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曹丕传——魏都平叛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3 11:36:28 0

曹操西上长安,曹丕留守邺城。接手视事之后,曹丕立即感到,此次留守的任务要比以往繁重得多。

首先,他必须保障西进大军的后勤供应,这是不消说的。与此同时,北面幽州的代郡(治所在今山西省阳高县),正发生激烈的战事,曹丕的弟弟曹彰,率铁骑扫荡乌桓族的武装反抗,所需的粮秣、军器等一应物资,也要由他负责调运。仅此两项,已经使他劳形于案牍之中,何况还有第三件重要紧急的公务等着他办理呢。

这第三件大事,是给他的老父曹操,规划一块闭目长眠的风水宝地。中国古代的帝王,似乎都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只要条件允许,照例是在生前就早早把自己的陵墓修好,单等眼睛一闭就躺进去。秦始皇、汉武帝,莫不如此;魏王曹操,也遵而从之。在曹操西去长安的前一个月,他下了如下一道关于自己未来墓地的指令: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指令的内容要点有三:一是墓地的选址,具体位置是在邺城郊外,西门豹神祠西面的“原上”。当时所谓的“原”,乃高而平坦之地。二是陵墓的建造要求,是借助高地作为基础,上面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入葬之后地表完全保持原样。用意是防止盗墓。三是墓园周围,要预留大片陪葬的地域。

这西门豹是何许人也?他本是战国时魏文侯手下的能臣。西门豹受命为邺城长官,他到任即扫除以生人祭祀河伯的陋俗,引漳水溉田,邺下大治。他死之后,当地百姓在城西的石鼓山麓立祠纪念,岁时伏腊,前来瞻拜者不绝于途。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形容这位推行法治的人物是“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曹操崛起于群雄之中,在政治上也是奉行先秦法家的一套理论,故而对于“民不敢欺”的先贤西门豹心向往之,以至于愿在死后与之做邻居。曹操发布命令后随即西上,这规划营建寿陵的重任,当然又落在曹丕的肩头。每隔三五日,他都要挤出时间驰往西郊察看施工情况。当带着满身尘土回转府邸之时,他觉得从来还没有如此劳累过。好在他自幼习武,体气尚健,不然早就被繁重的公务拖垮了。

就在曹丕身心俱疲之际,一场潜伏的危险正无声无息地向他袭来。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擅汉室朝政,威福自专。公卿百官,纷纷向他表忠心,献诚意,愿为之尽犬马之劳。但是,也还有一些心存汉室之士,不惜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密谋袭杀曹氏,以恢复汉室的权威。建安五年(200),车骑将军董承、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将军王服等人,共谋起事于许都,不幸事泄,除刘备一人先行逃脱外,其余诸人皆被诛夷三族。建安二十三年,也就是曹丕重新担任邺城留守这一年的正月间,许都再次发生反曹的武装行动。汉朝的太医令吉本、少府卿耿纪,与丞相府司直韦晃等人,率千余人夜袭忠于曹操的驻军,并一度占领许昌北城。事败后,不仅吉本、耿纪、韦晃三人及其家族被曹操尽诛,而且一大批有参加武装行动嫌疑的官员也遭处死。此次事变过后才一年多,又有一些不怕死的人开始策划反曹行动。他们打算在曹操西上长安远离后方之际,组织一支精兵奇袭邺城,先把曹丕等一班官员送上西天,然后拥护汉帝声讨曹操。这场反曹行动的发起者,乃是魏王国相国府中的一位干员,叫作魏讽。

魏讽,字子京,兖州济阴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人氏。其人口才出类拔萃,言谈举止大有战国时代的说客策士之风。他到达邺城不久,即以其三寸不烂之舌,倾动魏国都城。魏国的相国钟繇,非常赏识魏讽的才干,马上任命他为相国府的西曹掾。当时,相国一职,高居魏王国百官之首席,其地位相当于曹操在汉朝所任的丞相。而西曹掾职司相国府内员吏的人事选授,是相国的左膀右臂。才干过人的魏讽得到如此重要的职位,真好比猛虎添翼,游鱼得水。于是,他开始在士大夫集团中物色合适的对象,准备组成一支倒曹扶汉的别动队,以便在时机成熟时做出一番能够留名青史的壮举来。

魏讽此人是相当有头脑的。他知道,现任的朝廷要员大都年事已高,他们一心想保住既得的荣华富贵,不可能参加自己策划的这场政治赌博,所以他就把功夫下在士大夫集团中那些不甚得志的少壮派人物身上。先后与魏讽结成同心者,有已故破羌将军张绣的公子张泉,黄门侍郎刘廙的弟弟刘伟,将军文稷的公子文钦,长乐宫卫尉陈袆,以及已故侍中王粲的两位公子等多人。这些少壮派都是喜欢冒险的角色,他们抱成一团之后,立即在暗中组织人力,购置武器,单等火候一到就闹他个天翻地覆。由于他们行踪隐秘,举止谨慎,所以负责邺城治安保卫的官员完全没有察觉到这一切,至于被公务弄得头昏脑涨的曹丕就更不用说了。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九月初,魏讽等人认为起事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马上动手。具体的时间定在九月初九日的夜晚。这一天是重阳佳节,宴会欢乐的日子,曹丕将在当天晚上设宴慰劳群僚。若在夜静更深酒酣人醉之际发动突然袭击,必可一举成功。魏讽正在为自己的周详计划暗暗得意,不曾想身边有一个胆小鬼跑到留守府去告了密。曹丕的脑袋保住了,魏讽等人的脑袋却因此搬了家。

这个告密者是谁?他就是长乐宫卫尉陈袆。

按照东汉朝廷的规矩,皇帝的祖母,也就是所谓的“太皇太后”,她所专有的正式礼仪称谓乃是“长信宫”。皇帝的母亲,也就是所谓的“皇太后”,她所专有的正式礼仪称谓乃是“长乐宫”。长信宫和长乐宫都配有专门的官员。其中,掌管御前警卫者为卫尉,掌管御用车马者为太仆,掌管御用杂物者为少府。卫尉、太仆和少府,总称作“长信三卿”或“长乐三卿”。这陈袆长期担任长乐宫卫尉,略知武事。他总觉得纠合千把人的队伍,去突袭警卫森严的留守府,把握实在不大。然而魏讽却坚持认为可操胜算,不容推迟行动。陈袆思前想后,越想越怕,终于把心一横,连夜奔往留守府去坦白自首。

其时已在子丑之交,新月如钩,夜凉如水。正在睡梦乡中的曹丕被侍从唤醒。立时披衣下床,吩咐在议事厅传见陈祎。当他听完陈袆的叙述后,心中大为震惊,他根本没有料想到有人竟敢在魏国的心脏地区作乱。不过,好在他素常性格沉稳,每临大事有静气,加之近数年来又历经政治风浪,处事愈发老练,所以内心虽然震惊,外表却镇静如常。他略一思忖,然后以平和的口气问道:“陈袆,你所说的一切都是事实?”

跪在地上的陈袆,如捣蒜一般磕头,口中说道:“罪臣如有半句虚言,愿受极刑!”

曹丕听了,挥手让卫兵把陈袆押送出去,接着吩咐一名心腹侍从去请有关大员来府参加紧急会议。那侍从刚走出议事厅门,曹丕忽然又把他叫了回来。这时,曹丕已经离座下堂。他缓步沉思一刻,复对侍从下达命令道:“速去王宫卫队驻地,命令卫队长立刻率三百铁骑来府候命!”

侍从应声跑步而去,回过头来曹丕又命令侍卫长集合留守府的全体马队。不到半个时辰,魏王曹操王宫与曹丕留守府的五百铁甲精骑,已经驰出留守府邸,如旋风一般掠过空旷的大街。为首一员将军,全身戎装,斜佩宝剑,跨下骑一匹纯白色的塞北骏马。在他的身后,五百骑兵箭上弦,刀出鞘,真正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这员将领不是别人,即是魏王太子、五官中郎将兼邺城留守曹丕。

按照曹丕最初的想法,是要请有关大员来紧急会商之后再派兵逮捕魏讽等人。但是他转念一想,如此按部就班式的处置,不仅过于迟缓,而且极易走漏风声;变生肘腋之际,谁先下手谁就是赢家。于是,他决定亲自出马,立即行动,先把策划反叛阴谋的骨干分子抓起来再说。另外,文事武备兼长的曹丕,这段时间一直在和纸墨笔砚打交道,心里不免有些烦闷。他很想从刀光剑影之中寻求一点刺激,所以亲任指挥,直扑魏讽等人的住宅。

搜捕行动进行得十分顺利神速。天明时分,数十名秘密参加反曹集团的人员已全部落网。曹丕放下心来,回府小睡一刻,之后立即召集有关大员来府议事。

应召前来的大员都是魏王王国的属官,其重要人物有相国钟繇、御史大夫华歆、大理王朗、中尉杨俊等。曹丕召集众官的目的,除了通报情况外,主要是想在如何处置反叛分子一事上取得一致意见。曹丕个人的想法是“先斩后奏”,即马上审判处决,然后再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曹操报告。这样做的好处,是完全堵死了魏讽余党卷土重来的企图。但是,“先斩后奏”会不会受到父王的斥责呢?曹丕没有把握,所以他想从衮衮诸公那里得到支持。

曹丕一五一十把事情前后经过一说,在座诸人莫不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想到魏讽竟然敢下这么大的赌注,更没有想到太子应变是如此果断。震惊之余,他们都害怕“先奏后斩”会拖延时日,引起不必要的风波,于是纷纷支持曹丕“先斩后奏”的主张。意见既已统一,曹丕当堂请负责刑狱的大理王朗,立即接收案犯,从速审判。王朗领命退去,会议随之结束。

就在众人相继告退之际,曹丕向相国钟繇示意,要他缓走一步。待到诸公全部离开,曹丕才走近钟繇,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钟公此番不免要受一些牵连。但是,我将尽力相助,望公勿忧!”

钟繇一听,顿时感激得老泪盈眶。要知道此次领头反曹的魏讽,乃是他相国府的僚属;而当初委魏讽以重任者,也是他钟繇。若要追究责任,搞不好他会有一场见血之灾。所以从会议一开始,钟繇就如坐针毡,尴尬非常。不过,这钟繇自来就是拥曹集团中的主要成员,而且与曹丕的关系也十分亲密。因此,曹丕有心要替钟鲧减轻责任。接着二人又密谈一阵,钟繇才再三拜谢而去。

三天之后,大理王朗已把一干人犯审判完毕,并将案卷呈送留守府,请曹丕核准。曹丕一看参加密谋的人员全部被判处死刑,不由得点了点头。但是,当他的目光落在王粲两位公子的案卷上时,心中忽有所动,手中那管决人生死之笔竟然半天落不下来。

往事在他眼前一幕又一幕地闪现。他和王粲等人饮酒,赏月,吟诗,作赋,情景历历如昨。最难忘者,是前年春天王粲死时的惨状。当时正是东征孙权后的回军途中,王粲忽然染上时疫,也就是流行性传染病,医药缺乏不说,就连静心休息也办不到。结果不过旬月,王粲即耗尽元气而死。临终之前,形销骨立的王粲,直盯盯地望着曹丕,似乎有什么话要说而又说不出。曹丕悲痛莫名,一直把王粲的遗体,送到其家乡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临葬之际,曹丕对在场的王粲亲朋说道:“仲宣生前最喜欢听驴鸣,今当永别,我们各作驴鸣一声送他罢。”于是曹丕率先叫了第一声,叫声未绝而泪如雨下,试想这是何等深厚的情分!而今,曹丕要亲手批准,把王粲仅有的两个儿子送上断头台,你说他这支笔如何点得下去?可是,如果法外施恩,饶此二人不死,其他人又怎么办?犹豫再三,曹丕长叹一声,咬着牙落笔写了四个字:“按律处决”。

次日,邺城西郊漳河边的荒草丛中,一字排开倒下数十具无头尸体,满地殷红。与此同时,曹丕派出的专使正渡过黄河,兼程西上。不出十日,使者抵达长安,把曹丕的紧急报告送到了曹操的案前。

要是在往常,曹操对曹丕“先斩后奏”的擅权行为,是会大光其火的。可是这一次却不然,曹操看完报告,非常赞赏曹丕干净利落的处置。唯一令他感到遗憾的,是把王粲的两个儿子都处死了,致使王家断绝香烟。所以他长叹一声说道:“孤若在邺城,不会让仲宣无后人啊!”

曹操这一次容忍儿子的“先斩后奏”是有原因的。自从西上关中以来,他在军事上很不顺手。年初,镇守西陲的大将夏侯渊,被刘备部将黄忠斩杀于阳平关(在今陕西省勉县西),曹操被迫放弃了汉中这一大片战略要地。八月间,也就是上一个月,刘备的大将关羽从荆州向北发起攻势,在襄樊(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水淹曹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起了把汉献帝迁出许都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最最担心的就是后院起火。如今魏讽等人胆敢“放火”,曹操巴不得把他们送上西天,至于儿子是否擅权就无需计较了。

由于曹丕的尽力开脱,曹操对于误用魏讽的钟繇,仅给了一个免除职务的处分。天下的事真不可一概而论,钟繇与魏讽有关系,只受免职的处分;另外一个与魏讽毫无关系的要员,却因此次事件而丢了性命。这个倒霉的人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修。

杨修其人才思敏捷,当时罕有其匹。他多才而又喜欢露才,在这方面留下的趣闻轶事不少。人们最熟悉者,即是“鸡肋”的故事。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刘备凭高守险,避不与战。曹操进不能进,退又不忍放弃汉中这军事要津,正犹豫间,部将前来请示夜间军中的口令,他顺口即说出“鸡肋”二字。随从出征的杨修一听口令为“鸡肋”,马上要有关人员作好撤军准备。随后曹操果然下令放弃汉中,撤回长安。人们纷纷问杨修何以有先见之明,杨修得意地说道:“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又可惜,以此比喻汉中,大王当然是想撤军了。”

根据这些轶事,人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曹操杀杨修的原因是忌才。可惜的是,上述结论并不确切。

曹操其实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他曾不止一次下达求才命令。为了把有才之士网罗到自己的麾下,他还打破了汉代数百年间取士以品行为先的旧传统,率先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新口号。他明确宣布:只要有才,哪怕你曾经受人贿赂,或者曾经与嫂子私通,他都毫不在意一律欢迎。实际上,曹操之所以能扫荡群雄统一北方,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网罗和任用人才。曹操既然求才若渴,把杨修之死单纯归结于曹操忌才就说不通了。其实,杨修之死,自有其深层的背景,而直接的起因,则是魏讽事件。

魏讽事件使曹操深刻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使是魏取汉而代之已经成为必然之势,仍然有人敢起扶刘反曹之心。为了防患于未然,有必要彻底清除危险分子。而最具危险性的分子,条件有二:首先,一贯具有扶刘反曹倾向;其次,属于具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人物。曹操心里一琢磨衡量,想起的第一个人物即是杨修。

杨修,字德祖,乃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氏。这弘农杨氏,不仅是东汉后期第一流的名门世家,而且世代都是汉室的忠臣。杨修的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父杨赐,都是不惜牺牲身家性命,敢与宦官势力坚决斗争,以保汉室的铮铮硬汉。杨修的父亲杨彪,早年为官即敢于揭发宦官们的贪赃枉法行为。身为“赘阉遗丑”的曹操,凭借武力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时,朝廷大员中唯有杨彪表示愤慨。史称当时公卿聚会,曹操上殿见杨彪满面怒色,生怕这位一贯与宦官作对的杨氏子孙要谋算自己,赶忙托辞上厕所溜之乎也。此后曹操一再起心杀杨彪,都因对方声名太大而下不了手。而杨彪见汉朝气运将终,遂称病十年,足不出户,以示不屈于曹氏。简而言之,弘农杨氏乃是东汉士大夫清流集团的代表,与曹操这位宦官的后代实在不能同流合污。杨修出自如此家庭,这一贯具有扶刘反曹倾向的条件还不够格么?

不幸的是,第二个条件,即富于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杨修也完全够格。他思维敏捷,才干过人,同僚莫不佩服。加之他又不甘于寂寞,在政界活动积极。两方面条件都具备,再加上魏讽事件的直接作用,杨修自然就死定了。

九月底,曹操在长安下达手令:处死丞相府主簿杨修。聪明过人的杨修临终前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认为自己死得太晚了!”这正是:

儿子屠刀诛魏讽,老爹利刃杀杨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71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