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难思量,又到临终授位时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13:31:22 0

临终之前,慈禧太后眼见自己和光绪都已是病入膏肓、绝无好转的任何可能,这时她必须要安排一件大事,这就是大臣们一直在暗地里议论纷纷的立嗣问题了。

清朝走到咸丰这朝已经是疲相百生,不说别的,仅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就足以让人头疼了。且不说康熙那时有“九王夺嫡”,道光那会儿也至少还有咸丰和恭亲王奕訢可作选择,但到了咸丰这朝,问题来了。咸丰死时,好歹还有一个儿子同治,可同治、光绪、宣统这最后三个皇帝,在已经成年结婚的情况下,竟然都没有子女。还有什么可说的?天亡大清,应是定数。

闲话且放一边,先来看慈禧太后如何解决这个麻烦问题。当年儿子同治死时,慈禧太后力排众议,最后立了妹夫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即后来的光绪),但光绪进宫以后,也一直没有生育,眼见两人都快不行了,立嗣问题已经是火烧眉毛,不能再拖延了。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九日(1908年11月12日),慈禧太后在把庆亲王奕劻支使到清东陵普陀峪去视察陵寝工程后,便在病榻上召集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那桐等人来商议立嗣问题。对于这种大事,慈禧太后此前早已是考虑再三并且早有安排。这个安排便是年轻的醇亲王载沣,他当时被慈禧太后派到军机处学习行走,不久前刚刚升为军机大臣。这次之所以没有让他来参加会议,道理就在这里。

不过,慈禧太后并不是要让载沣继位,而是要让他的儿子、未满三岁的溥仪来当这个皇帝。当慈禧太后宣布这个决定时,世续和张之洞担心光绪的皇后(隆裕皇后)再来个垂帘听政,于是便共同奏称:“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直接立载沣。”

慈禧太后犹豫了一下,说:“你们说立长君,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要是我不为穆宗(同治)立后,终究是对不起他。要不就立溥仪为帝,仍令载沣主持国政。如此的话,公义私情,两无所憾。”

张之洞说:“既然如此,名分需要定一下。”

慈禧太后说:“原来有这种前例吗?”

张之洞说:“明朝时有监国之号,本国之初也有摄政王之名,都可以援以为例。”

慈禧太后说:“如此最好,监国和摄政王两个都用吧。”

张之洞迟疑了一下,又说:“(光绪)皇帝临御三十多年,也不能使之无后,古有兼祧之制,似乎可以仿行。”

当时光绪还没有死,慈禧太后默而不言,半天后才盯着张之洞说:“凡事不必泥古,这事姑且按你说的办,马上拟旨吧。”

第二天早上,奕劻从清东陵回来,他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去见慈禧太后,主张立长不立幼,但慈禧太后态度坚决,对他的劝告不予理会。当天上午,慈禧太后又召见载沣、张之洞等人,当众宣布昨天的决定。

26岁的载沣听到这个决定后,跟他的父亲当年听说要立儿子载湉(光绪)为帝的反应一样,他吓得伏在地上,“叩辞至再”。但慈禧太后不为所动,严令载沣立刻回家收拾一下,当天晚上就要把溥仪送进宫,交由皇后抚养。

《异辞录》中则说,慈禧太后病危之时召见庆亲王和军机大臣,在问及光绪皇帝病况后,庆亲王奕劻回奏“疾大渐”(意思是快要死了),请速立皇子。慈禧太后沉吟半晌后,说:“先令载沣之子入宫读书”。一旁侍立的载沣赶紧推辞:“臣之子幼,载涛(载沣之弟)之子长,愿太后善为计。”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当下捶床怒斥:“你可真是糊涂!如今都什么时候了,还说这种无用话耶!现在立你的儿子为穆宗毅皇帝(同治)的嗣子,你为摄政王。你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择有才能者为佐,好歹把这江山坐住!”

《异辞录》虽系野史,但作者刘体智出身名门(同光年间四川总督刘秉璋第四子,娶大学士孙家鼐之女),又曾任户部郎中、大清银行安徽总办等职,以其对朝政的亲身经历及对前朝掌故的熟悉程度,此传闻也不完全是凭空构撰。

慈禧之所以选择溥仪继位,是因为溥仪的祖父奕譞是咸丰帝胞弟,奕譞的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载沣的福晋也就是溥仪的母亲瓜尔佳氏是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之女,也是慈禧太后的养女,而溥仪又是光绪的亲侄子,再算起来的话,也算是同治的堂侄。正是因为这多重关系,慈禧太后最后决定弃长立幼,让溥仪兼祧同治和光绪之嗣。至于溥仪年幼的问题,慈禧太后早就有意让载沣承担起今后监国主政的责任。

载沣出生于1883年,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奕譞原来的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她生养过四个孩子,但只有次子载湉(光绪)长大成人。载沣是奕譞的侧福晋刘佳氏所生,1891年奕譞刚满五十岁便告去世,由于唯一活着的胞兄已经做了皇上,于是未满8岁的载沣便承袭了醇亲王的王位。

载沣小的时候,奕譞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为他请的老师都是博学通儒,而载沣学习也颇为刻苦,在那些不学无术的爱新觉罗皇族子弟里,算是比较有学问的。估计是受了家庭的影响,载沣从小就很好学,性格谦逊,做事多有退让,生活知足常乐,和父亲十分相似。可惜的是,奕譞去世太早,载沣没有机会获得父亲那样丰富的政治阅历,因而也远没有像父亲那样精明。

在和光绪闹翻之后,慈禧太后开始有意培养载沣。1900年时,载沣被任命为宫廷行走,第二年又被委派为阅兵大臣。不过,载沣从小就对政治没什么兴趣,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颇有读书避祸、超脱政治的倾向。但是,他生在这样的家庭,却是无法逃避的。

难思量,又到临终授位时

●醇亲王载沣和两个儿子(怀抱的为溥杰,旁立者为溥仪)

最开始时,载沣虽然位居亲王,但在大多数时间都是默默无闻。他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相,是因为1900年庚子之役中德国公使被杀、德皇强令清廷派遣亲王前往德国谢罪一事。就这样,刚满18岁的载沣接受了这个尴尬的出使,于1901年前往德国。从德国回来后,载沣便由慈禧太后指婚,配与荣禄之女瓜尔佳氏,并开始参与国内政治,比如清廷的预备立宪和改革官制等会议,都由他和庆亲王奕劻共同主持。不久,慈禧太后又让他前往军机处学习行走,1908年便成为军机大臣。也就在这年,光绪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年号宣统,载沣则以摄政王监国,时年26岁。

载沣被慈禧太后选为百年后的权力接替者,绝不是因为他才能出众或是其他,而仅仅是因为宗法制度下实在无人可选。对此非常际遇,载沣的惶恐可想而知,而这种惶恐并没有因为慈禧太后对他进行了8年的刻意培养而有所减弱。

载沣的性格天生就比较软弱,口才也不好,在公开场合话不多,也没有什么热情。最要命的是,他太年轻,缺少政治经验,自己似乎也不想有多少作为。据说,他的房中悬有一联,“有书大富贵,无事小神仙”;团扇则录有白居易的一首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根本就对政治毫无兴趣。说真的,让他去做这个摄政王(其实就是皇帝),真是有点难为他了。

当然,对于载沣的性格和能力,慈禧太后也不是不知道,但限于名分的重要性,她也是没有其他选择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4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