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历史的裂变——朱元璋的传位之困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23:21:25 0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病殁。对于明太祖朱元璋而言,这无疑是他生命中最痛苦、最烦恼的一段日子。

作为父亲,朱元璋的悲伤自不待言;而作为皇帝,他的苦恼还远远不止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么简单。因为,太子突然撒手人寰,年已六十五岁的朱元璋就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要把这个苦心经营了二十五年的帝国交给谁?

朱元璋为此绞尽脑汁,踌躇不已。不过,话说回来,太子之死虽然给老皇帝带来了痛苦和烦恼,却也给他带来了一个机会他可以重新选择一个比朱标更适合当皇帝的储君。

这么多年来,太子的表现其实是让朱元璋很不满意的。他身上不但没有半点帝王应有的霸气、刚猛和决绝,反而充满了妇人之仁。如此柔弱的储君,将来即位后,必定镇不住那些功高势大的开国元勋。所以,朱元璋不得不下手翦除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宿将,目的就是替太子朱标清场,让他将来稳稳当当地坐这个天下。没想到,太子非但领悟不到他的一片苦心,反而把他的未雨绸缪当成了残忍嗜杀,一再要求他施行仁政,宽以待人。朱元璋被气得七窍生烟,只好找了个机会屏退左右,然后把一根荆棘扔到地上,让太子用手去捡。太子愣在当地,面露难色。朱元璋终于没好气地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就把刺摘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杀的都是奸恶之人,把场子都清理干净了,你才能当这个家!”可冥顽不灵的太子至此仍未醒悟,硬生生顶了一句:“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上行下效,你是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无非还在谴责皇帝杀戮太重。朱元璋怒不可遏,当即抄起一把椅子往太子头上砸去。大惊失色的太子慌忙躲过,旋即抱头鼠窜。

如今,太子走了,朱元璋在悲痛之余,其实还是有一丝庆幸的。

终于可以重新选择了。

然而,就是这个选择的过程,让六十五岁的老皇帝大伤脑筋。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有连他自己也数不过来的一大群孙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都是潜在的皇位继承人。而从“立嫡以长”的原则来讲,他只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次子秦王朱樉,一个是皇长孙朱允炆。

可问题是,这两个人他都不满意。

秦王朱樉就不用说了,浑身的臭毛病,没做过一件让他顺心的事,就在去年才刚刚被他召回京师臭骂了一顿,要不是太子朱标求情,他早把朱樉的王位给废了。在朱元璋看来,这个不成器的东西连一个小小的藩王都当不好,就甭指望让他治理天下了。皇长孙朱允炆倒是没什么毛病,而且他的仁孝和聪颖也是朝野上下有目共睹的。可问题就在这里:他太儒雅了,太文弱了,和他的父亲朱标如出一辙。况且也太年轻,才十六岁。

在为数众多的皇子皇孙中,朱元璋最中意的人选,其实是四子燕王朱棣。

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觉得老四最像自己,完全具有入继大统的禀赋、能力和资格。老四到北平就藩的十二年来,不但兢兢业业地治理藩署事务,而且时常深入民间,体恤下情,颇得军民的拥戴。朝野上下对此有口皆碑。相比之下,其他藩王们的表现只能让老皇帝感到痛心和愤怒。老二朱樉早就让他死心了,老三晋王朱也好不到哪儿去,性情骄纵,时常在藩国里横行不法,甚至有人密告他有篡位的意图,老皇帝一直想把他办了,由于太子说情才饶了他。两个当兄长的是这副德行,老四以下的那些弟弟更是一蟹不如一蟹:吟风弄月、沉溺酒色、作奸犯科、篡逆谋反,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十子鲁王朱檀更是荒唐,年纪轻轻就和一帮方士混在一起,乱吃什么长生不老的丹药,结果不但搞瞎了眼睛,还赔上一条命,死时年仅十九岁。老皇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给了他一个谥号叫“荒”。

洪武二十五年夏,朱元璋经过反反复复的考虑,决定立老四为太子。他召集近臣举行了一个秘密会议,说:“太子死了,皇长孙弱不更事。治国者要有实力,我想立燕王为皇太子,你们以为如何?”

老皇帝话音刚落,大臣们立刻反对声一片。翰林学士刘三吾说:“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且皇孙业已年长,足以继承皇位!”

立嫡以长,立嫡以长!老子就知道你们会说这个,而且你们只会说这个!

老皇帝一脸阴霾,可他无计可施。嫡长制据说是古代圣贤传下来的规矩,据说是天经地义的纲常伦理,据说非如此,不足以保证帝祚绵长、国运永昌。

真是一个破规矩!

可朱元璋也知道,如果打破这个规矩,让老四当皇帝,就算能换取一世之安,也必将埋下无穷隐患。因为,这等于给无数后代子孙提供了篡位夺嫡的借口。任何一个想当皇帝的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贤能”的,也都可以参照这个“立贤不立长”的先例弑兄夺位。

朱元璋不敢冒这个险。

老规矩虽然让人厌恶,可谁能立下更好的规矩?!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在万般无奈之下,终于下诏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以备入继大统。

人在北平可心在应天的燕王朱棣听到朝廷立储的消息后,一颗踌躇满志的心顿时坠入无底的深渊。

太子死后的这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是他生命中最漫长的一段时光。他每一刻都在焦急与忐忑中煎熬。他很清楚自己在父皇心目中的分量,所以,他相信自己最有可能成为新的储君。

然而,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

就是在这一刻,燕王朱棣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这是一个既令他不寒而栗又令他热血沸腾的念头……

皇太孙比从前的皇太子更为幼弱,迫使朱元璋再次展开了清场行动。就在立朱允炆为储君的第二年,朱元璋便以谋反之名诛杀了战功赫赫的名将蓝玉,同时利用此案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一共株连诛杀了一万五千人。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合计,被屠灭的人数多达四万数千余人,元勋宿将死亡殆尽,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至此,朱元璋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根接力棒上的刺几乎已被拔得一干二净,可以放心地交给朱允炆了。

可在朱允炆看来,这把帝王的权杖却仍然是一根令人望而生畏的荆棘。因为他知道,还有九个手握重兵的藩王叔父在觊觎这把权杖。

有一天,朱元璋对朱允炆说:“我把防御外敌的任务都交给你那些叔父了。有他们在,足以保证边境安宁,你就能当个太平皇帝了。”

自幼熟读经史子集,尤其谙熟二十二史的皇太孙听完后,忽然面有忧色地说:“外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谁能御之?!”

一句话让老皇帝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一直下意识地以为藩王是中央的屏障,却忽略了藩王也会构成对中央的威胁。尤其是当天子幼弱的时候,藩王随时可能反戈一击,取天下于反掌之间。历朝历代,这样的故事还少吗?

朱元璋沉吟半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朱允炆,只好反问他:“那依你的意思,要怎么办?”

朱允炆高声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诸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很显然,这是儒家经典里面提供的标准答案,朱允炆几乎可以倒背如流。朱元璋想了想,有气无力地说:“看来也没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太子朱标病殁三年之后,秦王朱樉也死了。又过了三年,即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晋王朱也一病而亡。

老四燕王朱棣惊喜地发现,自己现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嫡长子了。六年前擦肩而过的机会,突然又来到了他的面前。他再次把希望的目光转向数千里外的应天府。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七十一岁了。他一手开创的大明帝国也已经走过三十一个春秋。

风烛残年的老皇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倦。

他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废立之事。现在,立老四为太子已经没有任何名分上的障碍,那些一本正经的大臣们也绝对不会再阻挠。可问题是,年过花甲的老皇帝如今已是力不从心了,他不想再为了废立之事大伤脑筋。更何况,朱允炆自从立为储君以来,并无丝毫过错,让他处理一些日常政务,似乎也能应付自如。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理由再废掉他呢?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朝廷始终没有传来任何消息。

在老皇帝的沉默中,朱棣心中的希望之火扑闪了几下就迅速熄灭了。

朱棣收回了翘首以待的目光。

此刻的大明储君朱允炆,正愉快地沐浴在江南三月的和风细雨之中。而朱棣此刻的心情,却如同脚下这北地的冻土一样坚硬而冰凉。

北风如刀,划过燕王朱棣粗砺而宽广的脸庞。

朱棣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如刀的北风,何时将划向南方?!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日,七十一岁的明太祖朱元璋崩殂。六天之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大赦天下,下诏以明年为建文元年。

不知道为什么,当朱允炆登基的消息传到北平后,燕王朱棣忽然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心存希望曾使他变得软弱,变得患得患失。而今天,他终于绝望了。这很好,朱棣轻轻地对自己说,只有绝望才能使人变得坚强,变得义无反顾。

所以,他感谢这个令他绝望的消息。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08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