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评论

施琅两度反清再降,是报仇还是报国?

历史大观园 历史评论 2020-05-28 15:13:12 0


1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收复台湾是重头戏。姚启圣、李光地和施琅,成为康熙收台一战的前线指挥官。

重访历史,却有些出入。

当时的李光地,并非贬官,而是康熙的新宠。他守制期刚满赴京,康熙指示不必候缺,直接升任内阁学士。《清史稿·李光地传》记载:康熙“十九年,光地至京师,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李光地只在收台后方,给康熙当机要参谋。而在前线的领导人,除了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姚启圣和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外,还有两人功不可没。一个是时任福建巡抚吴兴祚,他曾率部屡败郑经的军队,因功进秩正一品;一个是回福建休病假的武英殿大学士黄锡衮。

黄锡衮是帮助康熙铲除鳌拜的第一助手,长期担任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康熙王朝》没给他安排戏,《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也没为他作传。但不能否认,他在收复台湾后,鼎力支持施琅奏请的设官镇守,出师于台。

黄锡衮死后,李光地以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名义,撰写《皇清特进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僖潘湖叟黄公墓志铭》,称:“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锡衮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恐为外国所据,迁其人应如琅议。上韪之。”

有趣的是,黄锡衮是姚启圣的妹夫,而施琅为黄锡衮的妹夫。在收台一役中,施琅冲锋陷阵,还被康熙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延续十三代,直至清朝灭亡。

2

其实,施琅人生最初的使命,就是反清。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年少时弃文学剑,从师修兵法。他十七岁从军,屡建战功,成为明将总兵郑芝龙的左冲锋官,后在郑成功帐前为将,进行抗清斗争。此时的郑成功,待他礼遇有加,视为得力助手,军机大事都和他商量。

顺治三年,郑芝龙降清不久,便招降施福、郑芝豹和部下总兵十员、兵将十一万三千名。

施福为施琅的族叔和从军引路人。施福降清,便带着族侄施琅一起投。不料,他们给清廷卖力征剿前明残兵和抗清义师时,与从李自成阵营投降过来的李成栋发生了冲突。

李成栋为广东提督,却歧视南方兵将,在奏疏中说从福建带来的施琅等官兵“脆弱不堪,无资战守”,甚至伺机翦灭和解散。李成栋经常打压施琅等前明降将,又拉拢闽系将领反清复明,在将施琅遣回福建途中又派部将郝尚久进行暗算。

一路辗转,施琅拼死突围,且战且行,两个堂弟战死。他得以脱身,复投郑成功部下,再度反清。

对于此事,《清史稿·施琅传》写得挺含蓄,未涉及李成栋逼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诸县。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清史稿》是说施琅被郑成功抓住逼降,而非主动投诚,还说施琅以计逃脱,结果牵连了父亲、兄弟、子侄被郑成功杀了。为何施琅前度降清,家人仍在台湾未遇害,而到了第二次才被杀?或者是,施琅第一次降清时带走了家人,此次返台又带回了家人。看来,施琅被郑成功抓回台湾,是说不过去的。

其实,施琅重返台湾后,成为了郑成功麾下第一骁将。顺治八年,施琅随郑成功下广东南澳勤王。

高手在一起,平等才团结,而有尊卑上下则易生矛盾。郑成功强调“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战略,而施琅擅长海战,提出反对意见,让主公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暇人员返回厦门。时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的郑军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施琅率六十余人抵抗清军,锐不可当,杀死清军主将马得功之弟,差点活捉马得功,清军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

施琅以少胜多,却功高盖主。施琅惯熟海务,自视战略家,而被郑成功目为骄纵跋扈,始终不恢复他的官职和兵权,令其更为不满,以剃光头发来对抗。

顺治九年,郑、施交恶,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曾德事件。曾德原属郑芝龙,后转入郑成功亲兵,与施琅不和,犯事被抓。郑传令保曾,施力促杀之,矛盾激化,郑、施公开决裂。施琅逃至清朝辖区,激怒郑成功将抓获的施家亲属,悉数斩杀。自此,施琅死心塌地地帮助清廷灭郑。

3

施琅二度降清,顺治十三年随定远大将军济度进攻福州有功,被授同安副将,但未受朝廷重用。顺治帝对这个反复之人,还是不甚喜欢的。

康熙元年,施琅由同安总兵升任福建水师提督,遣军击败郑经进攻海澄的军队,并上书清廷将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虽然得到了四辅臣的支持,施琅被封靖海将军,但他多次为复台上书献策,如何打击据守台湾的郑氏家族,都没得到朝廷的反应,甚至被裁汰水师提督,调北京任内大臣。

近二十年间,施琅的日子过得很苦,依靠妻子在北京当女红裁缝贴补家用。有人将此事,归罪于鳌拜的打压,这是不对的。鳌拜在康熙八年倒台,而康熙似乎也对施琅不感冒,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二记载,康熙曾斥责施琅为“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

但是,他矢志复台报仇,宿卫京师,却密切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耐心等待朝廷起用。

4

有志者,事竟成。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和察哈尔南犯后,腾出手来处理台湾事务。其实,在平叛三藩时,李光地等不时敲打郑经、刘国轩的进犯之敌,朝廷调能臣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就是为平台做准备。

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郑经病逝,其子克塽接任,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新晋内阁学士李光地向康熙做台湾可取的形势分析,推荐施琅,称其熟悉海事,可当大任。

康熙下决心,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同时任命福建总督姚启圣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攻台大计。

施琅至军营,便上疏:“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战前拖久了就是问题。给事中孙蕙上疏要缓征台湾,户部尚书梁清标以七月见彗星为凶兆,康熙下诏暂缓进剿。

施琅又上疏:“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康熙下旨,以施琅意见为准,于康熙二十一年以施琅和姚启圣一起攻台。施琅前方作战,姚启圣后方筹粮,姻亲合作得很成功。

《清史列传·姚启圣传》记载了姚、施合作分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击败贼众,取澎湖。八月,启圣至澎湖,经理粮饷。是月,施琅定台湾,郑克塽、刘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

《清史稿·施琅传》对此战讲得很详细,重点说施琅统兵收台的战绩:“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草屿,乘南风进泊八罩。国轩踞澎湖,缘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遣游击蓝理以鸟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卻,总兵吴英继之,斩级三千,克虎井、桶盘二屿。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董义、康玉率兵东指鸡笼峪、四角山,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敌悉众拒战,总兵林贤、朱天贵先入阵,天贵战死。将士奋勇衷击,自辰至申,焚敌舰百馀,溺死无算,遂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克塽率属薙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台湾平,自海道报捷。”

捷报传京师,正是中秋时。《清史稿·施琅传》记载:“疏至,正中秋,上赋诗旌琅功,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赐御用袍及诸服物。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在清朝,大臣能顶戴花翎,是一种实职的荣耀。亲王公侯未必就戴花翎。施琅宁愿辞去侯爵,也要戴花翎,结果康熙不但未允,反而加赏花翎,足见康熙对施琅收台大功,龙心大悦。

5

施琅复台成功,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

《清史稿·施琅传》记载了他的建议:“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这段文字,足以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施琅力主中央对台湾,进行行政管理、强化专人治理,得到了大学士黄锡衮、李霨等人支持同请。康熙下旨,在台湾设置“县三、府一、巡道一”,并让施琅驻台,肩负“封疆之重”。

至于施琅再次降清,缘起同郑成功的矛盾情仇。《清史稿·施琅传》是这样说的:“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

报仇还是报国,历史任人评说。《清史稿》评价:“台湾平,琅专其功。”而在《康熙起居注》中,康熙帝有言:收复台湾,“施琅之功甚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xh/273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