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平定川滇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01:12:50 0


平定四川夏政权的军事行动,开始于洪武四年(1371)。在这前一年,明军东西两路出击应昌和定西,迫使北元残余势力往北撤退,这就为进军四川创造了条件。

夏政权的创建者明玉珍,本姓旻,名珍,随县(今湖北随州)梅丘人。他“家世以农亩为业”,当过“巡司弓兵牌子头”,系“弓兵之首”。元代弓手即弓兵是由“每一百户内取中户一名充役”,因此他的出身很可能是中小地主。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明玉珍在家乡组织一支地主武装,结寨自固,被推为屯长。至正十一年(1361)底,徐寿辉攻占荆湖州郡后,派人招降,他仗剑往从,被授为统兵征虏大元帅,率本部人马,隶倪文俊部下。至正十五年夏,奉命领兵万余人,驾斗船50艘,前往四川夔州府(治今重庆奉节)筹粮,由于纪律严明,颇得群众拥护。至正十七年十二月,明玉珍乘四川元朝兵力空虚,袭据重庆,被徐寿辉授为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后来,他又在广元等地击败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大宋西路军将领李喜喜,据有四川西北部,被提升为陇蜀行省左丞。接着调兵南下,进军川西南,次第消灭了四川境内的元军。陈友谅弑徐寿辉自立为帝后,明玉珍非常不满,于至正二十一年十月称蜀陇王,以元朝进士刘桢为参谋,派兵扼守瞿塘关(今重庆奉节东),和陈友谅断绝往来。至正二十三年正月初一,又在重庆称帝,建国号大夏,改元天统。他在位六年,设国子监,开进士科,折节下士,去释、老二教,上奉弥勒;崇尚节俭,轻徭薄赋,“赋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役之征”;坚持反元斗争,至死犹以“中原未平,元虏未逐”为念,因此颇得蜀人的支持。天统四年(1366)二月病死,年仅三十六岁。其子明昇即位,年仅十岁,由母彭氏垂帘听政,改元开熙。大臣不听约束,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第二年,部将吴友仁入朝专政,他贪墨成风,“私家倍于公室,仓帑空虚” ,国势于是日趋衰弱。

朱元璋同明玉珍的关系本来比较好,因为他们都是反对陈友谅的。龙凤十年(1364),陈理投降后,朱元璋开始遣使与明玉珍通好。后来明昇即位,仍然与朱元璋保持往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要统一全国,自然威胁到夏国的生存,两国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明朝建立后,明昇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曾遣使祝贺明军攻克大都。朱元璋乘机遣使带信给明昇,赞扬其父明玉珍识时务,通时变,“能通使修好”,希望明昇也能“度德量力,审机识变”,顺应天下“定于一”的大势,“以安靖生灵”,即归顺明朝。明昇未作答复。洪武二年,明军平定关陕后,夏国震恐,吴友仁却认为:“蜀地非中原比,设有缓急,据险可守,军资又充足,虽勇将强兵,其若我何?为今之计,莫若外假交好以缓敌,内修武事以备御。”明昇听从吴友仁的意见,继续遣使与朱元璋修贡通好。不过朱元璋并不以此为满足,洪武二年十月,他派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入蜀招降,要夏国归附于明。因吴友仁等人坚决不从,明昇没有答应。十二月,杨璟从四川回来,建议“举兵取之”。朱元璋考虑再三,觉得“兵之所加,必贵有名”,否则难以服众,主张继续招降,“俟其悔悟来归”。转跟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派遣使臣到夏国求楠木,遭到夏国左丞相戴寿的拒绝,他又遣使请求假道蜀境进攻云南,再次遭到拒绝,从此“明夏竟绝和好”。五月,徐达率领明军攻占定西,打败扩廓帖木儿后,乘胜率军南下攻取四川的北部门户兴元(今陕西汉中)。为确保夏国的安全,明昇便主动下手,于七月间派吴友仁率3万军队北上夺取兴元,接着又派瞿塘关守将、平章莫仁寿出兵攻打归州(在今湖北秭归南),均以失败告终。这就给朱元璋提供了出兵的借口。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正式下令向夏国发动进攻。他根据夏国的地理形势,决定分兵两路,以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左副将军,德庆侯廖永忠为右副将军,令其与荥阳侯杨璟、都督佥事叶昇等率京卫、荆、襄的舟师由瞿塘趋重庆;颍川侯傅友德为前将军,济宁侯顾时为左副将军,令其与都督佥事何文辉等率河南、陕西的步骑兵由秦、陇趋成都。并举北宋大将率军进攻后蜀,纵兵掳掠,残杀无辜,激起蜀中军民反抗之事为例,告诫诸将要“肃军士,严纪律,以怀降附,无肆杀掠”。临出师前,他密谕傅友德:“蜀人闻吾兵西伐,必悉其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在今陕西宁强北),以拒我师。彼必谓地险而吾兵难至,若出其不意,直捣阶(今甘肃武都西)、文(今甘肃文县),门户既隳,心腹自溃。兵贵神速,但患尔等不勇耳。”接着,又命冯胜前往陕西修筑城池,令邓愈赶赴襄阳训练军马、运送粮饷以给征蜀军士。

两路大军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开向四川。正如朱元璋所预料的,夏国果然以重兵扼守瞿塘关,先派莫仁寿用铁索横断关口,后又派戴寿、吴友仁、邹兴、飞天张前往增援。戴寿派人凿两岸崖壁,引缆绳架起三座飞桥,铺上木板,置放炮石、木杆、铁铳,并在缆桥两岸置炮,层层布防。汤和、杨璟率领的南路军自归州出发,闰三月进抵夔州的大溪口(在今重庆奉节东南长江右岸)。杨璟分兵三路进攻瞿塘关,遭到夏军的阻击,初战失利,退还归州。傅友德率领的北路军,却进展非常顺利。傅友德进兵之前,先派人侦察敌情。他探知青川(今四川平武东)、杲阳(在青川南)夏军兵力空虚,阶州、文州虽有敌军营寨,但守御力量单薄,便遵照朱元璋的嘱咐,选派5000精兵为前锋,大军继后,扬言将出金牛,暗中却攀缘山谷,直趋防守薄弱的陈仓(在今陕西宝鸡东)。四月,连破阶、文,迅速杀向蜀中,攻克青川、杲阳、江油、彰明(在江油南)、龙州(今四川平武)、绵州(今四川绵阳),向汉州(今四川广汉)逼近。为了瓦解夏军的斗志,傅友德命令军士制作数千块木牌,写上攻克阶州、文州、龙州、绵州的日期,投入江中,顺流而下,“蜀守者见之,为之解体”。戴寿为保成都的安全,令邹兴、飞天张留守瞿塘关,自己和吴友仁领兵还救汉州。六月,明军在汉州城下击败从绵州溃退下来的夏将向大亨,接着又击败前来赴援的戴寿、吴友仁,一举攻克汉州。戴寿与向大亨退守成都,吴友仁逃往古城,后来又逃往保宁(今四川阆中)。

五月,汤和、周德兴和廖永忠再次率南路军自归州进攻瞿塘。因江水暴涨,中途驻兵大溪口,准备等到长江水落时再进军。六月,朱元璋得到北路军攻克龙州的捷报,立即敕谕汤和:“傅将军率精锐,冒险深入,克阶、文、隆(应为龙州之误)诸州郡及青川、果阳(应为杲阳之误)、白水江之地,兵既越险,次于平川,蜀人无险可恃,正当水陆并进,使彼首尾受敌,疲于奔命。平蜀之机,正在今日。若俟水退然后进师,岂不失机误事?”接到诏书,廖永忠马上引兵出发。汤和还在犹豫,刚好江水漂来北路军攻克阶、文、龙、绵诸州的木牌,这才带领军队,伐木开道,从山路向夔州挺进。廖永忠部于六月初先于汤和抵达夔州府,击败夏军后,进兵瞿塘关。他见江水峻急,又有铁索、飞桥横贯江上,船只无法通过,于是选派精兵数百,穿青蓑衣,携带干粮、水筒,抬着小舟穿过树林草丛,逾山度关,到达夏军的上游,在夜间驾舟顺流而下。自己则在下游率精锐出黑叶渡,兵分两路,于五更之时杀向夏军的陆寨和水寨。第二天清晨,击破陆寨,尔后又与从上游顺流而下的精兵上下夹击,攻破夏军的水寨,焚毁三座飞桥,烧断铁索,击毙邹兴,活捉同佥蒋达等88人,斩首千余级,攻克了夔州。翌日,汤和领兵到达夔州,决定与廖永忠分道并进,约会于重庆。

六月十八,廖永忠领舟师进抵重庆东面的铜锣峡。明昇惊骇异常,右丞相刘仁劝明昇逃奔成都,明昇的母亲彭氏主张投降,边哭边说:“事势如此,纵往成都,不过延命旦夕!”遣使至廖永忠军营,表示愿意献城投降。廖永忠因汤和未到,没有接受。二十二日,汤和率步骑兵抵达重庆,与廖永忠会师,这才接受明昇的投降。汤和、廖永忠礼待夏廷君臣,并安抚戴寿、向大亨等人的亲属。过了四天,永嘉侯朱亮祖也带兵到达重庆。原来,在四月间,朱元璋因汤和、傅友德等伐蜀已届三月,未得捷报,又任命朱亮祖为右副将军,带兵入川增援。当他抵达重庆时,汤和、廖永忠早已引兵入城了。

七月,傅友德率兵围攻成都,戴寿、向大亨等见大势已去,籍府库仓廪投降。接着,傅友德分兵会朱亮祖,攻取未附州县。到八月,四川各地均被攻占,但吴友仁仍据守保宁(治阆中),负隅顽抗。朱元璋闻讯,遣使责问汤和诸将:“为将贵审机而重料敌,古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今全蜀已下,惟吴友仁尚据保宁,偷旦夕之命。乘机而取之,此破竹之势,无不克者。将军徘徊不进,何也?吾付将军以大任,而临事往往逗挠,此如何以总军事、寄国命乎!”汤和闻诏,赶忙派周德兴会同傅友德率兵进攻保宁。不久,保宁城破,吴友仁被活捉,执送京师处死,四川全部平定。后来,朱元璋奖赏平蜀将士,“友德、永忠受上赏,而和不及”。

明昇在七月被护送京师,礼部大臣要求按照北宋初年对待后蜀孟昶投降的事例,令明昇于午门外行叩头伏罪之礼。朱元璋说:“昇幼弱,事由臣下,与孟昶异,宜免其伏地上表待罪之仪。”他下诏封明昇为归义侯,并在京师赐给一所宅第,以示优待。第二年,明昇与陈理“居常郁郁不乐,颇出怨言”,朱元璋遂将他们迁置高丽耽罗岛,要求高丽国王“善视之”。

明军攻灭夏国,统一四川,为平定云南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云南在宋代为白族首领段氏建立的大理国所统治。元灭南宋之前,忽必烈率蒙古军分兵三路攻入云南,灭大理国。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置云南行中书省,立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以镇之。忽哥赤死后,又封其子松山为梁王,仍镇云南,同时“设大理都元帅府,仍录段氏子姓,世守其土,故大理国王之子段实授命总管大理、善阐、会川、建昌、永昌、腾越诸郡”,是为第一代总管。元顺帝至正年间,忽哥赤的后裔把匝剌瓦尔密袭封梁王,驻守中庆路(治今云南昆明)滇中地区。他与统治大理一带的段氏既存在矛盾,彼此争战不已,又互相联合,共同对抗农民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在四川称帝,遣夏军11万,分兵三路,进攻云南。梁王仓皇出逃,昆明被占。后来,梁王的部将向大理第九代总管段功求援。在段功的武力支援下,元军挫败夏军,保住了云南。梁王“仍守云南自若,岁遣使自塞外达元帝行在,执臣节如故”。

洪武三年(1370),明军取得应昌和定西战役的胜利,朱元璋曾打算乘机攻取云南而后再取四川。他向明昇提出假道夏国进攻云南的要求,但遭到拒绝,只好作罢。灭夏之后,四川全境尽入版图,同四川接壤的顺元(治今贵州贵阳)宣慰和普定路(治今贵州安顺)总管闻风归附,云南东、北两面的屏障被撤除,统一云南的时机已经成熟。但这时,朱元璋仍“以云南险阻,不欲用兵”,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云南问题。洪武二年、三年,曾两次遣使招谕云南。五年正月,北平守将俘获梁王遣往漠北的使臣苏成,朱元璋又派翰林待制王祎携带诏书,随同苏成前往云南。六月,抵达云南,王祎劝把匝剌瓦尔密“奉版图,归职方”,梁王不听。他进一步陈述陈友谅、张士诚、陈友定、明玉珍、扩廓帖木儿等相继败亡和元顺帝北逃沙漠后的形势,说:“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龙骧鹢舻,会战昆明,悔无及矣!”梁王及左右大臣相顾骇愕,“颇有降意”。翌年,北元必力克图汗爱猷识里达腊派使臣脱脱到云南,“征梁王粮饷”。在脱脱的胁迫之下,梁王又于十二月杀死王祎。洪武七年八月,朱元璋再遣故元威顺王子伯伯赍诏往谕梁王,也遭到拒绝。第二年九月,朱元璋第五次命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出使云南,命被徐达俘获的梁王遣往漠北联络的铁知院等20余人同行。走到云南沙塘口,吴云也被铁知院等人杀害。梁王不仅屡次拒绝明廷的招谕,而且“匿有罪,纳逋逃,惑我边守”,收容明朝逃亡的军民和罪犯。朱元璋于是决定出兵讨伐,用武力平定云南。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先命已致仕的湖广布政使何真及其子何贵祖同往云南,“规画粮饷,开拓道路,置立驿站,集粮草,以候大军征进”。八月,命将简练军士,准备出征。九月初一,任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兵出征。出兵之前,朱元璋仔细研究了云南的地图,并向熟悉云南的人了解当地的山川形势,制定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谕傅友德等人曰:“取之之计,当自永宁(治今四川叙永)。先遣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撒(治今贵州威宁),大军继自辰(治今湖南沅陵)、沅(治今湖南芷江),以入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曲靖,云南之喉襟,彼必并力于此,以拒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取胜,正在于此。既下曲靖,三将军以一人提劲兵趋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昆明)。彼此牵制,使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宜分兵径趋大理。先声已振,势将瓦解。其余部落,可遣人招谕,不必苦烦兵也。”考虑到云南多山,作战多用战骑,他又派人赍敕前往贵州,谕播州(治今贵州遵义)宣尉使杨铿,命“以马三千,率酋兵二万为先锋”,命金竺(治今贵州广顺)长官密定“献马五百匹,以助征讨”。奉调出征云南的队伍不断增加,总数达到30万人。

傅友德统率明军从南京龙江出发,旌旗蔽江而上,沿长江进入湖广,然后命都督郭英、胡海、陈桓等率5万人,往四川永宁趋乌撒,自己与蓝玉、沐英率大军由辰、沅趋贵州。十二月,傅友德攻占普定、普安,招抚当地罗罗(彝)、苗、仡佬各族,进兵曲靖。梁王听到明军攻占普定,派司徒平章达里麻率精兵10余万屯驻曲靖,妄图阻扼明军。右副将军沐英建议:“彼不意我师深入,若倍道疾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上所谓出奇制胜者,此也。”傅友德表示同意,他即挥师急进。走到离曲靖几里的地方,忽然大雾升腾,明军冲雾而行,进至曲靖东北的白石江,阻水而止。不久,雾气消散,达里麻发现明军逼近,大为惊异。傅友德决定马上渡江,沐英提醒他说:“我军远来,形势既露,固利速战,然亟济恐为所扼。”傅友德遵照朱元璋“出奇制胜”的指示,把队伍开到江边,做出准备渡江的势态,迫使达里麻在对岸列阵布防;沐英另派数千人从下游潜渡,绕到敌后。达里麻不知虚实,急欲撤军回御,阵势发生混乱,遂急撤江边守军,准备掉头对付背后的明军。明军乘机渡江,破敌前军。达里麻后退数里布阵,傅友德挥师进击,矢石齐发,呼声动天地,沐英纵铁骑捣敌中坚,敌众披靡。明军生擒达里麻,平定曲靖。此役俘敌2万人,其中有不少是当地的白族和罗罗百姓,傅友德悉抚而纵之,“使各归业”,附近的少数民族“见俘者得归,大喜,军声益振”。曲靖为云南门户,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明军占领曲靖,控制了昆明的喉襟。接着便分兵两路,傅友德率数万大军北上乌撤,接援郭英、胡海等,蓝玉、沐英率部分兵力直趋昆明。

明军攻入云南前,梁王曾依靠大理第九代总管段功的兵力击退夏军的进攻。夏军撤退后,梁王保奏其为云南行省平章,并把自己的女儿阿蒢嫁给段功为妻,“倚其兵力”。后来,梁王对段功产生怀疑,把他杀掉,“遂失大理援”。自此梁王与大理失和,彼此攻战不休。明军攻入云南,大理曾遣众欲助达里麻抵挡明军,闻败而归后不再出兵帮助梁王,使之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蓝玉、沐英率明军进抵昆明东郊金马山,梁王走投无路,率家属及亲信逃往晋宁忽纳砦,投滇池自杀,右丞观音保以城降。

占领昆明后,蓝玉派曹震、王弼、金朝兴率23000军队,分道攻取临安(治今云南通海)诸路,沐英则率兵北上乌撒,接援傅友德。在这之前,郭英等率领北路明军攻入乌撒,生擒元将阿客指蛮,“云南诸郡邑皆震”。乌撒罗罗女土官实卜闻讯,集兵屯赤水河以拒郭英。及至傅友德自曲靖北上的援军到来,两面夹攻,她遭到惨败后才落荒而逃。明军进驻乌撒,得七星关(在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以通毕节,又进至可渡河。“于是东川(治今云南会泽)、芒部(治所在今云南镇雄北边)诸蛮皆降,(沐)英等也降各路”。

朱元璋得到傅友德的捷报,颁敕嘉奖。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与二月,分别下令置贵州都指挥使司和云南都指挥使司,建立军事机构。二月,又置云南布政使司,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建立行政机构。并令傅友德、蓝玉、沐英将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土酋“悉送入朝”,准备实行改土归流。同时,还派官设置邮驿,以通云南,令水西(治今贵州贵阳)、乌撒、乌蒙(治今云南昭通)、东川、芒部、沾益(治今云南宣威)等罗罗土司组织当地人民,随其疆界远近,开筑道路,其广十丈,准古法,“以六十里为一驿”。军事要冲地区,建立卫所,屯兵驻守,追捕逃入山林不肯归附的少数民族,安定社会秩序,以确保粮运和交通系统的安全。因为云南距离内地遥远,衣食不继,又命户部令商人往云南纳粮中盐。一切安排停当后,朱元璋命令明军向西进攻大理,并指示傅友德、蓝玉和沐英:“朕观自古云南诸夷叛服不常,盖以其地险而远,其民富而狠也。驯服之道,必宽猛适宜。”强调“为今之计,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耳”。闰二月,因担心对乌撒诸部实行改土归流,会激起土酋的强烈反抗,影响对大理的攻取,又命傅友德等停止遣送各土酋入朝,说:“初令各土酋入朝,诸蛮必生疑惧,或遁入山寨,负险不服,若复调兵,损伤必多。莫若顺而抚之,示以恩信,久则自当来朝矣。”。

大理的第十代总管段宝,曾在洪武四年“遣其叔段真自会川(今云南会理南)入京奉表归款,朝廷亦以书报之”。但段宝仍奉北元正朔,并未真正归附明朝。洪武七年八月,朱元璋又遣故元官吏赵元佑等出使云南,赍诏招谕段宝:“朕会臣僚,议依唐宋所封,以尔段氏为大理国王。”段宝置之不理,仍奉北元正朔,洪武十二年由其篆额的《大光明住持瑞岩长老智照灵塔铭并序》,碑末即署“大元宣光九年”。后来段宝死,其子段明于洪武十四年四月继位,被梁王授为宣慰使,亦拒不降明。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段明卒,由其叔段世继位。十五年正月,明军攻占昆明后,傅友德根据朱元璋“宽猛适宜”的策略,谕段世归降。段世不从,却遣使向傅友德三下战书,无视汉代以来中原皇朝即在云南进行政治建置的史实,说“夫云南根系白爨故地,称为遐荒,历代所不能臣”,要求明廷兑现洪武七年朱元璋诏谕的承诺,敕封大理段氏为“云南王”,让大理享有独立的地位,并以“兵久则变生”相要挟,要求明军“班师罢戍”。傅友德断然拒绝段世的要求,明确表示明朝统一全国的坚决态度。他回信指出,许诺敕封大理段氏为王的诏谕发布于梁王灭亡之前,如果当时段氏能主动降明,发兵共灭梁王,自可履行封王之诏,但段氏不仅没有发兵夹击梁王,反而率军帮助梁王,就不再存在履行诏谕的问题。傅友德还派何福返回京师,向朱元璋汇报云南的情况和他准备进兵大理的方略。闰二月,朱元璋得到何福的报告,明确敕谕傅友德说:“云南自汉以来服属中国,惟宋不然,胡元则未有中国已下云南”,指出云南尽管没有臣服宋朝,但自汉代以来就属于中国,元朝在未统一中原之前就已统一云南,明军必须坚决统一之,决不允许大理段氏再据地自王,“今诸州已定,惟大理未服,尚生忿恨,当即进讨。……若顿师宿旅,非我之利,要在出奇制胜,乘机进取,一举而定,再不劳兵可也”。

傅友德得到朱元璋的敕谕,即命蓝玉、沐英等统率明军进攻大理。大理城倚点苍山,东临洱海,北面和东南面有南诏皮罗阁修筑的龙首、龙尾两关,非常险要。段世“恃田庵和尚有术,列兵五万扼下关(龙尾关),沐英自将攻之,不克”。沐英随即遵照朱元璋“出奇制胜”的指示,令王弼带领一支队伍由洱水东趋龙首关即上关,为掎角之势,同时派胡海夜出石门,间道渡河,绕出点苍山后,攀木援崖而上,在山上竖起旗帜。翌日拂晓,沐英复率军进抵下关,见山上已竖起明军的旗帜,即策马渡河,斩关而入。山上的明军乘势往下冲杀,上下夹击,大败敌众,遂拔大理,俘获段世。明军乘胜攻取鹤庆,略丽江、石门、金齿(今云南保山)等地。车里(今云南西双版纳一带)、平缅(今云南德宏一带)等边地皆望风归附,云南悉平。这时距攻克昆明仅三个月,距从京师奉命南征,也才刚过半年的时间。

洪武十五年三月,明廷改定云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分为52府,63州,54县,同时令出征云南的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留在当地戍守,增置卫所,推行军屯,并设云南盐课司以益军食。还据朱元璋“顺而抚之,示以恩信”的指示,赐给各少数民族首领以冠带和诰敕,承认元朝授予他们的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官职,对元朝在各族聚居的府、州、县所设的土官,也基本上以原官授职,让他们入朝京师,听从朝廷的号令。

洪武十五年四月,乌撒、东川、芒部的罗罗土司因担心明朝实行改土归流,举兵发动叛乱。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调兵镇压,并指示他说:“诸蛮伺官军散处,故叛耳。曲靖、普安、乌撒、建昌,势在必守;东川、芒部、乌蒙,未可守也,宜聚大军荡除之,使畏威,方分兵守御。”傅友德忙檄调沐英,合兵进讨。六月,沐英自大理还军滇池,与傅友德合攻乌撒。朱元璋又命安陆侯吴复为总兵官,平凉侯费聚为副,带兵前往增援,乌撒叛军惨遭败绩。朱元璋命令明军乘胜追击,并以乌撒、乌蒙、芒部三府地近四川,改隶四川布政司。九月,傅友德、沐英等分兵追剿未服诸部,命冯国用之子、指挥冯诚镇守云南府城昆明。当地“僰”(白)族土官杨苴见府城守军减少,又聚集20万人发动叛乱,进攻云南府城。沐英在乌撒闻讯,派万名精骑回师增援,平定了这次叛乱。十月,朱元璋发布诏书,宣布:“今事已定,其有畏避军马,逃窜山林者,诏书到日,自行出官投首,与免前照(罪),仍旧生理。间有首恶,仍复不悛,潜匿山箐,有能擒获首告者,重加优赏。”并宣布,云南的士农工商要“务安生业”,“诸夷处所,有便于水草放牧者仍旧”;各族百姓不得擅带弓箭,执把枪弩,不得制造毒药,不得互相仇杀,不得破坏道路,阻滞驿递,各府、州、县要兴办学校,教养子弟;“有怀才抱艺、愿入仕者,有司礼送赴京,以凭擢用”。为了防止叛乱再度发生,朱元璋又令傅友德、蓝玉等率征滇大军继续镇守云南,直到洪武十七年(1384)才班师回朝。并将段世迁往内地,令其“随侍齐王,给千户禄”,使之失去割据立国的基础。傅友德、蓝玉班师后,朱元璋借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省后“数出朝臣望重者镇之”的经验,认为现今“若非名臣望重者守之,愚下之辈,未可托也”,仍令义子西平侯沐英继续留在云南,统兵镇守。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沐英卒于云南。十月,又命其子沐春继承爵位,留镇其地。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达260多年,竟与明朝相始终。

洪武十七年四月,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后,朱元璋在前两次封功(第二次封功在洪武十二年,详见下节)的基础上,进颍川侯傅友德为颍国公,并增加永昌侯蓝玉、安庆侯仇成、定远侯王弼的岁禄,许其“爵及子孙”。又封陈桓、胡海、郭英、张翼等四人为侯,赐铁券,食禄有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21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