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忽必烈用兵日本——败了吗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4 12:23:42 0


当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暗暗骂了自己一句,怎么,妄图给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翻案的老毛病又犯啦?

是的,元朝的这次东征以失败而告终,可以说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历史结论。但有时候转念一想,又不免生出些许疑问来——凭什么就能下结论说元朝的这次东征失败了呢?史书说失败了就失败了?前人说失败了就失败了?日本人说失败了就失败了?

一场战争的胜败究竟是如何衡量的呢?怎么样才算是胜利,怎么样又算是失败呢?消灭敌人的数量多就叫胜利?占领的地盘多就叫胜利?好像有时候也不尽然。这其实不是一个容易想明白的问题,因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竟然涉及一个高深的哲学命题——战争的胜负观。

我无意给大家上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我还不够资格,当然更不想把一个本来轻松的史话故事搞得太枯燥,但我觉得从战争的胜负观出发,来反思一下这场战争“为什么说元军败了,到底元军败在哪里”,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当然,一谈哲学问题就出现条件反射性秒睡的同学可以跳过这部分内容,直接翻到后面的章节去。

对于一场战争到底打成什么样算赢,我特意到网上各大军事爱好者云集的论坛逛了几圈,发现对这个问题有四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只要打赢就算是赢了。

最近我在看重新翻拍的《水浒传》,发现黑旋风李逵正好可以当这种观点的形象代言人,他动不动就是一句:“看爷爷俺去把那些个鸟人的狗头砍得满地滚!”持这种观点的人迷信力量和强权,认为只要力量超过敌人,从肉体上消灭了敌人,就赢了,就解决问题了。

可是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打赢了战斗却输掉了战争。打个比方,你看某人不顺眼很久了,某天正好与他狭路相逢,于是便打了一架。当然,你比较厉害,三拳两脚就把那人给放倒了,可是麻烦也接踵而至。第二天,警察来了,对你说,你破坏了社会治安,对他人造成了人身伤害,所以得跟他们走一趟,进拘留所蹲几天,只不过,在进去之前,你还得支付受害者的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精神损失费等一大笔费用。过了几天,你蹲在阴暗潮湿的拘留所里,听到了更糟糕的消息——不知道是你的武功太好一击必杀,还是挨打的那个家伙太不耐打,竟然一命呜呼了。于是,你又莫名其妙地上了法庭,以过失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蹲的地方从临时拘留所变成了正式的监狱。又过了几天,你的工作单位也给你送来了《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理由是你触犯了国家法律。再过了几天,你老婆给你送来了《离婚协议书》,理由是人家不想为你这个暴力狂守一辈子活寡……如果到了这份儿上,你是否还觉得你打赢了呢?我估计你肠子都悔青了!

这个例子我故意举得很极端,其实也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打赢并不等于胜利!对个人是这样,对国家也是这样。当年萨达姆只用十多个小时就吃掉了邻国科威特,打赢了,却引来了几十个国家的围殴,在玩了十多年猫和老鼠的游戏之后,还是把自己和一家老小的性命全都搭上了。

第二种说法认为,打赢了还不算赢,还要征服人心。

《孙子兵法·谋攻》里面写着“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从而使得“兵不血刃”和“无血开城”成为无数古代名将追求的至高境界。这是一种更高难度的游戏模式。

三国时蜀汉南征的途中,后来因街亭失守而被诸葛亮挥泪斩首的那位马谡也曾对诸葛亮说过“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之类的话,于是就有了后来脍炙人口的七擒孟获的典故。

自然而然的,像孙武这样的大军事家和马谡这样的伪军事家都是这一观点的代言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如同武林高手,无须宝剑出鞘,只消一个眼神,或者鼻子哼哼两声,对手就已经伏地求饶了。这一观点也确实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

当然,要论境界嘛,接下来这两种说法的境界恐怕还要高。

第三种说法认为,光打赢还不算赢,还要赢得政治。

这一观点属于近代以后才从西方进口的洋货,其代表人物是被誉为“西方兵圣”的普鲁士将军克劳塞维茨。他在他有名的代表作《战争论》中阐释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胜负观——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因此,一场战争仅仅实现了军事目的而未能达到政治目的,就谈不上胜利;与此相反,一场战争哪怕军事上未能如愿,但只要政治上达到了战略目的,也可以说取得了胜利。

不得不提的是,毛泽东也持这一观点——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自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既然战争是依附于政治的,是为政治服务的,那么战争本身的胜负不重要,重要的是战争背后的政治目的是否达成。

第四种说法彻底颠覆了千百年来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这种说法认为战争未必就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一方赢了不算赢,大家赢才算真的赢。

但不得不说,这种观念从本质上揭示了战争只能调整当前的矛盾,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远的问题——冤冤相报何时了,战争在暂时调整当前矛盾的同时又为下一次矛盾的更剧烈爆发积蓄了力量。

在了解了这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胜负观之后,接下来,我们结合文永之役的情形,来看元军的这次东征到底胜了几分,败了几分。

元军的这次东征,是在通过诏谕这样一种和平外交手段无法达成政治目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军事行动。先前,我已经把它界定为一次大规模的试探性进攻。从其经过来看,东征的元军遭遇到了日本方面的激烈反抗,在日本守军和自然灾害的共同打击下,没有达成逼迫日本接受诏谕签订城下之盟的政治目的;同时,退而求其次地在日本沿海建立前哨基地的军事目的也没有达成,反而遭受了重大的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此外,从撤军前的状况来看,如果不及时撤军的话,东征将士极有可能陷入全军覆没的境地。显然,从战争本身和政治方面来说都可以肯定地认为元军遭遇了完全的失败。不仅如此,我认为还为下一次东征,即弘安之役的失利种下了祸根——日本军队根据在这次战争中取得的经验,迅速改进了其作战方式和组织指挥系统,构建起了更加牢固的海岸预警、守备体系,从软件完善与硬件提升两方面强化了国土防御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此前因为对蒙古军队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怖情绪,这也是此后镰仓幕府更加无礼蛮横甚至违背世间公认的交战原则斩杀使者的底气来源。

当然,哪怕把元军赶回了海里,哪怕成功地守卫了自己的国土,日本也绝不像他们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是这场战争的绝对胜利者——主场作战的日本也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损失,沿海的对马、壹岐等岛屿都变成了无人岛,经济繁荣的国际化大港口博多与西国都大宰府都化为了一片焦土;战后,被参战武士寄予厚望的论功行赏无法实现,搞得本来就已经危机四伏的幕府内部越发不和谐……

虽然交战双方在自己的历史记载里都宣称自己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但这场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忽必烈的第一次东征失败了,不过这次的失败与下一次更大的失败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用一句调侃的话来说就是——不是不败,而是败得不够明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8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