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曹丕传——得陇望蜀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3 11:36:18 0

曹操曾经说过一句颇具哲理的话,那是在建安二十年(215)七月得到汉中之后,幕僚们纷纷劝他乘胜进取益州时所言,他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当然,曹孟德也是拾了光武帝刘秀的牙慧。从此之后,“得陇望蜀”便成了形容人心不足得一想二的成语。我们如果要描绘曹丕登上王位后的心态,也用得上“得陇望蜀”这四个字。他刚刚戴上了魏王的王冠,眼睛却又紧盯住皇帝的宝座了。

曹操生前是向着天子之位大踏步前进的。他先称魏公,旋又称魏王,接下来又获准“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最后汉献帝命他“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至此,曹操得到了象征天子威权的一切,就差正天子之名这一层薄纸未捅破而已。在他死前两三个月,江东的孙权对他大耍外交手腕,恭恭敬敬劝他代汉称帝,曹操对群臣说道:“这个小子是想把我弄到炉火上熏烤吧!”群臣自然附和孙权的建议,纷纷劝曹操捅破这层薄纸,曹操回答曰:“若天命在我,我愿意当那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事殷商的周文王。”

曹操为什么先是大踏步前进,而其后又不愿捅破那层薄纸呢?细想起来,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多少还是有点顾忌舆论的压力。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由于儒学勃兴,政府取士以德行为先,因而士大夫普遍以名节自励,至东汉中期尤其如此。从清流士大夫中产生的舆论,当时呼之为“清议”。某人若被清议赞扬,则如登龙门,声誉远播;反之若被清议贬抑,则可能终身被人不齿。曹操其人,不论从年龄还是从思想意识而言,都属于东汉时代,所以他虽是一世“英雄”,却不能完全无视清议。他早年投身政治时,死活要当时的大名士许劭对自己下评语,即是他看重清议的明证。他本是靠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起家的,到头来要自食其言灭汉自立,似乎总有些自惭。何况在他步步进逼天子之位时,总有一些不怕死的人站出来表示异议,而这些人还是自己幕僚中素有威信者。称魏公前,反对者是首席幕僚荀彧。称魏王后,有看法者是丞相府干员崔琰。颍川荀氏与清河崔氏都是名门大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此二人的看法代表了士大夫集团的清议。曹操虽然把荀、崔处死,但是他心中对清议的顾忌却不能彻底消除。他说劝他称帝的孙仲谋是想置他于炉火之上,这“炉火”不是舆论压力又会是什么呢?

物换星移,江浪相催。而今轮到曹丕当上魏王,上述的舆论对于他就形不成什么压力了。首先,他并不靠高喊匡复汉室起家,对名存实亡的汉室小朝廷无所谓对不对得起。其次,他又是从东汉末年的血雨腥风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传统的清议在他心目中已经不再具有昔时的分量。单看他敢在王粲墓前学驴叫这一点,即可窥知其思想解放的程度。可怜的汉献帝遇到了这样一位不受约束的“新潮人物”,下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不过,曹丕欲想“更上一层楼”,也还需要作一些必有的铺垫。大体说来,必有的铺垫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巩固自己的统治,第二是要美化自己的形象。曹丕登上王位后的半年时间里,一心一意想做到的就是这么两点了。

巩固统治的要务是控制军队。“刀把子里出政权”,我们的古人早已认识到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控制军队的主要手段,自然是笼络高级将领,所以曹丕称王之后,立即向各类高级将领厚施恩泽。

在同族的元老派将军中,以夏侯惇、曹仁两人最受曹丕的尊重和优待。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不能行人道的宦官,只好收一个养子,这就是曹操的生父曹嵩。据说曹嵩本姓夏侯氏,系夏侯惇的叔父,故而夏侯惇乃是曹丕的族叔。夏侯惇字元让,其人资格老,战功大,是曹军数百员战将中的天字第一号人物。不过在曹操生前,夏侯惇的军阶并不很高,只是前将军。这倒不是曹操很吝啬,而是军阶制度的问题。东汉时的军阶,大将军是第一等,骠骑将军是第二等,车骑将军是第三等,卫将军是第四等,前、后、左、右将军是第五等。以上五等中的前四等,其地位与三公大体相当。自此以下,还有若干等将军名号。曹操受封称王,随即以魏王国的名义授予部属军阶。由于王比天子要低一等,故而魏国军阶的最高一等仅是前将军。曹军的头号将领只能得到前将军的军阶,其原因即在于此。曹丕称王之后,马上打破旧制,封拜夏侯惇为大将军。此举不仅表露了他准备取汉而代之的意向,而且显示了他对夏侯惇的特别器重,因为这是极为罕见的直升四级。另一位元老派将军曹仁,字子孝,乃曹丕的族父。曹仁资深望重,勇冠三军,是当时曹军中的第二号人物。曹丕素来敬重曹仁,所以越三级提升他为车骑将军,命他主持荆、扬、益三州军务。同时,又进封曹仁为陈县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连曹仁的亡父曹炽,也被追封为侯爵,并调拨民户十家,专门看守其墓冢。

同族的少壮派将军,同样受到曹丕的恩宠。曹丕的族兄曹休,字文烈,以勇略出众而被曹操誉为“吾家千里驹也”。曹休自幼与曹丕一起长大,二人关系极好。曹丕登上王位,曹休立即升任领军将军,封东阳亭侯,其后全权负责东南的军事防务。曹丕的族弟曹真,字子丹,也是从小与曹丕长大的一员出色战将。曹丕在提升曹休之时,也擢拔曹真为镇西将军,进封东乡侯,并命其全权指挥关陇诸军,镇守长安。

在异姓将领中,以张辽、张郃、徐晃、臧霸诸将最受曹丕的眷顾。这些人长期追随曹操,忠心耿耿,战功卓著,是曹丕信得过的大将。曹丕称王后,同时提升提张辽为前将军,张郃为左将军,徐晃为右将军,臧覇为镇东将军,命他们分别驻守于陈郡、陈仓、宛县、青州等军事要冲。既拜将,又封侯,张辽等人感激涕零,无不发誓以死报答新主。

控制军队,抓紧刀把子,这是曹丕上台伊始所亮出的第一手。紧接着他又施展第二手——争取文官,抓紧笔杆子。争取文官的办法依然是加官晋爵,对素来支持自己的官员赏赐尤为优厚。贾诩、王朗位登三公。免职在家的钟繇被重新起用,任命为大理卿。吴质、贾逵、司马朗等都升任显职。此刻的文官们,可以说是人人有糖吃,家家都欢喜。当然也有个别人倒了大霉,这一点后面还要陈说。

一手抓刀把子,一手抓笔杆子,曹丕的“两手抓,两手硬”策略果然不同凡响,使他很快就在权力的顶端站稳了脚跟。至关紧要的问题既已摆平,接下来曹丕开始考虑如何美化自己的政治形象,使天下人觉得曹某确实有资格代汉称帝,破旧立新。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好的办法是针对汉朝政治上不尽如人意之处,提出受人欢迎的新政策,对比鲜明,差异立见。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曹丕的两项新政不久就出台了。

第一项新政宣布:设置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作为魏王的贴身侍从。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协助君王处理政事,接受外来的呈文,传达君王的指令,大体相当于后世所说的“跟班”。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也就是王宫中负责生活杂物供应的小管事。

此项政令,系针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汉中叶之后宦官干政这个士大夫最痛恨的政治痼疾开刀,其意义非同寻常。所谓“宦人”、“宦官”或“阉宦”,都是指被阉割切除了生殖器官的男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周天子宫中已经开始用宦人从事杂役,以免在宫娥采女之间出现性骚扰问题。如果撇开人道与否不谈,单就医学而论,中国人在泌尿外科手术上确属世界先驱。到了秦汉大一统王朝,皇帝的后宫日益庞大,宫廷中供驱使的宦人也随之增多。他们除了服侍主子们的起居生活外,往往还要收受呈文,传达指示,充当宫外行政机构与皇帝之间的联络人,这样就给宦人干政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秦末的赵高,西汉的弘恭、石显,都是最著名的乱政宦官。及至东汉,问题愈加严重,宦官几乎发展成为一支能和士大夫集团相抗衡的政治势力。之所以会如此,问题出在制度上。东汉政府明文规定:设置中常侍和小黄门两种宫廷内官,全部选用宦者,不用士大夫。他们的任务,就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充当联络官员。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多半短命,女主频繁临政,宦官更加受到重用。他们不仅兼管九卿所在的衙门,而且堂而皇之统领军旅,于是政事日非,贿赂公行,“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终于导致董卓之乱的大爆发,把东汉王朝送上了绝路。

如今,曹丕废除了东汉的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和散骑侍郎为宫廷联络官,并且规定不准宦者充任,只用士大夫,宦者为官不得超过诸署令,这样就从制度上铲除了宦官干政的根源。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如果知道东汉一朝士大夫与宦官浴血相争的残酷历史,你就不能不承认曹丕此举,确实能够在士大夫心目中树立起新形象。如果联想到曹丕的曾祖也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权阉,你也不能不赞叹他在刷新形象上的气魄。此后数百年间,宦人乱政之事很少形成大气候,开创压抑宦官之风的曹丕实有大功。

曹丕所实施的第二项新政,是九品官人之法,又叫九品中正制度。这是一套选拔人才的新办法,主要设计者是曹丕信任的陈群。办法规定:在全国各郡(以后又在各州)设立一种名叫“中正”的官员,每郡一人。担任中正者,须是出自当地,并且现时在中央政府任职的官员。中正的任务是评价本郡的人士。评价每三年进行一次,主要依据被评者的家世和才能作出评语,并且给以一定的等级。等级共分九等,由高到低依次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给出的评语称为“行状”,确定的等级称为“品第”。中央政府任用官员时,即根据各郡中正所提供的家世、行状、品第这三方面的材料,量才录用。品第高者为高官,品第低者充卑职,品第与官位相互对应。

曹丕何以要挖空心思设计一套选才任官的新办法呢?众所周知,在此之前的两汉政府,选拔人才时主要使用察举和征辟之法。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这种取士方法把道德品行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标准。由于判定一个人的道德品行,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所以这种取士方法只适用于政治稳定之时,此时人口流动性不大,地方行政机构健全,长时间的观察才有可能进行和完成。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崩溃,遍地烽烟,民众颠沛流离,地方政府陷于瘫痪,原有那一套取士之法完全无法施行,失去效用。大批士人仕进无路,自然是怨气冲天。曹丕看准了这一点,毅然推出九品官人的新办法。其实,当初他老爸南下取得荆州之后,就曾经做过类似的试验,可惜很短时间就无疾而终。现今曹丕决心全面推行。此法的特点,在于使士人不必再回本乡本土去作长时间的道德品行培养,只要中正了解你的才干,哪怕你现时并不居于家乡,也照样有仕进的机会。由于九品官人之法是与人口流徙频繁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的,所以一直施行于魏晋南北朝动荡分裂的三百多年间。直到隋文帝重新统一天下,九品中正制才被科举制所替代。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君主们最为看重的社会群体主要是“士人”,即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是官僚系统的后备力量,是社会舆论的产生管道,是文化教育的主导阶层。曹丕好文,自然更是如此。他严厉禁止宦人干政的政策,使长期受宦官势力排斥打击的士人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他的九品官人之法,则使仕路不畅的士人在实际上得到了利益。而这两者,都是东汉旧王朝未能办到的。至此,曹丕自认为刷新形象的努力已告成功,动手把许都那位傀儡皇帝拉下马来的时候到了。

在登台演出逼宫夺位这一幕大戏之先,曹丕还抓紧时间,出了一口在胸中郁积了许久的恶气。他随便找了一点借口,便把当初死心塌地拥护老弟曹植为太子的丁仪、丁廙兄弟投入狱中。二丁兄弟百般哀求饶恕,满心恨意的曹丕,非但不为所动,反而决定斩了草还要除根。不出数日,二丁兄弟以及丁家全部男口,不论是白发老者还是黄毛孺子,全部被处死于邺城的荒郊。丁家的妇女不敢前去收尸,倒是当地的村夫野老看了不忍,挖了一个乱葬坑把尸体掩埋了事。不过,无辜者的鲜血并未完全淹没曹丕对旧事的记恨,此后他还要逼迫自己的亲兄弟曹植为过去的一切付出惨重的代价。真正是:

抓武抓文施手段,新皇急切要登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71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