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什叶派的演变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6-29 23:52:53 0


什叶派的缘起

什叶派是哈里发时代穆斯林另一重要的宗教政治派别。“什叶”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追随者”;什叶派作为伊斯兰教的派别,特指阿里及其后裔的追随者。

通常认为,什叶派兴起于伊朗高原,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民族差异构成什叶派穆斯林与逊尼派伊斯兰教徒长期对立的社会基础。这种看法并不正确。什叶派最初仅仅表现为乌玛内部的某种政治倾向,起源于围绕哈里发的继承权而展开的斗争,可以追溯到先知穆罕默德去世的初期。那时,伊斯兰教尚被视作阿拉伯人的信仰,波斯血统的穆斯林屈指可数。

先知穆罕默德作为伊斯兰国家的宗教领袖和政治首脑,生前并没有明确指定自己的继承人选。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以后,古莱西部落的阿布·伯克尔、欧默尔、奥斯曼相继出任哈里发。在此期间,圣门弟子赛勒曼·法里西、阿布·扎尔、阿卜杜拉·萨巴伊、哈立德·赛义德等人宣称:古莱西部落如同树干,圣裔乃是树之果实,果实比树干更加尊贵。他们认为,哈里发作为乌玛的栋梁,应当出自先知穆罕默德的家族,而阿里身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是哈里发的唯一合法人选,至于阿布·伯克尔、欧默尔和奥斯曼出任哈里发,皆属违背先知穆罕默德遗愿和窃夺乌玛权位的非法行为。

656年,阿里出任哈里发,首都自麦地那移至库法,追随阿里的穆斯林逐渐汇聚于伊拉克。661年阿里死后,穆阿威叶迫使阿里的长子哈桑退位,继而在大马士革出任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阿里的追随者开始遭到排斥和迫害。

680年穆阿威叶死后,追随阿里的伊拉克人拒绝承认穆阿威叶之子叶齐德的统治地位,迎请阿里的次子侯赛因离开麦加,前往库法出任哈里发。侯赛因在途经卡尔巴拉时,遇到倭马亚王朝军队的袭击,遇害身亡。卡尔巴拉事件激化了穆斯林内部的矛盾冲突,什叶派作为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反对派始露端倪,“为殉教者侯赛因复仇”成为什叶派的最初纲领。

684年,所谓的“悔罪者”。在库法举行暴动,首开什叶派武装起义的先河。685年,“悔罪者”在贾吉拉的艾因·瓦尔达与倭马亚军队交战,损失惨重,起义失败。

倭马亚王朝前期,什叶派最具威胁的政治行为是穆赫塔尔起义。穆赫塔尔出身于塔伊夫的萨奇夫部落,自从其父阿布·乌巴德于634年在伊拉克阵亡之后,由欧默尔和阿里相继抚养。680年,穆赫塔尔追随阿里之子侯赛因,后参加“悔罪者”起义,遭倭马亚王朝监禁。穆赫塔尔获释后,最初投奔麦加的哈里发阿卜杜拉,并以阿卜杜拉的名义在库法从事反对倭马亚王朝的活动。不久,穆赫塔尔脱离阿卜杜拉,拥戴阿里第三子伊本·哈奈菲叶作为宗教领袖,以“为殉教者侯赛因复仇”作为口号,占据库法。穆赫塔尔声称,伊玛目具有隐秘的灵知和超凡的神性,前任伊玛目死后,其灵知和神性传至下代伊玛目,伊本·哈奈菲叶继承了阿里的灵知和神性,是在世的伊玛目。穆赫塔尔将伊本·哈奈菲叶视作马赫迪,自称马赫迪的代理人和先知穆罕默德的维齐尔,受命匡扶正义,铲除暴虐,推翻倭马亚人的统治,恢复阿里家族的后裔在伊斯兰世界的合法政治地位。穆赫塔尔还阐述了相应的社会纲领,反对歧视麦瓦利,主张穆斯林平等的原则。穆赫塔尔起义声势浩大,起义者几乎占据伊拉克全境,屡败倭马亚军队,斩杀卡尔巴拉事件的元凶欧拜杜拉·齐亚德。穆赫塔尔及其追随者所攻击的目标,无疑是倭马亚王朝。然而,阿卜杜拉不能容忍穆赫塔尔改弦更张的行为和支持阿里家族后裔的政治倾向。687年,阿卜杜拉遣其弟穆斯阿卜自巴士拉率军攻击库法,双方交战数月。穆赫塔尔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身亡。穆赫塔尔死后,其追随者继续反对倭马亚王朝,是为什叶派的早期分支凯桑尼派。

阿拔斯时代,伊斯兰教得到广泛的发展,穆斯林的神学思想体系日趋完善。在新的形势下,什叶派不再仅仅强调“为殉教者侯赛因复仇”的政治纲领,逐渐形成相应的宗教学说,在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南部和北非一带颇具势力。公元10世纪可谓“什叶派的世纪”,伊朗西部和伊拉克的白益王朝、叙利亚的哈姆丹王朝、埃及的法蒂玛王朝、马格里布的伊德利斯王朝以及也门的栽德王朝和巴林的卡尔马特派国家称雄伊斯兰世界,集中反映了什叶派在这一时期的广泛影响。10世纪的著名学者花拉子密称伊拉克是什叶派的圣地,称库法和阿里的陵墓所在即纳杰夫是什叶派的精神家园。

什叶派的宗教政治理论

什叶派穆斯林与逊尼派伊斯兰教徒同样尊奉《古兰经》规定的各项基本信条,履行念、拜、斋、课、朝诸多宗教义务,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什叶派特有的伊玛目学说。

众所周知,所有的穆斯林皆须表白独尊安拉和崇奉先知穆罕默德为安拉之使者的信仰,什叶派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信仰和绝对服从伊玛目的内容。“相信至尊的安拉,相信安拉的使者,拥戴阿里及正道的伊玛目,远离他们的敌人而崇拜至尊的安拉。我们就这样认知安拉。”“谁信仰安拉,而不信仰安拉派遣的伊玛目,谁的信仰就不被接受,谁就是迷惘者,安拉憎恶他的行为。”

与逊尼派伊斯兰教相比,什叶派的突出特征在于强调伊玛目的必要性。什叶派认为,“至尊的安拉是伟大的,不会让大地上没有公正的伊玛目。在信士们狂热时,伊玛目予以降温;在信士们动摇时,伊玛目使其坚定。他是安拉对众仆的证据,若无伊玛目——安拉对众仆的证据,大地便不复存在。大地上即使只剩下两个人,其中必有一个权威,他就是伊玛目。”“伊玛目的地位相当于先知,是合法的继承人。伊玛目是安拉和使者的继承人,处在穆民领袖的地位……伊玛目是宗教的中坚,穆民的支柱,世界的砥柱,信士的骄傲……依靠伊玛目,才能完成礼拜、天课、斋戒、朝觐、圣战,才能增加战利品及施舍,才能制定法令,实行裁决,才能防止疏漏和偏差。伊玛目准许安拉之所准,禁止安拉之所禁,立安拉之法度,卫安拉之宗教。”

什叶派的伊玛目理论,首先是伊玛目的继承权和所谓的遗嘱思想,这是什叶派特有的政治学说。逊尼派穆斯林认为,哈里发应当产生于选举,穆斯林公议的选择是确定哈里发权位归属的首要原则。什叶派反对公议的原则,强调伊玛目的世袭继承。什叶派认为,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以后,阿里及其后裔理应以伊玛目的身份继承伊斯兰世界的领袖权位,这是安拉钦定的人选,也是先知穆罕默德的遗愿所在;伊玛目的继承权只属于先知的家族,即阿里、阿里与法蒂玛的长子哈桑和次子侯赛因,以及侯赛因的直系后裔。什叶派援引《古兰经》的如下启示:“大地确是安拉的,他使他意欲的臣仆继承它”,“你的主,创造他所意欲的,选择他所意欲的,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进而声称“哈里发的位置不是大众的权利;不能由大众推选和大众议定。因为哈里发是宗教的栋梁,是伊斯兰教的基础。先知不会疏忽这样的问题,也不会把它交给大众的。先知应该为伊斯兰教人指定一个领袖,指定一个没有犯过大小罪过的领袖,而阿里就是穆罕默德圣人所指定的伊斯兰教人的领袖”,”谁不认知至尊的安拉,谁不知道伊玛目必出自先知的家族,谁认知和崇拜的就非安拉”。根据什叶派的《圣训》,先知穆罕默德曾经提及自己死后留给乌玛的两种重要遗产,即《古兰经》和先知的家族,先知穆罕默德于632年自麦加返回麦地那途中,在盖迪尔·胡姆向众人宣称:“我是谁的主人,阿里就是谁的主人。”什叶派的所谓“封职纪念日”即由此而来。白益王公入主巴格达期间,“盖迪尔·胡姆节”(伊斯兰教历12月18日)被确定为什叶派特有的两大节日之一。

什叶派的伊玛目理论,还包含伊玛目隐遁说和所谓的转世思想;这是什叶派宗教学说的重要内容。什叶派认为,伊玛目从阿里开始,经历数代的传承,末代的伊玛目虽然已经离开人间,但是并非真正的死亡,而只是暂时的隐遁,隐遁期间通过称作纳吉卜或穆智台希丁的代理人行使宗教领袖的权力,在世界末日到来的前夕将以马赫迪(阿拉伯语中“被引上正道的人”一词的音译)的身份重返尘世,惩治邪恶,恢复正义。相传,改奉伊斯兰教的犹太人阿卜杜拉·萨巴伊曾经声称先知穆罕默德将如同耶稣一样在世界末日到来之际复临人间,后来又以阿里的转世取代先知穆罕默德的转世,逐渐形成什叶派的所谓转世思想。

什叶派宗教学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古兰经》的隐义说。什叶派认为,安拉所启示世人的《古兰经》具有表义和隐义的区分,前者是《古兰经》的字面内容,后者是隐于经文之内的奥义和信仰的真谛;只有阿里及其后的历代伊玛目通晓《古兰经》的隐义,包括其中的章首字母、预言、比喻、暗示以及安拉启示的玄机、安拉的创世、万物的由来、安拉与受造者的关系、安拉的本体、安拉的前定、先知的使命、马赫迪的降临,而其他的穆斯林仅仅认识《古兰经》的表义,只能通过伊玛目的教诲理解《古兰经》的隐义。

什叶派与逊尼派伊斯兰教相区别的显著特征,是伊玛目的神圣地位。逊尼派伊斯兰教认为,历代先知作为受造之物,皆属常人。什叶派则强调,阿里及其后的历代伊玛目不仅具有先知穆罕默德的良好品质,而且具有安拉赋予的灵知和真光,具有不谬性和免罪权,是安拉与穆斯林之间的中介者。《古兰经》有如下启示:“你们当信仰安拉和使者,和他所降示的光明。”什叶派据此声称,伊玛目便是安拉降示的光明。“伊玛目是光芒四射的圆月,是烁烁的夜明灯,是闪闪的光芒,是黑夜中的启明星。”《古兰经》亦有如下启示:“每个民族都有一个引导者。”什叶派据此声称,伊玛目即世人的引导者,穆斯林只有接受伊玛目的引领,才能进入天园的境界。什叶派的某些支派甚至认为伊玛目具有某种程度的神性,或者将伊玛目视作神的化身。他们声称:“神的一部分精灵,降于阿里的肉体,混合为一,所以阿里能预知未来,丝毫不爽,与敌战争,百战百胜……有时,雷声就是他的呐喊,闪电就是他的微笑。”

根据逊尼派穆斯林的政治理论,哈里发只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充其量不过是安拉在大地的代治者;哈里发绝无真正意义的立法权可言,而只能在遵循经训和沙里亚的前提下治理乌玛,行使相应的职责;穆斯林民众具有选择哈里发的权利,他们不仅要顺从哈里发,更要顺从安拉的意志。相比之下,什叶派在强调伊玛目的高贵世系和神圣地位的基础上,赋予伊玛目包括立法在内的完整权力,直至在尘世间绝无仅有的无限权力,进而将承认伊玛目的继承权,尤其是绝对顺从伊玛目的政治原则,视作信仰的必要内容。

什叶派除崇尚伊玛目学说外,还普遍强调塔基亚的原则。塔基亚意为谨防和掩饰,指穆斯林在处境危险的时候隐讳内心的真实信仰。这一原则的依据,是《古兰经》中的如下启示:“信道的人,不可舍同教而以外教为盟友;谁犯此禁令,谁不得安拉的祐护,除非你们对他们有所畏惧而假意应酬”,“既信奉安拉之后,又表示不信者——除非被迫宣称不信、内心却为信仰而坚定者——为不信而心情舒畅者将遭天谴,并受重大的刑罚”。逊尼派伊斯兰教并不反对塔基亚原则。然而,在哈里发国家统治时期,逊尼派伊斯兰教占有绝对的优势,什叶派穆斯林屡遭迫害,处境颇为险恶。因此,什叶派不仅承认塔基亚原则,而且将这一原则视作宗教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崇拜所谓的圣徒和圣墓,也是什叶派区别于逊尼派穆斯林的明显特征。阿里、哈桑、侯赛因及其后的历代伊玛目,大都身遭横祸,被害而死。什叶派穆斯林因此将他们视作圣徒,其安葬之处便是圣墓的所在。除全体穆斯林公认的圣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外,什叶派另有若干朝拜的圣地。伊拉克的纳杰夫是阿里的遇害地,圣墓位于纳杰夫的哈伊达尔清真寺中央。伊拉克的卡尔巴拉是侯赛因的遇害地,圣墓所在地是侯赛因清真寺,有镀金穹顶和3座高塔,十分壮观。818年,第八代伊玛目阿里·里达死于伊朗东部的突斯附近;此后,其陵墓所在地改称马什哈德,前去拜谒的什叶派穆斯林络绎不绝。第七代伊玛目穆萨·卡兹姆和第九代伊玛目穆罕默德·贾瓦德均死于巴格达,陵墓所在的卡兹米耶清真寺被什叶派穆斯林尊为圣地。伊朗西部的库姆,是第八代伊玛目阿里·里达的胞妹法蒂玛·麦尔苏迈的葬身处,也是什叶派学者云集的著名圣城。朝拜上述圣地是什叶派的定制,在圣墓哀悼圣徒则是什叶派的重要宗教仪式。

中东史——什叶派的演变

阿舒拉节期间前往卡尔巴拉侯赛因清真寺拜谒的人群

中东史——什叶派的演变

卡尔巴拉侯赛因清真寺门前礼拜的人群

通常认为,什叶派只尊《古兰经》,而不尊《圣训》,这是一种误见。实际上,什叶派与逊尼派伊斯兰教同样尊奉《古兰经》和《圣训》。但是,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和其后历代伊玛目传述的《圣训》(阿赫巴尔),而拒绝接受其他圣门弟子传述的《圣训》(哈迪斯)。什叶派尊奉的四部《圣训》,即《宗教学大全》《教法学家不予光顾的人》《教法修正》和《圣训辨异》,成书于白益王公统治时期,汇编者皆为波斯血统的什叶派学者。上述《圣训》与逊尼派穆斯林尊奉的《圣训》在内容上并无明显的差别,然而两种《圣训》的传述体系却迥然不同。

什叶派的分支

什叶派并非浑然一体,而是派别纷立。其中,影响最大、信徒人数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是十二伊玛目派,属于什叶派的温和派别。根据十二伊玛目派的理论,阿里是第一代伊玛目,其长子哈桑是第二代伊玛目,次子侯赛因是第三代伊玛目,此后历代伊玛目均为侯赛因的直系后裔。第十二代伊玛目穆罕默德·孟特宰尔于878年在萨马拉附近神秘失踪时,未达成年,尚无子嗣,于是被视作进入隐遁状态。穆罕默德·孟特宰尔的隐遁,最初称作小隐遁,至940年其在尘世的代理人阿里·萨马里死后,转入大隐遁。十二伊玛目派的世系和教义学说,形成于10世纪初。伊本·穆萨·诺伯赫特(?—922)著有《什叶派诸宗派之书》,系统阐述伊玛目的理论,奠定了十二伊玛目派政治纲领和神学思想的基础。穆罕默德·库莱尼(?—940)编订《宗教学大全》,收录圣训1.6万段,成为十二伊玛目派的教法依据。白益王公统治时期,十二伊玛目派在伊拉克南部和伊朗高原得到广泛的发展。11世纪,十二伊玛目派又将穆尔太齐勒派的理性思想引入伊玛目的学说体系,强调启示和理性同为信仰的基础。

栽德是什叶派第四代伊玛目阿里·栽因·阿比丁之子,早年师从穆尔太齐勒派学者瓦绥勒·阿塔,深受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自由意志,抨击倭马亚王朝的统治。栽德于739年自麦地那潜入库法,740年发动起义。他说:“我号召你们顺从安拉的经典和先知的逊奈,我号召你们参加反抗残暴统治者的圣战,驱逐压迫者,帮助穷苦人。让我们平均分配战利品,反抗暴虐的行为,召回久驻敌国的军队。圣裔支持我们战胜与我们为敌并剥夺我等权利的人。”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栽德在巷战中阵亡。其子叶赫亚逃往呼罗珊,743年亦被倭马亚王朝处死。栽德死后,被其追随者尊奉为继阿里、哈桑、侯赛因、阿里·栽因·阿比丁之后的第五代伊玛目,是为栽德派之始。

针对倭马亚王朝统治的世俗倾向,栽德派强调穆斯林宗教实践的信仰价值,将是否履行法定的功修和善举视作辨别穆斯林的重要准则,这种思想与哈瓦立及派颇为相似。另一方面,栽德派认为,阿里固然是最杰出的哈里发,而阿布·伯克尔和欧默尔以及在位前六年的奥斯曼作为“逊色的哈里发”同样具有合法的地位,上述理论反映出栽德派相对温和的政治倾向。栽德派谴责奥斯曼当政后六年的统治,攻击所有反对阿里的政治势力。在他们看来,凡是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凡是哈桑和侯赛因的子孙,皆有出任哈里发的合法资格,只要他能挺身而出,履行圣战的职责,领导信士反抗暴虐的统治。“伊玛目属于我们的圣族,顺从这样的伊玛目是信士的当然义务:他拔剑而起,呼唤信士遵循经训;他的呼唤出自经训的指引,他的地位毋庸置疑,否认者则罪不可恕。但是,有人留在家中,躲在屋内,追随暴虐的统治者,不肯行善止恶,这绝不是伊玛目的行为。”

由于什叶派其他的伊玛目大都致力于神学宣传,放弃暴力斗争,栽德派仅尊栽德为末代伊玛目,故而亦称五伊玛目派。阿拔斯时代,栽德派颇有政治作为。864年,哈桑·栽德在里海南岸建立栽德派神权国家,控制泰伯里斯坦、德拉姆和吉兰一带长达200余年,1126年灭亡;其残余势力至今犹存,称诺克塔维派。901年,叶赫亚·侯赛因在也门内陆山区建立栽德派神权国家,几经朝代更迭,延续至1962年。目前也门人口的半数左右系栽德派穆斯林。

伊斯马仪派是什叶派的另一重要分支,形成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属于什叶派中的激进派别。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克最初曾立长子伊斯马仪为继承人,后因伊斯马仪有酗酒的恶习,遂改立次子穆萨·卡兹姆为继承人。765年贾法尔·萨迪克死后,伊斯马仪的追随者拒绝承认穆萨·卡兹姆作为伊玛目的合法继承人,什叶派出现分裂,伊斯马仪派由此初露端倪。

十二伊玛目派作为什叶派的主体,与伊斯马仪派同样尊崇自阿里至贾法尔·萨迪克的最初六代伊玛目。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十二伊玛目派承认贾法尔·萨迪克的次子穆萨·卡兹姆及其后裔为伊玛目,直至第十二代伊玛目穆罕默德·孟特宰尔于878年进入隐遁状态,伊斯马仪派则追随贾法尔·萨迪克的长子伊斯马仪为第七代伊玛目,760年伊斯马仪死后,伊玛目进入隐遁状态。伊斯马仪派因此也称七伊玛目派。

10世纪以后,伊斯马仪派吸收穆尔太齐勒派的唯理主义、新柏拉图派的流溢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以及佛教的某些思想倾向,建立起颇具哲理内容和极富神秘色彩的宗教哲学体系,“七”的概念成为伊斯马仪派教义学说的显著特征。伊斯马仪派认为,安拉作为唯一的最高实在,既不具有形象,亦不具有属性,超越世人的领悟能力。伊斯马仪派还认为,宇宙现象来源于安拉的意志,分为七个步骤渐趋流出,即安拉→宇宙精神→宇宙灵魂→原始物质→空间→时间→人世。与宇宙现象的七个流溢步骤相适应,历史的演进亦经历七个周期的流溢过程,每个周期皆有一位立法先知降临人间,他们是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尔撒、穆罕默德和末代伊玛目伊斯马仪之子穆罕默德·塔姆;每位立法先知各有七位圣徒辅佐,自阿里至伊斯马仪的七位伊玛目便是辅佐先知穆罕默德的七位圣徒。

什叶派将《古兰经》的启示区分为表义和隐义;与十二伊玛目派相比,伊斯马仪派更加强调《古兰经》的内在含义,将信徒对于启示的领悟分为七种境界,认为只有少数宗教学者才能达到领悟《古兰经》内在含义的最高境界。伊斯马仪派因此又称内学派。

伊玛目的隐遁说是什叶派神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十二伊玛目派认为,隐遁的伊玛目只是在遥远的未来复临人间,其政治思想因此具有温和的倾向。相比之下,伊斯马仪派强调隐遁的伊玛目复临人间的时刻即将到来,因此具有极力倡导暴力革命的激进政治倾向。

9世纪中叶以后,阿拔斯王朝日渐衰微,伊斯马仪派的势力随之急剧膨胀。该派著名领袖阿卜杜拉·马蒙(?—874)曾在阿瓦士、耶路撒冷和巴士拉等地从事反对阿拔斯王朝的宗教政治活动,后来隐居于叙利亚北部的萨拉米叶,派出传教师前往各地,进行秘密宣传。库法、莱伊、设拉子是伊斯马仪派的重要中心。881年,伊斯马仪派传入也门一带。883年,伊斯马仪派又从也门传至印度的信德。893年,伊斯马仪派自也门传入马格里布;法蒂玛王朝的建立便是伊斯马仪派在马格里布的政治杰作。此外,伊斯马仪派在呼罗珊、锡斯坦、克尔曼等地传播亦广,颇具影响。

874年阿卜杜拉·马蒙死后,伊拉克的伊斯马仪派传教师哈姆丹·卡尔马特(?—899)及其追随者脱离萨拉米叶的伊斯马仪派领袖赛义德·马蒙,独树一帜,是为卡尔马特派。卡尔马特派承认伊斯马仪派的伊玛目学说以及宇宙现象的流溢等神秘信条,同时吸收苏菲主义的某些思想,形成其特有的教义,强调社会平等和财产公有。然而,卡尔马特派不遵伊斯兰教法,亦不严格履行宗教义务,甚至不设清真寺,不斋戒,不礼拜,不朝觐。

卡尔马特派声称:“真理已经到来,马赫迪已经复临人间,阿拔斯人的统治即将结束。不必继续等待;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建立起新的政权,而是要废除旧的秩序。”890年,卡尔马特派在瓦西兑发动起义,追随者甚多。899年,卡尔马特派在巴林一带建立国家,定都艾哈萨(今胡富夫)。901—906年,卡尔马特派在叙利亚和贾吉拉发动起义,攻城略地。903年,卡尔马特派征服叶麻麦,继而攻入阿曼,袭击伊拉克。933年,卡尔马特派在朝觐期间攻袭麦加,劫掠克尔白内的玄石,运至巴林。950年,阿拔斯王朝向卡尔马特派支付重金,赎回玄石,重新安放于克尔白。1077年,巴林的卡尔马特国灭亡。12世纪,卡尔马特派重新融入伊斯马仪派。

自909年起,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成为伊斯马仪派的宗教领袖。第六代哈里发哈基姆在位末期,似乎由于精神失控,竭力神化本人,暗示自己便是隐遁伊玛目的复临。突厥人穆罕默德·伊斯马仪·德拉齐(?—1019)和波斯人哈姆扎·阿里(985—1022)迎合哈里发的自我神化心态,在开罗宣称哈基姆具有超凡的神性,是宇宙灵魂的化身和安拉在尘世的代理人,是穆斯林的“活主”。穆罕默德·伊斯马仪·德拉齐和哈姆扎·阿里的言论在埃及遭到穆斯林的激烈抨击,两人于是相继移至黎巴嫩山区,追随者日渐增多,形成德鲁兹派。

德鲁兹派承袭伊斯马仪派的伊玛目学说和宇宙论思想,同时强调灵魂转世的教义。德鲁兹派认为,该派的信徒在死亡时,其灵魂转至同时降生的婴儿体内;非该派信徒的其他人,死后将会遭到厄运,灵魂转至猪狗之身。如同卡尔马特派一样,德鲁兹派既不遵行伊斯兰教法,亦不恪守宗教义务,不设清真寺,不履行朝觐,甚至允许信徒饮酒,仅仅保留宰牲节和阿舒拉日。与伊斯兰教的其他派别不同,德鲁兹派具有相对闭塞的组织形式,其成员分为知秘者和无知者两个层次,不增加教友人数,不对外界传教。某些学者因此将德鲁兹派视作特殊的民族。

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穆斯坦绥尔当政期间,初立长子尼扎尔作为继承人,后来以次子穆斯台尔里取而代之,埃及的伊斯马仪派逐渐分裂。伊斯马仪派传教师哈桑·萨巴赫反对穆斯坦绥尔废长立幼,被哈里发逐出埃及。1090年,哈桑·萨巴赫夺取伊朗北部德拉姆山区的阿拉穆特堡,作为自己的据点,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训练刺客,从事恐怖活动。1094年穆斯坦绥尔死后,穆斯台尔里即位,尼扎尔举兵反叛,旋即失败。哈桑·萨巴赫于是以秘密扶养尼扎尔的幼子作为旗号,自称霍加,创立尼扎里叶派。

尼扎里叶派承袭伊斯马仪派的神学体系,其特征在于广泛的暗杀行为,故而又称阿萨辛派(暗杀派)。尼扎里叶派曾经在伊朗北部建立阿拉穆特舍赫王朝,抗衡称雄西亚的塞尔柱苏丹国。12世纪初,尼扎里叶派的势力扩及叙利亚,阿勒颇一度成为该派在叙利亚的大本营。塞尔柱苏丹国的维齐尔尼扎姆·穆勒克、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阿米尔以及欧洲十字军的耶路撒冷国王康拉德、的黎波里伯爵雷蒙相继死于尼扎里叶派的刺客之手,埃及阿尤布王朝的著名苏丹萨拉丁亦曾险遭尼扎里叶派的暗杀。1256年,旭烈兀率领蒙古大军攻陷阿拉穆特堡,尼扎里叶派从此一蹶不振。其残余势力迁至印度,称霍加派,延续至今。

阿拉维派形成于9世纪中叶,系什叶派第十代伊玛目阿里·哈迪(?—868)的追随者穆罕默德·努赛尔创立,因此也叫努赛里叶派。穆罕默德·努赛尔原是巴土拉的什叶派学者,自称是阿里·哈迪的巴布(即代理人)。863年阿里·哈迪的长子穆罕默德先于其父夭折,穆罕默德·努赛尔于是改弦更张,放弃追随阿里·哈迪,声称死去的穆罕默德便是隐遁的伊玛目,进而另立门户。

阿拉维派承袭什叶派的神学思想,吸收基督教和佛教的某些内容,强调阿里是安拉的化身。阿拉维派最初将阿里、法蒂姆(即法蒂玛的男形)、哈桑、侯赛因与先知穆罕默德等同视之,后来改奉阿里、赛勒曼·法里西与先知穆罕默德三位一体。阿拉维派认为,阿里是世人与安拉联系和沟通的“理”,先知穆罕默德是产生于“理”并且从属于“理”的“名”,赛勒曼·法里西是阿里的先驱,即“门”。阿拉维派信奉灵魂转世,认为人的灵魂源于天空的星辰,阿里将人的灵魂从天空贬谪尘世;虔信者死后,其灵魂重新回到星辰之中,与阿里同在,作恶者死后,其灵魂不再重返天空,而是转入牲畜体内。阿拉维派不设清真寺,信徒通常在夜间祈祷,诵读“福音书”的有关段落,食圣餐,饮圣酒,除纪念开斋节、宰牲节和什叶派各种节日外,亦庆祝基督教的圣诞节和复活节,甚至采用基督徒的教名。在叙利亚、黎巴嫩和土耳其等地,阿拉维派至今犹存。

上述卡尔马特派、德鲁兹派、尼扎里叶派和阿拉维派皆属什叶派中的极端派别,其教义学说已经背离《古兰经》的启示,与逊尼派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相去甚远。即便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和伊斯马仪派,亦拒绝承认上述极端派别的诸多理论,往往将这些派别的信徒视作异端或异教徒。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626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