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秦朝原来是这样——东方诸侯的覆亡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6:17:01 0

咸阳宫遇刺,是秦王嬴政一生所经历过的最为凶险的一幕。这使他更加相信,自己的敌人太多了,如果不灭掉东方诸国,他将永无安宁之日。韩、赵的历史已被终结,秦国战车滚滚向东,要碾碎每一寸反抗的土地。

(一)燕、代的灭亡

燕国是“刺秦案”的始作俑者,理所当然成为秦王嬴政的首个报复目标。尽管秦王被荆轲的惊天一击吓得肝胆俱裂,但他并非一无所得,他得到了一张珍贵的燕国地图,有了这张地图,要拿下燕国就容易多了。

公元前227年,驻扎在燕国南部边境线上的秦军部队在王翦、辛胜的统领下,越过国境,进攻燕国。燕王情知这一战无可避免,遂与代王赵嘉联合,试图阻击秦国于易水河西。在强大的秦军团面前,这条防线形同虚设,很快被王翦击破。代王赵嘉北遁,游击于穷山恶水之间,燕师则东撤以避敌锋芒。

经数月扫荡,王翦已兵临燕都蓟城之下。老迈的燕王无心恋战,把首都守备交给太子丹,自己远走辽东。太子丹本非雄才伟略之人,如何对付如狼似虎的秦军?很快蓟城失陷,太子丹只好带着残兵败将,向辽东方向撤退。秦军悍将李信亲自率数千骑兵,一路穷追猛打,追击太子丹至衍水河畔。此时燕、代高层均认为战争完全是太子丹策划暗杀秦王引起,只要太子丹不死,秦军便不会停止进军。

在众人的压力之下,燕王只得含泪处死太子丹,持其头颅向秦国请和。

太子丹的人头让燕、代两国多苟延残喘四年,然而,该来的总是会来的。公元前222年,魏、楚先后灭亡后,秦王嬴政把铲除燕、代政权的重任交给王翦的儿子王贲。虎父无犬子,王贲不负所望,对燕国的残余力量发动雷霆一击,一举攻陷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紧接着,王贲挥师入代,势如破竹,击破残赵兵团,俘虏代王赵嘉,赵国之流亡,代政权亦宣告瓦解。

(二)魏国之亡

秦灭魏之战,毫无悬念可言。

自魏安釐王及信陵君死后,魏国国力一落千丈。公元前242年,秦国大将蒙骜攻魏,取二十座城,置为东郡。四年后,秦国大将杨端和连克垣、蒲阳、衍氏诸城,进逼魏都大梁,魏王只得割地投降。此时的魏国国土,仅剩下大梁城及周边一些地方而已。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挥师入魏,围攻大梁城。这座战国时代著名的城堡坚持了三个月之久,为了攻破大梁,王贲决黄河及大沟水淹城。魏军为最后的荣誉而战,最终城墙在洪水的浸泡下轰然倒塌一段,秦军乘机杀进城,俘虏并杀死魏王,魏王的小儿子去向不明。

斩草务必除根。秦王嬴政下令:“有捕获魏公子者,赏金千斤;敢于藏匿者,诛九族。”乳娘带着魏公子逃往沼泽地,最终仍被旧臣出卖。秦军追至沼泽,包围魏公子所在的茅屋,乱箭齐发。乳娘身中十二箭而亡,仍未能保住魏王之血脉,小公子被射杀后,又被砍下头颅、拿去请赏了。

继韩、赵之后,三晋中硕果仅存的魏国也被轻轻从地图上抹去。

(三)楚国之亡

在秦灭六国之役中,除了赵国之外,楚国是最硬的骨头。楚国是军事大国,却难称军事强国。在最鼎盛时,楚国曾经拥有一百万军队,但是对外战争表现平平。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虽是瘦死,国土仍相当辽阔,军队数量也很庞大,要打败它容易,要征服它并不容易。

公元前226年,在秦将王翦、李信发动伐燕之战的同时,秦王嬴政派出一支部队,由王贲指挥,对楚国发起试探性的进攻。王贲有乃父之风,骁勇善战,连破楚城十余座,威震大江南北。王翦、李信班师回朝后,秦王决定一鼓作气,灭掉楚国。

灭掉楚国需要多少兵力呢?

少壮派将领李信说:“只需二十万就够了。”

老成持重的王翦却答说:“非得六十万不可。”

秦王一听,老家伙老矣,不求进取,看来伐楚之战得让勇猛过人的李信指挥。王翦意识到秦王对自己已产生不信任感,索性急流勇退,以疾病缠身为由,申求退休。秦王顺水推舟,同意王翦的辞呈,解除其兵权。李信被任命为伐楚兵团总司令,名将蒙骜的儿子蒙武为副将,领兵二十万,杀气腾腾猛扑楚国。

楚军的战斗力果然低下,在李信兵团的打击下,溃不成军。秦军连战连胜,兵分两路,李信进攻平舆,蒙武进攻寝丘,两路大军都捷报频传。李信挟胜利之威,进攻新郢都(寿春),并一鼓作气夺下来。

表面上看,楚师大败,秦军凯旋在望。然而,不久后,李信开始力不从心了,因为楚国士兵太多了,杀了一批又冒一批出来;楚国土地太大了,占了这一片土地,放眼望去还有无垠的土地。二十万人根本不够用!只要楚国不投降,总有一天,秦军会被拖垮的。原本信心满满的李信开始动摇了,是继续向东挺进,还是向西撤退,收缩战线呢?为了确保安全,他决定后撤,与蒙武的部队会师,再作定夺。

李信想后撤,楚军正酝酿着反击。领导楚军反击的人,可能是项燕,他是战国历史上少数可值一提的楚将,也是盖世霸王项羽的祖父。李信做梦也不会想到,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楚军居然还能展开强有力的反攻。当一个国家陷入生死存亡之时,爱国主义精神总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楚军连破李信与蒙武的营垒,秦军死伤无数,仅是都尉级的高级军官便被杀七人。

李信吹牛也吹得忒狂妄了,以为区区二十万之众可以踏平楚国,最后只得自取其辱,灰头土脸地败退回国了。

惨痛的失败终于令秦王嬴政清醒了。

姜还是老的辣,打仗不是凭一时之勇,而是“多算胜,少算不胜”,王翦比李信保守,是因为他“算”得更多。看来灭楚一事,还得请老将军王翦出来才行。秦王亲自跑到频阳王翦家中拜访,希望他担负起灭楚的重任。

王翦推托身体有病,不愿意重出江湖。为什么呢?他有自己的担心。自统一六国之战拉开帷幕以来,王翦、王贲父子伐赵、攻燕、破魏,功勋远在他人之上。该有的名誉都有了,功劳越大,权力越大,只会令君王猜忌心、防患心更强罢了。可是,“武皇开边意未已”,王翦遇到的是妄想征服世界的野心家,只要天下尚未平定,秦王是不可能把他搁在一旁的。

秦王嬴政斩钉截铁、以不容反驳的语气说:“这事我决定了,将军不必多说。”这种说话的口吻,就如同当年秦昭王对白起的最后“通谍”。白起的下场,王翦是晓得的,因此他除了接受任命,别无办法。

逃是逃不开的,王翦便说:“若定要用老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没问题,就算是死六十万人,秦王也不会放在心上。

王翦重披战袍。在战国诸名将中,王翦是最聪明的人之一,他不但会打仗,也善于保全自己。一名将军,在战场上是一柄利剑,是君王豢养的猎犬,等到哪天不用了,就是“兔死狗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所常见的。大家想想,王翦手握六十万军队,要是造反,秦王能吃得消吗?因此,秦王表面上重用王翦,心里却又不能不防着,这是君王的矛盾心理。

若王翦在前线卖力作战,背后有人诬他造反,秦王就算不信也得信。君王宁可错杀,也不愿自己冒风险。

临出征前,王翦提了一个特别的请求:他看中了一些良田大宅,希望秦王赏赐给他。秦王不禁大笑,你若灭了楚国,还怕没有豪宅可住吗?他对王翦这样的请求感到不可思议。军队出发后,王翦竟不死心,先后派五人,到秦王那儿落实封田赏地的事。

老将军怎么这样小心眼?部将们也很纳闷。王翦对众人说,秦王多疑,又把举国之兵交给我,岂能不猜疑、提防我?我讨取田宅,作为子孙的家业,是表明我志止于此,没有野心。众人听了皆大服,这就是所谓“求田问舍”的政治智慧。

公元前224年,秦军再度杀入楚国。

遭到秦国多次打击后,楚国的兵力远比入侵者人数少。王翦手握六十万大军,并不长驱直入,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推进到平舆一线。楚王负刍与大将项燕且战且退,他们都明白,最终还是避免不了一战。与其被动决战,不如主动求战,这一战将直接关系到楚国的生死存亡。

王翦仍旧不慌不忙,部将们都主动请缨,老将军不批准,只是构建漫长防线,只守不攻。项燕派军队前来叫阵,王翦不予理睬,只令士兵们轮流休整,以保持旺盛的斗志与体力。楚军求战不得,统帅部作出一个致命的决定:放弃与秦军对峙,悉数东撤。原本楚军将士做好拼死一战的准备,现在还没开打,突然便要撤了,难免引起军心动摇。王翦觑准了机会,果断下令出击。

双方在蕲南展开决战,以逸待劳的秦军大获全胜,在此役中俘虏楚王负刍,楚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若是换成别的国家,国都被端了,国君被俘了,早就举旗投降了。然而,在存亡时刻,楚国忽然迸出勇敢的火花,大将项燕迎回昌平君,立为楚王,抗战的旗帜仍迎风飘扬。

昌平君本是楚国公子,因楚国内乱逃往秦国,在秦平叛嫪毐之乱时曾立过功。公元前226年,被秦国灭亡的韩国掀起复国运动,昌平君似乎参与了这次运动。韩国复国运动被秦国镇压下去后,昌平君辗转回到楚国,参加反秦战争,被项燕立为新的楚王。

残余的楚国抵抗力量在昌平君、项燕的领导下,在淮南继续抗秦。不过,这种抵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在秦军的步步紧逼下,他们的处境日益恶化。

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对项燕残余兵团发动大规模围剿。这也是楚国最后一次抵抗,最终难逃全军覆没的下场。在这场战事中,楚王昌平君力战而死,至于项燕,有的史书称他是自杀而死,有的史书称他被秦军俘虏后处死。项燕死后,他的儿子项梁、孙子项籍逃走了,浪迹天涯,后来成为反秦战争的重要人物。

(四)齐国之亡

东方六雄中的韩、赵、魏、楚、燕先后败亡,山东诸侯中硕果仅存的只有齐国。齐国之所以比其他诸侯国活得久一点,只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最东。

自从乐毅伐齐后,齐国便从顶峰重重跌落,甚至险些亡国。田单复国后,两任齐王不思进取,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从不参加东方合纵运动,以避免激怒秦国。齐国既“不助五国攻秦”,同时又“不修攻战之备”,摆样子是想当个永久中立国。尽管这一政策颇为消极,却为齐国谋得四十多年的和平。

问题是,齐不助五国攻秦,不等于秦国不会来攻。眼看东方其他五国都被消灭了,中原只剩下一个超强秦国与一个弱小的齐国,齐王还能有机会与秦王平起平坐吗?当然不可能!

齐国宰相后胜本就是个亲秦派,他建议齐王建,不如直接到咸阳朝见秦王,当个附庸国,这样国家还是保得住的。齐王建又不是什么英雄人物,听完后深以为然,便准备动身前往咸阳。岂料守卫首都雍门的司马发动兵变,阻止齐王前往投降的企图,没办法,齐王只得龟缩在临淄城内。

此时,秦王派遣使者陈驰入齐,许诺齐王建:若不战而降,将封赏五百里之地。对于齐王来说,有五百里之地养老,比起其他诸侯王也算幸运了。此时再不降,更待何时?他不顾众人的反对,一意孤行,举国投降。秦军兵不血刃开进临淄城,东方最后一个诸侯宣告灭亡。

齐王建的下场真的比其他诸侯王要好吗?

并非如此。

正所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齐王不死,秦王不安。狡诈的秦王耍了花样,他把齐王流放到一片荒凉之地,此处没有人烟,只有松树与柏树,至于有没有五百里,鬼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封地,齐王建在这片近乎原始的丛林中,没得吃没得穿,活活饿死。早知如此死法,倒不如脖子来上一刀痛快呢。

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灭六国之战总共只用十年,可以说是摧枯拉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一个强大的帝国在战争的废墟上诞生了。此前的夏、商、周三代都是诸侯分封制,中央政权相对来说是比较脆弱的,这也是列国征伐不休的原因。那么这个新帝国将采用什么办法,保持中央高度集权呢?雄才伟略的秦王嬴政,将如何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政治制度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4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