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秦朝原来是这样——统一的序幕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6:17:12 0

秦国势力横穿韩魏,直抵齐国边境,如楔子插入东方,东方合纵运动就此终结,诸国只能各自为战了。摧毁赵国的力量,便成为秦国的首要战略目标。

赵国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经历长平之战与邯郸之围后,这个国家仍有不可小觑的军事实力。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赵军在廉颇、乐乘等将领的统领下,打败了六十万燕军的入侵。在廉颇之后,李牧如同一颗明星冉冉升起。这位赵国传奇名将缔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他以一支北疆偏师,几乎全歼十万匈奴骑兵。凭此石破天惊的一战,李牧成为赵国抵抗秦国的希望。

秦王嬴政十三年(前234),秦国大将桓率军大举进攻赵国,围平阳、武城。赵王急令大将扈辄前往救援。桓反戈一击,大破扈辄,杀十万赵军将士。这对赵国可谓是沉重一击,国家已到生死存亡之关头。赵王紧急从北疆召回李牧,把阻击桓的重任交给他。

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李牧又一次光芒四射。

公元前233年,桓挟胜利之威,深入赵境。他采取大包抄战术,先扫荡邯郸北部的赵军据点,实施迂回,围攻赤丽、宜安两城(河北石家庄东南)。倘若赤丽、宜安二城失守,秦军将实现对赵国首都邯郸的合围,届时赵国危矣。

李牧临危受命,纠集了一支军队,驻扎在赤丽、宜安东部的肥城(河北晋州市)。这支军队主力应该是来自北方军区,即李牧一手训练出来的部队。李牧行军作战的特点是善于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兵种的优势,注意骑兵、车兵、步兵、弓箭兵的搭配与协同作战,做到远攻与近战结合,进攻与防御结合。他的军事原则是打歼灭战,不仅是击溃对手,而是最大程度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由于长年在北疆与匈奴等游牧民族对峙,李牧的部队精于骑射,具备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剽悍善战。桓是秦国名将,他入赵作战已有一年之久,虽屡战屡胜,却已是疲惫之师。赤丽、宜安两城尚未攻下,李牧的生力军已经赶到宜安以东的肥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秦军的位置相当不利,随时可能受到赵军的左右夹击。对桓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退却,避开李牧的锋芒。桓却低估了赵军的力量,尤其是低估了李牧的能力。

在桓等新一代将领崛起后,秦军几乎从未打过败仗,自然对任何一个对手都有轻视之心。李牧是一位有着卓越领导力的将领,他善于鼓舞士气,此时赵军上下,都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投入战斗。

李牧证明了自己是秦军的克星,他打了一场漂亮的仗,《史记》中是这样写的:“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可惜的是,史书对这场精彩的战斗没有很多的记录,这是因为秦统一中国后,把六国史书全烧了,因而具体的详情被湮没了。以笔者的看法,李牧歼灭秦军的数量,至少在十万人以上。因为桓遭此惨败后,不敢回秦国,只身逃往燕国,并改名为樊於期。以秦国法律,临阵叛逃乃是死罪,桓曾消灭十万赵军,倘若他的伤亡没超过十万人,何至于畏罪潜逃呢?

宜安大捷,使赵国避免成为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李牧力挽狂澜,拯救了岌岌可危的赵国,并收复许多失地。鉴于他出色的表现,赵王封他为“武安君”,这个名号曾经属于战神白起,而李牧就是赵国的战神,他配得上“武安君”的封号。

秦王嬴政对失败是零容忍。

第二年(前232),秦军卷土重来,兵分两路进攻赵国。李牧再显英雄本色,他又一次不可思议地以弱胜强,打败了入侵者。这次胜利的详情,史书同样略而不载。不过,尽管赵国两度击退强秦,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据《战国策》所记,此期秦、赵有过四次大会战,“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赵军的伤亡人数,只有平阳、武城一役有明确数字,战死十万人。以此推算,在其余三战,包括李牧挫败秦军的两次会战,赵军损失不下十万人。

代价惨重,然而李牧的横空出世,打碎了嬴政的如意算盘,秦国不得不暂缓攻赵,把矛头转向韩国。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早已风雨飘摇,成为第一个出局者,并不出乎意料。说是“七雄”之一,实则韩国早沦为小国,在秦国无休止的进攻下连连割地,国土面积愈来愈小。为了保存国家,韩王搞了些小手段,派间谍郑国入秦,游说嬴政兴修水利,以此拖延秦军的进攻时间。

只是,该来的终究会来。

韩国公子韩非被李斯等人陷害而死,韩王大为恐慌,急忙献南阳之地给秦国。韩王要求并不高,只要能保住头顶的王冠就行。然而,这是弱肉强食的时代,你越示弱,越容易被欺负,你后退一尺,别人要前进一丈。肉包子打狗,非但有去无回,反倒激起狗的食欲。

秦王嬴政有超越先王的雄心,他要“振长策而御宇内”,秦国已吞并二周,现在该是消灭诸侯的时候了。韩国不幸成为第一个出局者,他们送出的南阳城成为秦军发动进攻的桥头堡。

公元前230年,南阳军政长官内史滕发动灭韩之役。秦军备战充分,势如破竹,风卷残云般横扫韩国。东方诸侯们无一伸出援手,因为各国都自顾不暇,焉有兴趣去管韩国的死活呢?在内史滕的猛攻下,韩国首都新郑终于沦陷,最后一位韩王成为阶下之囚,韩国成为三晋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灭韩之战拉开秦国统一天下的序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国时代已进入尾声,昔日势均力敌的战斗场面已难看到,剩下来的是弱者抵抗强者的悲壮、凄凉的故事。唇亡则齿寒,韩国的灭亡,令赵国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惧。

灭韩后第二年(前229),秦国再度对赵国发动战争。

秦军兵分两路出击,一路由大将王翦统率上党兵团,进攻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另一路由大将杨端和统率河内兵团,进攻邯郸城;同时秦国还出动一支机动兵团,由羌瘣率领,协助两路大军作战。

有李牧在,秦国的计划能得逞吗?

秦国将领王翦与赵国将领李牧同被列为战国后期四大名将(其他两位为白起与廉颇),倘若两人能在战场上决战,势必是一场经典好戏。可惜的是,李牧没有机会再显其英雄本色,他不是被敌人击败,而是被来自背后的一把刀一击致命。

赵国注定是一个悲剧国家,不乏名将却屡屡自毁长城。先是在长平之战中解廉颇之兵权,这次李牧下场更悲惨,死于政敌之手。在李牧之死中,秦国又一次扮演不光彩的角色,耍起反间计的阴谋。在秦国间谍的活动下,赵国又一次上演窝里斗的闹剧。

关于李牧之死,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史记》所载,李牧为郭开陷害致死。郭开是赵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他曾经陷害过廉颇,导致老将军最终客死他乡。李牧连却秦师,威名远扬,已严重威胁到郭开的地位。此时秦国间谍又在赵国大搞活动,谗陷李牧,遂使郭开痛下杀手。郭开诬陷李牧有谋反之心,年轻的赵王迁黑白不分,遂派使节至兵营,不经审判,当场拿下李牧,以谋反罪斩首示众。

其二出自《战国策》,仍然是奸臣所害,不过不是郭开,而是赵王身边的宠臣韩仓。他除掉李牧的想法与郭开类似,以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赵王迁听信韩仓之言,召回李牧。当时李牧由于长年征战在外,手臂残疾无法伸直,绑了一根木杖以固定。在酒席上,韩仓以李牧袖中藏有凶器为由,一口咬定他想行刺赵王,欲置其于死地。李牧这才明白自己中了他人的圈套,遂自杀身亡。

两则故事虽有差异,有一点是确切无疑:李牧是死于奸佞小人之手。

李牧是赵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他的死,意味着赵国谢幕时刻的来临。

秦军所畏惧的仅李牧一人,李牧一死,对赵国的总攻随即展开。

秦王嬴政颇有用人之明,他把灭赵的重任交给大将王翦。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秦国最出色的将领,他本是频阳东乡人氏,早年便对军事产生浓厚的兴趣,熟读兵书,沉勇有大略。他曾在嬴政身边当侍卫官,深得秦王信任。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他率秦师伐赵,一举攻陷军事重镇阏与城,并一鼓作气连下九城,震惊天下。此役奠定了王翦在秦军将领中“一哥”的地位,在随后的历次战争中,他都被委以重任,充当急先锋的角色。

李牧无罪获诛,赵军士气凋零,将士们对秦国的入侵固然十分愤慨,对昏庸的国君又抱着无可奈何的失望。接替李牧出任总司令的赵葱没有能力肩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他孤注一掷与王翦决战,在这次决战中,赵国最后一支精锐部队灰飞烟灭,赵葱以死殉国。

王翦大军一往无前,挺进赵都,包围邯郸。三十年前邯郸保卫战那一幕是否会重现?奇迹还会再次来临吗?所有条件都不具备了。当年的赵国君臣团结,同仇敌忾;如今恶臣当道,奸佞横行;当年有魏、楚为外援,如今东方诸国形同病猫,各自为战,赵国已是孤立无援。李牧、赵葱等将领死后,一向勇武善战的赵国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将领,邯郸城的守将居然是一名外籍将领,此人名唤颜聚,乃是齐国人。

以城池坚固著称的邯郸城内已是人心涣散,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在王翦的猛攻下,邯郸沦陷,赵王迁被俘,曾经雄踞北方的赵国政权就这样灭亡了。

吞并赵国对秦王嬴政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生于赵国,从小在邯郸长大,这里有他童年的记忆,尽管这些记忆并非那么愉快。他迫不及待地动身前往邯郸,当年被人追杀,如今他以征服者的身份回来了。他终于把邯郸乃至赵国踏在脚下,他踌躇满志,如同天神俯瞰天下。

自嬴政及其母亲离开赵国后,由于秦赵两国敌对,待在邯郸的娘家亲戚少不了受人欺辱,也只能忍气吞声。秦王嬴政走亲访友,把所有与娘家有仇的人都抓了起来,一概处死。其实他未必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这样做,更多是为了展示自己手中无上的权力,所有人的生与死都操在他一人之手。

韩、赵的灭亡,敲响了东方诸侯的丧钟。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迈出一统天下的实质性步伐,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想当年,秦国被晋国死死压制在黄河以西,无法向东逾越一步。秦孝公立志变法时,也只不过想赢得东方诸侯尊重罢了。以尚武精神著称的秦武王,其雄心壮志也不过是“通三川而窥周室”。一方面是秦国不断强大;另一方面也是东方六国碌碌无为,遂使力量对比更为悬殊,正因为如此,秦王嬴政才能把统一六国变为可能。

不过,统一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韩、赵虽灭亡,抵抗力量犹存。在若干年后,韩国故都爆发大规模的复国运动;赵国的残余力量更强,秦破邯郸、俘赵王后,并未能占领赵国全部土地,赵王迁的哥哥赵嘉率宗室数百人逃至代郡,登位称王。赵嘉没有继续使用“赵”的国号,而是使用“代”为国号。为了对抗秦国,代王赵嘉遣使入燕,与燕国结盟,屯兵于上谷。

在东方六国中,燕国一直是比较低调而保守的。燕国与秦国并不接壤,故而从未遭到秦国的侵犯。赵国的灭亡,令秦的势力直抵燕国边境,一向安稳的燕国发现自己已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猎物了。

不错,志得意满的秦王嬴政要一鼓作气消灭燕国,为自己的伟大事业锦上添花。灭赵功臣王翦接到秦王的指示,移师中山,兵临易水河,为伐燕做准备。身为战国七雄一员的燕国,在战国历史上并没有多少可圈点之处,唯一例外是燕昭王时代乐毅伐齐取得伟大胜利。燕国的军事力量并不强大,如今秦师如猛虎张开血盆大口,燕人岂不魂飞魄散吗?

怎么办?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反击呢?

燕国太子丹决定赌上一把,他策划一起惊天密谋:刺杀秦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44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