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原来你是这样的西晋——乱世的权谋家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21:36:16 0


东兴一战惨败,这场战役的名义主帅是司马昭,实际总司令是司马师,担任佯攻的是王昶和毌丘俭,战役主将是胡遵和诸葛诞,诸葛诞驻扎在西岸,其实并未遭受什么损失。这么看来,司马师、胡遵、司马昭肯定是负主要责任。按例来说,轻则降职,重则问罪,但这样做,司马师的威望和实力肯定会大受影响。

司马师刚刚掌权不久,执意伐吴遭遇大败本身已经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后续事宜,肯定会威望尽失,还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搞不好还会威胁自己的统治。

司马师在处理这个危机时展现出了自己天才的一面。他首先将责任归于自己,“我不听公休(诸葛诞),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从字面上来看,司马师承认了自己的领导责任,外加不听忠言之罪。但实际上,这是极其高明的一句话,堪称能载入史册的一句话。

这次战役本就是司马师坚持己见发动的,无论功过都在他一人,最多加上司马昭和司马家族的鹰犬胡遵,但是他这样说,倒像是他替众将背了黑锅。

司马师这句话还捞了一个人——诸葛诞。东兴战役的计划基本就是按照诸葛诞的计划实施的,但是司马师却说自己不听诸葛诞之言以致失败。若要追究责任,那诸葛诞恐怕是罪责难逃,但此言一出,诸葛诞瞬间变成了怀才不遇的忠臣。

这个计策,也只有司马师这种天才权谋家,才能如此自然地用出来。

另外他削了二弟司马昭的称号,并对换了主要参战将领的防区。一番动作下来,群臣均表示信服。

但是事实是避免不了的,输了就是输了,你掩饰得再好,也得吃掉自己种的苦果。

树欲静而风不止,羊欲静而狼不休。

嘉平五年三月,已经掌握了东吴重权的太傅诸葛恪与蜀汉姜维联合,发动二十万人气势汹汹直奔魏国而来。

诸葛恪年少便负有盛名,多年来扫平山越、剪除异己,对外更是取得东兴大胜,俨然成了东吴版的司马懿。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性格弱点——狂傲。

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在他认为自己必然成功的时候。东兴的大胜迷惑了诸葛恪,他认为魏军脆弱得不堪一击,凭借东兴的余威,只要此次东西夹攻重兵出击,必定可以建立大功。

东兴之战后,司马师起用了一个人——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

与哥哥司马懿一样,司马孚也算得上是一代奇才。早年,司马孚就和二哥司马懿、大哥司马朗等兄弟并称“司马八达”,才名显赫,时人称颂。

当年司马懿是曹丕一党,而司马孚则是曹植的心腹。后来,曹丕在储位争夺中明显处于上风,司马孚觉得形势不对,也转投曹丕当起了太子中庶子。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死后,曹丕便承继了魏王大位。那这么看来曾经作为曹植心腹的司马孚的政治生涯估计要告一段落了吧,但是没有。

曹操死后,司马孚做的第一件事就劝曹丕不要太伤心,接下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整理禁军、准备丧仪等,为曹丕继位铺平了道路,立下如此大功,曹丕自然不好难为他了。

曹丕死后,凭借着二哥司马懿如日中天的权势,司马孚也是一路顺风顺水。兄弟二人各有所长,司马懿任大将军统兵作战,司马孚则是度支尚书管理大魏财政,兄弟二人一个管兵一个管钱,堪称大魏的两大支柱。

很快,曹爽就领教到了司马兄弟的厉害,在司马懿装病的时候,司马孚也放下权力麻痹曹爽,直到高平陵的雷霆一击。

然而司马孚最高明的地方并不在此,他最擅长的是趋利避害,最拿手的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嘉平五年五月,司马孚督军二十万应对吴国诸葛恪。二十万对二十万,很公平。

诸葛恪的战略目标自然是攻略淮南地区,但他从来没指挥过二十万之众,于是在属下的劝谏之下,打算包围新城,然后来一个围点打援。这一招可以说是经久不衰,成功案例更是多如牛毛,可惜,他的对手是司马孚。

司马孚的部下提出要救援新城,但是作为一个内政专家和军事外行,司马孚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了这个问题。诸葛恪发动二十万人,堪称倾国之兵来进攻魏国,他必然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钱粮。打仗在很多时候打的就是钱粮。

司马孚执掌魏国内政多年,自然深知这个道理。他判断吴国此次虽然势大,但是依据吴国的国力,肯定不能支撑很久,只要诸葛恪对新城久攻不下,又不能歼灭魏国主力,必然不战自退。

所以司马孚干脆就在寿春住了一个月,坐看诸葛恪围攻新城。

这招非常眼熟,没错,这招和他二哥司马懿的策略属于一个思路。

话说二十万人围攻新城确实不是盖的,东吴军队对着新城日夜猛攻,诸葛恪还在城外堆起了土山,声势浩大。

这可就苦了一个人——守将张特。新城守军只有四千人,张特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坚守了九十多天之后,城墙已经四面漏风,城内士兵也伤亡惨重,张特苦思冥想,只剩最后一个办法了——他决定诈降争取时间。张特对吴军说自己愿意投降,但是无奈城里面有一堆人不愿意投降,自己可以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为了取得对方信任,他还把自己的印信扔给吴军作为证明。诸葛恪居然信了。

然后,张特连夜拆房子修补城墙,到了第二天居然修补得七七八八了。这下诸葛恪傻眼了,一夜不见眼前又是一座满血复活的坚城。于是,诸葛恪愤怒了:“全力攻城,言退者斩!”

然而,诸葛恪的攻城并不顺利。时值盛夏,卫生条件太差,营中士兵爆发了瘟疫,东吴军队死伤惨重。营中将领纷纷表示应该撤退,但是诸葛恪不想无功而返,所以还是固执己见,不撤。老将朱异与诸葛恪意见不同,诸葛恪直接夺了他的兵权;蔡林也对诸葛恪多次进言,他都没有接受。蔡林看到诸葛恪刚愎自用,一怒之下投降了大魏。于是,诸葛恪的虚实瞬间暴露了。

这时司马师在洛阳指挥司马孚、毌丘俭等人迅速进军讨伐诸葛恪。司马孚自然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战机,果断发动全线进攻。

诸葛恪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所率部队遭遇大败,只能退回吴国。之后不久,诸葛恪被孙氏宗室杀死,夷灭三族。诸葛家在吴国的投资彻底宣告失败。

此战把东兴之战的不良影响一扫而空,同时西线的姜维被陈泰稳住,已经撤退,一场巨大的危机被司马师轻松化解。

选贤任能,收放自如,西守东攻,运筹帷幄。司马师真是颇得司马懿和魏明帝真传啊!

但是司马师并不知道,危险正在向他靠近。

之前提到过,当年在高平陵事变中,司马懿放过了曹爽的两个党羽,其中一个是诸葛诞,另外一个就是夏侯徽的哥哥夏侯玄。

如果说诸葛诞因为不算是曹爽集团的核心成员所以没有被杀,那夏侯玄看起来则没有那么多理由了。夏侯玄绝对是曹爽集团的核心成员,正始名士的代表人物。曹爽的政策主张有很多都出自他的手笔,比如降低中正权力,简并郡县,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事情曹爽没完成,反倒被司马氏完成了。

这么看来,在那次惊天巨变之中,夏侯玄也应该在劫难逃。

当高平陵事变发生之后,他接到了来自洛阳的命令——回朝。他的叔叔夏侯霸直接反了,投降了蜀汉将军姜维。夏侯玄默默交出兵权,返回洛阳。在他看来,司马太傅虽然会杀曹爽,却不会杀他。

夏侯玄回朝之后,司马懿任命他为大鸿胪卿,一个虚职,不久他又被调任为太常(主管祭祀),虽然算是被剥夺实权、严加看管,但是并无性命之忧。这期间,夏侯玄日子倒也过得安逸。直到那一年——嘉平三年,司马懿死了。

一看司马懿死了,夏侯玄的宾客许允立刻前来祝贺他,总算是有了出头之日。夏侯玄却淡淡地表示:司马懿活着,我尚能被以礼相待,司马懿死了,子元子上(司马师兄弟)是容不下我的啊!

嘉平六年,危险进一步向所有人靠近。

其实司马师上台之后并没有太难为夏侯玄,毕竟他是自己的亲戚。大将军司马师表面看是很宽容的统治者,他功赏于下、罪归于上,还是深得人心的。

此时,就不得不提另一位人物了。

司马师上台之后,提拔了一批后进官员作为人才储备,这些官员里面有一个人,叫作李丰。嘉平四年,司马师任命李丰为中书令,补上了父亲司马懿的空缺。

李丰也是正始名士的典型人物之一,早年便负有盛名。有一次曹叡问东吴投降过来的人:“你听说过海内名士有谁啊?”他直接回答:“我听过李安国(李丰)。”

与何晏那一帮人不同,李丰的智谋不容小视。早在曹爽时期,李丰就在曹爽和司马懿之间来回游走,左右逢源,这才使得他在高平陵之后得以保全。所谓“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虽然是民间评价,不过也能看出他绝对是个高智商的人。

李丰这种不依不靠的态度有效保全了自己。这次任命他是不太愿意接受的,因为他的儿子娶了曹叡的长女齐长公主,他可算是曹芳的亲戚,属于外戚。

李丰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在看似文弱的外表下,有一个惊人的计划。然而这个计划的核心,除了夏侯玄之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曹芳的岳父——张缉。

张缉的基本履历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他却是一个优秀的谋士和干才。连曹叡都评价过他的才能在二千石以上,那可是高官才有的俸禄,可见其能力之强。

张缉的分析能力相当惊人,东兴之战后他说出了一句惊人的话:“诸葛恪虽然获得了胜利,但离死也不远了。”司马师当时很不理解,张缉对他解释:“诸葛恪本性高傲,本次大胜必然会膨胀,如此功高震主,声望惊人,还能不死吗?”后来还真的被他言中。

嘉平六年,张缉、李丰阴谋杀死大将军司马师,夺取政权,让夏侯玄执政。

张缉和李丰、夏侯玄,他们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联手,也许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同一重身份——外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03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