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大明梦华——语言不通闹出的笑话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3:48:49 0


开宗明义,今日在下要说的是明朝生活的琐碎事,列位看官,要听者,洗耳而听,不听者,各随尊便。

话说有一位官儿,因书本中有些句子难以理解,便问书吏道:“此处有高才否?”说的是官话,旁边的书吏乃本地人,一时未明白过来是官话,以为问他此处是不是有高裁缝,心想高裁缝没有,但裁缝定然是有的,忙答曰:“有的!”当下领来与官儿相见。

官儿问道:“贫而无谄,如何?”

裁缝当然也是本地人,且没读过多少书,哪里听得明白官话,再加上进来时自然而然地认为,问裁缝的除了做衣服,还能有什么事情?忙答曰:“裙而无裥?折起来,便可。”

官儿皱皱眉,心想这是哪门子高才,又问:“富而无骄,如何?”

裁缝答:“裤儿无腰?这也是极好办的,做上去便是了。”

官儿终于怒了,喝道:“唗!”

唗是何东西,裁缝自是不晓得,乃表示呵斥或愤怒的叹词,《西游记》亦曾用过,“这和尚不知死活!你倒不肯与我,返问我要,唗!看打!”

裁缝见官儿一脸怒意,以为是衣服皱了,需要抖一抖,急道:“老爷莫恼,这也容易,只消取来熨斗烫烫。”

官儿气得跺脚,命书吏把那满口胡诌的裁缝赶了出去。

此一则故事,说是的言语不通而闹将出来的趣事。另有一事说,有一妇人,乃杭州人氏,一日得闲,往西湖游玩,贪恋景色,忘了时辰,因将暮,恐关了城门,乃对轿夫道:“轿夫阿哥,天色晚了,我多给你们银钱,你们给我尽力闹一闹,也好早些进到里头去,不但是我好,连你们也落得自己快活些。”

轿夫阿哥一听,两眼发光,给你尽力“闹一闹”,也让我们“快活些”?暗自忖道:这小娘儿们好生开放,说话恁般露骨!

说的是笑话,道的其实是国情。有些看官不免纳罕,笑话罢了,干国情什么事?那么在下再说一则事。

明崇祯年间,为抵御关外后金铁蹄,不得不调全国之兵力,以免为敌破关。各地精干兵力汇作一处,地域不同,方言自也不一而足,怎生个交流?如若像那官儿与裁缝的对话,南辕北辙,将令难达,闹笑话事小,延误军机事大。总不能因了几句话,而毁了一个国家吧?

这时候统一语言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春秋战国有雅言,法、道、墨、儒各家各派,去各国游说,都使用雅言,要是孔子去楚国说的是一口正宗的山东鲁国方言,对楚国人道:“待我哈(喝)口水,再与尔等拉呱(聊,说话)。”凭他才学再高,也是对牛弹琴。

《诗经》便是从各地收集上来的诗歌,用雅言编写而成,倘若为了体现各地的地方特色,依然采用方言,诸位想象一下《诗经》会是个什么样子?

汉、魏晋至唐宋,亦有通语,尽管发音不尽相同,但只要在大范围内流行,交流无碍,就算通语。一如元朝,定都北京后,以北京话为通语,时盛行的《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元剧,以及大量流行的散曲,通俗易懂,就是用当时的北京通话所书。

明朝流行的通语叫作官话。

官话,从大义上讲,并非官场上所说的话,官指的是公、共之意。如官道,并非官员专用通道,实指公路。棋盘上双方未占领之地称官,因有收官一说,诸如此类,故明朝之官话,乃通行天下的普通话。

太祖皇帝定国之后,因担心读书人或各级官员“拘于方言,无以达于上下”,命人编纂《洪武正韵》,颁行天下。

下面,在下就说说太祖皇帝颁行的明朝正宗普通话规范《洪武正韵》。

大明梦华——明朝正宗普通话怎么说

《洪武正韵》初稿成书于洪武八年(1375年),后又经二十余年的修正,通行于天下。其伟大之处,不仅是“车同轨而书同文,凡礼乐文物咸遵往圣,赫然上继唐虞之治”,还影响了朝鲜、日本等东南亚诸国的文字和语言,这当中,受其影响至深者乃朝鲜(今韩国)。

《训民正音》是朝鲜世宗大王李祹与其子文宗大王李珦,穷二十五年之功,主导创制的朝鲜语文字,又称谚文,后多称韩文、韩字、朝鲜文、朝鲜字。而《训民正音》的母本,便是《洪武正韵》。

朝鲜人认为,《洪武正韵》是最正统最权威的中国韵书,后又编制了《洪武正韵译训》《四声通考》《四声通解》等书籍,组织全民学习汉文化。

朝鲜对中国文化崇尚到何等地步?其文字、书画,学舍教书所用书籍,上至大王,下至平民所穿服饰,皆沿袭明制,其《洪武正韵译训》开篇如是曰:

声韵之学,最为难精……所谓四声七音,随方而异宜,惟皇明太祖高皇帝……一以中原雅音,定为洪武正韵,实是天下万国所宗……我世宗庄宪大王……四方万物之声无不可传,吾东邦之士,始知四声七音,自无所不具,非特字韵而已也,于是以吾东国世事中华,而语音不通,必赖传译,首命译洪武正韵,始正罔缺。

此段文字,说的是语言的重要性,又说我东国世事中华,是中华之附属国,如果语音不通,时时依赖翻译,那就麻烦了,所以编译《洪武正韵》。足见朝鲜奉《洪武正韵》为正宗,亦可见《洪武正韵》影响之大。

那么明之普通话究竟怎么说?看官莫急,一国之官话,往往有个约定俗成的定律,即定都于哪里,哪里的方言便通行全国。元朝定都大都,北京话便成了当时的官话,为《中原音韵》。那么明朝呢?

太祖皇帝平定天下,定都南京,鉴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所需,而南京又为政治、文化的中心,自然就要以南京一带的江淮话为基础。但纯粹以一个地区的方言为官话,又不能较好地表达和沟通,故编纂《洪武正韵》。实际上这部《洪武正韵》乃是一个以江淮话为基础,又为了照顾其他地区,便于他们接受和认同,而撰写的折中的改良的产物。

列位看官也是明理懂史之人,许会想到,明成祖迁都北京,莫非这之后,又以北京话为官话了吗?

非也。成祖迁都,乃是从政治、治国角度考虑,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全国而做出的决策,然一国之官话会影响统治吗?显然是不会的,既然不会,何须违祖制,领个不孝的罪名?

因此,列位看官若是懂得南京一带的江淮语,也就大概知道明朝官话如何说了。

说归说,写是另一回事。如官方之文书,上下通行之公文,则依然以文言文为主,缘于纸张金贵,书面语一概言简意赅。直至话本小说的出现,才使得官话不再只用来口头交流,堂而皇之地出现于书本之上。

明朝的小说如《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以及以短篇成书的“三言二拍”等著作,语言鲜明活泼,甚有时代特色,与采用口语官话是分不开的。如南京一带方言中,小儿阔(小气)、胡里八涂(糊涂)、一得儿(一点)、一应(全部)、作死(找死)等口音词汇,都能在明朝的小说里找到踪迹。

然而任何一种语言、文本的流行,无一例外地皆须民众基础,没有在民间形成广泛的流行趋势,任凭官方如何推广,亦是徒劳,那么明朝的官话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下回分解。

大明梦华——官话推广的手段

前文有说到,“官”在有些时候并非指官场,指的是公、共,在本章节内容开篇时,在下又须将此话圆回来。

“官”在最早的时候,特指官场,当某种事物普及之后,才特指公、共。在下何以如此出尔反尔?看官莫急,且听在下答疑。

但凡政策,抑或某种大势,皆由上而下传达或灌输,要想达到下效之效果,必先上行。

说是如此说,然真要形成上行下效的效果,却是门学问。最为关键的是,前朝的《中原音韵》已推行百余年,蔚然成风,改革起来岂是易事?而且由于《洪武正韵》融入了南方音韵,与中原雅音不尽相合,又与读书人习惯应用的传统音韵相悖,不被士子承认。

不被读书人认可,此事就难办了。如果学院不教,读书人不说,所谓的官话推广,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一日,太祖问《洪武正韵》的主编宋濂道:“你道如何推行官话?”

宋濂是书生,被太祖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却非政客,因也不知,皱眉道:“说到底,文化须读书人传播,倘若读书人不认可,此事便难办了。”

太祖皇帝草根出身,到底还是他晓得底层百姓的心思,笑了笑,道:“那就从当官的开始推广。”

宋濂心想,就算从当官的开始推广,也无法让读书人承认啊?

太祖斜着眼看他,早已料知其心思,也不解释,直接命人拟旨,将《洪武正韵》率先在官场推行,叮嘱曰:作为国语推行,若有官员不说国语,罪仗十。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为何?出仕也。步入仕途,也就意味着走入了上流社会,掌握了话语权。

何为潮流,何为趋势?无非是上流顶层人物的一行一言。

当《洪武正韵》这种说话的韵味,成了一种官话,在官场上流行开来的时候,那么便也意味着,带有此等韵味的语气就是高贵的象征,即便是能学一些那种腔调,亦是种炫耀的资本。

此等风气,在民间有较为广泛的基础。非是歧视百姓,在下也是芸芸众生之一员,无须挖苦自己,所谓潮流,实在是一种变相的跟风,若无跟风,何来潮流一说乎?

话说在安徽有一双兄弟,乃常出门经商的商人,一日回来,学得几句官话,及入村里时,哥哥内急,便在河南岸脱裤子解决,叫弟弟先行回家。家中老父见一双儿子出去,只回来一个,因问道:“你哥哥呢?”

小儿子答道:“撒屎。”

“什么?”父亲大惊,变色道,“在何处杀死的?”

小儿子答道:“河南。”

父亲闻罢,悲恸。正好大儿子大解回来,父亲又惊又喜,质问小儿道:“为何说假话气我?”

小儿子道:“我没说假话,说的乃是官话。”

又有一位乡绅,常与官场上的人打交道,因学了许多官话,为了炫耀,平素在乡里说的也是一口官话,有百姓问:“你如何说得一口怪腔?”

乡绅把眼一瞪,道:“此为官话,怎是怪腔?现在除了老杆儿,在地里做活的窝囊人,哪个不说官话?”

百姓听了这话,心下虽不舒服,却是敢怒不敢言,同时,心里头也承认,不会说官话,无非是没知识,连字都不认识,如何学得来官话?

人同此心,不会说官话,成了没文化的象征,谁不争着学?

不出两年,大明朝上下皆认可了官话,此时太祖皇帝又颁旨,令学院教习官话,从源头推广。由此,官话正式为全民接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84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