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原来你是这样的西晋——天才的对决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21:36:45 0


就如同是宿命一般,三国后期,最强的两个内政天才终于要在战场上一决胜负。

太和五年,司马懿接替曹真负责对蜀作战。这场宿命般的战役即将拉开帷幕。

太和五年二月,汉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魏明帝此时却只有一个选择——司马懿。

太和二年,一向对东吴战无不胜的曹休在石亭遭遇滑铁卢,损兵折将,一世英名一朝丧。虽然曹叡并未责怪反而加以优待,但是曹休“惭恨不已”,不久就带着愤恨和不甘离开了人世。然而更坏的消息是,太和五年,曹真也死了。曹丕留下的帝国两大武力支柱就此崩塌。

曹叡刚刚即位五年,帝国已经没有几个既有足够威望、又能独当一面的统兵大将了。在曹丕留下的四个人之中,陈群不懂军事,也只有司马懿,才能和诸葛亮相抗衡。

诸葛亮在包围祁山之后,决定率主力去上邽割麦子,因为自北伐以来粮草一向吃紧,这是他北伐最大的不利因素。而之前司马懿留下的兵力明显不足,于是当即决定挥师救援,双方在卤城相遇。

这两位都是出身于内政部门的天才,终于要在军事领域一决雌雄了。

然而这场战役的结果,至今仍未有定论,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方观点】司马懿获得了卤城之战的胜利。

认为司马懿获胜一方的理由是《晋书·宣帝纪》中的记载:“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畏敌避战,司马懿杀死、俘虏蜀军上万人。

【反方观点】诸葛亮此役取胜。

认为诸葛亮获胜一方的理由是《汉晋春秋》中的记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兵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一言以蔽之:司马懿畏蜀如虎被诸葛亮打败,蜀军斩获甲首三千。

结局如何众说纷纭,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双方在这场高强度战争中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曹魏名将张郃身死,蜀国则是足足准备了三年才得以再次出征。对于诸葛亮来说,对于蜀汉来说,三年,格外漫长。

这次对决,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卤城相持一月有余,从后面司马懿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这次对决对司马懿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彼此都知道,再见不会太遥远。

青龙二年四月,汉丞相诸葛亮再度进军,兵发五丈原。魏明帝再度派司马懿对阵诸葛亮。

司马懿充分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经过战略分析,他得出了一个最佳的对敌策略——坚守。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最大的弱点就是缺粮,只要拖住他,他就难以前进一步。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只有两条路:东出武功,西进五丈原。他认为如果诸葛亮东出武功尚可一战,若西进五丈原则诸君无事。

事实是诸葛亮西进五丈原。

郭淮当即指出,如果五丈原的战略制高点北原被夺,那么魏军就将陷于不利地位。司马懿思考过后表示赞同,抢先率军占据了北原掌握了主动性,两军就此陷入僵持。这是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这一次诸葛亮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魏军拒险而守、死不出战,而且城池修得犹如铁桶一般,蜀军无计可施。

面对这种情况,一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只剩一种办法了。

很快,城池里的司马懿便收到了来自对面诸葛亮的礼物——女人的衣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在当时这可是一件最厉害的羞辱之举:司马懿你就是个女人!周围的曹魏虎将表示极端气愤,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看着大将军司马懿被诸葛亮如此羞辱,纷纷表示要领兵出战,和诸葛亮一决雌雄。但是司马懿忍了下来,守城最重要!

司马懿的军力和诸葛亮大致相当,上一次两人在卤城之战中也有交手,但是司马懿此次被骂得狗血淋头却忍住了没有动手,分析其原因有三:

第一,经过上次交手,司马懿知道,蜀军战力究竟是多么恐怖。无论是对比之前还是之后,诸葛亮手中的蜀军都堪称天下精锐,正面作战能力十分恐怖,对于司马懿来说,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利因素——地形,陇西各处山路蜿蜒地势险要,对于骑兵来说十分不利,更何况据说诸葛亮还有诸葛连弩。骑兵最怕的就是庞大的军阵和密集的远程火力,这一点司马懿很清楚。

第二,蜀军缺粮。蜀军粮草不济自然就会退军,而且与蜀军作战估计是很难占到便宜的,就算赢了估计也会损失惨重,但是一旦输了那可就要颜面扫地,损兵折将,甚至丢失权力和陛下的信任,司马懿对这点非常清楚。司马懿最强的一点就是——稳重,俗称“不见兔子不撒鹰”。

第三,司马懿有着坚强的后盾,他耗得起。司马懿的身后是实力雄厚从不缺兵缺粮的大魏,他的身后是用人不疑、敢于放权、又聪明绝顶的天才皇帝——曹叡。曹叡才是他最大的资本。

言归正传,司马懿虽然能忍,但是这个法子实在是过于丢脸,为了安抚众将,司马懿也得做做样子,上表请战,要求和诸葛亮决一雌雄。

曹叡不愧是天才皇帝,看到表章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君臣二人心领神会,他派出辛毗传达旨意,表示不允许司马懿出战,以此稳定军心。

这点诸葛亮也看明白了:“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你能打败我,还跑那么远请战干什么?)

有了政治上的坚实后盾,司马懿放心大胆地在前线大吃大喝,坚决不出手,诸葛亮只能屯兵五丈原,进退不得。

由于战事久决不下,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给二哥写了封信,问他战事如何。司马懿的回信十分残暴,他在信中表示,诸葛亮好谋少断,志大才疏,已经中我之计,肯定能胜他。

不过和弟弟吹牛是一方面,司马懿还是得继续等待。到了八月,情势终于发生了变化——诸葛亮病死了。蜀军烧毁了营地,开始撤退。司马懿明白这是绝佳的战机,于是出手追击。司马懿追了一半,没想到蜀军竟然反身杀回来,司马懿生性多疑,不敢再追,再说任务已经完成,蜀军撤退,他也能回洛阳交差了。司马懿满意地带领大军进入了蜀军已经放弃的军营,他仔细地观看了蜀军的布置,查看了诸葛亮遗留下的资料,然后,他长叹一声: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诸葛亮若地下有知,估计也会感叹:知我者,司马懿也!

青龙二年八月,汉丞相诸葛亮死,时年五十四岁。

他生于乱世,学于山林,仰观宇宙万象,俯察天下风云。时北有曹操,东有孙权,他却选择了刘备,选择了一条最艰险、最困难、最坎坷的道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的生命有一半都交给了刘备,交给了他心中那安汉兴刘的伟业。他本可以终老南阳,他本可以窃国自守,他本可以投魏归吴,可是他没有。他治理蜀中令行禁止,法规公平,任用贤才,事必躬亲。他贪慕的并不是权位,权力只是他完成梦想的工具。诸葛亮死,家无余财,蜀中人民为之举丧,痛哭流涕,如丧考妣。

曹叡二十一岁登基,朝内面对的是两个位高权重的文臣、两个能征善战的宿将,朝外西边蜀国大举进犯关中,东边吴国趁火打劫,北方轲比能、公孙渊图谋不轨,被贬诸王蠢蠢欲动。大魏看似牢不可破,其实风雨飘摇。但是,曹叡很快便收回权力政由己出,西守东攻破吴困蜀,高官厚禄稳住了公孙渊,并加强了对诸王的控制,稳住时局。对四位辅政大臣,曹叡才尽其用、恩威并施,曹休兵败却不加罪,司马懿避战却不责怪,反而愈加优待。论三国后期的君主,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在他的治理下,曹魏四境安宁,实力更加雄厚。

青龙三年,鲜卑轲比能被曹魏刺客杀死。鲜卑各部分裂,魏国的后顾之忧,只剩下一个人了——辽东公孙渊。

其实公孙家族是历史遗留问题,当年灭袁的时候辽东公孙氏最后在形式上投降了曹魏,曹魏也一直没有管他,毕竟辽东属于偏远地区,实力弱,外加公孙氏还算恭顺,但是到魏明帝曹叡上台,开始有了变化。

太和二年,公孙渊夺走自己叔叔公孙恭的位置,成了辽东的统治者。

公孙渊水平一般却野心勃勃,上台之后就秘密联络孙权。孙权一向希望能扩张势力,公孙渊来投奔他也是很高兴的,所以就派出使者前去联络,没想到公孙渊见到使者以后却突然觉得孙权离自己远,就算出事儿也指望不上,所以干脆收了东西杀了使者,并将其首级献给了曹魏。

公孙渊杀了孙权的使者,得罪了东吴;不久之后又把曹魏给得罪了,因为他羞辱了洛阳派出的使者,那可是天子的颜面所在,因此曹叡也对他极为不满。

公孙渊之所以敢如此嚣张,主要还是因为天高皇帝远,他的基础远在辽东,朝廷征伐是极其困难的,远征对于任何朝代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景初元年,公孙渊自立为王。景初二年,经过严密的准备,司马懿再度披挂上阵,远征辽东。

出征前曹叡询问司马懿该怎么对付公孙渊,司马懿认为公孙渊目光短浅,行事愚蠢,不会采取放弃老巢诱敌深入的策略,只会死守老巢不出。

在出征时间上,司马懿表示,一年足够,去一百天,打一百天,回来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事实证明,司马懿高估了公孙渊。

景初二年六月,司马懿率领四万大军兵进辽水,势如破竹,不久便兵临襄平(辽宁辽阳)城下。因为襄平城池坚固,司马懿又知道公孙渊打算据城坚守,所以他干脆围而不打。

公孙渊之前得罪了孙权,现在却不得不厚着脸皮求援,孙权则是来了个隔岸观火,任其自生自灭;另外,公孙渊认为司马懿若长时间带兵在外,必然引起曹魏国内猜忌。虽然司马懿的后勤工作十分完美,当时通过水陆漕运,司马懿可以说是衣食无忧,粮船直接开到襄平城下,但公孙渊还是认为只要久围不打,司马懿就会迫于朝中压力而退兵。

可惜,他低估了曹叡。司马懿劳师远征,耗费巨大,又接连遇到暴雨天气,还久围不打,朝中便有人建议撤军。说起来,要是一般的君主真有可能这么做,可他是曹叡,他力挺司马懿:“司马懿临危制变,定能成功擒获公孙渊!”

公孙渊既没有完善的物资储备又没能严格管控,城中粮草消耗的速度大大超出了预期,很快城中便饿殍满地,苦不堪言。最惨的是,连老天都不帮他。

《晋书》记载:“时有长星,色白,有芒鬛,自襄平城西南流于东北,坠于梁水,城中震慑。”在古代,这叫天象,故而城中人心大乱。反正,这下真的完了。

公孙渊绝望了,他派出使者请求投降。然而司马懿果断地做了一件公孙渊做过的事——他杀了使者,拒绝了公孙渊的投降。

公孙渊只能率领数百精锐突围而出,但是司马懿早就料到他会这么做,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公孙渊逃了没多远便陷入重围被擒获。

面对精准的计算、巧妙的手段,公孙渊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便被司马懿击溃。这个为祸曹魏几十年的辽东势力终于土崩瓦解了。

司马懿进入了襄平,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辽东边远难以治理,民风剽悍,这次虽然轻松取胜,但是公孙家族已在此经营多年,难保以后不再反叛,所以司马懿展现了铁血手腕。

《晋书》记载:“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以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攻取辽东并未损失多少兵马,辽东城池也并未死守到底,司马懿的这一行为只为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他用无辜平民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宝座,这是他第一次屠杀无辜的民众。司马懿是善守的人,但是一旦他出手,必定血流成河。一将功成万骨枯,莫不如是。

就在司马懿庆贺扫平辽东为大魏建立巨大战功的时候,那个信任了他十二年、优待了他十二年的天子,居然一病不起,生命垂危。

景初二年末,曹叡病情加重,他现在最想见到的人,就是司马懿。

虽然一开始曹叡并未打算把政权托付给司马懿,但是由于身边的人实在内斗严重,曹叡无奈之下必须如此行事。

司马懿得到了消息,快马加鞭一夜赶到。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一幕他不是第一次见到了。当年,曹丕病重,也是这样。而曹叡对于他来说,是他的君王,也是他的知音。

司马懿终于赶回来了。他见到了那个躺在病榻上的年轻君主,曹叡哭了,他也哭了。司马懿是真的很伤心。曹叡看着他,握紧了他的手,这个时候他已经别无选择,对面的这个人辅佐了他十二年,在他最艰辛的时刻帮助了他,如今,他已经六十高龄,两鬓苍苍,为大魏立下了诸多功勋,当年的四位辅政大臣如今也只剩下他一个人,不信任他,还能信任谁呢?

但是曹叡,还是防了他一手。在这场最后的对决中,曹叡拼尽全力和司马懿较量了一番。

其实就当时来讲,曹叡是不愿意托孤给司马懿的,他选定的那个人是曹宇,并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夏侯献(中央禁卫军的总司令,三品)、曹爽(四品武卫将军,属于禁卫军将领)、曹肇(四品屯骑校尉,是野战五校尉之首,曹休之子)、秦朗(四品将军)辅佐他,并没有司马懿。但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从来不会缺乏变数,而这次的变数,来自两个特殊的人——两个小人,他们就是孙资、刘放。

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久专权宠,与曹肇、秦朗等人不和,害怕魏明帝死后遭到清算,于是劝说魏明帝改立曹爽为大将军,招回远征辽东公孙渊的太尉司马懿一起辅政。曹肇等人坚决反对,但曹叡最终听从了刘放、孙资的建议,免去了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的官职。

曹叡的这项人事决定可以说是聪明绝顶。要知道,由于曹魏限制宗室参政,所以曹爽并无功绩,和次辅司马懿相比,曹爽缺少功勋,而朝臣肯定也多有不满,所以曹爽不可能专权自恃,欺凌幼主;而对于司马懿来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有曹爽在,司马懿便不能专擅朝政,还可以稳住他。而且,选择曹爽有三个理由:第一,他和曹叡关系很好;第二,他是曹真之子,也算曹氏亲贵,同出一门;第三,他很低调。

曹叡的安排,堪称完美。但是,纵使他很英明,却忘记了一点——权力,可以使人改变。

景初三年正月,魏明帝曹叡英年早逝,时年三十六岁,号烈祖。曹芳即位,随后曹爽开始掌权。

曹爽上任伊始就给司马懿加官进爵,他很清楚,如果没有司马懿的支持,自己根本不可能执掌魏国大政,因此他凡事都会请教司马懿,极其恭敬。但曹爽最大的问题是他有一群不靠谱的朋友。

仔细看曹魏后期历史就会发现,曹爽其实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他有梦想,但是没有经验。就如同很多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曹爽发现,司马懿和自己的想法经常不一样,而他自己对司马懿除了尊敬,还有畏惧。如果要按自己的想法办事,就必须大权独揽,踢开这个绊脚石。

就在此时,一个特殊的人,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提出了一个特殊的建议。那个人叫丁谧,字彥靖,是曹爽的谋主。丁谧提出的建议是,明升暗降剥夺司马懿的军权,同时将司马懿亲信的军权也剥夺。曹爽一个人掌握军队控制大魏。

曹爽还是太年轻了,太稚嫩了。

出乎曹爽亲信们的意料,司马懿欣然接受了曹爽的人事安排,舍弃兵权担任太傅这个虚职,同时被夺去兵权的还有太尉蒋济。曹爽的亲信深入各个要害部门,从中领军到禁卫军,司隶校尉统统换成了曹爽的人。

曹爽做得太绝了,也太明显了,但是他自己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他看来,自己终于可以独掌朝政,司马懿再也不能牵制他了。他从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司马懿没有丝毫的反抗?

当时司马懿保持了冷静,曹爽毕竟是首辅,如果自己出面与他对抗,轻则两败俱伤,重则身败名裂,全家被戮。司马懿对局势的判断非常正确:曹爽这个小孩子要的不过是自己手中的权力,而不是自己的性命。司马懿决定交出权力,麻痹曹爽。不过他非常清楚,大魏离不开他司马懿。

果不其然,正始二年,吴国大将朱然围攻樊城。当时的大魏,能统领荆襄大军抵御吴国的,也只有司马懿了。

司马懿主动请缨抵御东吴,曹爽虽然心里百般不情愿,但是出于手底下那些人实在拿不出手,只能让司马懿统兵抗吴。

其实这时司马懿出兵抗吴大有离开中央避祸的意思,而且只有再立新功才能让曹爽忌惮自己,不敢对自己轻举妄动。

司马懿不负众望,再一次击破前来趁火打劫的诸葛瑾和吴国将领。

“增封(司马懿)食郾、临颍,并前四县,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晋书》)司马懿勋德日厚,曹爽集团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曹爽集团的核心,大部分都是所谓的正始名士。

比如著名的文学家兼玄学家何晏,字平叔,不但是玄学界元老级别的人物,而且还是著述颇丰的大文豪。然而何晏还有个爱好——服食五石散。五石散大致和今天的毒品差不多,成分比较复杂,据说吃完后可以飘飘欲仙。

再比如邓飏,字玄茂,早年不受重用,但是和曹爽的关系却很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且他还干过一件事儿——卖官。邓飏曾在接受别人赠送的姬妾后为其安排官职,结果这事居然被挖了出来,令他颜面扫地。时人都说:“以官易妇邓玄茂。”

曹爽的谋主丁谧倒是有点水平,但是他外宽内忌,人际关系相当差,而且属于政治暴发户,非常不受当时的士族待见。

贪污嗑药何平叔,以官易妇邓玄茂,外宽内忌丁彦靖,洛阳人称其三人为台中三狗。

同时被重用的还有曹魏宗室夏侯玄、夏侯霸等一大拨所谓的名士。这些人学术水平是有的,政治水平却没有。最关键的是,这帮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作出了极端错误的判断。

正始五年,看见司马懿连年立功,曹爽下属商量一番之后,决定兴兵伐蜀。说实话,目的是对的,思路是对的,但是时间、地点、人选都不对。

这次伐蜀,司马懿是反对的,但是曹爽此时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极其不靠谱。蜀国大将军费祎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在骆谷大破魏军,魏军兵进骆谷转运困难,结果后援不济,被打得丢盔卸甲、损兵折将。经此一役,曹魏元气大伤,民怨沸腾,百官愤恨。

其实直到这时,司马懿也并没有打算剪除曹爽,直到正始八年,曹爽听从何晏、邓飏、丁谧的建议带兵入宫,废除了郭太后(魏明帝的皇后)的辅政之权,将她迁往永宁宫,曹爽终于摘下了面具,彻底掌控了朝政。

《晋书》记载:“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要想让一个人灭亡,就要先让他膨胀。司马懿知道,现在是时候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0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