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袁绍传——身死之后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3 09:08:51 0

对于袁绍之死,真正从内心感到悲伤者,并非其亲属或部下,而是河北四州的普通老百姓。史籍曾描绘当时民众的真实反应说:“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当时的语言中,将父亲或母亲简称为“亲”。因而上文所谓“丧亲”,就是死了父亲或者母亲。袁绍虽然个性骄矜自用,为政却相当宽和,死后百姓哀痛,如丧考妣。东汉末年割据群雄之中,身亡之后能受到民众如此怀恩者,似乎还没有第二人。

但是,若把视线转到袁家内部,展现出来的又是另一番异常可怕的图景。

先看袁绍的妻室。他的原配嫡妻当时已经过世,除继室夫人刘氏之外,尚有宠妾五人。这刘氏平素对五位小妾恨之入骨,只不过怕惹丈夫动怒,才不敢对她们施加毒手。袁绍一死,刘氏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出胸中积蓄多时之恶气。此时,丈夫的尸体仍在卧榻之上,尚未进行殡殓。刘氏也顾不得这些,先把五位如夫人召至密室之中,令仆役下手杀死。她还害怕五人的鬼魂到阴间后,又去迷惑袁绍,竟喝令仆役把五人的头发全都剃光,脸上均以墨色涂抹,“以毁其形”。为了替老母出气,刘氏的小儿子袁尚,又派兵前往五位如夫人的娘家,将其家属不分老幼病残全部诛杀。上百条无辜生命,就这样冤枉地成为袁绍的殉葬品。

妻妾相残过后,接着便是子嗣相争。争什么?争继承人的位置。袁绍的继室刘氏,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幼子袁尚,均已成年。在中国古代,贵族男子往往有妻有妾,子嗣自然不少,但继承人的位置却只有一个。为了防止兄弟相争,所以古人便确立了选择继承人的原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记载于儒家经典《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后无嫡,则择立长,年均以德,德均以卜。”意思是说,首先看嫡妻是否有子。如果有子,且不止一人,那么就按年长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如果无子,那就只能在多位侧室的子嗣中选择了,此时的原则是:先比年龄,年长者优先;年龄相同则比品德,德高者优先;年与德均相同,则比占卜结果,占卜结果好者优先。也就是说,选择继承人的标准是四个字,依次为嫡、长、德、卜。按照以上原则,作为嫡长子的袁谭,自然是无可争议的继承人,而且袁谭天资聪明,刚成年即出镇青州方面,有一定的行政才能,也能担当其父留下的职务。但是,事情的结果却是反面:袁谭的继承人位置被人夺走了。

俗语云:“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皇帝爱长子者,因为长子是其继承人也。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东汉末年的割据群雄中,不少人却是爱长子的老弟胜过爱长子的。例如曹操爱曹植胜过爱曹丕,刘表爱刘琮胜过爱刘琦,孙权爱孙霸胜过爱孙和。袁绍也是如此,他爱小儿子袁尚,胜过爱长子袁谭。

袁尚长得姿容英俊,风度翩翩,从小就很得父母的欢心。刘氏心疼小儿子,屡屡向袁绍吹枕旁风,要丈夫立袁尚为继承人。袁绍也有此心,但他怕长子不服,于是便想出一个自以为妥当之极的办法来。

大约在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前后,袁绍突然宣布:因考虑到兄长袁基全家被董卓诛杀,后嗣断绝,故决定以长子袁谭出继袁基之后,并以袁谭镇守东面的青州。袁绍的想法是,让袁谭出继袁基,袁谭得到了一个继承人的位置,而自己的位置则可改由袁尚继承,岂非两全其美么?所以他随即把袁谭打发到了青州,以免袁谭留在邺城与袁尚生事。

其实袁绍这个主意非常愚蠢。他因为自己当初也是出继伯父袁成从而摆脱了庶子身份得到了好处,所以把这套办法又用到长子身上,以为可以安抚袁谭之心。但是他没有想到,袁谭并非如自己是女奴的贱子,与袁尚乃是一母所生,而且还是大哥。而今出继伯父,继承的只是一个空名,丢掉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权位,岂肯甘心?不肯甘心且又拥兵一方,此后袁谭不是要同其弟大动干戈么?沮授最先看出这方面的后患,所以当即劝阻袁绍说:“世间有云:万人逐兔,一人获之,余人皆止,因其已有归属之故也。而且立嗣择年长,年均以德,德均以卜,此乃古之典制。愿明公上思先代成败之诫,下思逐兔有归之理,召回长公子。如其不改,祸乱就将从此开始!”

袁绍马上为自己派袁谭出镇青州一事辩解道:“我是想让诸子各据一州,以比较他们的才能。”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袁绍又把次子袁熙派往北面的幽州、外甥高干派往西面的并州,唯独把小儿子袁尚留在身边。但是,他又不明确宣布自己的继承人就是袁尚。这种继承人不确定的状况,一直到他呕血身亡时亦未改变。

卧病的袁绍迟迟不定身后大事,麾下的部属暗中便分作拥兄派和拥弟派两帮。拥兄派的首领是郭图和辛评,而拥弟派的首领则是逢纪和审配。双方各为其主,竭智尽力,使得兄弟之争迅速扩大为朋党之争。

袁绍撒手西归,拥立新主成为第一急务。按照大多数部属的看法,新主应当是镇守青州的长公子袁谭无疑。而拥护袁尚的审配、逢纪,深知袁谭一旦得立,自己的日子难过,便假称袁绍临终有口头遗嘱,抢在奔丧的袁谭到达邺城之前,拥立袁尚继承其父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军事的宝座。

待到袁谭风尘仆仆赶至邺城,位置已被老弟夺去,他自然是气愤不已。不过,想到老父尸体尚未入土,再说邺城已然是三弟的势力范围,所以他并没有马上发作。一俟丧事办完,他就自请到冀州的南大门黎阳县镇守,以防曹军前来进攻。他的如意算盘是,我为你出守河防前线,你总得给我配备一支强大的军队。强兵在手,而邺城近在咫尺,一有机会,夺回宝座不是很容易吗?

但是,他的老弟早已提防到他这一手。袁尚送了大哥一个车骑将军的高级军职,以示优崇,至于兵马却给得不多。就是这少量的兵马,其指挥权也不完全属于袁谭,而要受随军前来的逢纪监督。袁谭再三请求增兵,均被袁尚拒绝,袁谭一怒之下便杀了逢纪,把指挥权完全夺在手中。

袁尚闻讯大怒,正要给兄长一点颜色看看,却没有料到曹操的大军开始渡过黄河,强攻黎阳。袁谭见势不妙,赶忙派人驰往邺城告急求援。袁尚此时也只好把收拾大哥的念头放在一旁,亲提数万精兵驰援黎阳。袁、曹两军自建安七年(202)九月,一直相持到次年的春天,依然不分胜负。

直到建安八年(203)二月,袁氏兄弟被曹操击败,只得放弃黎阳,退回邺城固守。曹操乘胜北进,追至邺城之下。袁尚突出奇兵袭击曹军得手,曹操攻势受挫,赶忙召集幕僚商讨对策。

此时,曹操手下最杰出的谋臣郭嘉,给其主公进献了一条缓兵待变之计。这郭嘉字奉孝,乃豫州颍川郡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氏。他当初本想在袁绍手下效劳,因见袁绍其人不好辅佐,且其手下谋士太多难以崭露头角,故而改投势力尚弱的曹操。一到曹操麾下,郭嘉奇谋迭出,很快就成为曹操最得力的谋臣,而与荀彧、荀攸等比肩等列。曹操曾经感叹赞美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可见其受信任之深。当下郭嘉从容说道:“袁谭、袁尚兄弟,各有羽翼,争位方始。今攻之太急,则促使二人同心并力与我相持;若暂缓不攻,二人必自相残杀。为今之计,不如回军南向,故作攻取荆州,以待其变;内乱生而后击之,一举可定!”

曹操听了,不禁大喜,连连称善,立即传令回军。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略作休整后又提兵南下。他缓缓走出二百里地,到达与荆州接壤的豫州汝南部郡西平县(今河南省舞阳县东南)境内后,便驻马不前,静候二袁相争的消息。

果不出郭嘉所料,曹军刚一撤退,袁氏兄弟便在邺城大打出手。先是袁谭向老弟请兵去追击曹操,他陈述理由道:“我手下精兵太少,故而不久前在黎阳受挫。现今曹军失利,士卒思归,趁其尚未南渡黄河,出兵掩袭,必可大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愿领兵出击!”

袁尚心想:你老兄总是找些理由来向我要兵要将,且不说现时拨了精兵你是否会马上用来打我,就是你真的用来打曹操,打败了是折损我的兵将,打胜了是长你的威风,横竖都是我吃亏,我岂能做这样的傻事?于是,他既不给大哥添兵,也不派兄长出击,干脆来一个置之不理。

袁谭要兵不成,不禁勃然大怒。此时郭图、辛评等追随左右的谋士,又来火上浇油,他们对袁谭告密说:“将军本是先公的嫡长子,而使先公决定以将军出继者,皆是审配等人屡进谗言的结果。”

提起出继一事,袁谭更是怒气勃生,不可抑止。当下他便点起麾下人马,杀向袁尚所居的大将军府。袁尚早有防备,马上下令部属还击。一对同胞兄弟,就在亡父生母的面前兵戎相见,大打出手,都恨不得把对方置于死地,早把那温柔敦厚的经学世家门风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古人曾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贵族人家的好传统,传到第五代就会断绝无余。诚哉斯言。

从此二袁兄弟便撕破了脸面。袁谭兵少不敌,在邺城外门一战大败,只得连夜逃回自己的根据地,即冀州勃海郡南皮县。他一到南皮,即调集兵马准备反攻袁尚,此刻有一位正直明智的幕僚王修,向他诚恳进言道:“兄弟者,如人之左右手也。如果弃兄弟而不亲,普天之下还有什么人可亲呢?今有小人从中挑拨离间,以谋私利,万勿听其谗言。如果能杀佞臣数人,兄弟重新亲睦,必可制服四方,横行天下!”

袁谭根本听不进王修的忠言。他正要提兵进攻邺城,不料老弟袁尚已领大军杀到城下,他只得凭城固守。数日之后,形势危急,袁谭无可奈何,只得溃围而出,南奔三百里,逃往青州平原郡的平原县(今山东省平原县南)。

袁尚跟踪追击,又把袁谭围在平原城中。走投无路的袁谭,竟听郭图之言,派人去向敌人曹操求救。古语云:“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兄弟们虽然在家门内打斗,可是一旦遇到外面势力的欺侮,却会马上共同抵御。如今袁谭一反常理,反而引狼入室以求自保,袁氏势力便进入了迅速崩溃的阶段。

当袁谭的求救使者到达西平县时,一直在翘首企盼二袁相争消息的曹操,竟然对形势变得对自己如此有利而产生了怀疑。他怀疑二袁是在用计诱敌深入,故而迟迟不采取行动,倒把求救的使者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前来搬救兵的使者姓辛名毗,字佐治,也是豫州颍川郡阳翟县人氏,与曹操的谋臣郭嘉乃是同乡。曹操迟疑不决,辛毗只好央求郭嘉从中帮忙。郭嘉认为袁谭求救无诈,力劝曹操出兵以收渔人之利。曹操始终有点不放心,便把辛毗叫到面前问道:“袁将军求救之事真的可信么?”

辛毗也善于言辞,他立即诚诚恳恳地答道:“明公无须考虑此事是真是诈,只消直接以情势论之即可得到答案。袁氏兄弟相争,最初两人都以为外人不会插手其间,只要消灭吞并了对方,即可进而平定天下。现今已走到向明公求援之地步,其处境究竟如何,不是可想而知么?”

接下来辛毗又乘机进谏曹操,在打败袁尚后进取河北四州之地,好似他不是袁谭派来搬救兵的特使,而是改换门庭前来投奔曹操的智士一般。二袁前景不妙,辛毗已经在为自己安排后路了。

辛毗一席话,说得曹操疑虑全消。初冬十月,曹军大举北渡黄河,摆出一副要踏平邺城的模样,以探对方虚实。袁尚得知消息,赶忙从平原撤军回邺城。袁谭趁机在后面追击一番,以出胸中恶气,这也不必细说。

经过此次实际试探,曹操心中完全有了底。他决定先稳住袁谭,同时抓紧时间,作全力进攻邺城的战前准备。当月,曹操派出媒人到平原下聘,为自己的儿子曹整订婚,女方就是袁谭的宝贝女儿。使者出发后,曹操立刻领兵回许都,开始备战并窥测时机。

建安九年(204)春正月,曹操经过充分准备后,再度挥师北上,渡过黄河,有心一举攻占邺城。他来到黎阳即止军不前,全力先行打通粮道。当时从黎阳深入冀州内地,主要依靠陆路的人畜力量运输,相当艰难吃力。曹操决心开通一条水路,以更加省力便捷的舟船通粮运。在黎阳城西,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河流,其南端的源头,接近淇水向南入黄河的水口处,然后向北流入冀州内地。曹军在淇水的水口,以横断面为方形的大木桩,类似于后世的铁路枕木,成排打入河道之中,硬是把淇水阻遏之后反流到这条小河之内,使之形成一条水量充沛的河道,这就是当时河北水运著名的主干线——白沟。而打入方形大木桩的地方,则被叫做枋头,后来变为兵家重视的军事要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军在冀州的南大门全力打通粮道,其意欲何为,恐怕连普通的老百姓也很清楚。但是,情有多深,仇也有多深。就在大敌当前之时,袁尚仍然把打击兄长放在压倒一切的首要位置。暮春二月,袁尚留审配守邺城,自率精兵再次前往东北五百里外的平原,进攻袁谭去了。

此时正是桃花水发之际,白沟粮道帆樯如林,通行无阻,所以袁尚前脚刚走,在黎阳的曹操立即挥兵北进,大举猛攻。当月,曹军数万人马将邺城团团围定,起土山,挖地道,开始了长达五个月之久的邺城攻坚战。

仲夏五月,曹操在邺城周围挖掘四十里深沟,引漳水灌城,城中军民病饿而死者过半。如此危急的时刻,袁尚依然在平原猛攻大哥不止。直到初秋七月,袁尚在平原打得精疲力竭仍然未能得手,而邺城又危如累卵之时,他才抽调了一万多人马回援冀州。不料他刚刚在城西十七里处的滏水岸畔扎下营寨,就遭到曹军的迎头痛击,两战两败,部众彻底瓦解。袁尚侥幸逃脱,率领少数残兵败将,仓皇逃往正北六百里外的冀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

袁尚北逃,曹操立即加紧围攻邺城。八月初二日戊寅,曹军破城而入。经过激烈的巷战,审配等人被活捉,守城军民大部分死于屠刀之下。作为袁氏大本营的邺城,至此落入曹操的手中,而国色天香的袁绍二儿媳妇甄氏,则成为曹操次子曹丕的战利品,后来生下了曹魏皇朝的魏明帝曹叡。

曹操得了邺城,马上开始收揽贤才,安抚百姓,并且自兼冀州牧。为了笼络人心,他还特地到城郊袁绍墓地上去哭吊一番,又把袁家财物原封不动退还。自此之后,曹操即把邺城作为自己政治活动的中心全力经营,而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反倒变为摆设和陪衬了。

邺城及冀州大部丧失之后,袁氏兄弟即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两三年间迅速灭亡。

建安十年(205)春正月,曹操以大军围攻袁谭于南皮,袁谭势孤不敌,临阵被杀,曹操取得青州。对于袁谭手下的河北名士,曹操尽力礼聘任用,唯独对郭图及其家属却是尽诛不赦。奸佞小人郭图,倒是活该遭受如此下场;只是可怜他的家属,冤枉成为陪死之鬼。

建安十一年(206)春三月,曹操亲领兵马攻破并州要塞壶关(在今山西省壶关县北),斩杀高干,取得并州。

建安十二年(207)夏,曹操因袁尚、袁熙弟兄同奔塞外,投靠势力强大的乌桓族单于,屡屡入塞侵扰边民,便亲率大军跋涉千里,出塞进攻乌桓。八月,曹军取道卢龙塞(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直指乌桓族武装力量的大本营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南)。中途在白狼山(在今辽宁省建平县西北)与乌桓主力军团相遇,一战破敌,斩乌桓军统帅蹋顿,俘虏胡、汉军民二十余万人。混乱之中,袁氏兄弟再次逃脱,狼狈东奔,去投靠幽州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太守公孙康。十一月,公孙康杀死二袁,将其首级送呈曹操邀功。曹操下令悬挂袁尚首级于邺城之马市示众。雄踞河北长达十六年之久的袁绍父子,即以这颗血淋淋的人头,向世人宣告自己命运的终结。

原本可由袁绍来统一的黄河中下游八州之地,现在被曹操纳入其势力范围。次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开始着手经营南方,由此爆发了奠定三分鼎立局面基础的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之战。

老演员已谢幕,新演员正登场。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又一出群英荟萃的精彩戏剧开始了。这正是:

袁曹争战收金鼓,赤壁群英又上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65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