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工业革命

西方通史——法国革命前夜的欧洲

历史大观园 工业革命 2020-07-01 23:29:10 0

经过启蒙运动洗礼的欧洲,怀着巨大的同情格外关注北美移民的独立战争。一些有军事斗争经验的自由之友甚至亲赴殖民地给予支援,为移民们战胜母国做出了必要贡献:如法国的拉法耶特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波兰的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Tadeusz Kosciuszko)和华盛顿的“教官”弗里德里希·冯·施托伊本(Friedrich von Steuben),他曾先后在普鲁士和巴登担任过军官。但欧洲国家的政府与公众舆论更为关注的不是美国的独立战争,而是同期发生在“旧大陆”的危机性大动荡。

一些这类发展与大西洋彼岸的解放战争有着直接的联系。自从彼得大帝时期在波罗的海成为海上霸权后,俄国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治下在黑海也发展成为霸权。作为海上强权,沙皇俄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感觉受到了来自英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挑衅。1780年2月叶卡捷琳娜宣布实行“武装的海上中立”(Bewaffnete Seeneutralität),作为中立国丹麦与瑞典首先响应,荷兰、普鲁士和奥地利紧随其后,甚至连与英国结盟的葡萄牙也加入其中。

借此,俄国成为保护中立国自由贸易这一广泛运动的排头兵,同时谱写了一段国际法,特别是海战法历史的新篇章:根据公约,中立船舶应被允许不受阻碍地在各港口间以及沿交战国海岸航行,船上来自敌对国的货物,除直接军用物资外,根据“自由船,自由货”的原则可免受扣押。此外应得到允许的封锁只是那些受到有效执行的封锁。在海事法庭的判决中必须直接使用这些原则。交战国若不遵守这些规定就是对签约国之中立的冒犯,这会引发同盟事态。

英国看到自己被“武装中立”宣言大大掣肘,此后在战争持续期间对中立国船只的态度比以前更为谨慎。只有对一个国家它做出了强硬反应:1780年11月荷兰加入“北方联盟”(Bündnis des Nordens)后,英格兰在紧接着的月份里对荷兰宣战。此前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就明确支持美国革命,随后英国才对其宣战。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荷兰未能获得俄国、丹麦和瑞典的支持,这三个国家当时已加入武装中立同盟。

持续四年之久的英荷战争以荷兰的失败告终,新成立的“爱国者党”(Patriotenpartei)让世袭执政奥兰治的威廉五世(Wilhelm V. von Oranien)对此负责。当广泛不满发展成推翻他的运动时,这位执政于1787年请求他妻子的哥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提供帮助。普鲁士军队很快打败“爱国者”。这场内战的失败者包括法国,因为它支持了起义者,赢家包括坚决支持威廉五世的英国。

同年,即普鲁士对荷兰进行干预的1787年,奥斯曼帝国对俄国宣战,奥地利作为沙皇俄国的盟友随后加入战争。为了不让俄国染指地中海,英格兰则站在土耳其人一边,同时为了牵制奥地利,英国与普鲁士结盟,后者于1790年初又与土耳其和波兰结盟。同时,俄国和瑞典之间的战争于1790年8月结束,战前的状态得到确认。俄土战争最重要的结果是,俄国能够得到克里米亚的所有权,这是1792年1月缔结的《雅西和约》(Friede von Jassy)规定的。当时欧洲正呆若木鸡地注视着革命巴黎所发生的事件。

美国独立战争在欧洲任何国家都不如在法国影响深远。表面上看战争以波旁王朝君主制的胜利而告终:对手英国不光在北美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殖民地,而且在欧洲也几乎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但从两方面看,法国旧制度的成功都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胜利。首先,在海外的军事和政治行动透支了法国的财政资源:这是导致内部危机加剧的首要原因。其次,借助法国的帮助在美国得到贯彻的思想具有传染性作用。年轻的美国懂得为其目标做宣传。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合众国派往凡尔赛宫廷的第一位公使,他作为自然科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欧洲享有非凡声誉。1785年托马斯·杰斐逊成为他的继任者,一年前他就曾作为特命全权公使前往法国。这两位美国人一到巴黎,就成为众多庞大关系网的中心,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1776年的理念在大西洋东岸亦能获得突破。

美国独立战争的输家令人惊讶地很快就从1783年的打击中恢复过来:英国1788年就通过与普鲁士和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缔约打破了外交上的孤立处境,与后者的缔约是前一年联手镇压“爱国者”起义的结果。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令英国损失惨重,但这绝不意味着大不列颠作为殖民大国的终结。1787年左右,英国开始向澳大利亚移民,起初仅把那里当作流放刑事犯的殖民地,1790年代起那里也接收自由移民,首先是绵羊和牛的饲养者。

在加拿大,英国证明它是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这些错误是它对后来的美国犯下的:法国和英国的移民,后者中不少是从以前的北美殖民地移居过来的反对独立者,在1791年获得了很高的政治自治权。加拿大的稳定帮助英国人遏制了美利坚合众国向北扩张的雄心壮志,并在1812~1814年的所谓“第二次独立战争”中让美国濒临失败的边缘。最终的结果是缔结了《根特和约》(Friedensvertrag von Gent),确认维持此前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边界原状。

英国统治向印度的扩张可以说是同样意义深远。若说1783年第一英帝国一没落,几乎毫无间隙地揭开了第二英帝国的篇章,这显然有些夸张。因为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很久,东印度公司就开始将其影响延伸到印度次大陆,同样英国政府也着手对该公司的活动进行政治监督:这是一个过程,它结束于1784年的《东印度公司法》(East India Bill)。印度这个因素,在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脱离英国后,对大不列颠作为超级大国的自信与威望比以前重要了许多。1794年,英国人从荷兰人手中接管了锡兰(Ceylon),1799年南印度王国迈索尔(Mysore)成为英国的属国,1803年英国征服了莫卧儿帝国首都德里,到1819年实现了英国对整个印度的霸权。对南亚这片地区的统治,是大不列颠在19世纪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有资格能够自称为世界强国的先决条件之一。

另一个先决条件是工业革命。1760年以来工业革命的胜利进行,为英国社会上层很快克服1783年失败带来的阴影做出了重要贡献。大不列颠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到18世纪末这已毫无疑义。与法国在政治方面的竞争自然仍在继续,只是1789年后这种竞争有了其他特点。只要凡尔赛宫坐着一位“专制”国王,英国就很容易在欧洲成为自由的堡垒。相反,如果法国以人权和民权先锋战士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对英国形成的挑战要大大超过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gygm/173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