。但两军之后,还得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算起来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赵国经过那个赵武灵王的改革,军力提升得很快,但这些年来,经济建设却没有取得什么重大收获。认真算起来,综合国力跟秦国并不在一个档次内。真的对决起来,秦国的赢面很大。

但要是双方都在那里僵持,赵国只守不攻,消耗就会低一点儿,而秦国的消耗会很大。

这一点范雎是很清楚的。

但范雎更清楚赵王的心态。赵王因为年轻,胆子还没有壮大起来,看到财力储备像被火烧着一样,一天比一天少,心里就会急起来。他一急,机会就会偏向秦国。

范雎在这一场大赌当中,他没有去考虑别的人,只把心思全放在赵王的身上。

于是,所有的阴谋诡计都以赵王为核心展开。

先是赵国的求和外交,让赵王失去外援,顺便让这个年轻的国家元首气爆了。而气爆了的结果就是生廉颇的气,天天派人去骂廉颇,三年了,你就不能打一个仗吗?

但廉颇很淡定,你可以骂,但本将军就是不出战。本将军宁可被骂,但不可打败仗。廉颇知道,这仗要是一败,赵国以后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但赵王没有这个觉悟,而赵胜、蔺相如也没有这个觉悟,觉得廉将军只管在那里挂免战牌,却不考虑一下国家的承受能力。

于是,情节按照范雎的设计继续发展。

接下来,该让廉颇退出这次活动了。

其实赵王到了这时也想换人了,只是他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

他没有合适的人选,范雎可以帮他找来。

范雎提供的人选就是那个著名的赵括。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这哥们儿从小就学习兵法,而且很勤奋,考起试来老师恨不得给他加一倍的分数。他曾经与他的老爸展开过军事方面的讨论,居然把老爸驳得当场无语。但他的老爸“不谓善”,说他只知道教材里的兵法,而没有真的本事。并做了一个预言,如果将来赵国一定要用他为将,后果会很严重。他的原话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讲这话的时候,范雎肯定不在现场,但他对赵括一定做过全面的摸底,对赵奢的这个评论也很清楚,于是,就决定向赵王隆重推荐赵括。

当然,并不亲自出面推荐,连一封推荐信也没有写,而是用了自己的方法。

这个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反间计。

绝对没有错,又是反间计。

这个计策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小儿科,但很容易成功。

这个计策的成本也很低,派几个人跑到赵国那里,到处散播谣言: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现在秦国最怕的是赵括,而不是廉颇那样的人。廉颇算什么?老得牙齿都没有几颗了,有什么好怕?廉颇再撑几天就会全面投降了。

如果这话让一个头脑冷静的人听到,是不会把它当话的,你再怎么造谣,也是无效。

可现在赵国的高层包括赵胜、蔺相如这些人都觉得廉颇真的没有用了。所以,这话还是有极大的杀伤力。

赵王在听到这话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开会,宣布要免去廉颇前线大将的职务,让赵括过去担纲总指挥——要大胆任用年轻人嘛。

大家一听,原来我们还有赵括。这可是个当代最精通军事的人才啊。于是,都没有意见。

当然,还是有不同意见。

发表不同意见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蔺相如。

不过,你千万不要以为蔺相如还想挽留敬爱的廉将军。他对老将军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但他同时也怀疑赵括,他说:“老大啊。你现在是因为赵括的名气而重用他。其实他只知道读他老爸的书,是读死书的料儿,一点儿不知道兵势的变化之道。”

赵王摆了摆手,说:“我否决你的意见。”

第二个是赵括的老妈。

赵老妈看到赵括满脸得意地穿上军装,拿着帅印就要出征,急忙向赵王上书,说赵括不能重用。

赵王一听,也想不通了:现在这个世道是什么世道啊,连老妈居然也出来反对儿子被提拔。他把这个老妈叫过来,问为什么。

赵老妈说:“以前我跟赵括老爸的时候,看到他一到开饭时间就去跟士兵们一起吃饭,士兵当中成为他朋友的都有好几百人。国家给他的奖品,他都拿来分给大家。现在赵括呢?才接到这个帅印,就不把家当家了,整天把自己装扮得威武雄壮,摆着大将的架子,大小军官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赏给他的东西,他全部拿回家里收藏得好好的。然后还天天到处跑,看看哪块地是黄金地皮,看中之后,就忙于把它收购回来。这样的人能当大将吗?大王你总以为他会像他的老爸一样。其实他们完全不一样啊。大王你不要派他去打仗了。”

如果是别的领导人,听了这话之后,也许会重新考虑一下。可现在赵王的脑子哪还有这方面的功能?听完赵大妈的话,就挥挥手说:“你放心吧。寡人的决定是错不了的。”

赵大妈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不要连累我们赵家啊。我可是提醒过大王。”

赵王大笑,说:“赵括一定不会辜负寡人的期望,只会打胜仗,不会出什么差错的。不过,我仍然要答应你的要求。反正你的这个假设是不会存在的。”

赵王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最后只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赵王做了件大蠢事;二是范雎的阴谋诡计获得巨大成功。

范雎听说赵国按他的想法进行了人事调整之后,立刻亮出他的王牌,任命白起为上将军,为前线总指挥,那个王只作为裨将,当白起的助手。

但范雎知道,赵括虽然狂妄,天天叫嚣天下无敌,但面对白起时,还是会胆小起来的。于是,下了个死命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很快就来到长平前线,轻松地从廉颇手里接过兵符,开始了他的大将生涯。

这哥们儿觉得廉颇这个老家伙暮气沉沉的,那些计划更是没有一点儿勃勃生机,于是也像现在很多地方官一样,一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否定前任的施政方针,自己另起炉灶。

赵括对廉颇原来制定的战略方针,连看都不看,便宣布全部废除,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保留。

当然,赵括也像现在的很多地方官一样,自己上任之后同样烧一把人事方面的大火,把前任重用的人统统赶下台,把自己的人都提拔上来。

整个军营的面貌就全面改变了。

赵括雷厉风行地进行了这些整顿,他觉得自己真的像大将军了,真的可以去把秦国打个落花流水了,于是,他下令出战。

白起绝对是个老手,他对赵括的这些动作知道得很清楚。他知道这哥们儿目前心态已经非常轻狂,便顺着赵括的这个心理让他继续轻狂下去,直到赵军全变成骄兵。

他一面下令秦兵假装失败后退,一面预留两支部队埋伏下来,等赵兵牛哄哄地冲杀过来之后,伺机猛打赵军的屁股。

赵括一看,原来仗打得这么容易?自己才小试牛刀,根本没有发力啊,秦兵就大败而逃了。廉颇白白活那么大的岁数,原来根本不会打仗,全是靠混出来的。要是早先让我来当将军,现在秦国都给灭了啊。

他下令部队乘胜追击,直接攻击秦兵的营垒,要彻底把秦兵打回老家去。

这一次,白起不再装失败了,下令秦军坚守。

赵括猛攻几次,都被宣告无效。

赵括到现在仍然没有想到这是白起的阴谋诡计,还以为是自己的部队不够努力,只是拼命地进行攻坚战。

他想,只要再加一把劲,就可以大败秦兵了。

可在他觉得胜利在望的时候,白起预留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部队突然出现在赵军的背后,另外一支五千骑兵也突然出现,截断了赵兵的归营之路。

赵军这时军心开始不稳。

白起带着精兵杀出营垒,向赵兵反击。

赵括这才知道,秦兵原来战斗力很牛——前面那些不堪一击,原来都是装的。他奋起迎敌,打了个败仗。

到了这时,赵括也知道自己再这么蛮干下去,会被白起砍死的,于是也筑起营垒,坚守下来。然后派人狂奔回去请求援兵。

此时,秦王看到前线的双方已经全面接触,最后决战时刻已经到来。赵以举国之兵而来,浩浩荡荡几十万之众,赵括再怎么菜鸟,真的打起来,秦国的士兵也会大量消耗的。如果弄得不好,一战之后即使获得胜利,也是惨胜。惨胜之后,秦国的麻烦就大了。

因为,现在赵国虽然没有朋友,但他也没有多少敌人。秦国现在四周全是敌人——虽然现在几个国家都跟秦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可这些友好条约连秦国也不相信。那些国家与秦国签约,是因为怕秦国打他们;秦国跟他们签,是怕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样的条约都是暂时的。

所以,范雎清醒地认识到,秦国只有在这次大战中大获全胜,胜得威武雄壮,让四周敌人一片胆寒,谈秦色变,这才不敢有别的想法。于是,他决定大规模地进行动员,大打一场人民战争,连秦王也要下基层开展征兵工作。

秦昭襄王亲自到河内一带,号召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拿起武器向长平前线狂奔,阻断赵国的粮道。

赵王这才知道,跟秦兵硬碰硬真的吃不消,觉得虞卿的办法才是王道,于是,急忙派人去向齐国和楚国求救。

齐国和楚国看到秦、赵两军对决,也怕秦国真的打败了赵兵,灭了赵国,这样对他们也很不利。可又下不了更大的决心,最后只是各派一支部队前来救援。

这时,赵括的营中已经开始缺粮,后勤部门天天跑到赵括那里报告,没有口粮了。

本来赵括军中也还有些粮草的,可都存放在原来的军营中,自己率军前来攻打秦军,粮草就全留在后方。此时粮草都已经落入秦兵的手里。他急忙向赵王报告:没有口粮了。

几十万部队的口粮,哪能一下就筹集到?

赵王急忙向齐国请求援助,请齐国再救济点军粮。

齐王一听,你们赵国也太没有道理了吧?我们派军队去救你们,还要给你们军粮?不给。

那个周子一看,这个齐王实在是太过短视了,急忙劝他说:“大王啊,你肯定比我更加了解唇亡齿寒的故事吧?现在赵国是挡在齐国前面的屏障啊。等秦国拿下赵国之后,齐国就会裸露在秦国的面前。所以,救赵其实就是救齐国自己。如果你不救齐,那将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齐王仍然不听。

齐王这次的决定,终于使得赵兵最后的生机全部丧失,当然,齐国的生机也跟着丧失。

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君主,确实是一个失败的君主。

此时的齐王和赵王,算是半斤八两,在关键时刻只顾自己的情绪,一点儿没有大局观。

秦王和范雎则加紧时机,全面动员,把部队源源输送到前线,给赵括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埋伏圈。

而此时,赵括军中缺粮已经有四十六天。

这四十六天他们都吃什么?

史书上说:皆内阴相杀食

全靠杀自己的战友来维持生存了。

赵括知道,再这样坚守下去,估计大半战友都变成食品被同伙吃下肚子了,那时再战,还有几个人能冲出去?于是,下令出击。他这时把部队分成五等分,连番向秦兵的营垒进攻,但都没有冲出重围。

在战争的初期阶段,秦军急于决战。现在却反过来,赵兵需要速战速决,要主动进行攻坚战。

有人做过预算,在冷兵器时代,攻坚战和防守战所需战斗人员之比是二比一。也就是说,攻坚的那一方人口数量应该是防守一方的两倍——当然,有时进攻方的人数也比防守方的人数少。但那是特殊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一般是,进攻方的指挥官是天才军事指挥员,而防守方的最高军事统帅是超级菜鸟一个。

现在双方的情况是,赵兵的人口数量比秦兵的少,而白起是千年一遇的将才。赵括呢?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双方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最后,赵括绝望了,选出最精锐的部队组织成敢死队,亲自带领他们向秦军发起最猛烈的进攻。

结果是,亲自上前线的赵括被一支来历不明的箭射中。纸上谈兵的主角就这样死掉了。

赵括死后,赵兵立刻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最后集体投降。

秦国本来已经做好付出巨大代价的思想准备,哪知,就这样轻易地完胜了。

但完胜之后,白起又郁闷了起来。

他清点了一下投降过来的赵兵,整整有四十五万。

白起看着这四十五万大军,个个都已经给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疲劳不堪。他的眼前又浮现出上党被秦军攻克之时,军民都蜂拥向赵国撤离的情形,可见这些人对赵国还是很有感情的。现在这些赵国的士兵都高举白旗向自己投降,那是因为饿得没有办法了。只怕等他们一吃饱饭,便又放筷子抄起家伙跟自己拼命,那麻烦就大了。

赵兵的战斗力在当时是很有名的。

留下这些降卒,又怕日后生变;放回去,又等于放虎归山。

而且他们在这里一天,秦国就得养他们一天。四十五万成年男人,一天要消耗多少饭菜啊。

看来只有让他们消失。

白起一咬牙,做了一个让他足以遗臭万年的决定:坑杀全部赵国降卒。

一夜之间,四十五万士兵全部被秦军活埋。他们本想投降之后,保下一条性命。哪知,在屠夫面前,他们根本没有活路。

其实,在赵王任用赵括的那天起,就注定他们没有活路了。

白起当然没有全部杀死赵兵,他还是放了二百四十人回去。

当然,这二百四十人并不是他的朋友和亲戚,更不是因为他觉得这二百四十人很可爱,而是让这二百十四人回去告诉全体广大赵国人民,你们的四十五万子弟兵已经全部被活埋了。你们还敢跟秦国作对吗?

白起这次坑杀赵兵,绝对是屠杀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手笔。

这次坑杀降卒的意义有几个:

一是奠定了白起史上最牛屠夫的地位;

二是对赵国军民造成了重大的心理打击;

三是对秦国日后的统一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白起这次手段太狠毒,太残酷无情,给秦军的名声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大家都以为,要是给秦军抓住,最后的下场就是活埋,无形当中激起了各国军民的同仇敌忾之心,大家都拼死与秦军作战,使得秦军一统天下的成本大了很多。

如果白起是一个政治家,他可能会像乐毅那样以政治的方式来处理这个事,效果可能会好一点儿。可是白起是一个军事家。作为军事家的白起从军以来,每一仗都打得十分完美。而屠杀战俘这件事,成了他永远洗不去的污点。

当然,在他大举屠刀之后,包括秦王和范雎在内的秦国高层,并没有谁认为白起做得不对——至少没有谁批评过这个常胜将军。

也许,他们也没有办法。也许秦国历来就是崇尚这种黩武的残暴思想。

长平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它是史上第一次极大规模的歼灭战,双方以举国之力毕其功于一役,前线参战人员共达一百万。

赵国的四十五万大军全部埋葬地下,秦国的部队也损失一半。

光从这个统计来看,此战的激烈程度也是十分令人震憾的。

赵括虽然十分菜鸟,但他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他没有战略眼光,更参不透胜败之道,但他在冲锋陷阵之时,还是有一点儿水平的。否则,他的几次冲锋,也不会让秦军有这么大的损失。如果不是白起,也许秦军的损失还会更大。

但他不幸碰上了白起。

当然,不仅是他的不幸,更是赵国的不幸。

赵国不幸碰上了白起,更不幸碰上范雎和秦王,还不幸出了个缺乏大局观的赵王。自长平之战拉开大幕之后,秦国在范雎的筹划之下,每走一步都经过周密算计,而且秦昭襄王与范雎、白起配合默契,从没有过冲突。相反,赵王在重大决策上,不断地失误——即使有人提出正确的办法,他也要坚决否定。而赵国这时的牛人们居然都集体失声,硬是让赵王一个人在那里做着小儿科的决策,最后大败,那是情理之中。

当然,除了这些直接的因素之外,其他原因也存在。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虽然怕商鞅权力越来越大,最后车裂了这个改革的鼻祖,但仍然坚持他的改革政策。商鞅的变法不光将秦国打造成了军事第一强国,也促进了其经济基础建设的发展。而赵国自武灵王以来,虽然在军事改革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别的成绩却一点儿没有取得,是典型的跛脚强国。长平之战的失败,并非简单的战场上的失败,重要的是综合国力比不过人家。

试想,如果赵国的军用物资不那么匮乏,赵国高层也许会支持廉颇的保守战法,挂着免战牌与秦国耗下去,结果也许会好一点儿。但赵国高层看到廉颇虽然能守住前线,但他们的后勤工作却越来越难做,军用物资越来越难以筹集。于是,他们都跳了起来。于是,当赵王急着要速战速决时,赵胜无语,蔺相如也紧闭了嘴。

最后一个不幸,就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话,全力开展外交活动。如果能得到楚齐韩魏等国的支持,组成抗秦联盟,或许会有另一种结局。但这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而这个权宜之计,最后也被赵王彻底葬送。范雎巧妙地堵住了这个漏洞。

于是,赵国就只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等着大败的这一天了。

这场大战的意义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很重大的。

经此一役,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了,其他国家对秦国更加提心吊胆。而秦国的实力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统一中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相将不和

长平之战一结束,秦国举国兴奋。

而最兴奋的要算是白起了。

当年(公元前259年),白起把秦国主力一分为三,下令王带部队进入赵国的武安、虎牢。王毫不费力地拿下了。

司马梗带一支部队北略太原,把上党的全部地皮都划归秦国的版图,他自己则准备带着主力部队直指邯郸,乘胜把赵国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抹掉。

不管你从哪方面看,白起的这个决策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按常规,现在的赵国肯定已经不堪一击了。秦国高层肯定会全力支持白起的这个决策,全国上下一心一意支援前线,做好接收赵国的准备工作。

然而,还是出现了意外。

赵王经长平一役,回去也痛定思痛(其实是痛还远远未定),作了一次深刻的反省,觉得自己重用赵括、撤掉廉颇是中了范雎的反间计。范雎在对廉颇没有了办法时,就使了这个反间计。现在他们没有办法了,也只得向范雎学习,搞个反间计。

范雎反间计的目标是廉颇,而赵国这次反间计的目标是谁?

白起。

没错,就是要把白起搞定。

赵国知道,他们搞不定白起,就会被白起搞定。

他们的反间计也同样简单,而且做得明明白白,一点儿没有掩示。

当然这个反间计没有由赵国直接出面,而是由韩魏两国出面进行的。

韩魏两国在长平之战时,都缩着手当专业观众,好像是人家打架跟他们无关一样。现在看到赵国大败,眼看就要被灭国了,突然觉得自己的危险也来了,这才知道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国际事务其实都跟自己有关。他们急忙与赵国修好,跟赵商量如何面对白起的到来。

最后,韩魏两国集资,拿出大量的金钱,让苏代带着跑到咸阳,直接向范雎行贿。

范雎跟所有的高官一样,对的贿赂十分欢迎——只要你愿意给,给多少我都不嫌多。他看着苏代给他的钱,笑着问:“苏先生有什么事请我帮忙?”

苏代却说:“我没有什么事啊。不过请问一下范大人,现在武安君是不是正在围困邯郸?”

范雎说:“是啊。怎么了?你没有家属在那里吧?要是有,我跟白起说一说,破城时会关照你一把的。”

苏代说:“呵呵。武安君灭赵,估计已经没有什么困难了。可是大人想过没有?赵国灭亡了,秦王就可以称王天下了。那时论功行赏起来,不会是范丞相最大吧?应该是武安君白起功居第一。他的职位将无可争议地成为秦国第一。那时范大人甘心成为白起的手下吗?你即使不愿排名在白起之后,但也由不得大人了。所以呢,现在你应该阻止白起的进攻,逼迫赵国割让一些土地,获得一些利益就算了。不能让白起独自拿下这个大功啊。”

范雎那个脑袋是什么脑袋,当然知道苏代是为赵国当说客来的,目的就是拿下白起。可他觉得苏代说得真的太对了。要是让白起这个家伙灭了赵国,他以后真的当了白起的手下。那对于范雎来说,情何以堪啊。

坚决不能让白起灭赵。

存赵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

范雎马上跑去见秦王,对秦王说:“现在我们的子弟兵刚刚打完长平之战,他们太累了,需要休整一段时间再打仗啊。”

秦王一听,既然范雎都说这仗不能打了,那就不打吧。于是,按照苏代的建议,让韩国和赵国割下一片土地之后,叫白起收兵。

白起接到这个命令之后,就知道是范雎搞了自己一脚,心里很生气。于是,白起和范雎的矛盾开始出现。

范雎为了保住自己在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做了一件雷人的事。

而赵王这时更加雷人了。

这哥们儿被秦王打得彻底怕了起来,老是想着如何才能把秦国巴结住,让秦国不再打赵国。最后,他在一个不眠之夜想出了一个办法,秦国不是喜欢要土地吗?那就继续送给他们土地,让他们把赵国当朋友,于是,决定派赵郝出使秦国,主动提出再给秦国割让六个县。他以为自己这么自觉割地,秦国会表扬他一把,从此不再跟他为敌。

又是那个虞卿出来反对,问他:“秦国过来攻打赵国,大获全胜,现在退回去的原因是什么?是困了累了退走,还是因为他们本来还有力量,但突然内心慈善起来才退下呢?”

赵王想了想,说:“秦国这次大战,已经算是全国动员,不遗余力了。现在退回去,应当是累了困了才撤的。”

虞卿说:“秦国拼尽全力来进攻赵国,它的本意就是要占领赵国的土地,现在一直打得困了累了才退回去。他们做不到的事,大王你却主动地帮他们做到了。你送给他们土地,实际上等于帮助秦国来进攻自己。等明年秦国恢复了再来攻打赵国,大王你还有救吗?”

这话一点儿也不深奥,赵王一听就明白,但他仍然在那里发呆犹豫。

正在这时,那个楼缓来了。

楼缓是什么人?

此人先在赵武灵王手下当高管,后来奉武灵王之命进入秦国,一直混到秦相之位。他虽然当了秦相,但那颗心还是赵国之心,一直为发展双边关系而努力。可武灵王死后,他那颗心就变成了秦国之心。这时他突然出现在赵国,完全是为秦国而来的。

但因为他曾是赵国派到秦国的间谍,所以在赵国还是很有分量的。他虽然不怎么著名,但活动的时间实在太长,从他跟武灵王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冒泡,到现在都差不多五十年了。

赵王看到这个老人家来了,便把虞卿的话向他复述了一遍,问他虞卿的话靠谱吗?

楼缓一听,想都不想,直接就说:“虞卿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太没有道理了。秦赵两国打仗,各国看到,都很高兴,都想从中得到利益。他们当然不敢从秦国那里讨要这个利益,因此都会向我们的赵国伸手了。如果赵国主动把土地送给秦国,一方面可以让秦国安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各国看到,原来赵国跟秦国已经和好了,已经成为友好邻邦。他们就不敢再打赵国的主意。否则啊,他们都会借着现在赵国大伤元气之时,集体前来瓜分赵国。赵国估计离灭亡也没有几米远了,哪还能谈什么去抗击秦国?”

赵王一听,觉得这话更正确,后怕得吓出一身冷汗来,觉得要是送秦国土地送得晚了,赵国就会完蛋了。

虞卿知道后,急忙跑去找赵王,对他说:“楼缓已经全面变成了秦国的间谍。他这话是彻底葬送赵国的话。如果大王送给秦国土地,根本没有办法阻止秦国的贪心,反而把赵国胆小如鼠的怯懦心态公开展示在地球人面前。现在,秦国想要咱们六城,我们可以把这六城当作礼品去贿赂齐国。齐国本来跟秦国就不是友好国家,听说有这样的好处,肯定就会出兵帮咱们。齐国要是一出兵,咱们就可以联合起来,从秦国那里得到补偿,而且还可以让大家看到,赵国的领导人还是很有骨气很有水平的。到了这时,秦国肯定会主动跟咱们赵国修好。韩国和魏国知道后,也一定会对咱们赵国刮目相看。大王到那时就占了主动地位。”

赵王一听,这才知道楼缓的话果然是丧权辱国的话,于是又否决了楼老人家的意见,派虞卿去齐国进行外交活动。

楼缓一看,自己的阴谋败露了,只得夹着老尾巴逃走了。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再次看到赵王这哥们儿的智商实在不怎么样。如果没有虞卿的反对,他仍然会将蠢事进行到底。那么,秦国灭赵的时间就会提前。

其实当时不止赵王一个做蠢事,其他诸侯国的最高领导人也不见得高明到哪里去。

比如那个魏王。

当秦赵打得血流成河、鬼哭狼嚎时,魏王把大家都召集起来,讨论着这个当下最热门的话题,问大家:“这场大战对咱们魏国有影响吗?”

本来这个话题还是很不错的。在范雎的那个远交近攻的策略当中,韩魏赵是属于近攻的主要对象,也就是说这三个国家是秦国近期内严打的目标,至于先打谁,那得看实际情况。反正秦国现在是用尽全力打赵国。

秦国按范雎的既定目标进行着,但却没有哪位牛人看破范同志的阴谋。魏王手下虽然也养着一大批高级公务员,平时领工资起来,谁都不甘落后,但在这件事上,个个都是蠢得可以,一听老大提出这个问题,纷纷都大声说,秦国打赵国,对魏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只有那个孔斌有反对意见,问大家:“为什么觉得秦国打赵国对魏国有利无弊?”

有个人说:“如果秦国胜了赵国,那么咱们就可以顺便向秦国服软;如果秦国打了败仗,咱们就可以乘机打败秦国。”

你一听这话,就这知道这哥们儿脑残得不轻。放在现在如果在论坛发帖,肯定会被定为魏奸——仗还没有打,就说要顺便向秦国服软。请问你是在为谁说话?是为魏国还是为秦国?

孔斌冷冷一笑,说:“你去翻翻历史看一看,秦国自从孝公以来,他们打过多少次败仗?告诉你,这段时期我们根本找不到秦国打败仗的记录。何况现在他们军事最高长官是白起。这个白起一点儿不比吴起差,他能打败仗吗?能打到秦国疲软得让咱们有机可乘吗?”

那些人仍然很嘴硬,大声说:“这个可能大概是没有了。但他们打败赵国是大有可能的。那么即使他们大败了赵国,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什么事啊。那是赵国被打了,又不是我们被打败。呵呵,赵国之祸正是我国之福啊。”

孔斌想不到他的同僚们居然这么猪头,连基本的国家安全知识也不了解,也大声说:“秦国要是完爆了赵国,接下来他们要干什么?你们知道吗?难道他们就永远不打仗了?我明确地告诉你们,他们接下来就会把矛头指向我们魏国。”

这哥们儿本来是孔老二的六世孙,同时也是个天才政治家。

魏王听说这哥们儿有水平,派人拿着大量的礼品过去请他来当自己的高管。他不来。魏王请了三次,他觉得再不来就太不给人家面子了,所以就来了。当然,他来的时候,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为治世也,虽蔬食饮水,吾犹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耳,魏王奚少于一夫?

这话的意思就是,如果魏王真能信任我,我可以把魏国治理得繁荣昌盛,即使我天天只吃青菜喝水,我也可以过去;如果魏王只想让我穿着那身高管的制服去上班,然后领天价年薪,那我的作用跟小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现在魏国里这样的人多得很,也少不了一个孔斌啊。

魏王一听就笑了,“寡人就是要请你来安邦治国啊。你放心好了。”

于是,孔斌就来了。

魏王带着全体高管到郊外迎接他,场面十分隆重,然后任命他为魏相。

孔斌来了之后,立刻按他的思路制定方针政策,把原来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人全部拉下马:先是把那些靠溜须拍马上来的笑脸人士一个个地撤换,然后彻查了一大批吃空饷的人员,把这些经费全部拿来奖赏给有功之臣。

显而易见,你如果一来就提高农业税,加大盘剥小屁民,搜刮一把那些靠微利维持生产的民营企业,阻力那是一点儿也没有的,而且政策的贯彻落实会很到位——晚上宣布政策,天亮就可以落实到底。可你一动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你遇到的阻力就巨大无比。且不说要拿他们开刀,你就是要公布一把他们的财产,他们也会拼命反对,到头来,你只能公开自己的财产,而他们的巨额财产将作为隐私被保护,永远难见天日。何况现在是剥夺他们的财产来源。

他们要是不反对,他们还算是既得利益集团里的精英吗?

于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人士都转换身份,成为造谣言,天天造孔斌的谣言,说他有这个污点,又做过那个缺德的事。

有人把这些谣言抄录起来,送给孔斌看。但孔斌仍然不理。

孔斌可以不理,可魏王却坐不住了。这些人本来都是他提拔重用的,现在孔斌上任不到两天,就把他们全部一撸到底。这些人天天跑到他的面前说孔斌的坏话。魏王本来分辨是非的能力就低得要命,听孔斌的坏话听多了,就觉得自己真的用错了人。于是,就把孔斌一把免掉。那些刚刚被孔斌搞下来的人又纷纷上台,狂欢不已。谁跟利益集团作对,谁没有好下场。

孔斌没有了职务,但仍然没有离开魏国。他断言,不用二十年,这个天下就是秦国的天下了。

不过有时魏王仍然请他来列席一些重大会议。他也一如既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他的见解也是一如既往地遭到那些人的强烈反对。

那些人都抱着你反对我一分钟、我反对你一辈子的坚决态度跟他唱反调。看谁比谁狠。

他们当然比孔斌狠。

最后魏王的耳朵里基本都装着那些人的话,于是,当赵国被秦国猛扁的时候,他们在一旁幸灾乐祸——让赵国被扁得更猛烈些吧。

这正是秦国所需要的。以前张仪为了破六国合纵,得天天制定连横政策,虽然玩得很刺激,但也很累,时时都担心人家的合纵真的让六国变成同志加兄弟,那秦国还有什么搞头?以前六国的君主虽然不怎么猛,但有时还能搞出一些金点子,团结起来,真的让秦国吃过不少苦头。

现在秦国比以前强大多了,而六国比以前更弱了,更要命的是这些君主的能力也跟国力成正比、智商跟国力一样不断下降。虽然到处都还活跃着一批有合纵特长的人士,但合纵只是被挂在各国高层的嘴边,没有哪位君主再去执行了。像魏国这样,即使此前不缺“唇亡齿寒”故事的先例,而且大家都懂这个故事的寓意,但他们仍然笑呵呵地把这个故事当耳边风,不但笑看着邻国被扁得奄奄一息,而且还大声疾呼,秦国扁死他们是魏国之福啊。

秦国此时,不但国力强盛,而且还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有利的大环境。

秦王当然很高兴,他觉得范雎真好,范雎真有水平。

范雎为他立了这么多功劳,他也该为范雎报一下仇了。

秦昭襄王知道,范雎这辈子最恨的人就是那个魏齐。他打听到现在魏齐正躲在赵国那里,跟平原君混日子。

秦昭襄王派人过去把平原君骗了一把,说秦昭襄王仰慕君侯的风采,很想跟君侯面谈一次。

平原君这时脑子也乱了,觉得可以去跟秦王见一面,顺便让他对赵国好一点儿,于是就到咸阳去了。

哪知,他才到咸阳,秦昭襄王就把他扣押起来,派人恶狠狠地对赵王说:“请你马上砍下魏齐的人头。我得不到魏齐的脑袋就不放你叔叔出关。你看是魏齐值钱还是你叔叔重要。”

魏齐也是个机灵人士,知道自己再躲在平原君的家里,赵王肯定会砍下自己的脑袋,于是抢在前面跑去找虞卿,请虞同志救命。

虞卿确实很够朋友。他接纳了气喘吁吁的魏齐。但他知道,躲在他的家里,仍然保不住魏齐的性命,于是,他把刚刚拿到的相印挂在那里,然后带着魏齐跑路了。

那时跑路很容易,但落脚地却很难找。

两人算来算去,还是跑到魏国吧,那是魏齐的祖国。

两人来到魏国,一看形势也不很乐观, 于是又想通过信陵君逃到楚国。

可是信陵君这时也不敢接收魏齐而得罪秦国,就是不跟魏齐见面。

魏齐看到自己国家的兄弟都这样对待自己,就生气起来,觉得活着真的没有意思了,于是,就自己处理了自己。

赵王派人去收了魏齐的脑袋,拿到秦国去换回平原君。

平原君这才得以归国。这哥们儿心里很郁闷,自己堂堂战国四公子,算起来,价值居然只相当于一个死人的脑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2711.html

上一篇:强干弱枝
下一篇:邯郸之败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