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忽必烈用兵日本——不对称作战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4 12:24:17 0


要说在这一整天的激战之中元军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在我看来,并不在于武器、甲胄等物质层面,也不在于士兵素质、士气等精神层面,而在于交战双方的作战方式——元军所使用的是讲究集体配合的协同战法,而日本武士们则抱着他们自己搞内战时使用的那一套“一骑讨”不放。

一骑讨换成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单挑。

武将之间的单挑,无论中外,历史上多有记载。中国历史上吕布和郭汜的单挑、秦叔宝与尉迟敬德的单挑等等都很有名,《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文学名著里面更是几乎每一仗开打之前,武将们都要先来表演一场单挑秀,跟在他们身后成千上万的士兵只是作为群众演员跑跑龙套——排队围观,呐喊助威,如果己方的武将在单挑中获胜,敌军的士气似乎就立刻土崩瓦解了,于是乎大家就可以相当欢乐地掩杀过去,一路砍瓜切菜,轻松愉快;如果己方的武将在单挑中死于非命,则必须以极快的速度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小时候看小人书看多了,我对这事儿深信不疑,时常感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此言不虚啊!但真实的历史就这样简单吗?其实不然,打仗从来都是比哪边人多,武将单挑一直只是作为一种颇有浪漫气息的特殊形式而存在。

但是在日本,自打武士阶层兴起之后,单挑竟然成了战斗的主要形式。当然,这是由日本的国情所决定的。日本国土狭小,人口稀少,要打仗自然就免不了要死人,可日本的家底实在太薄,抢到地盘没人种田也不行啊。大家都来搞单挑,死活就是那么一两个人,其他人多半就是围观,打打酱油。主将被杀以后,再打下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围观的马仔们完全可以一哄而散,或转而侍奉新的领主。到了后来,身为专职打手的武士们更是将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添加了进去,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战争文化。

源平时代的日本人作战,双方首先排好阵势,待准备好以后,朝对方军阵方向发射一支镝箭。随着镝箭拖着尖利的呼啸声从空中划过,双方大将骑马冲出军阵,来到中间的空地。接下来,便是双方大将扯着喉咙大声进行自我介绍,内容无外乎我家老祖宗某某某,曾经在哪朝哪代打过什么胜仗,砍下过某某知名人士的脑袋云云。这种自我介绍一般从完全不靠谱的神话时代讲起,然后历朝历代的先人里面凡是有点故事可说的都要搬出来讲一讲。待双方的自吹自擂都结束之后,再进行双向选择。此时如果觉得对手和自己不是一个级别的,可以拒绝交战,让对方换个更高级的武士来。如果彼此都觉得对方是个值得一战的对手,才摆开架势开始火拼。真正拿刀对砍的热血场面往往只能持续几分钟不到,甚至更短,胜负往往在两三回合之内就能决出,大部分的时间其实都花在参赛选手的自我介绍上。不过双方武将的耐心都出奇的好,因为对手的家世越显赫,地位越高,吹出的牛越大,一会儿把他砍翻了,取得的名声自然越响亮。

这种极富观赏性的作战规则在日本国内东村打西村的时候大家都遵守,但遇到了元军就明显行不通了,他们可是不会按照你们的游戏规则来玩的。当日本武士冲到元军阵前,在马上摆出潇洒的姿势,深呼吸一口,开始长篇累牍地大声自我介绍的时候,往往一句话还没说完,便被元军射成刺猬坠于马下。你想想,一个敌将单枪匹马跑到你旁边来,咿咿哇哇地大叫,而且还听不懂他叫些啥。你能干啥?除了把他射下马来,你根本不可能有那份闲心加耐心看他的表演。所以,要来单挑,请自带翻译。

话又说回来,哪怕元军愿意入乡随俗地陪日本武士玩单挑,日本武士们纵然是专业的打手,也未必能占到什么优势。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镰仓时代的日本成年男性身高大多在一米五,且体形偏瘦,长在海岛之上的日本马的块头也与中原的毛驴相差无几,与体形壮硕的蒙古人和高大强健的蒙古马比起来,无论哪方面,日本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

更近一步说,哪怕是武士们引以为傲的弓箭也完全被蒙古人给比了下去——蒙古弓虽然弓臂短,但射程可不短。根据日本人自己的记载,文永之役中元军所使用的弓箭发射以后,飞行到两町(大约100米)之远的距离时仍然具有杀伤力。纵使武士们有着箭无虚发、百步穿杨的功力,奈何人家射得比你多、比你远。小股日军与元军军阵以弓箭对射,无异于手枪与冲锋枪的对决。

元军还在箭头上敷了毒药,凡是被射中的日军,哪怕并没有伤在致命部位,最终也难逃厄运。而武士们除了大骂元军卑鄙之外,也无可奈何。

只会单打独斗的日本武士面对元军摆出的军阵也是一筹莫展。

当武士们向元军阵营发起冲击的时候,首先招呼他们的必定是密集的箭雨。在冲锋的途中,哪怕没有被射中要害当场殒命,也难以确保不被射伤。哪怕他们运气足够好,可以毫发无损地冲到元军阵前,也难以捞到好处——弓箭手们闪身退到后阵,长矛手们在盾牌手的掩护之下排成一列冲上前来,将冲进阵来的敌军分割包围,已是强弩之末的武士们都难逃被戳成筛子的命运。

如果你此刻穿越时空,坐着直升机飞临战场上空,你会看到这样一幅惨烈的景象:不时有一小股一小股的日军如同飞蛾扑火一般冲进元军阵中,在阵地边缘掀起一些小小的浪花,但很快,这些小小的骚动便被像波浪一般席卷山野的大军抹平,元军则继续向前推进。

纵然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的说法,但仅凭一人一马突入万军之中,那是绝难生存的,毕竟《三国无双》也好,《战国无双》也罢,都只是电脑游戏,武士们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悲情突击,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毕竟他们也只是普通人,既不是兰博,也不是奥特曼。

元军还大量使用了一种日本人估计连听都没听说过的新式火器,名曰“铁炮”。当然,它并不是后来火枪形式的那种管状射击火器,而是震天雷一类的抛射类火器。以前只能通过史书的描述来想象这种传说中的武器,但随着近年来考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水下考古技术的进步,日本考古学家已经在博多湾的元军战船残骸里发现了保存得较为完好的“铁炮”实物。看得出来,所谓“铁炮”,有着石质或陶瓷质的弹体,里面填充以火药和铁钉、瓷片等物,使用的时候点燃露在外面的导火索,然后借助人力或弹射机械投掷出去。这种火器投入战场,最主要的威力可能不是真正给敌人造成多大伤亡,而在于可以破坏敌军的秩序,引发混乱,也可以给敌军的士气予以非常沉重的打击,从而制造战机。

虽然这种“铁炮”只是和手榴弹差不多的轻武器,但仍然在参战的日本武士们内心深处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蒙古袭来绘词》里面,在浑身是血似乎马上就要从马背上摔下来的竹崎季长脑袋前边不远处,就画着一枚炸裂的铁炮。画师还郑重其事地在旁边特意作了假名批注——“てっぽう”,生怕后人不知道老祖宗是在与拥有如此先进武器的敌人交战。

坦率地说,日本人不知道其实他们已经算是相当幸运的了。由于大海的阻隔,攻击日本的元军并没有携带任何的大型装备。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同样抵御着蒙古大军攻击的人们则要痛苦得多——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率军攻击巴格达城的时候,使用了“火龙机”。这种机械类似于现代的火焰喷射器,它可以将燃烧着的石油等油脂喷射到城墙之上,在战场上可谓势不可当,顷刻之间就可以将一座繁华的城市烧成灰烬。在前不久刚结束的襄樊大战中,元军使用了由阿拉伯工匠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制造的名叫“回回炮”的大型投石机,击破了襄阳城的坚固城墙,也彻底击碎了守城宋将吕文焕的信心……要是日本人知道他们所需要面对的只是手榴弹,而不是诸如火焰喷射器和远程巨炮这样的高科技武器的话,幸福指数一定会直线上升的。

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斗,元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法先进;而日军意识落后,毫无组织,各自为战。如果要说在这场战争中武士们还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一股子不要命的狠劲儿。而要说到无脑拼命,下面将要说到的这个名叫竹崎季长的武士就是其中最玩儿命的代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8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