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历史的裂变——南北鏖战:打不垮的燕王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23:20:37 0


战场上的节节失利让建文帝寝食难安,他不得不考虑回到谈判桌前。

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朱允炆做出了妥协,罢免了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希望以此消除燕王起兵的借口:你不是要“清君侧”吗?那我自己清理了,你也可以罢兵了吧?

然而,皇帝的妥协只换来了朱棣的一声冷笑。

这种小儿科的举动显然忽悠不了老谋深算的燕王。不要说朱棣根本不相信齐、黄二人是被真的罢免,就算他相信,这仗还是要接着打,因为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当皇帝。虽然“清君侧”的借口没有了,但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会在乎这个。先把事情办了,借口自然会有。

皇帝此举除了让燕王冷笑,也令朝野心寒。人们不禁要问:如果辛辛苦苦帮你保住龙椅,到头来却落了个罢官的下场,那跟着你朱允炆混还有什么意思?!

日后,当燕王兵临城下时,满朝文武之所以纷纷倒戈易帜,不能不说与皇帝这种幼稚而拙劣的政治表现有关。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正月初一,当举国上下都在欢度新春佳节的时候,朱棣正率领他的军队,昼夜奔驰在攻打蔚州(今河北省蔚县)的路上。蔚州守将王忠等人坚守数日后,放弃抵抗,率部投降。

这一年春天,南北双方都进入了战略休整,各自补充兵员、调集粮饷,积极准备迎接春季过后的大战。李景隆调集了全国各地的精兵,与原部共计六十万人,号称百万,于四月初一在德州誓师,开始二次北伐。数日后,李景隆的大军在河北省饶阳县的白沟河一带陆续集结,摆出了决战的姿态。四月初五,朱棣率领燕军从北平南下。初八,双方的先头部队进行了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互有伤亡。四月初九黎明时分,燕军主力全部渡过白沟河,到达南岸。南军立即发动进攻。

“靖难之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就此打响。

这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谁取得胜利,谁就更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战争。

一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朱棣,就是在这场大战中好几次险些丧命。当双方主力在白沟河南岸激战时,朱棣忽然发现,燕军的背后尘土飞扬。他知道,这是南军从后翼包抄,企图前后夹击,围歼燕军。为了粉碎南军的作战意图,朱棣立刻掉转马头,带上自己的护卫骑兵杀进南军队伍。朱棣一马当先,接连砍杀数十名南军士兵。然而,一个又一个敌人倒下了,更多的敌人却围了上来。朱棣蓦然发现,自己和身边的骑兵已经陷入南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这一支南军共有两万多人。

当他们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时,朱棣机械地挥舞着手中的剑。他不知道自己已经砍倒了多少人,只知道剑刃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缺口。最后,剑断了。好在此刻他们已经冲到了包围圈的边缘。手无寸铁的朱棣拍马冲上河堤,南军紧追不放。忽然,南军将领看见朱棣正在向河堤的另一面挥动马鞭,口中似乎在发布号令。他们担心有埋伏,立刻勒住缰绳。

朱棣脱险了。

河堤那边,其实一个燕兵也没有。

这场大战从黎明一直打到中午,战场上已经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交战双方却仍处于胶着状态,胜负难分。就在此时,老天爷再次站在了燕军一边。

一阵狂风突然将南军的大旗刮倒。南军的指挥系统顿时瘫痪,将士们各自为战,阵脚大乱。朱棣抓住时机全面反攻。李景隆立即拍马南逃,南军各部争相溃退,在长达一百多里的逃亡线上扔下了不计其数的尸体。

白沟河大战,南军阵亡十五万人,被俘十余万人,受伤、失踪者的数量更大。六十万人几乎全军覆没。燕军缴获各种器械和物资无数。

李景隆惨败的消息传回应天,建文帝目瞪口呆。推荐者黄子澄追悔莫及,奏请斩杀李景隆,以严明军纪。同时,满朝文武也纷纷表示,应该把李景隆砍头。可皇帝仅仅是将李景隆召回京师,又赦免了他的死罪。如此赏罚不明,再次令朝野失望不已。

朱棣在河北接连取得大捷之后,于五月中旬乘胜前进,亲率十万大军进攻济南。可是,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靖难之役”以来最强劲的两个对手铁铉和盛庸。

整整三个月,燕军在济南城下扔下了不知多少具尸体,济南城依旧岿然不动、固若金汤。留守北平的军师道衍立即给朱棣写了一封信,说:“师老矣!请班师。”八月十六日,朱棣不得不带着士气低落的军队黯然撤回北平。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给屡战屡败的建文朝廷打了一针强心剂。建文帝大喜过望,当即擢升山东参政铁铉为兵部尚书,封都督盛庸为历城侯、总掌北伐军事,任命都督平安、吴杰为左右副将军,再举北伐。随后,以盛庸屯德州,平安、吴杰驻定州,都督徐凯营沧州,互为掎角以困北平。

济南的受挫,并未让朱棣放弃南下的计划。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朱棣采取声东击西之计,以出征辽东为名,到达通州后突然转向沧州快速挺进,一昼夜急行军三百里,趁南军守将徐凯不备,于十月下旬突然袭取了沧州,斩杀一万多人,缴获战马九千多匹。

十二月初,燕军大举南下,进抵山东的东昌城外,与盛庸的部队展开激战。在这次战斗中,朱棣亲率蒙古骑兵冲击南军,再度身陷重围。大将张玉为营救朱棣而战死,朱能保护燕王杀出重围,仓皇退却。盛庸乘胜追击,燕军大败。朱棣率残部向北溃逃,一路上不断遭到南军的围追堵截,伤亡惨重。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初一,又一个普天同庆的新春佳节到来之时,朱棣却带着他的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奔走在逃亡路上。直到正月十六,这支伤痕累累的部队才终于冲破南军的封锁线,千辛万苦地回到了北平。

东昌大战,是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这次失败不但让燕军丧失了大量精锐,而且让朱棣失去了最倚重的一员心腹大将。朱棣为此泪如雨下,扼腕不已。

与此同时,朝廷接到了盛庸的捷报。建文帝欣喜若狂,立即下诏犒赏三军,而且恢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

在朱允炆看来,朱棣似乎败局已定,几乎不可能再翻盘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仅仅一个多月后,打不垮的燕王便又率领大军卷土重来了。

三月,燕军与盛庸军会战于夹河(今河北省武邑县以南),经过数日激战,南军大败,被斩首十万余人,盛庸军退回德州。朱棣为诱使驻守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的吴杰出战,故意制造燕军内讧的假象。吴杰信以为真,果然率部出战。朱棣立即下令出击。闰三月初十,燕军大败吴杰、平安军于滹沱河(今河北省石家庄境内),斩首六万余人。随后,又乘胜连克真定、顺德(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平(今河北省永年县)、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等地。

朱允炆听到战败的消息,再度故技重演,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又抄没了他们的家产。然后下诏赦免燕王的谋反之罪,希望他休战。

可爱的朱允炆自以为这是缓兵之计,实际上却一再地暴露出他的软弱和愚蠢。朱棣马上给他回了一封信,表示要休战可以,但请朝廷先罢兵,而且恢复所有被废黜的亲王的爵位,解散军队,销毁武器,让天下军民各安其业。如果建文帝能做到这些,朱棣说他愿意为国戍边,老死在自己的藩国,以报效朝廷。

就在南北双方于谈判桌上不断玩着太极推手的同时,吴杰与平安于五月初率部切断了燕军后方的粮道。五月十五,燕王再度上疏指责朝廷出尔反尔,表示只要朝廷早上撤除德州和真定的军队,他晚上就收兵回北平。

朱允炆看着朱棣的书信,忽然有了罢兵的想法,便对方孝孺说:“燕王毕竟是朕的亲叔父,再打下去,我来日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啊!”方孝孺极力反对,他说:“陛下真的想罢兵吗?您要知道,军队一旦撤掉,就再也集合不起来了!到时候要是燕王长驱而下攻打南京,您拿什么去抵抗?请陛下不要再被燕王的谎言迷惑。”朱允炆觉得有道理,才放弃了罢兵的想法。

谈判再度破裂。剩下来的一切,就只能由战场说了算了。

六月中旬,朱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派遣都指挥使李远率轻骑六千人南下济宁、沛县等地,焚烧盛庸粮船数百艘、军粮数百万石。这次偷袭行动非常成功,使南军前线的粮草供应完全中断,应天朝廷大为震惊。

燕王朱棣起兵两年多来,转战于河北与山东两地,虽然在大多数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基本上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毕竟兵力有限,不可能在每个攻占的城池中屯驻重兵,所以占领的城邑都是旋得旋失,最终只保有北平、保定和永平三地。相反,朝廷军队的背后有整个帝国在支撑,在兵员补充、粮饷供应、后勤补给等各方面都具有燕军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虽然屡战屡败,却都能迅速地恢复战斗力。而且南军在失败中汲取了教训,把主要兵力配置在战略要地上,坚壁清野、据城固守,尽量避免与燕军进行野战。朱棣感到这种攻城略地的消耗战如果长期打下去,自己必定后继无力,因此必须改变战略。朱棣对左右说:“像这样年年用兵,何时才能到头啊!看来只有临江一决,不复反顾了!”

这一年十二月,朱棣决定破釜沉舟,绕开南军前线的主力,以骑兵直捣应天,一战决胜负。朱棣很清楚,朝野上下的大多数人实际上都在作壁上观。一旦他拿下京城,天下便可传檄而定。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率军绕过济南,取道山东与河南交界处南下,接连攻克东阿、东平、汶上、兖州、邹县、沛县、宿州(今安徽省宿县),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三月初,大军推进到蒙城、涡河(淮河第二大支流)一带。南将平安率领四万人马一路追赶而来。朱棣于淝河(今安徽省境内之北淝水)设下埋伏,击败南军。平安带着几名亲兵逃回宿州。四月,平安重整旗鼓,与北上援助的总兵何福会师,屯兵小河一带(今安徽省濉河)拦截燕军。不久,南将徐辉祖又率部前来增援。十五日,双方交战,朱棣被平安的部队团团围住,差点被平安一矛刺死。燕将王骐拼死突入南军阵中营救,朱棣才死里逃生。二十二日,两军会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省灵璧境内)。虽然胜负未分,但是燕军损失惨重,军心动摇,诸将纷纷要求回师休整、待机而动。

朱棣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中。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朱允炆听信了一些朝臣“京师不可无良将”的提议,再次发出了一道愚蠢透顶的诏书,把徐辉祖所部召回了京师。徐辉祖一走,南军前线力量锐减,何福与平安被迫退守灵璧。朱棣抓住战机,先是突击截获了运往灵璧的粮草,随后又猛攻灵璧。守城的南军士兵因为城中粮草不继,遂争先恐后突围,燕军趁势将灵璧攻克。何福单骑出逃,平安被俘,同时被俘的文臣武将一百多人,包括礼部侍郎陈性善与大理寺丞彭与明等人;士兵被俘十万人。

至此,建文朝廷在淮河以北的主力基本上丧失殆尽。五月初,燕军乘胜南进,一举突破盛庸的淮河防线,并且攻下南岸的盱眙。十七日,燕军逼临扬州,守将不战而降。随后,高邮、通州、泰州、江都均望风而降。五月底,燕军又攻陷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市),在长江北岸扎下大营,随时准备抢渡长江天险。

此时,朝廷已经人心惶惶,一片慌乱。建文帝不得不痛下“罪己诏”。朝臣们看见朱允炆大势已去,纷纷要求出京,募兵勤王,其实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唯有方孝孺等人仍然日夜守候在皇帝身旁,劝皇帝不必焦虑,说既有长江天堑阻隔,燕兵不易南渡,且四方勤王之师很快就会赶到,局面定会改观。

朱允炆目光茫然,不知道还能不能相信方孝孺等人的话。

自己登基不过四年,为什么竟然走到了这一步?!

年轻的皇帝百思不得其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07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