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曹丕传——萁豆相煎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3 11:36:00 0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了如下一个生动故事:曹丕曾经命令胞弟曹植,要在行走七步的时间之内作诗一首,如果作不出来就要砍掉脑袋。曹植应声即朗诵道: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深有惭色”,即很觉得惭愧。此后,便有了“七步成诗”和“萁豆相煎”的著名成语。

后世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可靠性。其实,真正值得怀疑的,是曹丕可不可能做了同根相煎之事,而又“深有惭色”。至于煎迫其弟之心,他不仅始终存在,而且在称帝之后不久即付诸行动了。

曹丕一心要收拾曹植,除了过去的宿怨未消之外,还有新的原因。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二月二十一日丁卯,曹操遗体安葬入土。几天之后,新魏王曹丕即把曹氏诸侯十余人,全部遣送到各自的封国。就这样曹丕也还不放心,又在诸侯的封国内新设两种官员——监国谒者和侯国防辅,用以监视和限制诸侯的所作所为。一有越轨之事,监国谒者和侯国防辅,马上向魏王密报。诸侯未经允许,不能擅至邺都,更不许相互串联来往。郊游打猎,不准越过方圆三十里的禁区。这一切,把曹氏诸侯弄得犹如服刑的犯人一般,以至于“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生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曹植,陡然面临如此严厉的管制,其愤懑,其痛苦,自是可想而知。谁想“屋漏偏遭连夜雨”,曹植到达封地临菑县(今山东省淄博市)后,还不到两个月,他的八个月的女儿,名叫行女,便生病夭亡。前年他就失去了半岁的头胎女儿金瓠,现在又失去金瓠的妹妹行女,“三年之中,二子频丧”,于是在他本已不堪重负的心灵上,又压上了一重悲哀。他曾在一篇名叫《释愁文》的文章中,描述自己是“余以愁惨,行吟路边,形容枯悴,忧心如焚”。

十一月初,兄长代汉受禅的喜讯传来了。曹植赶忙写了一篇情辞并茂的庆贺表章,备了一份厚礼,派人专程送给皇帝。做完这一切,他百感交集。兄长此时是冕旒在身,威加四海,何等荣耀!而自己却是厄运当顶,形同囚徒,又是何等凄凉!何况太子的位置,本该归自己所有。如果当初自己不失掉父亲的欢心,现今的新皇帝舍我其谁?失望和悔恨又来啮咬他那破碎的心,曹植终于忍不住而号啕大哭起来。

两天之后,临菑侯国的监国谒者和侯国防辅,联名向皇帝呈送了一份秘密报告,说是临菑侯曹植听到陛下代汉受禅,深为汉家的气运终结而悲伤,以至于痛哭不止。正在兴头上的新皇帝曹丕,看到报告后不禁气得咬牙切齿。他也不派人核实是否确有其事,便认定这是老弟对自己称帝心怀不满。旧恨又加新仇,他顿时心起杀机。不过,曹丕并未马上动手,这一来是因为他刚刚登基,不愿让兄弟的鲜血冲淡了喜庆气氛;二来是因为他还要在一个最有能力阻止他动手的人身上下些功夫。此人是谁?永寿宫中的皇太后卞氏是也。

卞太后所生凡四子,依次为丕、彰、植、熊。曹熊早死,所以曹植实际上是卞太后的少子,也就是民间所谓的“幺儿”。俗语云:“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卞氏太后生于低贱的倡家,大富大贵之后也不改庶民之性,最为钟爱曹植这个幺儿。尤其是在曹丕继位对亡父侍妾有非礼之举后,卞太后对孝顺体贴的曹植更加偏爱。曹丕深知,要除掉小兄弟,必须先把老母的工作做好,否则这洛阳皇宫将会闹得天翻地覆,到头来目的达不到不说,反而损害了自己的光辉形象。

老母的工作如何做呢?她本人是富贵已极,锦上添花,所起作用必定不大。想来想去,曹丕觉得有一条路可走,即是给老母的娘家厚施恩泽。

卞氏早失父母,与幼弟卞秉相依为命。自归曹操,卞氏一直把小弟带在身边,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卞秉成人之后,曹操只给他一个别部司马的低级军职。卞氏很不满意,常在曹操面前抱怨。曹操知道内弟的才干有限,所以拒不授予高官。卞氏无奈,便请求丈夫赏赐兄弟财物,曹操却说:“你经常悄悄给他钱帛,难道还不够么?”结果是曹操在世时,卞秉既未升官也未发财,这是卞太后最为不满之事。曹丕现在就准备把老母的憾恨弥补起来,以求减少将来行事时的阻力。

于是曹丕下诏:升任卞秉为昭烈将军,封都乡侯;卞秉之子卞兰,任奉车都尉。同时,又令负责宫廷建筑的将作大匠,为卞秉修建一座富丽宏敞的新住宅。至于金银布帛之类的赏赐,更是不计其数。曹丕本来还想追封卞太后的父母,因有的大臣认为不合礼制才作罢。曹丕这一手,确实赢得了老母的欢心。在卞氏乔迁新居那一天,卞太后御驾亲临,主持家宴遍请亲属。酒酣耳热之际,众人纷纷颂扬太后福寿齐臻,赞美皇上仁孝无比,祝贺卞氏家族日益昌盛,把卞太后乐得眉开眼笑。曹丕见火候已到,便暗中等待,准备动手。

黄初二年夏季的一天,气候闷热异常。曹植独坐无聊,只好借酒浇愁。几杯浊酒下肚,心情愈加烦躁。一年多来,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囚徒生活,实在令他难以忍受。他想:同为先帝的血脉,为何兄长就能那么自在逍遥?大富大贵我不要,这人身自由总该有吧?古往今来,又有哪朝哪代的君主,是这样对待宗室近亲的呢?他越想越气,越想越不平,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你不给我自由,今天我偏要自由一番,看你又奈我何!当下他借助酒劲跨上马背,带了十来个侍从便出了府邸,意欲出城尽兴驰骋。谁知刚出府门,监国谒者灌均,即在路中阻挡,不准前行。曹植最恨这个仗势欺人的灌均,于是一言不发,扬鞭催马,径直向灌均冲去。两名侍从见要出事,赶忙跑上前去拉住马缰。曹植前进不得,愤然下马回府,继续喝他的闷酒去了。

这一边的灌均,心里却高兴得了不得。皇上早已下了密旨,要自己严厉监视临菑侯的一举一动,随时报告。今天临菑侯私自外出,还胆敢伤害监国使者,报告就有内容可写了,向皇上邀功,正在此时。于是,他大加渲染,写成一份足以置曹植于死地的奏章,星夜送往洛阳。

曹丕接到灌均的弹劾奏章,不露声色地批示了四个大字“下三公议”,意思是请太尉、司徒、司空三位重臣合议如何处置。他自己不表示态度,让政坛元老们来评判,这是预先就想好了的步骤。

那时候,魏国的三公是太尉贾诩、司徒华歆和司空王朗。贾诩和王朗二人,在当初曹氏兄弟争夺太子位置时,就是曹丕的坚定支持者;如今得到曹丕的厚报,位登三公,爵至列侯,当然更不会为曹植说话了。至于华歆,其人乃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拍马有术的大行家。他自来以品行高洁自诩,但是建安十九年(214)十一月,曹操下令杀死汉献帝的伏皇后时,领兵入宫抓人行刑的就是他。那一天,华歆命人打破夹壁,亲自动手,把披发赤足藏在夹壁墙中的大汉皇后提拉出来。那神态之凶恶,动作之野蛮,连旁侧的汉献帝也吓得半死。然而在曹丕受禅之际,他又装得很为汉朝气运终结而痛惜的样子。曹丕不解何故,尚书陈群马上解释说:“臣与歆曾为汉臣,故心虽悦喜,而外表上不能不对前朝有所表示;再说也担心陛下讨厌过分高兴的前朝旧臣。”这几句话说得曹丕心花怒放,从此对华歆青眼相加。此种故意表现得与常人不同,以便引起人主的注意,进而讨得特殊恩宠的阿谀者,即是史书上所谓的“巧佞”。而今曹丕把弹劾奏章交给这三位大佬评判,可以说比曹丕自己评判还要来得严厉了。

经过数次紧急会商,三公共同拟就了一通义正词严的奏议,其大致意思是:临菑侯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违背典制,辜负圣恩,罪过深重;建议由监国使者护送来京城,交有关机构处置。

这通奏议,把曹植违犯典宪的事实大说特说,至于送他来京后如何处置,定什么罪,判什么刑等,都没有明言,含糊其辞几句带过而已。其中奥妙何在,看到下文即会明白。

曹丕收到三公的奏议之后,立即把奏议连同弹劾表章,交给一位早已物色好的信使,送到卞太后永寿宫请皇太后定夺。这位信使不是别人,即是卞太后兄弟卞秉之子卞兰。

卞兰被选中来担任这一特殊使命不是偶然的。首先,卞兰与表兄曹丕的关系一直非常亲密。当初曹丕一登上太子之位,卞兰即献了一篇赋给曹丕,颂扬其德行之美,曹丕很是高兴。现在曹丕又对卞氏舅家大施恩泽,卞兰本人也荣任奉车都尉的近侍显职,卞兰对曹丕的忠心自然又加深一层。曹丕知道,只要自己略微暗示意图,卞兰即会想方设法去完成使命。其次,卞兰又是卞太后最为宠爱之入,他的话对她很起作用。基于这两点,曹丕才选中卞兰,让他充当自己的信使兼说客。

卞兰果然不负曹丕的期望。他把弹劾奏章和三公奏议,读给不甚识字的卞太后听了之后,又进行解释,该说之处多说,不便说之处少说。卞太后近来对曹丕印象颇佳,又误以为召曹植来京之后,至多不过严厉教训他一番,趁此机会还可以和分别一年多的小儿子见上一面,于是对卞兰说道:“我没有想到此儿竟然有如此作为,你回去告诉皇帝,不可因为我而破坏国法。”

皇太后懿旨传回,曹丕喜不自胜。他立即派出急使,赶赴临菑,押送曹植进京候审。接下来他又暗中授意有关官员,准备一旦开审就要问成死罪。一切正在按照他的既定计划进行,曹丕不禁暗自得意非凡。

过了一阵,不知是卞太后自己意识到事情苗头不对,还是受到了他人的点醒,总而言之她突然改变了态度。她把曹丕召到永寿宫,一面痛哭,一面责备曹丕居心不良,定要置同胞兄弟于死地。最后,她甩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声言子建儿如有三长两短,她就死在皇帝面前。

曹丕装出一副恭听训示的模样,心里却在不停地盘算。他明白,这次要置兄弟于死地是不可能的了。不仅这次不可能,今后只要老母在世也不可能。他不怕母亲的眼泪,也不怕母亲的训斥,唯独怕母亲以死相威胁。逼死生母,这可是担当不起的恶名。好吧,暂时饶了他,等母亲眼睛闭了再和他算账。主意打定,曹丕便向卞太后慢慢解释,说是此番召子建来京,也不过是要教育教育他而已;大魏新有天下,各项制度不断建立,如果宗室近亲违犯典宪而不受处分,又何以能使天下人奉公守法呢?子建酒后违制,自己本想不予追究,然而朝廷群公的评议,理端辞切,又怎么能置之不理呢?既然母后关心,那么我保证不向子建问罪就是;不过对他也要小有惩戒才说得过去,例如贬低爵位之类,不知母后以为如何?

卞太后的本意是:只要你不杀曹植,其余的处分都可以考虑。如今皇帝答应不向兄弟问罪,子建的性命就保住了。目的达到,她也给皇帝一个面子,同意贬爵以示惩戒。一场风波,便以母子俱做让步而结束。

回宫之后,曹丕援笔写下一通简短的诏书,文曰:

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

诏文虽短,含意却耐人寻味。你曹植所犯的罪过是完全够得上杀头的,不杀你是因为当兄长的气度宏大,法外施恩。这样一来,曹丕既显示出自己的仁德,又为日后向曹植算账埋下了伏笔,其用心真是深细之至。

次日,一队人马从洛阳向临菑方向驰去。他们是皇帝的特使,随身带着皇帝的诏书,以及将要授给曹植的安乡侯玺绶。前面曾经说过,汉魏封爵制度中,作为列侯一级,依封地的大小,又可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种。当时的地方行政系统,分州、郡、县、乡、亭五级。封地为县者即县侯,封地为乡者即乡侯,封地为亭者即亭侯。这安乡,当是临菑县下的一乡。曹植由食邑万户的临菑县侯,贬为食邑不足千户的安乡侯,爵位上虽然只降一级,经济收入上的损失可就大了。

三天光景,特使来到兖州东郡燕县境内的黄河渡口延津(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正好与押送曹植进京的前一批使臣相遇。此地东距临菑将近千里之遥,西距洛阳却只有四百里。后一批使臣向曹植宣旨授玺绶之后,立即返回洛阳复命。而曹植则在延津暂驻,等候皇帝下一步的指示到达后再决定自己的行止。

回洛阳复命的特使,向皇帝报告了授封的详细情况,同时呈上了曹植的谢恩表章。皇帝面无表情,展卷览表,只见上面写道:

臣抱罪即道,忧惶恐怖,不知刑罪当所限齐。陛下哀愍臣身,不听有司所执,待之过厚。即日于延津受安乡侯印绶。奉诏之日,且惧且悲。惧于不修,始违宪法;悲于不慎,速此贬退。上增陛下垂念,下遗太后见忧。臣自知罪深责重,受恩无量,精魂飞散,忘躯殒命。

阅完这封辞旨哀切卑恭的表文,曹丕矜持地一笑,他好像清清楚楚看到了曹植那风尘仆仆又累又怕的可怜模样。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估计把曹植丢在小小的延津古渡口受罪已经受够了,才下诏改封曹植为鄄城县侯,并令立即就国。

这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北)是兖州东郡的属县,位于延津以东约三百里。曹植由乡侯又升为县侯,在外人看来,这真是皇恩浩荡的大好证明。其实,皇帝心中却是另有算计。原来,东郡太守王机,是一个最能领会并且最善贯彻上司意图的鹰犬型官僚。把曹植放到东郡的属县鄄城后,即会受到比在临菑时更加严格的监视和看管。将来只要需要,随时都可以开列出一长串曹植的罪名来。所以曹植改封鄄城,确实是像菽豆被置于豆萁之火上慢慢煎熬一般了。

大约在当年秋天,曹植来到鄄城。残酷的现实,使这位素来不拘形迹的自由人物也谨小慎微起来。他把当初监国谒者灌均弹劾自己的表章,三公的评议,以及皇帝所下的改封诏书,全部亲手抄写之后置于座旁,“朝夕讽咏,以自警诚”。至于平常的一言一行,亦特别注意不违法度。他又把曹操在世时赏赐给自己的宝物,诸如大宛紫骍宝马,以及白银雕鞍、明光铠甲等,先后贡献给皇帝。亏得他及早夹起尾巴做人,更亏得他的老母寿数长,比皇兄后死,所以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才没有死在皇兄的手上。

同根所生的兄弟,为什么要这样急急相煎呢?这正是:

初无利害恩情重,利害当头反目仇。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70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