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秦朝原来是这样——硬实力与软实力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6:17:17 0

我们且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来评价秦国的优势。

(一)政治优势

李斯与韩非的老师、一代儒学巨匠荀子曾经游历秦国,写下这么一段文字:“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私事也。不朋党,不比周,倜然莫不通阴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治之至矣,秦类之矣。”

后世儒家学者多对秦政持批评意见,而那个时代的荀子则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在他看来,秦国风俗淳朴,吏治井然有序,卿家士大夫一心奉公,他甚至把秦国的政治称为“治之至矣”,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那么秦国的政治与其他诸侯国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首先是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制。

秦的中央集权,较他国更典型。在春秋时代,东方诸侯譬如晋、齐、鲁、郑、宋等,国家权力并非君主把持,而是由贵族把持,秦国则自始至终属于君主独裁制,尽管在若干时期君主的权力也受到贵族的挑战。进入战国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更把集权制推向极致。

今天我们说到集权制,无不产生反感心态。但是必须看到,在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争不断,中央高度集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国家约束民众自由以全力发动对外战争,其产生的爆发力是非常强大的。

其次,秦国拥有完善的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仍始于商鞅,起初是中央—县二级制,后来发展为中央—郡—县三级制,并成为秦国行政区之定制。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与土地的膨胀,秦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愈加严密。比如说,最早县级行政区只有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员,后来分工愈密,在这些官职下又设史、秩等,还有专司各种职务的官职。这样,中央政府就可以将朝廷政令下达到最基层的组织。

最后,秦国有完善的法律制度。

法律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秦国法律之严密,任何一个东方国家都比不上。在出土的云梦秦简中,共计有十八种法律文书,一百二十五条条文。散见于其他史料的法律文献目录,尚有十余种之多。这些法律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是比较广泛的,而且执行力度是比较强的。比如说制定法律的商鞅,在落难时由于不能提供身份证明,偏远的小旅馆都不敢接纳他,说明法网甚为严密。

上面所引用荀子的话中有一句:“甚畏有司而顺。”其实秦国所谓的民风淳朴,与儒家所提倡的并不一样。儒家靠的是教化,秦国靠的则是严刑峻法。我们必须说,秦国的政治某些表面现象与儒家类似,譬如说尊卑等级秩序,譬如说表面上的社会和谐,但骨子里的思想则大相径庭。秦国以严刑峻法,可收一时之效,却难以长久,故而秦国一统天下后没多久就崩溃了。

(二)经济上的优势

随着国土面积的扩大与人口增加,秦国在经济上取得压倒性的优势。秦国西吞巴蜀,东面则占领大量魏、赵、韩、楚的土地,拥有更多的农业资源与耕作人口。在所占地盘中,不少属于经济发达区。在其占领地中,巴蜀是“天府之国”,鄢、郢是楚国首都地区,宜阳是韩国重镇,安邑是魏国旧都等等,这些地盘归入秦国,无疑助推其经济的迅猛发展。

抛开开疆拓土不谈,秦国经济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秦国的农田水利工程。

除了郑国主持开通的“郑国渠”之外,秦国还兴修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这便是至今犹存的都江堰。

攻取巴蜀是秦国扩张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秦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都平原是巴蜀重要的农耕区,面积将近三千平方公里,这里有平整的地形,肥沃的土壤,自然条件相当好,但饱受水灾与旱灾之害。问题出在岷江这条河流。由于巴蜀是盆地地形,四周高而中间低,当雨季到来时,岷江的水位暴涨,由上游奔腾而下,来势凶猛,往往酿成水灾。故而如何解决岷江灾害,关系到成都平原的经济民生。

为了解决岷江水患,秦昭王任命精通水利的李冰为蜀郡太守,主持水利工程建设。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李冰与他的儿子多次前往察看地形,研究各种方案。经过反复推敲后,李冰决定采用分流的方法。

他把工程地址选择在灌县一带,这里正好是岷江从山区流向平原的交界地带。具体的做法是在岷江河道内修一分水建筑工程(称为分鱼嘴),江水流至此便一分为二,一条称为内江,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另一条称为外江,是岷江的主河道。在内江河道,开凿一个人工口道称为宝瓶口,河水经此流向灌溉区。那么,如何保证洪水时,大部分的水从外江泄洪而不至于引起内江水患呢?李冰别出心裁,他在分鱼嘴与宝瓶口之间修了一条飞沙堰,这道堰的作用是内江水位过高时,便漫过飞沙堰泻入外江,以确保内江水位保持在安全的水平。

都江堰的构思巧夺天工,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代表作。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的面貌,超过三百万亩的农田得到灌溉。在水灾时,泻洪于外江,在旱灾时,引导水流向内江,保障农业用水。长期以来困扰农业生产的水、旱灾害,由此大大缓解。有了李冰的都江堰,巴蜀才能真正成为天府之国。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都江堰从修建到现在,历时两千多年,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生命力超越了时代,李冰父子早已长眠地下,而他们的伟大杰作,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都江堰见证了秦国的科技实力与强大的生产力,故而秦国能夺取天下,靠的不全是武力,更有武力之外的文化因素。

秦国水利的发达,与重农思想密不可分,“农”与“战”的重要性是等同的,这也是商鞅变法中的一个基本思想。

秦在农业技术上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战国策》一书中有如下一段话:“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列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把秦国无敌归结为四个方面:农业发达,水运发达,士卒强悍,政令严格。其中农业发达的象征便是“牛田”,即大规模使用牛耕,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另外,铁制农具的使用也相当普遍。在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几篇专门论述农业的文章,基本上可视为当时农学的最高水平。在先秦,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分,哪个国家在农业上领先,就在经济上领先于对方。

经济实力支撑着秦国庞大的军事开销。在战国晚期,秦与赵的长平之战,秦与赵的邯郸之战都旷日持久,经年累月。远离国门作战的秦军,对后勤补给的需求巨大,若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这种战争是不可想象的。另外,秦国对付东方诸国的另一法宝,便是以大量金钱搞间谍战,秦国的情报部门之所以捷报频传,不只因为效率高,也是因为财大气粗。

(三)军事上的优势

为什么秦国能在军事上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呢?战国七雄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军事上都有过鼎盛的时代,何以秦国能笑到最后呢?

魏、赵、韩三国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在春秋时代,秦国基本上不是晋国的对手。甚至到了晋国分裂后,一个魏国也把秦国打得丧权辱国。楚国是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实力也比秦国强,齐国在威王、宣王时代实力也不逊于秦国。秦人虽然悍勇,但仅仅从悍勇这方面看,显然支撑不住一个军事大国的重量。

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与这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是分不开的。从战国史来看,秦国军事力量的崛起,始于秦献公。在秦献公之前,秦国政局动荡,秦怀公、秦出公均死于政变。从秦献公到秦王嬴政,秦国政局虽有小波澜,但总体上是很稳定的,这也给秦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壤。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自秦献公始,历代秦国君主都很有作为,没有出现一个昏君,这是很重要的。

相比之下,东方诸侯的政局较乱,昏君较多。譬如魏国,魏惠王与公子魏缓的争位战,差点遭遇灭国之灾;齐湣王与楚怀王都可列入昏君之列;赵武灵王死于政变,遂使赵国军事改革戛然而止。诸如此类,在同期的秦国都没有发生过,而这类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一个国家由盛而衰的转折。从这点看,秦国是幸运的。

除了政局稳定外,秦国军事制度较他国完善。

在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兵力一直维持在一百万以上,如此雄厚的兵力,放在今天也不可小觑。在诸国中,只有楚国的兵力能与秦国媲美。为了保证兵源的充足,秦国实行征兵制。按照规定,男子二十三岁以后就要服兵役。不过,由于秦国不断对外发动战争,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征兵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比如在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为了完成对赵军的合围,“年十五以上悉发”,把参军的年龄从二十三岁降至十五岁。

秦军战斗力之强,勇冠天下。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在战场上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为数不多的败仗中,有几次是输给赵国,赵国名将赵奢、李牧都曾打败秦军;还有几次是输给东方合纵盟军,包括孟尝君、信陵君领导的几次合纵运动。真正能与秦国较量的国家,只有赵国。这两个国家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只是赵国在战略大决战中损失四十几万军队,遂一蹶不振。

在秦国历史上,“军功爵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军功爵制是一种奖赏制度,以军功定爵禄,确保军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秦国的军功爵共有二十级,分别是: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此项制度由商鞅创制,只重军功而不重视门第出身。即便是宗室贵族,未立军功者也不得拥有爵位。这项制度,在秦国得到有力的执行。我们看到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例如商鞅(大良造,当时未设相)、张仪、魏冉、范雎等,都不是纯粹的文臣,他们都曾经带兵出征,没有军功,他们也不得封侯。

军功爵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士兵来说是一种激励手段,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国家是不会亏待他们的,还可以一级一级地往上升迁。其次,这也是为国家选拔将领的参考。秦国名将辈出,基本上没有出现断层,因为这些将领都是在实战中脱颖而出的。反观其他国家,任用将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楚国,国家重要将领几乎都出自几大家族,讲究的是出身,而非能力,故而虽有百万大军,战斗力却十分低下。再如赵国,长平之战失利的原因,便是赵王把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派上场,遭到全军覆灭的命运。这种情况在秦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一个没有建立军功的人,怎么可以充当总司令呢?

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秦国的强大。到了秦王嬴政时,秦国一统天下的伟业已是指日可待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4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