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十六国风云——无可奈何西晋去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3 10:49:13 0


创业未半却中道崩殂

公元309年初,刘渊把都城从蒲子迁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

当年8月,他以刘聪为主帅,率军南下攻打洛阳。

司马越命平北将军曹武等人出兵抵御,却都被刘聪打败。

刘聪乘胜渡过黄河,随后又在宜阳(今河南宜阳)战胜了镇守关中的南阳王司马模(司马越的弟弟)派来的援军。

连战连败会让人丧失信心,连战连胜会让人丧失警惕。

沉浸在胜利中的刘聪开始飘飘然了。

西晋弘农(今河南灵宝)太守垣延向刘聪诈降,刘聪居然全不怀疑,立即接受。

当天夜里,垣延突然从内部发难,猛攻汉军营帐。

汉军此时正在睡梦中,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被垣延杀得大败,损失惨重,无奈只得撤军回到平阳。

乘风破浪却最终阴沟翻船,成功在望却最终功亏一篑,刘渊对此岂能甘心!

两个月后,他又再次大举出兵。

刘渊以刘聪、王弥、刘曜、刘景等人率5万精锐骑兵为前军,大司空呼延翼率步兵为后继,浩浩荡荡,杀向洛阳。

晋军根本没有想到汉军会这么快就卷土重来,一时间大为恐慌。

刘聪乘机率军长驱直入,很快就杀到了洛阳城下,屯兵于城西的西明门外。

晋将北宫纯趁敌军立足未稳,当天夜里率一千勇士发动突袭。

汉军猝不及防,黑夜中一片混乱,大将呼延颢战死,不得不向南溃退。

第二天,刘聪又在洛河南岸收集败兵,重整旗鼓,随后进屯洛阳城南的宣阳门,同时命刘曜驻扎在洛阳城东的建春门,王弥屯兵于城西的广阳门,刘景则迂回到了城北的大夏门,从而完成了对洛阳的包围。

就在刘聪厉兵秣马准备攻城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个坏消息——后继部队发生了兵变,主帅呼延翼被乱兵杀死,部众全部溃逃回了平阳!

老成持重的刘渊闻知此事大惊,连忙命刘聪撤兵。

但年轻气盛的刘聪却不甘心这样白跑一趟,坚决要求留下继续攻城,表示不拿下洛阳誓不罢休!

刘渊同意了。

然而,洛阳毕竟是座大城,哪是那么容易攻下的?

汉军连续多日猛攻,伤亡惨重,洛阳城却岿然不动。

刘聪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竭尽全力却依然无计可施无法可行无路可走。

他已经尽力了,也已经力尽了。

很多人在遭遇挫折一筹莫展的时候都会怪罪于流年不利运气不好,刘聪也不例外。

为了转运,他把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亲信部将刘厉、呼延朗,自己则跑到了百里之外的中岳嵩山去祈祷。

应该说,祈祷还是有效果的,“运”的确是转了——只不过是向坏的方面转的。

就在刘聪外出的这段时间,晋军乘虚而入,出城突袭汉军,群龙无首的汉军被打得大败,呼延朗被杀,刘厉则投洛河而死。

这样一来,刘聪更郁闷了。

损兵折将,士气低落,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王弥也劝他:我军此次出师不利,粮草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我看还是退兵吧,殿下您回师平阳,我撤到兖州、豫州一带待命,我们养精蓄锐,再图后举。

但刘聪还在犹豫——毕竟自己是主动请战的,现在灰溜溜地回去,面子上怎么过得去?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快溺水有人递木头,要撤兵有人给理由。

就在刘聪骑虎难下之际,后方的太史令宣于修之帮了他一个大忙。

宣于修之对刘渊说:岁在辛未,当得洛阳。今晋气犹盛,大军不归,必败——天相显示,要到辛未年(当年是己巳年,辛未年是两年后)我们才能得到洛阳。如今晋朝气运还在,如果我们不撤军的话必败。

刘渊于是马上派人召刘聪班师。

得到这个命令,刘聪的感觉就像雨一下子停了,天一下子亮了,浑身一下子就轻松了。

他当即率刘曜等人一起北撤平阳,而王弥则率部南下。

之后,王弥一直在豫州一带发展,连下颍川(今河南禹州)、襄城(今河南襄城)等郡县,声势颇大,还派其部将曹嶷东进,攻取自己的老家青州。

与此同时,河北的石勒也战果累累,他先是攻下了冀州治所信都(今河北冀州),接着又南渡黄河,突袭甄城(今山东甄城),杀晋兖州刺史袁孚,随后又再次北上,攻打河北各郡县,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

刘聪、刘曜当然也没闲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与晋军大打了一仗,大大地巩固了汉国在黄河以北的统治。

看着将领们在各地战果累累,刘渊信心满满。

他就像孩子期待长大一样热切地期待着辛未年(公元311年)的到来。

那是上天安排他的帝国攻克洛阳、灭掉西晋的日子。

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等到这一天。

公元310年7月,刘渊突然得了重病,很快就一病不起,几天后就去世了,后被谥为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刘渊的知名度也许并不高,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正是他一手开创的汉赵帝国最终灭亡了西晋,把中华大地带入了持续近300年的大分裂时代!

但这也许并一定不是他的错。

事实上,虽然是匈奴人,但他汉化程度颇深,满怀儒家理想,深信仁义道德,目光长远,爱惜民力,可以说是个不错的领袖。

然而,天往往不遂人愿,有人奋发向上最终却每况愈下,有的爱情刻骨铭心最终却草草结局,刘渊一心想做明君最终却开启了乱世的潘多拉盒子!

想播龙种却收获了跳蚤,如果刘渊地下有知,不知他会有怎样的感想?

刘渊死后,按照惯例,太子刘和继承了皇位。

刘和是刘渊的长子,汉国建立后他一直留在都城平阳,先是被封为梁王,后又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

刘和这个人,能力不见得强,猜忌心却极强,对他的几个弟弟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刘聪非常不放心。

刚一登基,他就和几个亲信密谋,想要诛杀楚王刘聪、齐王刘裕(刘渊第三子)、鲁王刘隆(刘渊第五子)、北海王刘乂(刘渊幼子)等亲王,以绝后患。

刘裕、刘隆两人很快被杀,但刘聪可不是这么好对付的,他事先早已得知了消息,严阵以待,随后反戈一击,率军杀入皇宫,将仅当了6天皇帝的大哥刘和杀死,控制了朝政大权。

群臣纷纷请求刘聪登上帝位。

但刘聪却是一副忸怩作态的样子,推说刘乂是单皇后所生,应该继承皇位。

刘乂也算识时务,流着眼泪极力推辞。

如此这般,单曲循环了N次……

一直到群臣肚子开始打鼓眼皮开始打架嘴里开始打哈欠的时候,刘聪才半推半就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并封刘乂为皇太弟,自己的长子刘粲为河内王。

在刘渊的儿子中,刘聪的确是最出类拔萃的。

他自幼熟读经史,对兵法尤为精通,同时又武艺过人,可以拉开300斤的大弓,可谓文武兼备,当年西晋重臣王浑曾对他赞不绝口:这孩子前途不可估量!

刘渊起兵后,刘聪一直领军南征北战,独当一面,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现在,刘聪大权在握,自然渴望大展宏图。

首先当然是要实现父亲未竟的遗志——攻克西晋都城洛阳。

对这个地方,他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曾经作为主帅两打洛阳,尽管两次都铩羽而归,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采用新的战略:先扫清洛阳外围,将其孤立,然后乘其疲敝一举拿下!

推卸责任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公元310年10月,刘聪任命自己的儿子刘粲为主帅,率始安王刘曜等人领兵4万南征。

与此同时,石勒也率两万精兵从河北前来会合。

在顺利渡过黄河后,汉军并没有直接进攻洛阳,而是转战于洛阳附近的梁(今河南开封)、陈(今河南淮阳)、颍(今河南禹州)、汝(今河南汝南)一带,先后攻陷了百余座城堡。

而石勒则挥师南下,先后攻占宛城(今河南南阳)、江夏(今湖北安陆)等地,在江汉大地纵横驰骋。

被汉军这么一闹,洛阳几乎成了一个孤岛,由于难以得到各地的物资支援,人口众多的洛阳城很快陷入了饥荒的困境。

无奈,西晋太傅司马越只能派使者传檄各地,还在檄文上插上羽毛以示紧急,让他们火速派兵勤王,入援京师。

皇帝司马炽更是可怜巴巴地对使者们说:你们替我转达各方镇,动作一定要快,早的话京城还有的救,再晚就来不及了!

时间在一天天地过去,司马炽和司马越的心也在一点点地变凉。

各地的勤王军竟然一个也没来!

勤王的檄文都是相似的,不来勤王的方镇却各有各的原因。

青州刺史苟晞和司马越不和,自然不愿赴援,而此时王弥的部将曹嶷正在青州一带作乱,让他更有了拒绝的理由;

坐镇关中的南阳王司马模最近有点烦,秦州(今甘肃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等地都有人叛乱,腾不开手;

驻在襄阳的征南将军山简倒是派了兵,可惜战斗力实在是渣,走到半途居然被一支流民武装打败,灰溜溜地回去了;

并州刺史刘琨向来积极响应朝廷号召,这次也不例外,他特意向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猗卢借了两万鲜卑骑兵,想要派他们援救洛阳,但司马越考虑到这些鲜卑人不好控制,生怕引狼入室,拒绝了他。

既然没人帮忙,洛阳城内的王公大臣们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树挪死,人挪活,很多朝臣都提议迁都。

但太尉王衍却坚决不同意,还把自家的车都卖了,以示决心。

王衍出身于名门琅琊王氏,是当时的士族领袖。

他幼年时就长得非常漂亮,据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山涛见了他曾感叹不已:何物老妪,生宁馨儿!——不知什么样的妇人,竟然能生出这样美的孩子!

长大后,他不仅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而且知识渊博,才华横溢。

魏晋时期崇尚清谈,王衍就是这方面第一流的高手,他善谈《老子》《庄子》,出口成章,因此名气极大,被称为“一世龙门”。

也正由于他的出身和名气,他官运亨通,多年来一直担任尚书令、司空、司徒等宰相级的高官,不过他一向以清高自居,甚至从来不谈“钱”这个俗字,把钱叫作“阿堵物”的就是他。

对于治国理政这样的俗事,他当然更是毫不关心,成天只是高谈阔论各种貌似高深却毫无意义的问题,比如“先有有还是先有无?”“先有黑还是先有白?”“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

司马越本是皇室疏属,在朝中的根基不是很深,他执政后,尤其看重王衍在士族中的影响力,因而王衍更受重用,荣升太尉,成为朝中仅次于司马越的二号人物。

很显然,王衍的态度也代表了司马越的态度,迁都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是,不迁都,难道就这样困守洛阳,坐以待毙?

司马越满脑子小聪明,当然不会这么干。

他穿上戎装,找到皇帝司马炽,表示自己要率禁卫军出屯兖州、豫州一带以讨贼。

司马炽不傻,自然知道他的用意——好啊,你拍拍屁股想走,让我一个人在这等死?

于是他竭力反对:如今朝廷社稷都依赖于您。您怎么可以远离朝廷呢?

然而司马越早就想好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说辞:臣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率众平贼,贼灭了国家就安全了。如果坐守京城,不主动出击,恐怕事态会越来越严重……

他的话这么坚决,作为一个只拥有被否决权的傀儡,司马炽还有什么好说的?

他一下子就无语了,泄气了。

公元310年11月15日,司马越带着太尉王衍等一帮亲信大臣和4万将士,浩浩荡荡地开出了洛阳城,随后一路向东,驻扎在项县(今河南项城)。

从他的行军路线来看,他的目的很可能是要返回自己的老巢东海郡(今山东郯城)。

而由于司马越带走了几乎所有的精英和精兵,洛阳城内很快就陷入了无政府状态,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对于临阵脱逃的司马越,司马炽心里充满了愤恨。

一怒之下,他的智商情商急剧下降争相逃亡,做出了一个十分不理智的决定。

司马炽派使者给青州刺史苟晞送了一份密诏,命其讨伐司马越。

这正中苟晞的下怀。

他对司马越早就恨之入骨,曾经扬言说:司马越身为宰相,处事不公正,以致天下混乱,我岂能对此听之任之?

他马上传檄天下,宣告司马越的罪状。

本已内外交困、焦头烂额的司马越哪里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

很快他就忧愤成疾,不久就死在了军中。

他这一死倒是解脱了,却给跟随他的这帮大臣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领头羊没了,他们该何去何从?

众人推王衍为首。

王衍连连摆手,推说襄阳王司马范(楚王司马玮之子)比他更有资格。

司马范当然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出这个头,也极力推辞。

司马范:你职位高。

王衍:你血统高贵。

司马范:你名气大。

王衍:你血统高贵。

司马范:你能力强。

王衍:你血统高贵。

…………

就这样,两个人推让了一万两千多个回合,依然不分胜负,最后他们不得不决定效仿没头的苍蝇——不设首领。

接着又经过了3万个回合的讨论,他们开始继续东行,打算护送司马越的灵柩,返回其封地东海郡。

然而,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们拖拖拉拉磨磨叽叽慢慢吞吞缓缓前行的时候,汉国石勒的大军已经逼近了他们!

石勒之前在江汉一带打得顺风顺水,本想留在那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但他的首席谋士张宾却极力反对,他认为这一地区河网纵横,不利于羯胡骑兵的行动,而且其部下多为北方人,在南方水土不服,容易产生疫病。

石勒听从了他的建议,便重新率军北上,先后攻克新蔡、许昌等地。

在许昌,他听说司马越死了,其部下群龙无首,立即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马上率军来追。

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石勒追上了王衍等人率领的晋军,把他们团团围住,发起猛攻。

比起石勒的军队,晋军人数其实并不少,而且多为中央禁卫军,照理战斗力并不差。

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只狮子领导下的一群绵羊,要比一只绵羊领导下的一群狮子可怕得多。

何况这批晋军连一个绵羊般的领导都没有!

与其说这是场战斗,不如说这更像是一场屠杀!

很快晋军就全军覆没,太尉王衍、襄阳王司马范、任城王司马济、武陵王司马澹、吏部尚书刘望等王公贵族全部被俘。

战后,向来重视知识分子的石勒把王衍等名士带到营中,问他们晋朝衰败的原因。

王衍详细论述了36个原因72个理由108个因素216个细节,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气势磅礴的排比句一段接一段,精美绝伦的漂亮话一串又一串……

石勒面带微笑,听得有滋有味。

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末了,王衍总结陈词,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他声称自己从小就不想当官,对朝政从来都不参与,因此西晋的败亡和自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为求免祸,他还对石勒大加赞美,劝其称帝。

没想到这段话彻底葬送了他。

石勒的脸色立马由晴转阴,冷冷地说:阁下年轻时就入朝为官,名扬四海,身居要职几十年,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败坏天下的,不是你这样的人,还能是谁!

随后他马上命人把王衍拖了出去。

见此情景,其余被俘的大臣们也都吓坏了,也纷纷向石勒哀求。

石勒一言不发,拂袖而去。

出去后,石勒对部将孔苌说:我行走江湖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人!

没有多加考虑,他就决定把他们全部处死。

也许是为了给这些文化人最后的面子,对他们执行死刑的时候,石勒没有用刀枪,而是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

当天晚上,王衍等人被带到一堵断墙之下下,石勒命人从后面把墙推倒,把这些人悉数活埋。

临死前,王衍发出了这样的叹息:呜呼!我辈虽然比不上古人,但如果当初不崇尚虚无,勠力同心以匡扶国家,又怎么会落到今日这样的地步!

已经死去的司马越也没能逃过这一劫,被剖棺焚尸,挫骨扬灰。

就连他的家人也没能幸免。

当初司马越出征的时候,其亲信何伦和王妃裴氏、世子司马毗奉命留守在京城,负责监视皇帝司马炽。听说司马越的死讯后,何伦慌了,便匆忙带着裴氏和司马毗等人逃出了洛阳,想去找王衍等人会合。

由于此时的洛阳已经危如累卵,人人都想逃离,因此在这支队伍里,也有大批的皇亲国戚跟随。

没想到预想中的逃命之旅却变成了送命之旅——在洧仓(今河南鄢陵),他们竟然与死对头石勒狭路相逢,毫无意外地,又是兵败如山倒,又是全军覆没,司马毗等48位西晋宗室亲王死于非命。

西晋之殇

尽管逃出去的人已经上了西天,城内的人却依然还想出逃。

司马炽也不想留在洛阳坐以待毙,可他毕竟是皇帝,不是想走就走的,至少得找个合适的理由吧。

还好这时苟晞雪中送炭,上表请求迁都仓垣(今河南开封东北)。

真是久旱逢甘霖,长夜见光明,司马炽当即表示同意。

然而,由于朝中的那帮公卿大臣们舍不得放弃多年来搜刮的财物,又是整理又是打包耽误了不少时间,好不容易等到他们出发的时候,又发现居然连皇帝乘坐的车子都找不到了,无奈司马炽只好徒步出行,想走到黄河边再坐船东下。

但刚走出宫门没多久,他们就遇到了强盗。

接下来发生的事是亘古未闻的——光天化日之下,洛阳闹市之中,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被一伙不知名的毛贼抢掠得抱头鼠窜,狼狈逃回了宫中!

从此,他再也不敢出门,惶惶不可终日,像已经被判死刑的犯人一样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好在,善解人意的命运并没有让他等太长的时间。

公元311年5月,刘聪命大将呼延晏率军南下,攻打洛阳。

汉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很快就到了洛阳城下。

始安王刘曜、征东大将军王弥、安东大将军石勒等汉军大将也奉命各率所部前来会合。

心无斗志、腹无食物的洛阳守军现在的战斗力相当于十的负一百次方——约等于零。

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洛阳就落入了汉军的手中。

司马炽想逃往长安,在路途中被抓获。

汉军在洛阳城内大肆烧杀抢掠,皇宫陵庙都被洗劫一空,上至太子司马铨、下至平民百姓的3万余人都死于乱军之中。

几天后,汉军撤出了洛阳,临行前刘曜下令放火,把洛阳宫室全部焚毁。

王弥连忙劝阻:洛阳天下之中,山河四险之固,宫室又都是现成的,咱们应该劝主上把都城从平阳迁到这里。怎么可以烧掉呢?

不过,由于之前王弥没等刘曜就抢先入城,刘曜对王弥早就有了一肚子意见,当然没听他的。

古都洛阳就此被焚烧殆尽,成了一片废墟。

此后王弥率军东出,屯兵于项关,石勒南下驻于许昌,刘曜则带着俘虏们凯旋而归。

捷报传来,刘聪极为兴奋,又是大赦又是改元,同时封司马炽为会稽公。

他得意扬扬地问司马炽:你们家为什么要这样自相残杀?

司马炽的人生格言是:尊严诚可贵,人格价更高,若为生命故,二者皆可抛。因此一心只想苟活的他毫无廉耻地回答说:因为大汉将应天受命,我们之所以要自相杀戮就是为了替陛下您扫清道路,这是天意,非人力所及!

刘聪听了非常受用。

然而,饶是司马炽如此低声下气,如此卑躬屈膝,如此以犯贱为己任,如此视受虐为享受,最终的结局却依然悲惨——既丢了脸,也丢了命。

有一次,刘聪大宴群臣,让司马炽穿着仆人的衣服给大臣们挨个倒酒。

几个西晋旧臣见前皇帝受到这样的侮辱,忍不住悲从心来,失声痛哭。

刘聪觉得很不舒服,真是嗑瓜子嗑出个臭虫——扫兴!

他不由得微微皱了一下眉头:我不想以后再看到这样的场面!

于是,司马炽不久就被害了。

不过,尽管已经攻占了西晋都城洛阳,但对于刘聪来说,他的大业还远没成功。

西晋的残余势力依然遍布各地——晋阳有刘琨、幽州有王浚、青州有苟晞、关中有南阳王司马模、江东有琅琊王司马睿……

刘聪首先把矛头对准了近在咫尺的司马模。

司马模是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越执掌西晋大权后,他就被寄予厚望,出任征西大将军、都督秦雍梁益四州诸军事,镇守关中。

可惜司马模的水平实在是太差,让他来当此重任,就仿佛让修自行车的小工去修航天飞机一样——完全是用非其人!

这家伙最擅长的是无事生非,小事化大,大事化到不可收拾。

当时关中饥荒,疾疫流行,盗贼四起,司马模不但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反而还因用人不当而导致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裴苞、安定(今甘肃泾川)太守贾疋(yǎ)等人的叛乱,搞得关陇一带乱成一团,民不聊生。

听说洛阳失守的消息,司马模也感受到了危机,慌忙派部将赵染守卫蒲坂(今山西永济),以防备汉军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

蒲坂位于黄河东岸,扼黄河著名渡口——蒲津渡,当秦晋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没想到赵染对司马模早就十分不满,一到蒲坂就献城投降了汉国。

刘聪大喜,立即以赵染为前锋,其子河内王刘粲和堂弟始安王刘曜为主帅,统兵西征,攻打长安。

在士卒们看来,司马模这样的饭桶获胜的可能性比中国男足拿世界杯的可能性还小,因此还没怎么打仗,其部下就已经叛逃一空。

司马模成了孤家寡人,无奈只得向汉军投降。

之后,刘聪封刘曜为雍州牧,率部镇守长安。

不过,没过多久,刘曜就发现自己面临的形势非常凶险。

他发现,自己拥有的,只是一座孤城而已。

他发现,关中不只有司马模这样的酒囊饭袋,也有很多的英雄好汉!

他发现,关中人只是不忠于司马模,并非不忠于晋朝!

原西晋安定太守贾疋、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索十六国风云——无可奈何西晋去、始平(今陕西兴平)太守麴允、扶风(今陕西泾阳)太守梁综等人全都不服匈奴人的统治,先后起兵反抗。

他们共推贾疋为主帅,兵马达10余万,气势如虹,很快就逼近长安。

刘曜亲自率军征讨,却被打得大败,自己还为流矢所伤。

而此时从洛阳逃出的秦王司马邺(司马炎第二十三子吴王司马晏之子)也辗转到了关中,于是贾疋等人迎立司马邺为主,声势更盛。

刘曜困守长安,连战连败,后来实在撑不住了,被迫放弃了长安,驱赶着长安居民8万余人,逃回了汉国都城平阳。

晋军就这样顺利收复了长安。

公元313年4月,14岁的司马邺在长安登基称帝,是为晋愍帝——也是西晋的最后一位皇帝。

朝政则掌握在麴允、索十六国风云——无可奈何西晋去两人手里(此前贾疋已经战死)。

对此刘聪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不久前刚在关中失利的刘曜又率军卷土重来,企图夺回关中。

晋军在麴允等人的带领下,苦苦抵抗,总算是把汉军赶了回去。

第二年,刘曜又再一次发动攻击,再一次被拼死一搏的晋军击退。

但此时的关中经过多年的饥荒和战乱,早已残破不堪。都城长安的居民甚至不满100户(其余都被刘曜带走了),车只有4辆,杂草丛生,荒凉无比,其他地区的情况当然也好不到哪去。

这样一个穷得几乎揭不开锅的草台班子,还能经得起匈奴汉国的下一次冲击吗?

公元315年9月,刘曜又一次率军从蒲坂渡过黄河,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没有直捣长安,而是改用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

他先是攻取了冯翊(今陕西大荔),接着又挥师北上拿下了上郡(今陕西韩城)。

直到316年7月,他才率部西进包围了北地郡(今陕西铜川)。

北地郡是长安的北方门户,距离长安仅百余里。

西晋大都督麴允连忙率步骑3万前来救援。

刘曜心生一计,他命人在城外四处燃起篝火,同时派间谍大肆宣扬北地郡已经被汉军攻陷。

看见北地郡方向浓烟滚滚,麴允以为汉军正在放火焚城,对北地失守一事顿时深信不疑,一时间大惊失色,慌忙退兵。

刘曜乘机率军追击,大败麴允军。

孤立无援的北地郡也在不久陷落。

之后,刘曜乘胜攻打长安,很快就攻下了外城。

麴允、索十六国风云——无可奈何西晋去等人护卫着皇帝司马邺退守内城。

到公元316年11月,城内粮草断绝,无法支撑,司马邺被迫出城投降。

至此,西晋正式灭亡,共历四帝,51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28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