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忽必烈用兵日本——忽敦的决断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4 12:24:03 0


天色渐渐昏暗下来,喧嚣了一整天的战场陷入沉寂,疲惫不堪的元军士兵们这才发现他们竟然仍然在离海岸没有多远的地方,海浪的声音隐约可闻,咸腥的海风一个劲地往鼻孔里灌。

没想到这个弹丸小岛上的居民竟然如此顽强,在天黑之前攻下大宰府的目标看来是不可能实现了,而根据哨探的报告,敌军的后续部队仍然在源源不断地赶来。

火炉里正熊熊燃烧的树枝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把东征都元帅忽敦设置在赤坂山上的元帅大帐照得通明,此刻,各路将领正齐聚于此召开当天的军事会议,会议的议题当然是大军下一步如何行动。

注意,我说的是“如何行动”,而不是“如何作战”。行动,自然就包括了前进、撤退以及固守三种状态。

大军横渡大海来到了日本,已经踏上了日本的土地,甚至可以说已经击溃了日军最初的防御,此时的形势不正是一片大好吗?不正应该乘胜追击穷寇扩大战果吗?难道他们还会考虑不打了?

是的,当时的情形就是这样,在东征军的高层面前,此时并没有三种选择,而是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继续战斗下去——要么持续进攻,要么固守海岸,这无疑是一条十分艰险的道路。如果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在几乎没有任何后勤支援的情况下一直战斗到第二年的三月。在这几个月里,就像玩塔防游戏一样,元军必须成功地巩固已经占领的地盘。为此,他们必须打退日本人持续不断的反扑,坚持到来年三月西风吹起,才有可能获得来自本土的支援。在这期间,粮食不足、伤病侵袭、军器短缺等种种问题都得靠自己想办法解决。有人说,他们完全可以以战养战,就近下乡打草谷嘛,几百年后,已经步入文明时代的日本鬼子都懂得进村抢粮,元军难道还会秋毫无犯?可是现实的情况永远比想象来得复杂,且不说他们的抢粮小分队抢不抢得过有日本武士武装守备的村寨,单就那时候日本九州社会的贫穷程度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也难以养活这么多军队。这一天与日本军队的正面交锋,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并不是最初想象的那样一支只要稍微施以颜色必定马上逃散的乌合之众,而是一支从个人武艺到战斗精神都十分强悍的职业军队。选择留下来继续战斗,就意味着未来四个月乃至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注定会过着寝食难安昼夜战斗的生活,意味着参与远征的四万多将士有极大的可能会全部埋骨异国。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一种选择就是赶在入冬之前,乘着当下盛行的东风,全军后撤回到高丽。再耽搁时日,就是想走也走不掉啦!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在即将到来的整个冬天,东征大军只能困在日本。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进,胜利无望;退,前功尽弃。

会议的气氛很沉闷,争论却很激烈,围绕着进退战守,众将的观点并不一致。

老将金方庆已经62岁了,照现在的标准,早就应该退休在家带孙子了,但这么些年,我们却发现他的精力和战斗意志随着年龄的增长竟越发旺盛,他坚决主张打,不但要打,还要大打,要决战——“我军虽然是一支孤军,不远千里而来,又是客场作战,但既然已经深入敌境,就应该机动灵活地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人自为战,效法当年孟明焚舟、淮阴背水的故事,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明天应该发起决战!”

但不管怎么说,决定权在东征大军总司令忽敦的身上。而忽敦本人并没有此时就与日本人决一死战的觉悟。他很清楚,这是在敌人的地盘上,九州岛并不是耽罗岛,小日本的地盘远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大,更多的敌人正在源源不断地赶来和自己拼命,战争并不能如同当年剿灭三别抄那样通过一次决战就决出胜负。

在众将面前,他说出了他的担忧:“小敌之坚,大敌之擒。我们带着疲惫不堪的军队深入敌境与如此强大的敌人战斗,这不是鸡蛋碰石头还是什么?”

看来忽敦不是不懂兵法的大老粗,他做出退兵的决定其实也是根据他所掌握的情况做出的他所认为的最正确的判断。《孙子兵法》不是说过嘛,兵力比敌人弱小,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我们这支孤军再拼下去,一定会被日本武士们全部杀死的。副元帅刘復亨在白天的激战中已经负了非常严重的箭伤,完全丧失了指挥作战的能力,刚一交战就折损大将,太不吉利啊。这更坚定了忽敦退兵的决心。当然,他所考虑的退兵也许只是退回先前占领的壹岐、对马等海岛,坚守下来作为前进基地,并不一定就是一口气全退回高丽去。

决议已定,就这么办吧。既然决定要撤,还何必留在岸上与日本人纠缠?这群精力旺盛的家伙一定会通宵夜袭的,还要不要人睡觉了?哥儿几个明天一早还得坐船赶路呢!

刘復亨的部队因为主将重伤,所以先退回到了船上,其他各军也有序后撤。

船上难道就会更安全吗?只能说一路顺风顺水而来的东征军还没有领教过大海的喜怒无常。

当晚风暴来袭,巨浪滔天。东征舰队为了防范日本水军的骚扰而收缩了战线,船与船之间的距离非常近,结果在风浪中互相碰撞。也有许多船被吹向岸边,撞到礁石、海崖上,搁浅的搁浅,散架的散架。大浪一波又一波地袭来,像千军万马碾压而过,不计其数的元军士兵还没从睡梦中醒来便沉入了海底,还有无数的士兵抱着船板碎片在寒冷刺骨的初冬海水里沉浮挣扎。

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的士兵命运或许更加凄惨——失去武器、筋疲力尽、编制混乱的士兵们被守在岸上以逸待劳的日本武士一个个杀死。根据《八幡愚童训》的记载,一艘元军战船在志贺岛的海滩上搁浅,船上元军都双手合十向日军乞降。但双方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而且在那个年代也还没有高举双手放在脑后这样一个国际通用的投降动作,再加上日军也着实想不到满满一船人会集体投降,因此,不敢贸然靠近,只是远远地放箭。船上的元将以为日军不接受投降,在绝望之际投海而死,结果船上一百二十余人都被日军抓走,在水城附近咔嚓咔嚓砍了头。

最近,水下考古发掘出当时的东征军沉船,通过对船板等材料的研究,日本史学家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船板上面有很多奇怪的钉孔,他们推测,由于时间紧迫,高丽在造船的时候偷工减料,使用了不少报废旧船上拆卸下来的旧材料,搞了豆腐渣工程。这也是台风袭来,舰队遭受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月,东征的败兵陆陆续续回到合浦,高丽派大臣张镒前去慰问。此前一同出征的将士,有一万三千五百多人丧命异域了。

稍后,金方庆所部高丽军也回到合浦。忽敦将在九州沿海俘虏的童男童女两百人作为战利品献给了高丽王王愖及王后忽都鲁揭里迷失,谎称攻入日本,并且大败了日本军,只因弓矢用尽,不得已才撤军的。同月,忽必烈召征日本诸将忽敦、刘復亨等人觐见,大加赏赐。

另一方面,日本大宰府派出送信的飞脚(特快信使)在十月十八日才跑到京都六波罗府,报告了对马岛被敌军占领的消息。二十八日,日本朝廷又得到了壹岐岛失守的消息。其时,朝廷正准备为新即位的后宇多天皇举行名曰“大赏会”的践祚仪式。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后,只得将仪式延期,朝臣们纷纷指责幕府乱来,招致了如此巨大的国难。十一月一日,朝廷又派出了山陵使到多处前代天皇陵寝奉告外敌逼近的消息,祈祷异国降服,也派出了奉币使前往十六处主要神社祈祷。同时,传旨要求幕府迅速往西国方向派出援兵,除了在西国拥有领地的御家人必须尽快前去领地之外,山阴道、山阳道、西海道等诸国非御家人的地头武士也要做好防备敌军的准备,还颁布了特殊优待政策——如果非御家人的乡下武士在交战中立下功劳,也可以获得与御家人同样的封赏。

此时的日本朝廷和幕府可谓手忙脚乱,而滑稽的是,早在十月二十一日,这场战争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元军败退的消息在十一月六日才传到京都,日本朝野上下自然是弹冠相庆,以为神助。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83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