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这才是秦汉——刘邦之死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22:09:24 0


上回讲到,刘邦带病出征,灭了淮南王黥布。

在他回来的路上,正好经过沛县,他的家乡,他的整个青春都在这里,所有的作为一个平常百姓的日子都在这里,他的一多半的生命都在这里。

他肯定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家乡的机会,不能再匆匆而过了,就住下了。然后,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

——《史记·高祖本纪》

把父老乡亲们都叫来:喝酒!老少爷们们,今天我请客,大家随便喝。

刘邦喝得高兴了:拿筑来。

手下赶紧把筑给捧上来,就是高渐离玩的那种乐器。

刘邦一边击筑,一边放声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史记·高祖本纪》

他不是自己唱,还有乐队伴奏。准确地说,是一个合唱团给他伴唱。

他提前挑了120个沛县的小孩,组成一个合唱团,提前都教会了。这些孩子们跟着刘邦一起唱。

在孩子们的童音歌声中,刘邦把筑放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史记·高祖本纪》

此时,刘邦的身体已经不大行了,又喝了很多酒,晃晃悠悠,跌跌撞撞,那是怎样的一番心境呢?那么多的悲欢离合,那么多的生死劫难。他肯定会想起很多人,爱过的人,恨过的人。他会想到他的父亲,他知道,这绝对是他父亲最喜欢的场面,他老人家要在,该有多好啊。

刘邦其实挺孝顺的。当年项羽要烹了他父亲,他却说,烹了就得分他一杯羹,那是非常情境下的一句气话。

他得了天下,当了皇帝之后,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史记·高祖本纪》

每五天都得过去看一次父亲,给父亲请安,跪下磕头,行家人父子之礼。

有一天,刘老太公的管家给老头提了个建议:老爷子啊,有道是,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史记·高祖本纪》

现在普天之下,那得是皇上最大啊。他是人主啊,您是他爹不假,可也是人臣啊。人主拜人臣,这不大合适。

如此,则威重不行。

——《史记·高祖本纪》

这有点影响皇上的威严。您说是吧?

太公觉得有道理:儿子打天下我也没给帮上什么忙,我这还给儿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不行。

于是,下次刘邦再来给他请安时,老爷子早早地迎候在门外。刘邦有点奇怪,紧着上前两步。

老爷子赶紧倒退两步,倒着走,引领刘邦进门。刘邦大惊,一把把他爹给拽住了:爹啊,您这是怎么了,怎么跟我还用这个礼节啊?这不反了个了吗?

太公说了:儿啊,你现在是皇帝、人主,不能因为我,乱了天下的规矩、礼法。

刘邦被气乐了:爹啊,您可逗死我了,这都什么礼法啊。叔孙通呢,你赶紧给我把这一块设计设计啊。到什么时候,爹也比皇帝大!父子在前,君臣在后。

于是,把他爹给尊为太上皇,在皇上上面。老爷子踏实了。

过了一段时间,刘邦感觉他爹不大开心,闷闷不乐。

刘邦:爹啊,您这是怎么啦?哪不舒服吗?有什么事吗?

他爹也不说:啊,没事,我哪有什么事啊。

随后,刘邦问他爹身边的人:老爷子这是怎么啦?

有人说:回皇上,老爷子就是想家啊。虽然如今好吃、好喝、好住、好穿的,但是他闷得慌啊。他的那帮朋友,都还在老家丰县呢,什么屠贩少年、酤酒卖饼的、斗鸡蹴这才是秦汉——刘邦之死的,跟那帮人在一起,老爷子才快乐。这里,什么都没有。

刘邦一听:对啊。这事好办,那谁谁,这样,你去趟丰县,把我爹的那帮熟人,整个朋友圈,全部都给搬到长安来。原来干什么的,到这还让他干什么;原来住什么的,咱照样还给他盖什么。咱就把我爹在丰县的生活整个复制过来,给弄成一个新丰县。

费了老大劲,真就弄好了,老爷子终于高兴了。

有时,刘邦还跟他爹开开玩笑,逗他爹开心。公元前198年,未央宫终于建设完工,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要多气派有多气派。刘邦召集诸侯百官,一起庆贺,大摆筵席,老太公太上皇也在座。刘邦端起杯酒来,给老爷子敬酒:爹啊,以前您老人家总是看不上我,嫌我每天瞎混,也不知道挣钱养家,不如二哥能过日子。现在您再看看,是咱这个家业大啊,还是二哥家业大吧?

把老太公乐得合不上嘴了。

可惜的是,老人家转过年来就去世了。也算是年到寿到,可是做儿女的心中不免也觉得遗憾吧。

刚才咱讲到的未央宫,据说,比现在北京紫禁城大六倍,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谁主持修建的呢?丞相萧何。

当时刘邦正在北方打韩王信,回到长安一看:我天,这也太夸张了,老萧啊,家里边这什么事我都交给你办,从不过问。我相信你都能按照我的意志把事情办好。现在天下还乱着,今天这边造反了,明天那边出事了,我这整天在外面到处灭火,还不知道,这天下能不能坐稳呢?你修这么大宫殿干吗?这不劳民伤财吗?是不是想让我走秦始皇的老路啊?

一番话,把萧何吓得不轻,赶紧解释:皇上啊,正因为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老百姓还没有各就各位,才方便组织起来搞这样的工程,这也是拉动内需啊。不但不会劳民伤财,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呢。而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史记·高祖本纪》

天子拥有整个天下,宫殿就得与这种身份、地位相匹配,不然的话,那种威严、权威就体现不出来啊。

刘邦一听:噢,有道理,好,想得周到,确实高明,我真是服你啊!好,重赏。

刘邦从始至终,都是服萧何的,当年他混社会、当亭长,都是萧何给罩着。以后,打天下,刘邦长年带兵在外,关中完全交给萧何掌管,兵源、粮草物资等等都是刘邦的生命线,都是交给萧何攥着的。像韩信这样的将领也都是萧何给提携起来的,他提携的其他将领,肯定还有很多。

还有,最早在沛县起兵之时,多数人心中是首推萧何做首领的,只是他不愿意当这个头儿,才让给了刘邦。

所以,在整个汉军的体系里,萧何的分量其实是可以跟刘邦抗衡的。

不过刘邦对萧何既依赖,又有一种不安。跟项羽在荥阳抗衡的那段时间,刘邦数次派使者回关中慰问萧何,非常殷勤。

有个手下提醒萧何:丞相,大王这是对您不放心啊。

萧何苦笑:你说得没错,确实是这么回事,怎么办呢?

手下:丞相啊,您得让大王有个抓手,我看,不如把您家里的子弟,青壮年,也都送到前线去,送到大王的身边吧。

萧何:好,就这么办,给他个抓手。

结果,这么一弄,果然刘邦就踏实多了。

后来,刘邦去打陈这才是秦汉——刘邦之死,萧何在长安帮着吕后把韩信给杀了。刘邦在洛阳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派使者回长安,给萧何又升了一级,从丞相升为相国,封地又给增加五千户,而且,还送给萧何五百个侍卫。这待遇太高了!长安的官员们都来给萧何道喜、道贺。唯有一个隐士,叫召平,他是来慰问萧何的:萧相国啊,听说你要倒霉了,我来慰问慰问你。

萧何不敢小看召平,这人在秦朝被封东陵侯,一改朝换代,成了平头百姓,在长安城东种了一块瓜地。聪明人做什么事,都比一般人漂亮。召平的瓜种得太好了,又大又甜,人称“东陵瓜”。萧何问:召先生,何出此言呢,有什么要指教我的吗?

召平说:皇上给您新赐了这些,您不会真以为是爱您吧?韩信这刚整乱子,皇上那心里肯定长草了,他这是疑心您呢,那五百个侍卫就是看着您,防备您造反的!

萧何心里咯噔一下。随后,按着召平教的,辞让了封地,而且自掏腰包,捐出多少多少家财来充作刘邦的军费。意思就是,我要这么多财产没用,我也不想着收买人心、装备造反军什么的,以此打消刘邦的顾虑。

然后,萧何又感觉不大对劲,还得弄点别的,好让刘邦对自己放心。弄什么呢?这就接上今天的故事了。刘邦打完黥布,在沛县又住了几天,就回来了。一进长安,便被一大群老百姓给拦住了,都堵在道中间。干吗呢?告御状!告谁啊?告萧何。给刘邦呈上一大摞告状信:皇上啊,萧相国欺压百姓,以低价强买民宅、民田,您得给我们做主啊!

刘邦大怒:大胆萧何!这事我知道了,我会给你们个交代的。

可实际上,他心里一点也没生气,反而很轻松愉快,高高兴兴进了未央宫。

一会儿,萧何就来了,进宫来行礼:拜见皇上。

刘邦笑着问萧何:老萧啊,缺钱啊,是吧?欺负老百姓,强买民宅民田!你看看这摞告状信吧。你自己去安抚安抚这些人吧。

萧何赶紧跪下磕头:微臣罪该万死,确实有点老财迷了,办了些糊涂事。您千万恕罪啊。

刘邦:没事,没事。缺什么你跟我说啊。我那上林苑里,给你划出点来不就完了吗?

萧何:谢主隆恩,谢谢皇上。哦,对了,皇上啊,您这说到上林苑,我也觉得,您这个皇家园林太大了,好多地方也都照顾不过来,也都荒着,挺可惜的。长安本来耕地就少,好多老百姓家都没地种。您看,能不能开放出一部分上林苑,允许老百姓耕种,咱也可以稍收点费用,不是……

萧何正说着呢,冷不丁就听砰的一声。

刘邦一拍桌案:住口!来人!把萧何给我拖下去!

萧何蒙了,稀里糊涂地被扔进了牢里。

旁边人看刘邦生那么大的气,也没人敢劝。过了几天,瞅着刘邦气消了,有个手下近臣跟萧何关系不错,问刘邦:皇上啊,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过,惹您生这么大气啊?

刘邦长叹一口气:是这么回事,我听说李斯给秦始皇当丞相,他怎么当呢?

有善归主,有恶自与。

——《史记·萧相国世家》

落好的事,都让皇帝落;当恶人、背黑锅的事,都自己担着。可是,你看看萧何呢?他正相反!他为民请命,嫌我的上林苑占得地太多了,要开放出去给老百姓种,这不就是收买人心吗?他是一心为民的好丞相,我是与民争利的坏皇帝,你说他安的什么心啊?

手下:皇上,您快别生气了。您怎么还提李斯呢,要不是因为他,秦朝还亡不了呢。萧相国辅佐您这么多年,他能安什么心啊。他要是有二心,早就对您下手了,还用等到这会儿啊,是吧?您消消气,早点把萧相国放出来吧,他也那么大年纪了,真要在牢里有个三长两短的,您心里肯定也不好受。

刘邦心里也一疼:是啊,别把老萧给气死。好吧,传旨,快去把萧相国放出来。

萧何从监狱里一出来,家都没回,直奔未央宫,弓着背、赤着脚,来向刘邦谢罪。他在监狱里早就想明白了,他多聪明啊:皇上啊,谢谢您不杀之恩,老臣知错了。

刘邦一翻白眼:你错什么了啊,你一点错也没有,你为民请命,想为老百姓办好事,可是我呢,不批准。说明,我就是一个混蛋皇帝,你就是那个好丞相、好相国。我之所以把你关起来,就是要让全天下都知道知道,你萧何是多么多么好的人民的丞相,我是多么差劲的皇帝。行了,你回家去歇着吧。明天照常上班,照常当你的好丞相、好相国。

这就是君臣之际啊。为君难,为臣不易。不过,总算是善始善终,萧何这一篇总算是翻过去了。

然后,人生如白驹过隙,刘邦的这匹白驹快到站了。

时光进入公元前195年的2月,刘邦又听说一件烦心事,让他很痛心的,他这辈子最亲近的一个朋友,比亲兄弟还亲的一个人,背叛了他。

谁啊?卢绾。

在整个刘邦团队中,卢绾绝对是他最亲近的人。滕公夏侯婴跟刘邦很亲近,但跟卢绾也比不了。萧何、曹参更比不了,刘邦跟他们的关系更多是工作上的依赖,敬重可能多一点。跟卢绾则是从童年就建立起来的信任,是一种不分彼此的感情。

他俩的父亲就是好朋友,都在一个村里长大的;然后,刘邦跟卢绾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老哥俩同一天一人得一大胖儿子,村里的人都为他们高兴,“里中持羊酒贺两家”,都拿着酒、带着肉,到他们家里庆贺。然后,两个孩子一起长大,“俱学书,又相爱也”,一起上学,又是好朋友,一直到成年,都特别好。村里人又特别赞赏,“复贺两家羊酒”——当时的民风多好啊。

再后来,刘邦混社会,卢绾一起跟着,好的时候一起吃肉喝酒,落难时,一块倒霉。打天下时,卢绾又是贴身大秘,后来被封为太尉,这是最高的官了。

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及。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吃喝不分,睡觉几乎也不分。

所以,刘邦打下天下之后,异姓封王的本来只有七个人,两韩信、彭越、黥布、张耳、吴芮,还有臧荼,这些人本来就是诸侯,都有重兵。然后,臧荼造反,被灭了之后,他这个燕王之位就空出来了。这个王位给谁呢?

照理应当封给刘姓,刘邦自家的叔侄子弟。可是,刘邦没有,生生给了卢绾。萧何啊、曹参啊,你们功劳再大,也白搭,都得干瞪眼。

那么,这么亲密,怎么还造反呢?这个不必细说了,中间多少也有些误会,好像是说卢绾跟那个造反的陈这才是秦汉——刘邦之死还有胡人暗中有联络。

卢绾本想来跟刘邦解释一下的,可是又很难解释得清楚。

刘邦一听卢绾要造反,立即急眼了,派樊哙、周勃带大军来打卢绾。卢绾带着几千兵马,弃城而逃。他还是想找刘邦好好解释解释,可惜,没有解释的机会了,最后只好投奔了匈奴。

为什么没机会了呢?因为,当时的刘邦已经病重,起不来了。

当时,吕后给请来一位名医,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医生最后说:嗯,还能治。

人们都挺高兴的,一下子紧张的气氛变轻松了。

刘邦却一点也不高兴,反而扯着嗓子把这个医生大骂一通。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史记·高祖本纪》

老子本是布衣平民,就一个平头百姓,提三尺剑,用了几年时间就打下了天下,当上了皇帝。靠的是什么?是天命!天命让我活我就活,天命让我死我就死,就是扁鹊来了又有什么用?皇后啊,难为你请来这位医生,好好赏赐他,我不治了。

最早读到这里时,我是一拍大腿,刘邦真豪杰也!看破生死,何其洒脱!

后来,真正读通了《史记》——也不敢说真读通了,只是认识更深一点了,才感受到司马迁融入在《史记》里的那种强烈的天命观,这是一种宗教情怀,也是一种悲剧精神。

不是只有刘邦持这种天命观,项羽、韩信在生命的最后,也是秉持同样的观念。

还记得项羽最后怎样说的吗?他说的是:

天亡国,非战之罪也!

——《史记·项羽本纪》

韩信怎么说的呢?

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史记·淮阴侯列传》

我们再看看孔子怎么说的呢?

颜渊死,子曰:“噎!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

孔子还说:

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

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刘邦笃信天命,不再治疗,很快人就不行了。

吕后抓紧最后的时间,问:皇上,您百岁后,等萧相国也死了,谁接他的丞相之位啊?

刘邦答:曹参。

吕后问:那么,曹参之后呢?

刘邦答:王陵,让陈平帮着他,还有周勃,以后老刘家要靠周勃渡一次难关,让周勃当太尉,掌兵权。

吕后继续问:再然后呢?

刘邦摇摇头,不言语了。

公元前195年4月,刘邦驾崩,享年62岁。

刘邦让我们见识了创业垂统打天下的开国之君,必须有的两大品质:

一是,超然生死,不怕死。怕死谁还敢打天下啊?

二是,知人善任,知人至深,用人如神。难怪韩信服他,不能将兵但能将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完刘邦之死,是这样盖棺定论的: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资治通鉴·汉纪四》

刘邦不读书,简单认些字,算不上有文化。但是,他有天分,有智慧,善于思考,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没有架子,跟守门站岗的最底层的官兵也能哥们儿爷们儿的扯闲篇。

他对于形势有准确的把握。刚入关时,天下还乱着,他治理关中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老百姓很高兴。等到天下打下来了,他便进行周密细致的制度建设,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立军法,叔孙通制定礼仪,还有张苍修订历法度量衡之类的。

对于手下功臣,该灭的就给灭掉,该安抚的就通过剖符作誓、丹书铁契的形式,也就是立个合同,承诺给你什么什么好处,永远不变,以这样的形式安抚功臣。

他真正做皇帝的时间不过六七年,就把所有这一切都搞定了,那得多忙啊,绝对是“日不暇给”,但“规模弘远”,通过这一系列做法,为大汉王朝打下了传承四百年的坚实基础。

好了,下回讲吕后,最毒妇人心。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03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