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战国原来是这样——战国商业:和战争一样热闹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5:27:45 0

战国时代最吸引眼球的热闹事,莫过于战争。

千军万马的厮杀,奇招迭出的兵法,骑兵射箭的改革,战车的淡出,战争规模越来越多,战争之外的博弈越来越丰富,核心就一个字:战!

但如果仅以为战国的历史,就只在战场上,那其实就把战国看简单了。

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既是对生产的严重破坏,但同样也是一种催生。列国为了打赢战争,都要卖力发展本国经济,生产技术和农业产量高速进步,带来的一个附带后果,就是有一件事情,居然变得和战争一样热闹:商业。

战国的商业有多热闹?我们看看《史记》里的一段话就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而按照孟子的说法,这个变化更形象,在孟子的记录下,最早的商业贸易,都是官府操纵的,基本都是以物易物,价格也是官府说了算。就算有些人搞私人贸易,也只能到乡间去活动,这种人被孟子称为“贱丈夫”,也就是最初的商人。后来由于这种活动多了,贸易的地点,按照《公羊传》的说法,就被称为“市井”。

进入战国以后,生产已经高度发达,商品交易也越发热闹,原先被人看轻的私商们,非但不再被人瞧不起,相反却是名流充斥、富商云集,很多人的影响力,更达到富可敌国的地步。战国是战争的苦难时代,却也是商业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甚至可以这样说,左右战国命运乃至中国命运走向的,也有这些商人们活跃的身影。

商人赚钱门道多

早在春秋晚期的时候,就有很多商人奔走于列国之间,靠倒买倒卖大发横财,但他们真正成为一种规模化的政治力量,却还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特别是春秋晚期范蠡经商的成功例子后,进入战国起,公卿大夫身份投身商业的人物,也是越来越多。最典型的就是战国的白圭,这位魏惠王昔日的相国,更是中国商人中的祖师爷人物。以《史记》的赞叹说,他最擅长把握商机,懂得各种货物的需求情况,能够准确按照市场的要求买进买出,转手就是暴利。特别经典的几次妙笔,有在丰年的时候用丝来换谷物,到了荒年时又出售谷物,一下子获得巨大收获。所谓“人弃我取,人去我与”,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商业的黄金箴言。

当然商业的发达,也不可避免带来另一种商业现象兴起:信贷行业。

战国商业的一大流行景观,就是高利贷横行。比起普通商业可以各行业参加,这个行业却是硬标准,必须得是富豪甚至是政治权贵才可以。最典型的一位,就是号称“四君子”的孟尝君。

这位齐国的宗室贵族,战国时代有名的门客,历史上最出名的,就是门下三千各怀绝技的门客,但相对不太出名的,却是他养门客的主要资金来源:放高利贷。他的封地薛地,就是他投放高利贷的主要市场,而且由于利益巨大,以至于每年到收钱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都十分痛苦。因此也有了一段美谈:孟尝君的门客冯战国原来是这样——战国商业:和战争一样热闹看到人们实在还不上钱,干脆灵机一动,假托孟尝君的名义,把所有的高利贷债券都烧了,结果老百姓高兴了,孟尝君气得跳脚,大骂我这三千门客吃什么。冯战国原来是这样——战国商业:和战争一样热闹却不慌不忙说,你啥都不缺,就缺人心,我帮你免了债,是给你买人心。

后来的结果也正如冯战国原来是这样——战国商业:和战争一样热闹所料,孟尝君垮台倒霉后,狼狈回到薛地,却见薛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热烈欢迎。孟尝君这才感叹说,您说的人心,我总算看到了。

两千年来,这个故事通常被很多人引用,不是用来说冯战国原来是这样——战国商业:和战争一样热闹的聪明,就是用来夸奖孟尝君的大度,但从前因后果上可以看到,当时的高利贷生意,已经成了战国时代普遍的现象,甚至普通的耕作百姓,都要遭到这新兴生意的无情盘剥。孟尝君可以免了薛地的债务,但是更多的老百姓,恐怕还挣扎在这债务之下。

战国时代高利贷的流行,不但成了老百姓的沉重负担,甚至就连某些国君,都为此遭了灾。最典型的就是周赧王,这位堂堂的周天子,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彻底成了摆设,如果说春秋时期还有些价值,那么战国时期就已经彻底被闲置,甚至连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为了维持王室的开支,就不得不向高利贷者借贷,谁知道一来二去就还不上,吓得惊慌失措的周天子,一度连王宫都不敢回,干脆造了一个高台,自己成天躲在里面战战兢兢,成语“债台高筑”就是这样来的。

这段啼笑皆非的故事,既说明了当时高利贷风气的流行,却也阐述了另一个无情事实:能放高利贷的,都绝对是当时惹不起的人物。

而这样的惹不起,也正是战国商业另一个现象的缩影,经商已经不再是下贱的行业,相反商人们更是每个国家举足轻重的力量,其中最有名的一位改变历史的人物,正是吕不韦。这位知名的土豪在邯郸做生意的时候,认识了秦国公子异人,立刻就像找到投资项目一样,与之热心结交,竟然就通过巧妙运作和大气砸钱,把这位亲爹不疼奶奶不爱的落魄王子,成功扶持成秦国国君,他自己也得以青云直上,成为执掌秦国大权的重臣。

说是商业影响了战国历史走向,毫不为过。

货币花样真难认

战国另一个商业发达的标志,就是货币。

拜《封神榜》这类古装神话剧所赐,电视剧里凡是有买卖情节,基本都是黄金白银,以至于好些神话剧票友也认定:三四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有白银铜钱了。对照真实历史说,这实在是瞎掰。

虽然按照史料说法,中国铸造货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的时候,但是考古出土的物证却证明,直到商周时代,中国人买卖东西的主要货币,依然还是贝币,也就是贝壳。用贝壳做货币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上十分漫长,商朝周朝的文物出土中,各种五花八门的贝币极多。当然比起商朝来,周朝进步的有一点:商朝主要是天然贝,周朝却是人工铸造的贝币,主要是铜贝币。这种货币的生命力十分漫长,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彻底取消。

而在战国时期,货币的一大进步,就是出现了新的贵金属货币:黄金。

用黄金铸币,在战国时代十分的流行。而且十分标准化,每一种黄金币上,都有明确的铸造时间和地点。与黄金货币同时改变的,是战国时代有钱人的财富观,在战国之前,要形容一个人多有钱,一般都是看他有多少土地庄园和粮食,但到了战国时期,那就是百分百看钱。通常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文物遗址,都会发现有仓库储存大量的金钱,以荀子的说法,人们之间攀比财富,也都是说自己有多少钱。这真正是个看钱的时代。

虽说货币发展了,一个问题却很严重:货币门类太多了。

春秋晚期的货币,就特别不规范,每个国家都有好多种货币,不但国家可以造币,一些富豪权贵,也有铸币特权,一个国家市面上流行的,通常有好多类型货币。有时候买东西,都不知道该用哪个好。

到了战国时期,这个问题总算有所解决,各国都把铸币权收归政府。但市场已经越发统一了,市面上流行的,却是各个国际不同的货币,如果罗列起来,也是千姿百态。

在北方三晋地区流行比较多的,当属铲形货币。即铲子形状的钱币。这种钱币在当时,叫作布币,又以形状不同,分为各种不同类型。比如有圆足类型的,也有尖足类型的,而且以流传范围说,更是战国各类货币里,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往北在今天辽宁、吉林地区都有出土,往南在今天湖南、湖北地区都有发现,出土最多的地区,则是河北、河南地区,也就是以韩、赵、魏,三国为核心流动地区。就材料来说,今天出土的铲形货币,绝大多数都是铜质的,1974年在河南扶沟县也出土过银质的货币,不过数量也十分稀少。

这一时期贝形货币主要在楚国地区流传,也叫作“蚁鼻钱”。还有一种比较昂贵的块形金版。这两类货币,主要都流行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四地,主要都是楚国的地盘。而在北方大地上,能与铲形货币分庭抗礼的,当属以齐国为代表的奇特货币:刀形货币。

作为战国时代东方最发达的商业国家,齐国的工商业独步中原大地,铸造钱币方面,更是遥遥领先。跟铲形货币比起来,刀形货币的岁数要更长,最早的刀形货币,竟然可以追溯到春秋中期去,而且和其他类型的货币相比,刀形货币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含量,从出土的货币看,其货币的铜锡含量比例,是同时期各类货币中最为合理的。

更能证明刀形货币的实力的,却是这种货币在当时的购买力:一枚标准的齐国刀形货币,可以购买250斤粟米,也可以购买23斤食盐。按照一些战国史料笔记的说法,许多战国时代的有钱人,最好的储蓄财富的方法,就是把财富兑换成齐国刀形币。在战国大多数岁月里,刀形币就是这样信誉良好。

就流传范围来说,刀形币比起铲形货币来,好些流行区域都是重合的,就范围广度来说,不如铲形货币,可是出土量却令人震惊。比如在燕国旧地的河北承德地区,一次性就出土过4000多刀形货币,比起铲形货币的平民化来,刀形币更可以说是有钱人的游戏。

但是拜秦国一统天下所赐,前面这几种货币,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都成了历史的痕迹,真正一统天下,并且成为之后两千年中国钱币制式的,却是在战国时期,相对在中原不太流行的货币:环形币。

环形币,因为其圆形的形状,也被称为“圆钱”,这种钱币出现最晚,主要流行于秦国以及周天子的区域内。秦国的圆钱,主要以重量和“铢”来计算,这也成了后来汉朝起中国货币的计量规则。尤其值得说的是,环形币的制式,主要是圆形方孔,古人把财富称为“孔方兄”,最早来源就是这里。

从秦惠文王年间开始,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国力的上涨和扩张的加剧,秦国的环形货币,流通的区域也开始扩大。同时秦国有着战国时代最规范的军工生产体制,因此在铸造货币上,秦国虽然技术有所欠缺,规模化生产却十分强大。每次征服一个区域,货币的发行就紧锣密鼓,因此反映在考古发现上,秦国的环形币虽然从范围上无法和别的币种相比,但是每一次出土,年代都非常集中。基本上把出土环形钱的时间串联起来,就能把秦国一统天下的路线图画出来。

城市真热闹

与商业活动一样红火起来的,就是战国的城市。

不夸张地说,战国对于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它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成熟时期。之后的两千年中国古代史上,中国的城市规模和形状,都是以战国城市为蓝本发展。

在春秋以前,中国古代的城市不能说没有发展,但实事求是地说,发展就如老太太走路。比如出土的西周的城市遗址,比较起商朝的城市废墟来,无论从规模还是大小,都得拿着放大镜找进步。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说到底还是制度问题:城市在奴隶制时代,基本就是王公贵族的活动中心,就算是有平民百姓,好些也都要做农村的营生,所以从规模和热闹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类似《封神榜》那样商朝都城里热闹的场面,也只有小说家才能编造出来。另外一些硬规矩,更完全限制死了城市的发展:国都长宽不能超过900丈,卿大夫的封地,也必须只有五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稍微大一点,就是僭越大罪。人口多一些的5000来人,少点的也只有几百人。基本就是这么寒碜。

但从春秋晚期起,情况就不同了,到了战国年间,更是翻天覆地。

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就好比一支兴奋剂,把好些原本小规模的城市,全都给打膨胀了。城市的规模越发扩大,人口日益增多,所谓的硬规矩,也早给抛在了九霄云外,再硬的规矩,也无法阻挡这个强大的历史规律。

于是,旧城市的规模越发扩大,新兴的城市更如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战国时期哪怕是大国里普通的城市,也比春秋时代国家的都城要大得多,所谓“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才是最真实的写照。而且比起过去只有都城算得上城市的寒碜景象,只要数得上的大国,都是新兴城市林立。按照《盐铁论》里的说法,中原地区仅齐国、楚国、魏国这几个国家,叫得上名字,称得上商业贸易繁荣地区的城市,总数就有30个之多。放在之前的夏商周年代,这真是强大得不可想象。

更让前代不可想象的,则是城市的规模,比如齐国的都城临淄,史书上记载有7万户,而以已经出土的古城文物来估算规模,按照相关学者的保守估计,人口也要在35万以上。仅出土城墙的总长度,就有近42000米,总面积60平方华里,大小城门已发现10个,主干道宽8米,更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城市建设相当发达。

临淄城的繁荣程度,更是在当时天下闻名:集市上人挤人,抹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样,车子挨着车子,而且城市里店铺林立,各种行业都有,天下各种奇珍异宝云集,场面十分热闹。甚至很多外国学者也来凑热闹:临淄的发达程度,放在同时期的世界上也是数得着的。而更能证明临淄繁荣的,还要说其发达的娱乐业,特别值得一说的就是足球,当时叫蹴鞠,这是临淄知名的体育运动,并很快流传到列国,成为战国起非常知名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一独家娱乐,国际足联也十分服气,2004年专门宣告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淄博(临淄)。

然而临淄的繁荣,也只是战国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七大强国的主要城市,不能说比肩临淄,也基本达到了这样的规模。不夸张地说,战国时代的中国,就是当时全世界经济最繁荣发达的区域。

而与城市繁荣同时发达的,就是交通。

各主要国家之间,除了军事道路外,更有了四通八达的商业交通要道。北方从齐国一直可以通到辽东地区的陆路,已经十分顺畅。南方楚国的商业贸易网络,已经可以连接到今天的印度地区,张骞通西域的时候,从中亚的集市上,可以看到来自巴蜀的绸缎,照中亚商人的话说,这些物资都是楚人经四川贩运到印度,再转手倒卖到了中亚。比起汉朝开始通西域的丝绸之路,战国时代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产生得更早。

更值得一说的,却是海上贸易,作为东方最发达的商业地区,齐国的海上贸易,在战国就进入了黄金时代,今天山东的海阳地区,就是战国时代重要的贸易港口,以此为中转站,和辽东甚至吴越地区,都有商业贸易的联络。而在中原腹地,贸易网络更是四通八达,国力弱小的韩国,以及逐渐衰落的赵国和魏国,却成为战国时代中原贸易的集中地。以三晋国家为核心,贸易道路通向东南西北四地,各地的货物都云集。正是这样的交通演进,才为最后的天下一统,搭好了最厚实的戏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41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