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秦朝原来是这样——沙丘之变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6:16:39 0

公元前211年,有一颗陨石坠落在东郡。

有人在石头上刻了几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是咒皇帝死,诛九族之罪。秦始皇下令调查是谁干的,官吏们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个眉目。既然查不出来,就来个简单的,把陨石周围的所有百姓全部抓起来处死,把陨石也烧毁掉。杀人,在秦始皇看来,实在不是什么大事情。

不过,又一件蹊跷的事发生了。

这是在秋天的某个夜晚,一个宫中使者路过华阴平舒道,突然有人挡住他的去处,持着一块璧交给使者,并说了一句话:“今年祖龙死。”使者听不懂,想问个明白,此人便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回到咸阳后,使者把璧交给秦始皇,并说了来龙去脉。秦始皇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一听就明白了,祖就是始祖,暗含“始”义,龙就是真龙天子,暗含“皇帝”义,这不明白吗,说的是今年始皇帝死!

又是一个神秘的预言。

预言不全对,不是今年,而是明年。可见,不是真的有鬼神,只是有人咒皇帝早点死。

为了冲冲晦气,秦始皇打算东游。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随行,秦始皇的少子胡亥本是贪玩之徒,也想跟着去。人老了总喜欢小儿子,皇帝答应了,带少子出去见见世面。这一路,秦始皇到了云梦,祭礼虞舜;后经丹阳、钱唐,渡过浙江,登会稽山,祭礼大禹。一路上倒是顺顺利利,岂料北归途中,皇帝竟病倒了。

这时已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的病非但没有好转,反倒加重了。诸位大臣看此行情,料想皇帝是不行了,只是皇帝非常忌讳说“死”字,谁也不敢问皇帝的后事安排。不过秦始皇总算有自知之明,他写了一封信,是写给长子扶苏的,内容是:“回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写完后,盖上玺印封好,交给中车府令赵高。

秦始皇一生都在求仙问道,寻找长生不老药,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把天下踩在脚下。不过,他仍是一个人,一个凡人,凡人都会死,不管你是伟人还是小人,这是人的宿命。他幻想能战胜时间,幻想只是幻想,现实还是残酷的,荆轲没能杀死他,高渐离没能杀死他,张良的大铁椎没能杀死他,死神仍然不期而至。

七月丙寅日,令天下人闻风色变的一代大帝秦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

这位史上第一位皇帝在之后两千年里,有人褒扬之,有人贬抑之。贬抑者攻击其残暴无度,刻薄寡恩;褒扬者更多从社会历史角度肯定其功绩。汉是诛暴秦而代之,不过在西汉时,对秦始皇的评价已有两极。司马迁、贾谊等都持批评态度,主父偃则认为他“功齐三代”。人所持的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差异。

皇帝东巡,半途而死,这在封建帝国里是天大的事。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要是皇帝死亡的消息传出去,咸阳城里恐怕要争权夺利,乱成一片,而对皇帝不满的人,可能也会趁机起事,到时局势就失控了。

这个时候,丞相李斯表现相当镇定,决定秘不发丧。只有最接近皇帝的几个人知道出了大事,除李斯外,还有赵高、胡亥以及五六个太监。若要封锁消息,就得让车队人马都以为皇帝还活着,皇帝可以不下车,但总得喝水吃饭。于是李斯让几个知情的太监天天仍按时给车里送菜送饭,装得跟平常一样。李斯、赵高等人也假装上前奏事,别人自然没有起疑心。

时间一长,新的问题又来了。尸体开始发臭了!大家看不到皇帝,可是皇帝的车发出臭味,这岂不是露出马脚吗?李斯又想了个办法,搞来有腥臭味的鲍鱼,装在车上,这里也分不清是鲍鱼的味道还是尸臭。不过,你说堂堂皇帝整天喜欢闻鱼臭味,说出去人家也不一定信,只是就算有人怀疑,也不敢公然说出,否则岂不是人头落地?

秦始皇临死前不是写了一封给扶苏的信吗?这封信给了赵高,赵高有没有寄出去呢?没有!他把这封信给扣下来了。

赵高有自己的算盘。

我们且来说说赵高的故事。

赵高本是赵国王室的远房亲属,不过这对他没什么用。其家族肯定是在父亲这一代发生巨大变故,因为他与兄弟们在很小时都被抓到宫里阉了,母亲也被判了罪。这样的人生估计是没盼头了,但赵高不服,他要与命运抗争。赵高有三大本事:其一,他虽是宦官,却身强力壮,孔武有力;其二,他写一手好文章与好书法,曾被当作新文字范本向全国推广;其三,他精通狱法。正因为如此,他得到秦始皇的器重并举为中车府令。

俗话说,一朝君主一朝臣。依秦始皇的遗愿,皇位应是由公子扶苏来继承。赵高心里一琢磨,若是公子扶苏上台,他肯定没好日子过了。为什么呢?公子扶苏与父亲不同,有仁爱之心,反对严刑峻法。赵高是吃狱法这碗饭的,到时饭岂不是凉了?

还有一个原因。扶苏背后有一股大势力,即蒙恬、蒙毅兄弟,偏偏赵高跟蒙毅是有仇的。原来有一回赵高犯了事,皇帝让蒙毅去审理,蒙毅刚正不阿,判他死罪。秦始皇向来偏爱有才华的人,特赦了赵高,并让他官复原职。扶苏当皇帝,蒙氏兄弟定权倾朝野,到时还有他赵高的立足之地吗?

因此,赵高迟迟不把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送出。他心里开始盘计一个计划,近水楼台先得月,公子胡亥不是在身边吗?不如把胡亥推上宝座,取代扶苏。赵高曾当过胡亥的老师,教授他书法以及狱律法令,胡亥也特别喜欢赵高。

赵高便对胡亥说:“皇上驾崩,没有诏令给诸皇子,只留封信给扶苏。扶苏一回来,就是皇帝了,到时你可就什么也没了,如何是好?”

胡亥年龄小,心机也不深,便说:“本来就是这样,贤明的君主识臣,贤明的父亲知子,传位给扶苏,理所当然,有什么好说的呢?”

赵高摇摇头说:“并非如此。当今天下之大权,操在公子您、赵高和丞相李斯手里,公子您应该争取皇帝宝座。别人当臣子与自己当臣子,统治别人与被人统治,那可是大大不同啊!”

这时的胡亥还有点天良,答道:“废兄立弟,就是不义;不奉父诏,就是不孝;没能力却要强出头,这是不能;这样做,天下不服,社稷倾危呀!”

赵高糊弄说:“以前商汤、周武王诛杀其主,天下称义,不能说不忠;卫君杀父,孔子称赞,不能说不孝。顾小忘大,必有后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后有成功。公子应当及早下手。”把篡位夺权与商汤、周武王诛暴君相比,这岂非风牛马不相及吗?

在赵高的坚持下,胡亥也怦然心动,毕竟皇帝的宝座是诱人的。

篡位这件事,光靠赵高、胡亥两人不行,得把丞相李斯拉下水。赵高便找李斯,对他说:“皇上驾崩,留了一封信给长子扶苏,让他回咸阳主持葬礼。这封信没送出去,信和玉玺都在胡亥那儿,别人都不知道。册立太子一事,由您和我两人说了算。您打算怎么办?”

李斯大惊道:“你说这个话什么意思?这可是亡国之言,不是做臣子的可以说的。”

赵高冷笑道:“公子扶苏与蒙恬交情深厚,丞相自己想想: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的功劳比蒙恬大吗?您的谋略比得上蒙恬吗?让天下人心服口服,您比得上蒙恬吗?与公子扶苏的交情,您与蒙恬能比吗?”

李斯答道:“我是比不上蒙恬。”

赵高又说:“皇帝有二十几个儿子,长子扶苏刚毅勇武,深得士人之心,即位后蒙恬一定会荣升为丞相,到时您恐怕连侯爵之印也保不住。我赵高曾奉诏教授公子胡亥学习数年法律,没见过他有什么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虽然口才欠佳,心里却明辨是非。在这些方面,皇帝其他儿子都比不上他。我看他有能力即位,就看您的决定了。”

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有李斯,赵高是办不成的。赵高这个人有双贼眼,知道李斯权力欲很重,为了威风,甚至出行车队都超标,这件事还令皇帝不痛快。这么个人,要是哪天失了权势,会甘心吗?蒙恬北破匈奴,开河南地,修长城,驻守北疆十余年,乃帝国之柱石,朝廷之栋梁,正是李斯强有力的竞争者。

当惯了米仓的老鼠,还能当茅厕的老鼠吗?

李斯心一横,得,只要还当这丞相,管它什么仁义道德。于是他与赵高伪称得到皇帝诏令,立胡亥为太子。胡亥为太子,则扶苏必须死。李斯与赵高又伪造一封皇帝诏书,加盖玺印,大意如下:扶苏与蒙恬率数十万大军屯兵,无尺寸之功,还屡屡上书直言诽谤皇帝,心怀怨恨。扶苏作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将军蒙恬知扶苏阴谋,不匡正其行,为臣不忠,同样赐死。

赵高派使者把诏书送到上郡,扶苏泪流满面,他本为孝子,父叫子死,子不可不死。他默默走向内室,打算引剑自裁。蒙恬觉得事出蹊跷,阻止说:“陛下现在出巡在外,尚未立太子,我率三十万大军守边,公子为监军,这乃是天下重任。现在仅凭使者一面之辞就自杀,焉知非诈?不如先请示朝廷,待朝廷回复后,再作决定不迟。”

蒙恬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扶苏这个人愚忠愚孝,他说:“父亲赐儿子死,何必再说?”遂自刭而死。蒙恬不肯自杀,使者大怒,当即将他逮捕,投入监狱。

轻松,太轻松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扶苏与蒙恬,胡亥、李斯与赵高三人大喜,加快返京速度。

回到咸阳后,李斯、赵高才宣布皇帝死讯,取出假诏书,拥胡亥即位,此即秦二世。众臣岂敢有怀疑,只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事情还没完,蒙恬、蒙毅兄弟还没死,秦二世胡亥的皇帝宝座坐得不踏实。我们回顾历史时,有时经常会慨叹天意弄人。阴差阳错的事件会改写历史,秦王朝本来绝不至于如此短命。前面不是说过,蒙氏兄弟权倾朝野,蒙恬手握三十万重兵屯边,蒙毅则追随皇帝左右。倘若皇帝死的时候,蒙毅在场,结局绝不至于如此。

那么,蒙毅为什么不在场呢?

蒙毅也跟着秦始皇东巡,皇帝病重时,派他去向山川之神祷告,故而始皇驾崩时,蒙毅人在外,根本不知情。这种偶然的意外,把历史的马车驶入一条黑暗之路。

秦二世胡亥的哥哥扶苏死了,自己也当皇帝了,蒙恬又没什么罪过,打算把他释放了。赵高一听,这哪行呢?赶紧出面制止。非但如此,他还编了些瞎话,攻击蒙恬的弟弟蒙毅。他对胡亥说:“先帝很早就想立您为太子,都是因为蒙毅反对才未立。蒙毅这个人不可留,不如杀了他。”

胡亥向来没什么主见,赵高说什么,他就听什么。

蒙毅被捕,关在代郡。胡亥派人对蒙毅说:“以前先帝要立我为太子,你却从中阻挠。丞相认为你这是不忠,是株连九族之罪。不过朕于心不忍,只赐你一人死,这样你也算幸运了。”蒙毅一听,什么乱七八糟的,先帝几时想立胡亥为太子?他又几时阻挠过?他想要申辩,只是使者知道秦二世的用意,不听他申辩。蒙毅不愿自裁,使者遂令人将他处死。

轮到蒙恬了。蒙恬以悲凉的语气说:“我蒙氏三代为将,为秦国建立的功业多矣。我有三十万兵众,今日虽身陷囹圄,只要振臂一呼,仍足以起兵反叛。然而,我宁愿选择死以守道义,是不敢辱没先人之教,不敢忘先帝之恩。”于是吞药而死。

历史总跟人开大玩笑,忠正之人为何总是下场悲惨呢?因为他们按牌理出牌,要顾及道义,顾及全局,约束太多;而坏人却不讲道理,没有规矩,前不怕狼,后不怕虎。这个权力游戏能公平玩吗?

扶苏、蒙恬以为自己虽死,义却还是在的。可是,我们回顾历史,发现他们还是错的。纵容坏人,怎么会有好的结果,不作为也是有错的,伟大的秦国在扶苏、蒙恬死去的那一刻,已经无可救药地坠入深渊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44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