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孙权传——二子争宠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3 11:27:46 0

儒家经典《礼记》的《大学篇》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套修齐治平的理论,两千年来几乎是家喻户晓了。但是,能够治国平天下者,果真就能齐家么?翻开二十四史,那里边记载的盖世英主可谓多矣,他们治国平天下的文治武功,也确实显赫辉煌。然而在齐家方面,特别是在挑选自己的继承人这一点上,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是失败者。或者弄得父子反目,或者造成兄弟相残,阴谋诡计,剑影刀光,闹腾得不亦乐乎。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却不能防止少子胡亥算计其兄扶苏。汉武帝雄才大略,却把自己好端端的太子刘据逼得逃亡民间,上吊自杀。唐太宗“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却未能预料太子李承乾和其四弟李泰会树党相攻,更未想到李承乾还想夺取自己的位置。何以这些威名显赫的英主,竟然不能和睦一个小家?一条重要的原因是“寡人好色”。好色则多妻,多妻则多子,子嗣虽多,皇位的继承人却只能有一位,还能不争得头破血流?设若皇父本人再不讲正道,有所偏爱,众位妃嫔各为其子施展那“倾城倾国”的手段,自然就更加热闹了。

就魏、蜀、吴三国的情况而论,在选择确立继承人上最为平静顺利的,当数蜀国的刘备。这一方面是因为刘备的妃嫔和子嗣不多,无人与太子刘禅竞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诸葛丞相兼任太子师傅,正气伸张。魏国的曹操,最初立曹丕为太子,后又欲立曹丕的小弟曹植。虽然其后兄弟相煎,燃萁煮豆,总算没有在国家政局上造成太大的动荡,这属次一等。唯有吴国的孙权,妃嫔子嗣既多,又不讲嫡庶长幼之别,在毫无游戏规则可言的情况下,随意散打,结果在选定继承人上发生激烈争夺。斗争从宫闱之内,蔓延到朝廷大臣中间,弄得孙吴政局急转直下,难以收拾,在三国之中属于最差者。

个中情况如何,还须从头说起。

吴国皇帝孙权,膝下共有七子:长子登、次子虑、三子和、四子霸、五子奋、六子休、少子亮。这七个儿子大多不同母,关系已经生分。加之孙权称王称帝以后直到他死的前一年,整整三十载,竟然没有名正言顺立过一个皇后,妃嫔之间没有嫡庶之分,子嗣之间也就没有尊卑之别,谁有办法讨得皇父的欢心,谁就有当继承人的可能,这更加助长了子嗣觊觎之野心。

赤乌四年(241)五月,比较贤良的皇太子孙登病死,时年三十三岁。此时,孙权的次子孙虑早死,三子孙和不仅年齿最长,而且其母王夫人深得孙权的宠爱,所以不久就被立为太子。大致同时,孙权又封另一宠姬谢氏所生的第四子孙霸为鲁王。帝王之家照例是“母以子贵”,然而孙和被立为太子后,孙权却又迟迟不立其母王氏为皇后,以致“中宫虚旷”多年。更令人奇怪的是,孙权对待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都同样宠爱,给以相同的待遇,毫无尊卑之分。这样一来,鲁王孙霸暗中就起了夺取太子位置之心。他除了自己竭力争得孙权之欢心外,还物色了一个得力助手帮忙。此助手不是外人,即是孙权的大公主孙鲁班。

孙权有二女,长女鲁班,次女鲁育,均为步氏夫人所生。这步夫人不仅姿容美丽,而且宽厚容人,在后宫之中最受孙权宠爱。可惜她所生的大女儿孙鲁班,却没有其母那样的好品行,竟是一个心胸狭窄、工于算计的人物。她见孙和之母王夫人,因生有儿子大得宠幸,使自己的母亲相形逊色,不禁大为怨恨,发誓要对孙和母子施放暗箭。孙霸窥知这位异母姐姐之心,便主动与之接近。二人一拍即合,决心联合起来对付孙和母子。

赤乌六年(243)初春,孙权无事,闲游后宫庭院,来到一处名叫“织室”的地方。这织室乃是宫内侍女纺织缝纫御用物品之处,凡官吏犯法后,家中未婚女子罚作官奴婢者,多输入织室劳动服务。孙权之所以来到这里游逛,内心是想看看新近送入织室的女奴中,是否有值得一顾的绝色佳丽。此时的孙权,虽然年已六十有二,但是因体气尚称康强,故而春心未老。

孙权刚刚进入织室大门,满院一二百名女奴立时站起以示恭迎。这倒不单是害怕起立迟缓以后将受斥责,更主要还是想抢先得到天子的青睐,以便脱离苦海。就在女奴们纷纷站起之时,西边廊下仍有两名女子埋头飞针走线。直到其他人都已肃立,她俩才咬断线头,款款站起。

这两名女奴立时引起了孙权的注意。他上下一打量,只见二人不仅面貌相似,而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站在众女奴之中,真如鹤立鸡群一般。孙权心中一阵狂跳,正待问身旁管理织室的女官此二人是谁,那女官早已会意,立即轻声向皇上报告了他想听的一切。

原来这两个女奴是一对同胞姐妹,姓潘,是会稽郡句章县(今浙江省上虞市)人氏。她们的父亲在京城建业一个政府部门供职,因贪污被判死刑。姐妹俩因此受到连累,被送入织室为官家奴婢。姐姐时年二十一岁,妹妹芳龄十九左右。

孙权手捻长须,颇为满意地含笑点了点头,又再抬眼审视一番,觉得那妹妹非但是花容月貌,而且身段柔美,顾盼风流,别具一种勾魂夺魄的媚态,较之其姐更胜一筹。于是对左右吩咐两句,随即转身离去。

当晚,潘家小妹便受到了皇帝的雨露之恩。这潘氏年纪虽轻,却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善妒女子。在织室西廊故意起立迟缓,就是她听到皇上驾到后,灵机一动想出来的高招。如今与皇上已有肌肤之亲,她自然更要使出浑身解数来邀宠固宠。孙权受她迷惑,不顾年事已高,夜夜作房中之乐,不到一月竟然就病倒床榻。

皇上得病,急坏众人。孙和之母王夫人却面无忧色,她心想:谁叫你迷上了那个小妖精!你要是早点一命呜呼才好,我的儿子就好当皇帝了!王氏是一胸无城府之人,心中所思不免形诸神色。众人见她有说有笑,不禁都暗自皱眉。大公主孙鲁班看在眼里,立即记下这第一条“罪状”。

孙权身体耗损太大,虽经名医调治,恢复仍很缓慢。不要看他贵为天子,却一直相信那些怪力乱神。他见自己久卧床榻不能康复,就命皇太子孙和到当时建业最出名的神庙——蒋山祠去求神赐福。

这蒋山原名叫做钟山,在建业城的东北,也就是现今南京市东北著名的钟山。东汉末年,有个叫做蒋子文的军官战死在钟山下。其后传言他的魂魄化作当地的土地神,人们便为之立神祠祭祀,竟然屡有灵验。孙权称王后,为了回避其曾祖孙钟的名讳,也为了求得蒋神爷的庇佑,就把钟山改名为蒋山。蒋子文的神祠,也就叫做蒋山祠了。

孙和得到父皇的指示,不敢怠慢,当即率领太子东宫的一干官员,出城去蒋山祠祈福还愿。这日下午,孙和完事回城。途中,经过妃子张氏的叔父张休家,孙和因想到久未探望叔父,遂下车入内拜见张休。二人闲谈两个时辰,孙和才告辞还宫。在东宫盥洗沐浴一番,又用罢晚膳,这才进皇宫去回报父皇。

孙和一踏入父皇的寝宫,就觉得气氛不对,侍从见了他都只略微点头示意就匆匆离去,毫无言语。走进内室,行礼方毕,孙权忽然大发雷霆,痛责孙和不能尽孝道,辜负了自己一片心血,直骂得孙和跪伏在地,胆战心惊,半晌不敢言语。

孙权为何突发盛怒?原来是大公主孙鲁班在背后煽阴风点鬼火。太子孙和一出宫去蒋山,她就派了两名心腹下人随后打探其动态。所以孙和刚回到东宫,这边他的大姐已得知其全部行踪。她想:叫你去求神赐福,你还有闲心到张家去向妻叔献殷勤,这倒是收拾你的好机会。于是立即进宫来见父皇。此时,天色已到薄暮时分,躺在卧榻上的孙权,正焦急地等待太子祈神的回报。孙权见女儿从宫外的丈夫家来见,便问他知不知道弟弟一行的消息。孙鲁班故作惊讶地说道:“怎么三弟还没有来见父皇?他不是午后不久就回城了吗?”

孙权一听,忙问女儿何以得知。孙鲁班说是夫家的下人到东城购物,正巧碰见太子的车队停在张府门前,不得通过,就回府报告,所以知道。说完,她又劝慰孙权道:“父皇也不必介意,总以保重龙体为要。三弟年轻不懂事,我以后说说他。不过,做母亲的,也要树立一个好榜样才是。”

孙权听女儿话外有音,自然要追问。大公主便把王夫人在这段时间如何言笑自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的情况,添油加醋地描述一番。孙权心想:怪不得太子到现在还不来见我,母子俩都巴不得我早死啊!当下气得四肢发颤,见人就骂,吓得侍从们大气也不敢出。大公主见自己下的烂药已经奏效,又假意安慰父亲一阵,便离宫回家。她走后不久,孙和姗姗来迟,挨一顿臭骂,自属必然。

痛责孙和后,孙权还不解气,次日又把孙和之母召来领受申斥。王夫人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之人,进宫将近二十年来一直承恩受宠,哪里受过些许指责?今天忽然被皇帝骂得狗血淋头,不禁又气又怕,当晚即以短刃自杀身亡。孙权没有料到她会走到这一步,顾念旧情,也有几分懊悔,连忙封锁消息,对外只说暴病而死,厚加安葬。

王夫人一死,孙和便孤单了。这边鲁王宫中窥伺已久的孙霸,立即乘机发动攻势。孙和也不甘示弱,顽强反抗咄咄逼人的老弟。于是,两兄弟之间矛盾迅速激化。孙权得知消息,并不明确表示自己的倾向性,只是命令两兄弟在各自的宫中好生读书,彼此不准往来而已。

从表面上看,孙权的态度不偏不倚。实际上,这种态度对已经据有太子之位的孙和而言,是很不利的。孙和当然不会束手待毙,他通过各种关系,悄悄在当朝大臣中寻求自己的支持者和代言人。鲁王孙霸见胜券有望,也如法炮制,以求扩大战果。在孙吴文武大臣这一方面,出于种种不同的动机,或支持太子孙和,或拥护鲁王孙霸,于是逐渐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史籍描绘当时的情景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支持太子孙和者是什么人?赫然居首的就是重臣陆逊。此时顾雍已死,陆逊升任丞相,仍然留守武昌。陆逊为何要支持孙和?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当然是道义上的考虑。孙和年龄居长,并无大过,既已立为太子,就不宜随便废除,形同儿戏。其次则是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原来,孙和嫡妃张氏的妹妹,就是陆逊之子陆抗的夫人。而她们两姐妹,乃是老臣张昭的孙女。孙和能否当皇帝,对于陆氏家族未来的前途关系重大,故而陆逊充任太子派的首领。太子派中另外两名骨干人物,是太常卿顾谭和奋威将军顾承。这顾谭和顾承系同胞兄弟,乃是已故丞相顾雍之孙儿,且为陆逊的外甥。他俩随舅父拥护太子,非常自然。还有一个孙和的支持者,是骠骑将军朱据。前面已经说过,朱据的夫人为孙权的小公主鲁育。孙鲁育看不惯姐姐孙鲁班对三弟使坏,就和丈夫一起声援孙和。除了以上四人外,积极支持太子者还有多人,但是他们的资望地位又要略逊一筹。

拥护孙霸的鲁王派,为首的乃是骠骑将军步骘。步骘与大公主孙鲁班的母亲步夫人同宗。孙鲁班竭力拉拢他,让他支持孙霸,反对孙和。步骘见孙权很有改立孙霸为太子之意,又深知孙权内心一直忌恨功高望重的陆逊,觉得拥护孙霸很是有利可图,就欣然充当了鲁王派的首领。大公主鲁班的夫婿卫将军全琮,则出任副首领。在步骘和全琮的积极活动之下,镇南将军吕岱、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重要军政人物,都先后加入了鲁王派,形成了一股与太子派勉强相当的对立势力。

营垒既已形成,双方的人员都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向皇帝孙权施加影响。一时间,“太子好”、“太子不好”,“鲁王佳”、“鲁王不佳”的进言纷至沓来,弄得病体刚刚康复不久的孙权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但是,不久他就发现,支持太子的主要人物,竟然多多少少都和吕壹校事那次政治斗争有关。丞相陆逊和骠骑将军朱据,本身就是当时的重点监督对象。太常卿顾谭和奋威将军顾承兄弟,则是当时已经停职接受审查的丞相顾雍之孙。他立时产生了警戒之心,同时,旧日埋藏下来的恼怒,也重新涌动翻腾起来。他想:你们现今结成一派,打着拥护太子的旗号,实际上是企图在我死后控制朝政。我什么世面没有见过?就这样有时候都还斗不过你们。太子不过是中人之才,日后你们还不把他当成汉献帝一样的傀儡任意支配么?你们这些曾经受过中书吕壹督责的人拉帮结派,是什么意思?分明是旧恨未消嘛!

一旦孙权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君臣权力之争的高度来认识,并和过去的恩恩怨怨相联系,事情就严重了。老年人的疑忌心理,更如火上浇油一般促使孙权采取行动。于是他咬牙切齿做出决定:继承人的选择暂且放在一边,先把太子派中的危险人物收拾了再说。

孙权此时敢于向陆逊等人施行严厉打击,是因为力量的对比变化于他很有利。吕壹校事时,几乎所有臣僚都对校事不满,陆逊和顾雍又分掌将相大权,孤立的孙权不得不作出让步。而今,朝臣分为对立的两派,打击太子派,鲁王派自然要拍手欢迎,这就有近一半的人撑腰了。再说,顾雍已死,陆逊孤掌难鸣,对方的力量又削减一半。孙权看准这一点,果断地举起了大棒。

首先,孙权连续派遣几批特使到武昌,不分青红皂白责备陆逊一通。当时,陆逊正患病卧床休息。他受到无名之辈的恶声斥责,还不能有所辩解,真是悲愤之极!他自思数十年来,围取山越,助擒关羽,火烧刘备,伏击曹休,为孙吴立下了多少赫赫功勋?当初凯旋之时,主上执鞭,百官致敬,赐以御盖,出入殿门,又受到何等的宠任!而今自己须发斑白,来日无多,君臣之间竟出现了这样大的隔膜,再勉强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拒绝治疗,拒绝进食,不到半月,在赤乌八年(245)的春天,即含恨而死,时年六十三岁。

与此同时,顾谭和顾承兄弟一齐被撤职,远远流放到岭南的交州,由当地官员严加管束,不得随意行动。后来,这两位贵公子都死在那瘴疠之地,做了他乡之鬼。

接下来倒霉的便是朱据。孙权对这位姑爷不仅没有手下留情,反倒下手更狠。一日,孙权听说皇宫大门外有人冒死请愿,心中好生奇怪,当即登上宫门城楼察看。谁知不看则已,一看不由得怒火中烧。那宫门外黑压压跪着一两千官吏将士,全部脱去冠帽,以稀泥把头发糊紧,双手都用绳索捆绑,口中不停地叫着“太子无罪”,场面颇有点夺人心魄。为首一人,也是泥头自缚,不过口中还含着一块写有“太子无罪”的白绢,此人非他,正是姑爷朱据。孙权立时命令宫廷卫队驱散请愿人群,又将朱据贬到偏远的新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淳安县西北)去任一小官。朱据还未走到新都郡,孙权一道追魂诏书送到,押送官员把朱据关进驿站的马房之中,请他自便。半个时辰之后众人打开门一看,大吴皇帝的女婿已经吊死在马房的房梁上了。

除以上四人外,在太子派中,被砍头的还有太子辅义都尉张纯、太子太傅吾粲;被酷刑拷问的有尚书郎陆胤;被流放的还有扬武将军张休。这四人不是陆逊的部下,就是其亲属好友。经过这场政治风暴的打击,太子派的势力彻底崩溃,孙权终于成为大赢家。

成为赢家的还不止皇帝一人。陆逊一死,孙权立即重新分配军政大权。他宣布:任命步骘为丞相,朱然为左大司马,全琮为右大司马,吕岱为上大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明眼人马上就会看出来,作为鲁王派骨干的步骘、全琮和吕岱,不仅没有受到打击,反而加官晋爵获得奖赏,瓜分了原来属于陆逊的职位和权力。孙权的偏向,可以说已经暴露无遗。但是,还有一个赢家值得一说,这就是大将军诸葛恪。

诸葛恪字元逊,是当初出使西蜀讨要荆州的诸葛瑾之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即他的二叔父。诸葛恪的妹妹,嫁给张昭长子张承为继室夫人,生的女儿又嫁给孙和为妃,所以他妹妹是太子孙和的岳母,他本人也就是孙和的大舅父了。他在两派斗争之中,一直是太子孙和的坚定支持者。不过,由于他和吕壹校事毫无瓜葛,所以在太子派纷纷落难遭劫之时,他却安然无恙。不仅安然无恙,接着还升任大将军。不仅升任大将军,日后还被孙权选为托付后事的辅政大臣,这是后话。

孙权一顿大棒,收拾了早就想收拾的陆逊等人后,这才回头来处理继承人选问题。他原以为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不过是去一个留一个而已。谁知收拾外人容易,贬的贬,杀的杀,面不改色心不跳。到了要在自己的亲生骨肉头上动手,而且只是不给太子头衔,还不是杀人见血,就犹豫不决显得英雄气短了。加之他自信还很能活一些年,继承人的问题不妨拖一拖再说。这一拖,就拖了好几年。

到了赤鸟十三年(250),孙权终于觉得拖不下去了,因为天、地、人三方面都在给他施加精神压力,要他早作决断。

先说天。这一年的五月,夏至日那一天,司察天象的官员,发现一颗预兆不祥的行星出现在南斗星座之间。这颗行星,古人称作“荧惑”,今日叫做火星。中国古代的星相家认为:荧惑出现在天空之后,与所在星空相对应的地上州国,特别是这一州国的君主,必将碰到祸殃。王充的《论衡》就说过“荧惑,天罚也,祸当君”这样吓人的话。而天上的南斗星座,恰恰和地上的扬州相对应。这样一来,“荧惑入南斗”,正该吴国皇帝遭殃。司察天象的官员不敢隐瞒,赶紧向孙权报告,相信迷信的孙权立时坐卧不安,愁容满面,不知如何是好。须知孙吴立国数十年来,这荧惑还是第一次光临南斗,孙权暗自思忖,此番可能是预示自己来日无多了。

次说地。荧惑出现三个月后,京城建业东南不远的丹阳、句容、故鄣、宁国诸县(分别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东南、江苏省句容市、浙江省安吉县北、安徽省宁国市南)一带,因地震而出现大面积的山崩,因山崩而河道阻塞暴发洪水,淹得京畿之地如同泽国。按古人的说法,是“山者,阳位,君之象也”,既然山是君主的象征,所以天子死要称为崩。如今山崩地裂不说,而且近在京畿,这个兆头对皇帝来说还会好吗?

再说人。人这一方面的情况,孙权是有切身体会的。首先是全琮、步骘、朱然等将相大臣已经先后离开人世,而这三人的年龄都比他还小。后来的人已去,先来之人是什么滋味?其次,每日早起对镜自照,一部紫色胡须早已变得皓白,眼睛迷蒙,牙齿稀松,纯然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形象,哪里看得见当年叱咤风云、气吞曹刘的影子!到晚来,潘妃侍寝,对着这千娇百媚的美人,昔时之春心虽然尚未雪化冰消,但是耕云播雨却早已力不从心了。以上两点,使孙权自我感觉暮年已至,不能不早定继承人选。然而在人这一方面的主要精神压力,还不是来自这种自我感觉,而是来自年仅二十六岁的潘妃。

原来,在赤乌六年(243)初春潘氏承受皇上雨露之恩后,当年冬天就喜得一龙子,取名孙亮。孙权花甲之年再逢弄璋之喜,高兴得无法形容。因此,那潘氏更受皇帝青睐,从此享有专房之宠了。孙亮出生不久,太子派与鲁王派的斗争开始激化,工于心计的潘氏,立即起了一个坐收渔人之利的念头。但是,她知道事情不能操之过急,因为自己才从织室的女奴变成皇上的姬妾,根基尚不够稳固,再说儿子孙亮幼小,还缺乏竞争能力。于是,她把秘密埋在心底,暗中却在两个人身上狠下工夫。

她下工夫的第一个人当然是皇上。她想方设法讨得孙权的欢心,排斥陷害其他竞争者,这本是她的出色当行,不必细说。第二个对象则是大公主孙鲁班。潘氏看到孙权对大公主几乎是言听计从,就存心拉拢这个比自己约大二十岁的名义女儿。女人最懂得怎样才能拉拢一个女人。潘氏拉拢大公主的高招有二。首先是看你最恨谁,她就向谁身上泼污水。经过仔细观察,潘氏发觉大公主最恨太子孙和,她就经常有意无意地诽谤太子,而且专在与大公主亲近的人面前说。久而久之,孙鲁班就把她当作同一条战壕中的战友对待,亲密得很了。潘氏见第一招已经奏效,又使出第二招来。她见大公主每次进宫,都要把丈夫全琮胞弟的小孙女带在身边,极为疼爱。而这个小女孩和自己的儿子孙亮年龄相仿,都只有五六岁。于是就向大公主提议,让这两个小孩结成娃娃亲。大公主一听,觉得此事对夫家和自己都有利,当即满口应允。潘氏又要大公主去给皇上提说此事,理由是皇上最信得过大公主。被潘氏一番奉承弄得云里雾里飘飘然的大公主,从此在孙权面前夸奖全家那个小女孩如何天生福相,注定是小弟孙亮的好配偶。当时的风俗,通婚双方不大讲究辈分,所以在大公主的极力撮合之下,孙权不久就同意了这门娃娃亲。孙亮和比自己矮两辈的全家小小姐,便成了名义上的夫妇。

经过数年的苦心努力,潘氏本人击败众多的竞争对手,终于取得后宫第一人的地位。她的儿子孙亮,也长到七八岁,渐渐显露出过人的聪慧来。她们母子,又争取到大公主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支持者。潘氏认为,收取渔人之利的时候到了。

于是,她瞄准天上荧惑出、地下山岩崩的大好机会,向准备确定继承人的孙权大吹枕边风。她的枕边风吹得很有艺术性。她绝口不提要自己的儿子当继承人,而是一再要求孙权:无论皇上在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中选定何人,都请皇上向继承人打招呼,将来登基后不得伤害我们母子的性命。因为他们二人仇恨已深,任何一人登基后都会向对方报复,到时候可不能杀红眼睛,顺便就把刀朝小兄弟孙亮的头上砍呀!每逢说完,她都要悲泣一番,以加强谈话效果。

潘氏的话使孙权意识到,只要是在孙和与孙霸之间选择继承人,日后自己眼睛一闭,就免不了有一场自相残杀发生,搞不好还会因此断送了江山社稷。要避免这样的后果,唯一的办法,就是抛开这两兄弟,另选继承人。另外选又选谁呢?他看着时刻在自己膝下,朗朗背诵《孝经》的孙亮,清脆的童音,把“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些句子送入自己的耳中。孙权笑了笑,心中便有了主意。

赤乌十三年(250)八月底,吴国皇帝孙权,正式颁发诏书:废除皇太子孙和,将其移至故鄣县(今浙江省安吉县北)严加看管;鲁王孙霸赐死,遗体降级按侯爵规格安葬。十一月,又发布诏书:立八岁的少子孙亮为太子;明年将改元为“太元”。

至此,在孙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的政治斗争,终于到此落幕。陆逊等人,墓木已拱;鲁王宫中,人去楼空;故鄣道上,孙和悲泣。只有年轻的潘氏夫人,躲在建业京城皇宫的椒房深处,吃吃暗笑,她才真正是这场激烈的利益争夺中最后的大赢家。这正是:

政坛将相知多少,败给宫廷小美人。

要知道孙权立了八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之后,他又如何应对自己的英雄迟暮,请看下文分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70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