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6-30 00:35:13 0


海湾小国地区的历史沿革

海湾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海湾地区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时代以及公元前2700年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兰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阿拉伯人创造的文明与波斯人创造的文明交相辉映。发达的商业贸易是海湾地区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海湾地区北侧的巴士拉和海湾地区西侧的西拉夫曾经是古代世界的著名商埠。

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的商船相继驶入海湾水域,欧洲人逐渐取代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成为海湾贸易的主宰者。葡萄牙人于15世纪末到达马斯喀特,1514年占领霍尔木兹,继而控制巴林。此后,葡萄牙人与奥斯曼帝国以及波斯萨法维王朝在印度洋水域激烈角逐。1517年,葡萄牙人的舰队在吉达败于奥斯曼帝国的舰队,被迫退出红海水域。17世纪初,波斯萨法维王朝国王阿拔斯一世的军队击败葡萄牙人,占领巴林,夺取霍尔木兹。1660年,阿曼的亚阿里巴部落赶走葡萄牙人,夺取马斯喀特。17世纪末,亚阿里巴部落赶走波斯人,夺取巴林。18世纪前期,波斯的统治者纳迪尔沙重新占领巴林和马斯喀特,控制海湾的东西两侧。18世纪中叶,索哈尔的统治者和阿曼阿布·赛义德王朝的创始人艾哈迈德·赛义德赶走波斯人,夺取马斯喀特。

自18世纪起,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开始进入海湾,海湾东侧的港口城市布什尔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驻海湾专员的所在地。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延伸到自科威特至亚丁的整个阿拉伯半岛东部和南部边缘。英国殖民当局通过与地方统治者签署保护性协议,逐渐控制海湾水域以及印度洋与欧洲之间的贸易通道。至“一战”结束时,海湾俨然成为英国在东方的内湖。然而,海湾小国地区并非英国的殖民地,亦非处于英国当局的委任统治之下。英国殖民当局与海湾地方统治者签署的条约,局限于外交的层面,旨在排斥其他列强插手海湾事务。英国殖民当局在海湾小国地区并未引入触及传统秩序的经济社会改革,而是极力寻求与海湾地方统治者的政治合作,扶植海湾小国地区的君主制,强化海湾君主统治民众和驾驭社会的权力。英国殖民当局在海湾小国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导致海湾小国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的局面。1971年特鲁希尔条约的终止,标志着英国主宰海湾小国地区的时代落下帷幕。继英国之后,美国逐渐成为影响海湾小国地区的主要外部势力。

海湾地区背靠沙漠,面向海洋,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海洋色彩。20世纪初,海湾地区的居民主要从事珍珠捕捞业、捕鱼业、造船业、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珍珠捕捞业是海湾地区的典型经济部门,珍珠构成海湾地区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要商品。海湾地区的珍珠分布于北起科威特南至哈伊玛角的辽阔水域,约2000艘帆船和4万人从事珍珠捕捞业。珍珠捕捞业通常处于商人的控制之下,水手与商人之间普遍存在债务性的依附关系。巴林是海湾最重要的珍珠产地,珍珠是巴林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超过二分之一的巴林男性劳动力从事珍珠捕捞业。20世纪20年代,海湾地区的珍珠年出口额超过百万美元,贸易税成为海湾诸国统治家族的主要财源。进入30年代,由于西方的经济萧条和日本人工养殖珍珠的竞争,国际市场珍珠价格下跌,海湾地区的珍珠捕捞业逐渐衰落,珍珠捕捞船数量锐减,造船业急剧萎缩。海湾地区的另一典型经济活动是发达的转运贸易。海湾地区的商船航行于伊拉克、伊朗以及印度和东非之间的海域,贩运木材、布匹、香料、蔗糖、咖啡、稻米、椰枣、军火、黄金,进而与周边国家形成广泛的交往。

海湾小国地处相似的自然环境,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历史渊源,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根深蒂固的血缘传统是海湾小国的共同特征。海湾小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生活的突出现象,是传统部落贵族与王室之间力量对比的剧烈消长以及国家职能的不断完善和威权政治的逐渐强化。石油时代,海湾小国延续君主制的政治制度,科威特的萨巴赫家族、巴林的哈利法家族、卡塔尔的萨尼家族、阿联酋的纳赫延家族、阿曼的阿布·赛义德家族长期垄断国家权力和经济命脉。海湾小国的统治者凭借丰厚的石油收入,不断强化君主制度,普遍实行党禁,排斥民众的政治参与。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波斯湾卫星图

海湾地区沙漠居多,居无定所的游牧活动盛行。“阿拉伯人的沙漠如同公海一般,商旅驼队和游牧部落宛若在海面移动的船只。”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海湾小国长期以来缺乏明确和稳定的边界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随着海湾地区石油的发现和开采,作为海湾大国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开始觊觎海湾小国的领土,边界争端不断。英国的“保护”,使得海湾小国免遭兼并的厄运。80年代,海湾地区风云变幻,沙特阿拉伯与海湾小国成立海湾合作委员会,建立集体安全与防御体制,旨在共同抵御伊朗和伊拉克的军事威胁。进入90年代,海湾小国放弃不结盟的外交立场,积极寻求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保护,巴林成为美国第五舰队的总部所在地。然而,海湾小国并非实行一致的外交政策。两伊战争期间,科威特支持伊拉克而中断与伊朗的外交关系,阿联酋和阿曼则始终保持与伊朗的外交关系。伊拉克军队占领科威特期间,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中断与伊拉克的外交关系,阿曼则依然保持与伊拉克的外交关系。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霍尔木兹海峡航拍图

萨巴赫家族与科威特埃米尔国

科威特国位于阿拉伯半岛的东北部和海湾的西北部,地处海湾大国伊拉克与沙特阿拉伯之间,毗邻阿拉伯河出海口,国土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根据1998年的官方统计,科威特总人口为224万,其中本土公民占34%,外籍人口占66%。科威特本土公民系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中超过80%属逊尼派穆斯林,余者为什叶派穆斯林。

科威特国的创立者是欧特布部落的萨巴赫家族,系阿纳宰部落的分支。欧特布部落祖居阿拉伯半岛中部的纳季德高原,包括从事农业的定居者和追逐水草的贝都因人。17世纪末,欧特布部落的定居者约30个家族为躲避饥荒,自纳季德高原的哈达尔一带迁至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海湾沿岸,依附于哈立德部落。科威特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小城堡”,科威特作为地名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最初特指哈立德部落建立的城堡。

18世纪中叶,兴起于纳季德高原的瓦哈卜派击败哈立德部落,欧特布部落萨巴赫家族趁机夺取科威特城,创建科威特埃米尔国,第一任埃米尔是萨巴赫家族的舍赫萨巴赫·贾比尔(1752—1756年在位)。1756年萨巴赫·贾比尔死后,其子阿卜杜拉继任埃米尔,是为阿卜杜拉一世(1756—1814年在位)。此间,同属欧特布部落的萨巴赫家族与哈利法家族日趋对立,哈利法家族遂离开科威特,移居卡塔尔半岛,直至进入巴林,萨巴赫家族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1775年,萨巴赫家族第二代埃米尔阿卜杜拉一世与英属东印度公司签署贸易协议,进而寻求英属东印度公司的保护。萨巴赫家族第五代埃米尔阿卜杜拉二世(1866—1892年在位)当政期间,科威特转而寻求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于1871年接受奥斯曼帝国苏丹的赐封。与此同时,科威特与巴士拉之间的贸易联系逐渐密切,法奥地区的枣椰林成为科威特埃米尔的重要财源。1896年,萨巴赫家族的穆巴拉克在英属东印度公司的支持下夺取埃米尔的权位,成为科威特的第七代埃米尔(1896—1915年在位)。此后,科威特逐渐放弃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从属关系,其与英属东印度公司以及沙特家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1899年,穆巴拉克与英国政府签署协议,科威特与英国政府正式建立保护关系。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1913年的科威特埃米尔住所赛义夫宫殿

1915年穆巴拉克死后,其子贾比尔(1915—1917年在位)和萨利姆(1917—1921年在位)相继即位。萨利姆当政期间,萨巴赫家族支持和庇护阿治曼部落,试图抗衡沙特家族,导致科威特与沙特家族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1920年,科威特与沙特伊赫瓦尼战士在贾拉赫发生军事冲突。1921年萨利姆死后,贾比尔之子艾哈迈德(1921—1950年在位)即位。1922年,在英国政府的干预下,科威特与沙特划定边界线,进而确定科威特国家的疆域。

1950年艾哈迈德死后,萨利姆之子阿卜杜拉即位,是为阿卜杜拉三世(1950—1965年在位)。1961年6月,萨巴赫家族与英国签署新的条约,终止1899年协议,英国政府承认科威特的完整主权,科威特成为第一个获得独立的海湾国家。同年7月,科威特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1963年5月,科威特加入联合国。1965年阿卜杜拉三世死后,萨利姆之子萨巴赫即位,是为萨巴赫三世(1965—1977年在位)。1968年5月,科威特政府宣布废除1961年与英国政府签署的条约。

萨巴赫家族是科威特的统治者,血缘关系构成维系萨巴赫家族成员的纽带,萨巴赫家族会议决定科威特埃米尔的人选以及萨巴赫家族内部的其他重大事务。然而,萨巴赫家族内部并非浑然一体,而是划分为不同的支系,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萨巴赫家族最重要的支系,是第七代埃米尔穆巴拉克之子贾比尔和萨利姆的直系后裔,即贾比尔系和萨利姆系。1915年穆巴拉克死后,其子萨利姆和贾比尔两人的直系后裔轮流出任科威特埃米尔。相比之下,1896年遭到穆巴拉克谋杀的萨巴赫家族成员贾拉赫和穆罕默德的后裔长期流亡海外,直至50年代获准返回科威特。

萨巴赫家族的权位继承,兼有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的双重习俗。1962年颁布的宪法明确规定,科威特埃米尔必须出自萨巴赫家族贾比尔系和萨利姆系,埃米尔必须在即位一年内指定王储人选。同年,埃米尔阿卜杜拉三世指定与其同属萨利姆系的胞弟萨巴赫出任王储。1966年,埃米尔萨巴赫三世指定贾比尔系的贾比尔·艾哈迈德出任王储。贾比尔·艾哈迈德于1977年即位,1978年指定萨利姆系的萨阿德·阿卜杜拉出任王储。

科威特的政府部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穆巴拉克当政期间。1899年,穆巴拉克设立关税署,是为科威特第一个政府机构。艾哈迈德·贾比尔(1921—1950年在位)即位后,于1936年设立市政署,1938年设立卫生署和财政署。“二战”结束后,随着石油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岁入的增长,科威特的政府机构进一步扩大。埃米尔阿卜杜拉三世于1952年设立建设委员会,1954年设立最高执行委员会。1959年,埃米尔阿卜杜拉三世任命10个政府部门的首脑,均为萨巴赫家族成员。1961年8月,科威特成立最高舍赫会议,由萨巴赫家族成员组成,取代最高执行委员会。1962年1月,正式成立14名大臣组成的第一届内阁,内阁首相为王储萨巴赫·萨利姆。逊尼派穆斯林在内阁成员中占绝对多数,什叶派穆斯林出任内阁职务者甚少。石油时代的特定背景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分配财富而非聚敛财富,是为科威特政府的明显特征。

科威特的权力核心是萨巴赫家族会议,内阁长期处于萨巴赫家族的控制之下。根据1962年颁布的科威特宪法,内阁对埃米尔负责,首相和大臣由埃米尔任免。1962—1988年,共计209人次进入科威特内阁,其中73人次属于萨巴赫家族成员。萨巴赫家族成员在内阁中所占的比例,60年代超过四分之三,80年代下降为不足二分之一。90年代中期的第16届内阁,共有大臣15人,其中4人来自萨巴赫家族。然而,包括外交部、内务部、国防部和交通部在内的内阁主要职位始终由萨巴赫家族成员垄断,内阁首相由王储兼任。1987年,科威特22个内阁大臣和4个省长中,7个大臣和3个省长系萨巴赫家族成员。科威特宪法的核心原则是,埃米尔服从宪法,民众服从埃米尔。然而,科威特的宪法和议会机构形同虚设,民众长期被排斥在政治参与之外,萨巴赫家族凌驾于法律之上。科威特人因此常说:“科威特即萨巴赫,萨巴赫即科威特”。

萨尼家族与卡塔尔埃米尔国

卡塔尔国位于阿拉伯半岛的东部和海湾的西侧,毗邻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与巴林隔海相望,由卡塔尔半岛以及邻近的十余处岛屿组成,国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根据1999年的统计,卡塔尔人口约68万,主要分布在首都多哈和乌姆赛义德工业区。卡塔尔的本土居民占总人口的25%,外籍人口占总人口的75%。卡塔尔的本土居民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

卡塔尔半岛的古代居民是迦南人和腓尼基人,其后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卡塔尔半岛。10世纪,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卡尔马特派一度统治卡塔尔。16世纪初,葡萄牙人占领卡塔尔半岛。16世纪中叶,卡塔尔半岛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卡塔尔的沙漠

大约在18世纪,塔米姆部落的萨尼家族自阿拉伯半岛内陆移至卡塔尔半岛东部的多哈和瓦克拉赫,依附于欧特布部落的哈利法家族。19世纪中叶,萨尼家族摆脱哈利法家族的控制,在卡塔尔半岛建立埃米尔国,穆罕默德·萨尼成为卡塔尔埃米尔国的第一任埃米尔(1868—1876年在位)。穆罕默德·萨尼死后,其子嘎希姆·穆罕默德继任埃米尔(1876—1913年在位)。19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军队占领阿拉伯半岛东部的哈萨以后,嘎希姆·穆罕默德曾经接受伊斯坦布尔苏丹的赐封。1902年沙特家族占领利雅得后,嘎希姆·穆罕默德与沙特家族结盟,接受瓦哈卜派信仰,共同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嘎希姆·穆罕默德死后,其子阿卜杜拉·嘎希姆即位(1913—1949年在位)。阿卜杜拉·嘎希姆当政期间,卡塔尔面临沙特家族的威胁,遂寻求英国的支持,于1916年与英国政府签署保护协议,卡塔尔成为英国的保护地。

1949年,阿卜杜拉·嘎希姆退位,其子阿里·阿卜杜拉即位(1949—1960年在位)。1960年,阿里·阿卜杜拉退位,其子艾哈迈德·阿里即位(1960—1972年在位),哈利法·哈马德出任首相,推行政府机构改革和司法改革。1970年,卡塔尔颁布临时宪法,成立内阁和协商会议。1971年,卡塔尔宣布独立,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和联合国。

萨尼家族是卡塔尔的统治者。卡塔尔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最高权力属于萨尼家族。1970年,卡塔尔成立内阁和协商会议。萨尼家族成员垄断内阁要职,协商会议成员由埃米尔任命产生。内阁首相最初由埃米尔兼任,后改为由王储兼任。1987年,内阁大臣15人,其中8人来自萨尼家族。萨尼家族的权位继承不同于科威特和巴林,埃米尔由萨尼家族会议推举产生。1972年,萨尼家族会议废黜埃米尔艾哈迈德·阿里,推举王储兼首相哈利法·哈马德(1972—1995年在位)出任埃米尔。1995年,哈利法·哈马德之子哈马德·哈利法即位,成为卡塔尔的第九任埃米尔。1996年,埃米尔哈马德·哈利法颁布法令,规定埃米尔实行父子相袭的继承制度,指定其第三子贾希姆·哈马德出任王储。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第九任埃米尔哈马德·哈利法与美国国务卿克里

哈利法家族与巴林埃米尔国

巴林一词在近代以前泛指阿拉伯半岛东侧巴士拉与阿曼之间的地区,1783年起特指哈利法家族统治的国家。巴林国系海湾西侧的岛国,西距沙特阿拉伯24公里,南距卡塔尔28公里,共有36座岛屿,总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巴林的主要岛屿包括阿瓦勒岛(亦称巴林岛)、穆哈拉格岛和西特拉岛。阿瓦勒岛是巴林第一大岛,面积578平方公里,占巴林总面积的85%,首都麦纳麦以及几乎所有的可耕地和油田均位于该岛。穆哈拉格岛是巴林第二大岛,巴林第二大城市穆哈拉格以及国际机场位于该岛。根据1997年的统计,巴林总人口为63万,其中本土人口占63%,外籍人口占37%。巴林地处阿拉伯世界与伊朗之间,人口构成明显区别于其他海湾国家,兼有逊尼派与什叶派以及阿拉伯人与伊朗人的双重色彩。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1965年巴林麦纳麦市场

巴林曾经是古代海湾地区的重要贸易中心。伊斯兰教诞生前夕,巴林处于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之下。632年,巴林被纳入哈里发国家的版图。新航路开辟以后,巴林一度成为葡萄牙人在海湾地区的殖民据点。1602—1782年,巴林处于伊朗萨法维王朝的统治之下。

18世纪后期,阿拉伯人欧特布部落的哈利法家族离开科威特,移居卡塔尔半岛西北部的祖巴拉赫。1783年,哈利法家族在其首领艾哈迈德·哈利法的率领下占领巴林,赶走萨法维王朝的军队。此后,哈利法家族在巴林建立埃米尔国,艾哈迈德·哈利法(1783—1796年在位)成为巴林埃米尔国的第一任埃米尔。

巴林埃米尔国建立初期,哈利法家族缺乏明确的权位继承制度,内讧不已。1869年伊萨·阿里(1869—1923年在位)即位后,确立埃米尔的长子继承制度。1880年和1892年,英国殖民当局与伊萨·阿里两次签署协议,哈利法家族接受英国殖民当局的保护,巴林成为英国的保护地。

1923年,迫于英国殖民当局的压力,伊萨·阿里退位,其子哈马德·伊萨即位(1923—1942年在位)。此后,英国殖民当局强化对于巴林的控制,推行司法、行政和财政改革,首开海湾地区政治改革的先河。

1942年,哈马德·伊萨之子萨勒曼·哈马德即位(1942—1961年在位)。1958年,萨勒曼·哈马德指定其长子伊萨·萨勒曼作为王储。1961年12月,伊萨·萨勒曼即位(1961—1999年在位),成为巴林第十一任埃米尔。1968年,英国宣布未来3年关闭其在巴林的军事基地,结束与巴林之间的保护关系。

伊朗在海湾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长期坚持对于包括巴林屿在内的海湾周边地区的领土要求。1957年,伊朗国王巴列维宣布巴林系伊朗的第十四个省。1968年英国宣布结束与巴林之间的保护关系以后,巴林、卡塔尔、阿布扎比和迪拜试图组建统一国家,旨在共同对抗来自伊朗的威胁。巴林的经济实力不及卡塔尔、阿布扎比和迪拜,却有最发达的政府体系和最多的人口。巴林要求在新的统一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遭到卡塔尔、阿布扎比和迪拜的拒绝,谈判破裂。1970年初,通过英国政府的斡旋,巴列维国王建议巴林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巴林的主权归属。1971年8月,巴林宣布独立。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伊萨·萨勒曼之子第十二任埃米尔哈马德·伊萨

哈利法家族与萨巴赫家族同属欧特布部落,然而巴林与科威特的权位继承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哈利法家族统治的巴林自1869年起长期实行埃米尔的长子继承制,直至1973年写入宪法。巴林政府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5年,巴林埃米尔萨勒曼·哈马德(1942—1961年在位)任命9人组成劳工委员会,哈利法家族的阿里·穆罕默德出任主席。1956年,巴林成立11人组成的行政会议,主席和6名成员来自哈利法家族,3名成员来自富商,负责除财政和外交以外的行政事务。1970年1月,埃米尔伊萨·萨勒曼(1961—1999年在位)宣布成立13人组成的内阁,取代原有的行政会议,哈利法家族成员垄断内阁要职。70年代末,埃米尔的胞弟哈利法·萨勒曼出任首相,埃米尔之子哈马德·伊萨出任国防大臣,埃米尔的族弟穆罕默德·哈利法、穆罕默德·穆巴拉克、阿卜杜勒·阿齐兹·穆罕默德和伊萨·穆罕默德分别出任内务大臣、外交大臣、教育大臣和劳动与社会事务大臣。直至80年代,内阁要职依旧属于哈利法家族;1987年,巴林内阁大臣16人中,7人来自哈利法家族。埃米尔主持的家族会议,负责哈利法家族的内部事务,掌管哈利法家族的共有财产即王室地产,仲裁哈利法家族内部的纠纷。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地处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卡塔尔半岛与霍尔木兹海峡之间,毗邻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曼,包括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乌姆盖万、哈伊马角和富查伊拉7个酋长国,其中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乌姆盖万、哈伊马角位于波斯湾南岸,富查伊拉位于阿曼湾北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面积8.4万平方公里,其中阿布扎比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7%。根据1997年的统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人口为280万,其中本土居民占24%,外籍人口占76%。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本土居民多为阿拉伯人,大都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什叶派穆斯林仅在迪拜占人口多数。

海湾南岸自卡塔尔半岛至霍尔木兹海峡之间的狭长地区,与阿曼具有密切的历史渊源。19世纪中叶,在英国殖民当局的干预下,海湾南岸以及阿曼湾北岸脱离阿曼,成为英国殖民当局的保护地,统称特鲁希尔阿曼(特鲁希尔是英语“休战”一词的音译)。英国殖民当局保护时期,海湾南岸以及阿曼湾北岸逐渐形成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乌姆盖万、哈伊马角和富查伊拉诸酋长国。

特鲁希尔的阿拉伯人大都属于亚斯部落和嘎瓦绥姆部落。阿布扎比的统治者是纳赫延家族,属于亚斯部落的分支。英国殖民当局保护时期,嘎瓦绥姆部落的势力逐渐削弱,亚斯部落的势力逐渐扩大。阿布扎比酋长扎耶德·哈利法当政时期(1855—1909年在位),亚斯部落的势力达到顶峰,阿布扎比成为特鲁希尔地区的中心所在。然而,纳赫延家族作为阿布扎比的统治者,缺乏明确的权位继承制度。1909年扎耶德·哈利法死后,阿布扎比陷入混乱。扎耶德·哈利法生有七子,长子哈利法·扎耶德放弃酋长的权位继承,次子塔赫努恩·扎耶德即位(1909—1912年在位)。塔赫努恩·扎耶德死后,扎耶德的五子哈姆丹·扎耶德即位(1912—1922年在位)。1922年,哈姆丹·扎耶德遇害身亡,苏勒坦·扎耶德即位(1922—1926年在位)。1926年,苏勒坦·扎耶德死于家族内讧,萨克尔·扎耶德即位(1926—1928年在位)。1928年,萨克尔·扎耶德死于家族内讧,哈利法·扎耶德拥立苏勒坦·扎耶德之子沙赫布特·苏勒坦即位(1928—1966年在位)。沙赫布特·苏勒坦即位后,其母萨拉玛召集诸子发誓,不得觊觎埃米尔的权位。沙赫布特·苏勒坦在位长达38年,家族内讧至此告一段落,阿布扎比经历空前稳定的时期。1966年,沙赫布特·苏勒坦退位,扎耶德·苏勒坦取代沙赫布特·苏勒坦,成为阿布扎比的埃米尔。沙赫布特·苏勒坦当政期间,延续传统的秩序。扎耶德·苏勒坦即位后,致力于改革阿布扎比的传统秩序,进而开启现代化的先河。

1833年,亚斯部落分裂,马克土姆家族在其酋长马克土姆·布提(1833—1852年在位)的率领下离开阿布扎比,移居迪拜。1894年,马克土姆·哈沙尔出任迪拜的酋长(1894—1906年在位)。迪拜的马克土姆家族与阿布扎比的纳赫延家族同属亚斯部落。然而,纳赫延家族具有贝都因人的传统,马克土姆家族具有商业和城市的浓厚色彩。阿布扎比疆域辽阔,迪拜的疆域局限于迪拜城市的范围。马克土姆·哈沙尔当政期间,鼓励发展商业贸易,迪拜开始成为海湾地区的重要商埠。自1912年起,迪拜实行父子相袭的权位继承制度,赛义德·马克土姆(1912—1958年在位)和拉希德·赛义德(1958—1990年在位)相继出任迪拜酋长。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20世纪50年代的迪拜

沙迦的统治者是嘎希姆家族,属于嘎瓦绥姆部落的分支。嘎希姆家族的酋长苏勒坦·萨克尔(1803—1866年在位)当政期间,统治范围包括沙迦城、富查伊拉、哈伊玛角、阿曼湾的凯勒巴、宰德绿洲、阿布·穆萨岛、大小通布岛。然而,嘎希姆家族的酋长缺乏明确的权位继承制度。苏勒坦·萨克尔死后,家族内讧,沙迦逐渐衰落。1921年,哈伊玛角以及大小通布岛脱离沙迦。1936年,阿曼湾的凯勒巴脱离沙迦。1952年,富查伊拉脱离沙迦。1965年,萨克尔·苏勒坦被罢免,哈立德·穆罕默德取代萨克尔·苏勒坦出任沙迦酋长(1965—1972年在位)。1972年,哈立德·穆罕默德之子苏勒坦·穆罕默德即位。

哈伊玛角原为沙迦酋长国的一部分,统治者亦为嘎希姆家族。1921年,哈伊玛角以及大小通布岛正式脱离沙迦,成为英国保护的特鲁希尔国家。沙迦的第一任酋长是苏勒坦·萨利姆(1919—1948年在位)。1948年,苏勒坦·萨利姆被嘎希姆家族罢免,萨克尔·穆罕默德即位。

阿治曼的统治者是阿布·胡莱班家族,属于努埃米部落的分支。阿治曼酋长国的范围局限于阿治曼城,面积60平方公里,距沙迦城8公里。1928—1981年,阿布·胡莱班家族的酋长拉希德·侯麦德统治阿治曼。1981年,阿布·胡莱班家族的侯麦德·拉希德即位。

乌姆盖万酋长国的面积约480平方公里,统治者是穆阿拉家族。自1929年起,穆阿拉家族的酋长艾哈迈德·拉希德(1929—1981年在位)长期统治乌姆盖万。现任埃米尔是拉希德·艾哈迈德。

富查伊拉位于阿曼的巴提纳沿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海湾国家。富查伊拉的统治者是萨尔奇家族,属于萨尔奇部落的分支,富查伊拉的居民亦大都属于萨尔奇部落。1952年,富查伊拉脱离沙迦,加入特鲁希尔体系。1938年,穆罕默德·哈马德(1938—1975年在位)出任富查伊拉酋长。1975年穆罕默德·哈马德死后,其子哈马德·穆罕默德即位,兼任联邦农业和渔业部长。

1971年7月,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乌姆盖万和富查伊拉的诸酋长达成协议,宣布成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同年12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颁布临时宪法。1972年2月,哈伊马角酋长国加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社会结构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长期延续家族世袭的政治传统。阿布扎比的酋长属于纳赫延家族,迪拜的酋长属于马克土姆家族,沙迦和哈伊马角的酋长属于嘎希姆家族,阿治曼的酋长属于阿布·胡莱班家族,乌姆盖万的酋长属于穆阿拉家族,富查伊拉的酋长属于萨尔奇家族。

根据1971年12月颁布的临时宪法,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实行酋长制基础上的联邦制,设最高会议、总统、联邦内阁和议会。最高会议由加入联邦的各酋长国酋长组成,作为国家权力的核心机构,负责选举联邦总统和副总统、任免联邦内阁总理,其中阿布扎比和迪拜的酋长拥有否决权。总统任期5年,兼任最高会议主席,有权任免联邦内阁总理。自1971年以来,阿布扎比酋长出任总统,迪拜酋长出任副总统。联邦内阁始建于1973年,联邦内阁成员主要来自酋长家族,即纳赫延家族、马克土姆家族、嘎希姆家族、阿布·胡莱班家族、穆阿拉家族和萨尔奇家族。联邦内阁成员最初由各酋长提名人选,1977年以后改为由总理提名人选。自1979年起,联邦内阁总理由身为迪拜酋长的副总统兼任。1987年,内阁25人中,11人来自酋长家族。议会系咨议机构,设40个席位,议员由酋长任命产生,其中阿布扎比和迪拜酋长分别任命8名议员,沙迦和哈伊马角酋长分别任命6名议员,阿治曼、乌姆盖万和富查伊拉酋长分别任命4名议员。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不同于海湾其他国家的特点在于联邦制的国家制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成立后,阿布扎比酋长国主导的联邦与其余各酋长国之间的权力分配经历此消彼长的过程。扎耶德总统于1973年解散酋长国政府,1976年组建联邦军队,1980年成立中央银行。尽管存在其余酋长国的抵制,但联邦的权力无疑呈逐渐强化的趋势。

阿曼苏丹国

阿曼苏丹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阿曼湾西侧和阿拉伯海北侧,毗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北端的飞地穆珊达姆角扼守霍尔木兹海峡,国土面积31万平方公里,是阿拉伯半岛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第三大国。根据1997年的统计,阿曼总人口226万,绝大多数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阿曼苏丹国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哈贾尔山区和沿海平原,哈贾尔山区具有定居农业的悠久传统,盛行哈瓦立及派的分支伊巴迪叶派,沿海平原的居民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活动,逊尼派穆斯林大都分布在沿海地区。据1996年统计,伊巴迪叶派穆斯林占阿曼总人口的四分之三,逊尼派穆斯林占阿曼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人迹罕至的鲁卜哈利沙漠阻挡着阿曼与阿拉伯半岛内陆的联系,形成阿曼经济社会生活的浓厚海洋色彩,阿曼湾和阿拉伯海成为阿曼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主要交往通道。

阿曼内陆地区曾经与阿黑门尼德王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被称作卡纳特的灌溉工程反映出古代波斯对于阿曼内陆农业生产的影响。大约在公元1世纪,阿拉伯人移入阿曼,逐渐形成南方阿拉伯人的辛纳乌部落联盟和北方阿拉伯人的加菲尔部落联盟。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阿曼。此后,辛纳乌部落联盟尊奉哈瓦立及派伊斯兰教,加菲尔部落联盟尊奉逊尼派伊斯兰教。754年,伊斯兰教哈瓦立及派的分支伊巴迪叶派建立阿曼伊玛目国。阿曼的伊玛目是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选举产生的精神领袖,阿曼内陆山区的奈兹瓦绿洲是阿曼伊玛目国传统的宗教政治中心。自阿拔斯时代开始,哈瓦立及派的诸多分支在阿拉伯世界逐渐销声匿迹,却在阿曼内陆延续至今。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是伊巴迪叶派在阿曼得以长期盛行的重要条件。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阿曼艾恩地区的古坟墓

16世纪初,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包括马斯喀特在内的阿曼沿海地区,马斯喀特成为葡萄牙人在印度洋海域的重要贸易据点。1624年,纳绥尔·穆尔什德在阿曼内陆山区建立亚阿里巴伊玛目国(1624—1749年在位),建都于奈兹瓦绿洲的鲁斯塔格。1650年,纳绥尔·穆尔什德之子苏勒坦·赛义夫赶走葡萄牙人,夺取马斯喀特,进而控制西印度洋水域。1714年苏勒坦·赛义夫二世死后,辛纳乌部落联盟与加菲尔部落联盟之间爆发内战,波斯人作为加菲尔部落联盟的盟友趁机占领阿曼沿海。1744年,索哈尔的统治者艾哈迈德·赛义德赶走波斯人。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1903年的马斯喀特港口

1749年,艾哈迈德·赛义德出任伊巴迪叶派的伊玛目(1749—1783年在位),建立阿布·赛义德王朝。艾哈迈德·赛义德死后,其子赛义德·艾哈迈德(1783—1792年在位)继任伊玛目。1792年,伊玛目赛义德·艾哈迈德被其子哈马德·赛义德(1792—1804年在位)废黜。哈马德·赛义德改称苏丹,迁都马斯喀特。赛义德·苏勒坦(1804—1856年在位)当政期间,赛义德家族的势力达到顶峰,马斯喀特苏丹国领有阿曼沿海和东非岛屿桑给巴尔,致力于印度洋海域的商业贸易活动。1856年赛义德·苏勒坦死后,赛义德家族内讧。1861年,桑给巴尔脱离马斯喀特苏丹国。1964年,桑给巴尔并入坦桑尼亚。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西方的蒸汽船频繁往返于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阿曼人在印度洋水域的传统航运和贸易逐渐衰落。

1645年,亚阿里巴伊玛目国的纳绥尔·穆尔什德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署最早的贸易协议,由此开始阿曼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交往。1798年,迫于瓦哈卜派和沙特家族的威胁,苏勒坦·艾哈迈德与英国殖民当局签署协议,寻求英国殖民当局的保护。费萨尔·图尔基(1888—1913年在位)当政期间,马斯喀特苏丹国正式加入特鲁希尔体系,接受英国殖民当局的保护。

自18世纪末马斯喀特苏丹国建立伊始,伊巴迪叶派伊玛目国占据阿曼内陆山区,长期与赛义德家族分庭抗礼。阿布·赛义德王朝与英国殖民当局的交往,加剧了鲁斯塔格与马斯喀特之间的矛盾。1868年,鲁斯塔格的伊巴迪叶派政权一度占领马斯喀特。1871年,阿布·赛义德王朝恢复在马斯喀特的统治。苏丹塔伊穆尔·费萨尔(1913—1932年在位)当政期间,马斯喀特苏丹国组建内阁,设立财政部、司法部和宗教部,招募俾路支人组建常备军。1920年,在英国殖民当局的干预下,马斯喀特苏丹国与伊巴迪叶派伊玛目国签署希卜条约,马斯喀特苏丹国放弃对阿曼内陆地区的主权要求,承认伊巴迪叶派伊玛目国的独立。

赛义德·塔伊穆尔系塔伊穆尔·费萨尔的次子,出生于1910年,曾经留学印度和伊拉克,1929年出任内阁首相。1932年,苏丹塔伊穆尔·费萨尔退位,赛义德·塔伊穆尔(1932—1970年在位)即位。1932—1952年,赛义德·塔伊穆尔致力于摆脱英国殖民当局的控制、争取阿曼的政治独立。与此同时,赛义德·塔伊穆尔改组内阁,增设内务部和外交部,任命阿布·赛义德家族成员出任地方长官,旨在完善政府的职能和强化苏丹的个人权力。

1954年,伊巴迪叶派伊玛目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里里病逝,贾里卜·阿里被推举为新的伊玛目。贾里卜·阿里放弃与苏丹赛义德·塔伊穆尔的合作政策,寻求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支持,抗衡马斯喀特政府。1955年12月,英国支持的马斯喀特苏丹国军队攻占奈兹瓦,伊玛目贾里卜·阿里被囚禁,其弟塔里布·阿里逃往沙特阿拉伯,建立抵抗组织“阿曼解放运动”。1957年,“阿曼解放运动”在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支持下进入阿曼,夺取奈兹瓦,恢复伊巴迪叶派伊玛目国。1959年,伊巴迪叶派伊玛目国战败,马斯喀特苏丹国占领阿曼内陆山区。

1965年,阿曼南部佐法尔省的反政府武装组织“佐法尔解放阵线”发动叛乱,攻击马斯喀特的苏丹独裁政权,阿曼再度陷入内战。佐法尔的战争成为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焦点,结束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推翻君主制以及合理分配石油资源是佐法尔革命的核心内容。反政府武装得到南也门和伊拉克以及古巴、中国、苏联的支持,马斯喀特政权得到英国以及伊朗、约旦的支持。

1970年7月,马斯喀特发生政变,苏丹赛义德·塔伊穆尔被迫退位,其子卡布斯·赛义德继任苏丹,马斯喀特苏丹国改称阿曼苏丹国。1975年,佐法尔革命失败,阿曼内战结束。

中东史——生机盎然的海湾小国

卡布斯·赛义德

阿曼苏丹国的苏丹来自阿布·赛义德家族。1970年7月,阿曼苏丹卡布斯·赛义德(1970年至今在位)即位。同年8月,赛义德·塔里格出任首相。1971年12月,赛义德·塔里格辞职。1972年1月,阿曼苏丹国组建新的内阁,苏丹卡布斯·赛义德兼任首相和外交、国防、财政大臣。1979年5月,阿曼政府改组;内阁成员24人中,11人来自阿布·赛义德家族,苏丹卡布斯·赛义德继续兼任首相和外交、国防、财政大臣,两名副首相以及马斯喀特省长、佐法尔省长、内务大臣、司法大臣均出自阿布·赛义德家族成员,内阁其余成员大都来自部落贵族和商人。1975年,阿曼颁布政府组织法,明确规定内阁成员由苏丹任命。1996年11月颁布的基本法规定,阿曼苏丹由图尔基·赛义德·苏勒坦的男性后裔继承,拥有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首相和内阁成员由苏丹任命。“阿曼至今依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绝对君主制国家。苏丹无需与任何政府机构协商而颁布法令,有权否决内阁的任何决定。”苏丹卡布斯·赛义德当政期间,阿曼政府的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阿曼政府雇佣的公职人员为7.8万人,约占阿曼从业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阿曼人5.3万,外籍雇员2.5万人。

阿曼苏丹国在海湾和南阿拉伯地区长期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阿曼苏丹国在国际舞台实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1979年戴维营协议签署后,阿曼和摩洛哥是依旧与埃及保持外交关系的仅有的两个阿拉伯国家。1980年,阿曼与美国签署安全合作协议,成为第一个与美国签署安全合作协议的海湾国家。1993年奥斯陆协议和华盛顿协议签署后,阿曼与以色列开始正式的外交往来。1995年,以色列政府在马斯喀特建立贸易代表处。1980年,阿曼与美国签署军事合作协议,成为第一个与美国签署军事协议的海湾国家。两伊战争期间,阿曼为美英提供后勤基地。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阿曼成为美英的重要军事基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631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