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工业革命

亚洲之海——纺织品

历史大观园 工业革命 2020-07-01 10:08:41 0


东印度公司的印度棉织品进口

在东印度公司纵横天下的17世纪和18世纪,与胡椒、香料、茶并列的还有另外一种重要商品——棉织品。在东印度公司进军亚洲之海之际的南亚次大陆,印度西北地区的旁遮普(Punjab)和古吉拉特、印度东南地区的科罗曼德尔海岸,还有孟加拉地区都是棉织品的著名产地。棉织品可以织出细致紧密、纤细华丽的图案。在上述产区,棉花和染料比较常见,自古以来以村为单位培养了拥有高超技术的织工和染布师,能生产出颜色、光泽、亲肤度与丝绸几乎一样,而且图案也非常有魅力的上等棉织品。棉织品的种类丰富,名称也是多种多样。著名学者乔杜里(Chaudhury)列出了当时生产的棉织品的名字,古吉拉特有23种,科罗曼德尔有16种,孟加拉有46种。其中,平纹细布(muslin)、印花棉布(chintz)、帕拉普尔棉布(palampore)、粗棉布(bafta)、格子棉布(gingham)等名字比较常见。这些颜色多样的印度棉织品的特征,包括不易掉色的高超染色技术、美丽的图案设计和鲜艳的颜色组合、柔软亲肤,以及最重要的价格便宜。

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南亚次大陆站稳脚跟后,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地方棉织品的优势。在当时的东南亚,印度棉织品已经非常受欢迎,东印度公司为了换取东南亚的胡椒和香料,特地购买棉织品。同时,他们还大量购买被称作“印花棉布”的高级棉织品并送往欧洲。

亚洲之海——纺织品

荷兰东印度公司商馆

 沿左上角的孟加拉胡格里河(Hooghli),建有规模庞大的馆舍。 Encounters

到1620年,已有5万件棉织品被运入英国。1664年,英国进口了约27万件统称“印花布”(calico)的印度产棉织品,占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总额的73%。这或许是由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了胡椒和高级香料产地的缘故,但即便如此,这也算一个很大的数字。

之后,通过有准确统计的1760年以前的数据来看,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的进口总额中,织物最低占29.7%,最高占92%。这一数字中也包括中国产的丝绸,但在从中国进口丝绸的三十八年间,有三十年的进口量在进口总量的3%以下,其中有十七年在1%以下,其数量不值一提。也就是说,上述数据几乎全部是印度产棉织品的进口额。在自1664年开始到1760年的九十六年中,织物所占比率没有达到进口总额一半的只有九年,相反超过七成的有三十五年。如上所述,织物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为重要的商品。

在垄断高级香料的荷兰方面,其情况没有那样极端。即便如此,从1668年到1670年,织物占阿姆斯特丹分部进口总额的24%;从1738年到1740年,占28.5%。如果加上面向东南亚出口的织物的话,可以说荷兰东印度公司对棉织品的进口量也是相当大的。1685年,一位名叫杰瑞特·克林克(Gerrit Klink)的调色师兼棉织品商人受雇于公司,被派遣到科罗曼德尔沿海和孟加拉。他在印度前后居住了六年多,教给当地的织布工人和调色师欧洲人喜欢的图案款式和材质。比起之前的图案,花和花之间的间隔被扩大,看上去更加优美,材质方面也做了改良。他的作品成了畅销货,并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后长期进口的重要商品。

在18世纪前半期的印度,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还有稍后进驻的法国、丹麦、奥斯坦德等东印度公司为了得到面向欧洲的织物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棉织品的用途和价格

在西北欧地区,印度产的高级棉织品最初被作为桌布、床罩、窗帘和壁挂等用于室内装饰,非常受欢迎。到17世纪后半期,这些棉织品开始用作衣服的布料。与以前普遍使用的麻织品、毛织品、皮革做的衣服相比,棉布非常轻、亲肤、吸汗、易洗,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优良的衣料。最初,棉布只是用于上流社会的家居服和内衣,到17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作为外出服和正装得到认可。

自17世纪八九十年代,被统称为印花布的印度产棉织品不只在英国,在荷兰、法国等西北欧各国也受到广泛欢迎。印花布的最大魅力在于,不仅是质量优良的新商品,而且价格也非常低廉。相比只有富裕阶层才能得到的高级织物丝绸,棉织品在品质上毫不逊色,而且价格非常便宜,所以受欢迎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些棉织品在印度产区的采购价格很低,就算加上路途遥远的运费,也能跟欧洲产的各种织物竞争。

通过东印度公司,印度产的织物还被运往欧洲以外的地区。其中一个方向是美洲大陆和西印度群岛。自16世纪以来,葡萄牙人把棉布带来给为甘蔗种植园工作的奴隶做衣服。当然,这些织物是廉价的、品质欠佳的东西,被称为“萨蓝波小彩格布”(salampore)的东西占多数。与葡萄牙一样,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一旦运回萨蓝波小彩格布等便宜织物之后,也再次将其出口到美洲大陆和西印度群岛供奴隶使用。1740年,一位参与西印度贸易的商人在英国议会作证时宣称:“因为牙买加岛位于热带地区,所以居民的衣服几乎都是染色的印花布。又轻又便宜且方便洗涤,从而保证了居民们的清洁和健康。”

另外,在西非购买奴隶的时候,也将印度棉织品作为支付的商品。结合后面要阐述的日本的情况可知,在17世纪到18世纪,印度产的棉织品被大量运往世界各地。伴随着产量的急剧增加,印度各地的棉花栽种面积也得以大幅增加。用于丝绸的养蚕业也非常盛行,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到18世纪初期,仅织物相关行业就新增加了10万人。由此可以看出,东印度公司的活动或其他地区居民的嗜好改变了某个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印花布争论和产业革命

进入欧洲的棉织品与香料、茶叶一样,都是东印度的产品。但两者间有一个根本差别。香料和茶叶为当时西北欧居民的饮食生活开创了全新的局面。从这一层意思上来说,它们与既有的商品和产业之间少有竞争。之前欧洲存在的芹菜、大蒜的生产者,麦芽酒(ale)、啤酒、葡萄酒等饮料的生产者和酒厂,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受香料和茶叶进口的影响,但这些既有的商品与东方的香料或茶叶之间,基本还能相安无事。

但是,棉织品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在缝制衣服的织物这一点上,棉布和当时欧洲使用的丝织品、毛织品、麻织品属于同一种类,它们在某些领域是相互竞争的。特别是与高级商品的丝绸相比,其在亲肤感和光泽度等方面存在诸多共同之处。生产这些传统织物的从业者非常担心,一旦优质价廉的印度产的棉织品印花布大量进口的话,很有可能会夺走自己的工作机会。

丝织品、毛织品、麻织品等行业的从业者对东印度公司的印花布进口发出不满和抗议的声音,这是很自然的。特别是英国,抗议活动相当激烈,发生了制丝工人集体袭击印花布店的事件。还有人从背后撕破女性穿的棉布衣服。另一方面,对公司有好感、肯定印花布进口的人们则主张,即使当前丝织品行业因此受损,但东印度贸易一般会在其他领域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剩余资本在英国也创造了新的手工业,新的就业机会也会出现。

对此,英国政府苦于应对,最初试图让英国人不管怎样也要使用毛织品。例如,1678年,英国制定了英国人的遗体必须要裹上当地的毛织品进行埋葬的法律。其后,英国政府甚至还试图制定必须半年穿着毛织物、女仆要戴英国产的毡帽等法律,但最后不了了之。既然不能奖励穿毛织物,那么就只能限制印花布的进口。于是,在1700年和1721年,英国议会曾两次颁布《印花布禁止法》,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法令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印度产棉织品的进口并没有因此减少。

在各地持续进行反对运动的同时,也出现了模仿生产高品质棉织品,然后以低价倒卖获利的人。特别是在英国,一些人开始探索在人力之外使用机器来高效纺线、织布的方法。到18世纪60年代以后,珍妮纺织机、水力纺织机、缪尔纺织机相继发明,能够很快纺出又细又牢的线。几乎在同一时期,人们利用经过改良的蒸汽机,开始使用机器大量织布,这在18世纪末得以产业化。换言之,这就是产业革命的开始。从印度进口棉花很不容易,但英国有美洲这样的“后花园”。进入19世纪,使用美国棉花生产的英国棉织品开始出口海外。这和以前商品流通的情况截然相反。

如此一来,印度的棉织品改变了欧洲西北部居民的生活,之后,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其他地区居民的社会和生活。

对日本的出口

在印度产的织物大量出口到西北欧并成为社会问题的17世纪到18世纪,印度产的织物也有相当数量出口到日本。笔者参考重松伸司《马德拉斯物语》和石田千寻《日荷贸易史研究》,进行了一个大概的整理。

早在16世纪,印度的棉织品就由葡萄牙人带进日本,在17世纪葡萄牙人被禁止入境之后,华人和荷兰人取代了其地位和作用。

在华人和荷兰人运来的印度棉织品中,平织和蒿纹的比较多,这在江户被统称为“唐栈”,在京都则被统称为“奥嶋”。这些印度棉织品大多产于印度东南部的科罗曼德尔海岸,孟加拉、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出产的棉织品也能看到。其中,最有人气的是科罗曼德尔海岸所产的被称为“栈留缟”的棉织品,其由来是现在的钦奈(马德拉斯)南部的栈留这一地名。栈留缟的基本色调是蓝、白、浅咖啡、深咖啡,并由这些色调组合成崭新的、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其色彩鲜艳、图案独特、保温、亲肤的优点,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萌芽的日本棉织业无法比拟的。

奥嶋首次被记录在案的时间是1638年。当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其作为贡品献给幕府将军。这也正好是德川幕府正在考虑将葡萄牙人赶出日本的时候,荷兰人给以将军为首的幕府大小官员赠送礼物,加强宣传攻势,使公司的对日贸易逐渐走向有利的方向。在之后的整个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对日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就是中国生产的生丝。到了18世纪,奥嶋不时被带进长崎。如果看荷兰方面的史料记载就能明白,奥嶋就是方格子花布的意思。

到了18世纪后半期,奥嶋/唐栈成为进口的高价布料。特别是在江户,竖条纹的和服由于体现“粹”而备受重视。在当时,能穿唐栈和服的只有幕府将军、大臣、富商和妓女。当我们知道妓女和年轻人经常穿的竖条纹和服是印度产的布匹缝制出来的之后,再来看浮世绘的话,恐怕会另有一番深意。在西边的欧洲和在东边的日本,几乎在同一时期掀起了使用印度产棉织品的热潮,人们都穿着印度产棉布制成的衣服走在大街小巷。

当然,在欧洲兴起的模仿现象,在日本也发生了。看到唐栈/奥嶋很受欢迎,日本出现了大批仿制品的制造者,位于江户周边的川越和馆山是主要产地。由于用国产的棉线,线的细度、布的柔软度和花纹的精密度等还不是很理想,但已经以川唐(川越唐栈的简称)、馆山唐栈而远近闻名,特别是在无法获得高级进口产品的人群中非常受欢迎。在著名的小富和与三郎的歌舞伎剧目《与话情浮名横节》里源氏店的场景中,与三郎身着竖条纹和服,说着“好久不见”并追问小富,其身姿甚为潇洒。他身上穿的和服,也许就是在该故事发源地——木更津附近的馆山产的唐栈。与欧洲不同的是,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发明纺织机和蒸汽机,模仿水平一直比较低。

亚洲之海——纺织品

中村竹三郎图

 图中描绘了身着竖条纹和服的年轻人,菱川师胤1716年前后作。千叶市美术馆收藏,根据《千叶市美术馆所藏浮世绘作品选》整理

此外,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产的印花布。这与荷兰方面的史料中记载为chits、英国称为chintz的是同一种棉布。这种在科罗曼德尔海岸、苏拉特以及孟加拉等地生产的印花布,日本从17世纪到18世纪有相当数量的进口。在江户时代初期,这种印花布还用于阵羽织、小袖、带、茶道具和祇园祭的装饰品等。到江户时代中期以后,这种印花布也用于澡堂布、烟火袋、内衣、里衣与和服的里层等。

欧洲刮起了“亚洲旋风”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商品,从亚洲各地运往欧洲并深受欢迎的商品还有很多。比如日本的漆器、中国和日本的陶瓷、中国和波斯的生丝、阿拉伯半岛的咖啡等。在西北欧,中国茶的饮用采用日式饮茶法,印度设计风格的棉织品很受欢迎。上面虽然没有提到,但荷兰东印度公司长崎商馆馆长接受德川将军和德川幕府高官的馈赠,带回了用日本丝绸制作的和服,这在17世纪的西北欧迅速掀起了热潮。将和服的长下摆改短之后,就照原样宽松舒适地穿着,这是荷兰及其周边国家的和服穿法。由此可见,当时的欧洲人对东印度非常憧憬,积极地引进东印度的物品。

与之相反,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和同时期的亚洲各地,完全没有引进欧洲的餐食和饮料或穿欧式服装的人。也许,至少在衣食住的范围内,当时的亚洲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模仿欧洲人。

在当代日本,对以下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依然根深蒂固,即自16世纪葡萄牙人首次到达日本以来,日本经常憧憬先进的欧洲文化,并接受了这些文化。但是这种看法似乎也应该逐渐改变了。至少到18世纪末期之前,世界上某个地区的文化并不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文化。西北欧的居民向往亚洲,并且摄取亚洲文化的情况也很多。

西北欧的文化特征侧重于技术层面,以航海和造船技术、枪炮制造、印刷术等为主。自16世纪西班牙人殖民美洲、葡萄牙人进入亚洲之海以来,欧洲人积累了庞大的关于世界各地的地理、人文、物产等知识。以此为基础,欧洲西北部地区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发展,并启蒙了人们的思想。学术的快速发展继而推动了技术革新,在积极获取亚洲和美洲丰富的物产资源的同时,更诞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近代欧洲”。这是进入19世纪以后的事情。可以说,东印度公司为近代欧洲的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亚洲之海——纺织品

日本的绢织品

 商馆馆长获赠的衣物。 The Colourful World of the VOC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gygm/1684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